-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进行实验时应高度重视实验安全,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 A. 金属钠若着火用水扑灭 B. 加热时,试管口不对着自己或他人 C. 浓NaOH溶液沾到手上立刻用盐酸冲洗 D. 灼烧样品后的坩埚直接放在冷水中降温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钠可以和水反应,不能用水扑灭,应该用沙土,A错误; B.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别人,B正确; C.酸碱中和反应放出大量热,会造成二次伤害,C错误; D.热的坩埚直接放在冷水中,会导致受热不均匀,使坩埚破裂,D错误。 答案选B。 2.下列标志中,应贴在装有酒精罐车上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酒精是易燃液体。 【详解】A. 该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酒精是易燃液体,故A符合; B. 该标志是剧毒品标志,酒精不属于剧毒品,故B不符合; C. 该标志是放射性物品标志,酒精不属于放射性物品,故C不符合; D. 该标志是腐蚀品标志,酒精不属于腐蚀品,故D不符合; 故选A。 3.2020年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蔓延,外出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是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下列图示操作中与戴口罩原理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活中常见的口罩一般有棉布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活性炭口罩和N95口罩。佩戴口罩预防病毒的原理是空气可以透过,而病毒无法通过,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操作; A.为尾气处理装置,故A与题意不符; B.为分液操作,用于密度差别较大的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故B与题意不符; C.为过滤操作,故C与题意相符; D.为蒸馏操作,故D与题意不符; 答案选C。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煤粉碎了再燃烧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B.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为零 C. 无论加入正催化剂还是加入负催化剂都能大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用完的电池可以随意地丢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把煤粉碎了再燃烧,增大了煤的表面积,加快反应速率,可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A正确; B.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保持不变但不为0,B错误; C. 正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负催化剂延缓反应速率,C错误; D. 用完的电池属于污染物,不可以随意地丢弃,D错误。 答案为A。 5.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B. 铅蓄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其负极材料为Pb C.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电池,燃料储存在电池内部 D. 用铜片、锌片、西红柿、导线,可以制成水果电池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能反复充、放电,能循环使用,属于二次电池,故A正确; B. 铅蓄电池能反复充、放电,能循环使用,属于二次电池。在放电时为原电池,Pb失电子被氧化,为负极材料,PbO2得电子被还原,为正极材料,故B正确; C. 燃料电池属于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能量转化率高,反应产物H2O对环境无污染,因此该电池是一种高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电池,但燃料和氧化剂都不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在使用时不断由外界环境补充,故C错误; D. 铜片与锌片为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将铜片与锌片通过导线连接插入到西红柿中,形成闭合回路,可制成水果电池,故D正确; 故选C。 6.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 ) A. NaCl B. Na2O C. HCl D. Na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 NaCl中只含离子键,故A不符合; B. Na2O中只含离子键,故B不符合; C. HCl中只含共价键,故C不符合; D. 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H-中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符合; 故选D。 7.碘131是碘元素的一种放射性核素。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量数为131 B. 质子数为78 C. 核外电子数为78 D. 中子数为53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左上角的数字131为I的质量数,左下角的数字53为质子数,在原子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I原子的中子数为131-53=78,原子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所以的质量数为131,质子数为53,核外电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故答案选A。 8.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 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 S2-的结构示意图 C. CO2的电子式 D. 正丁烷的结构简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次氯酸分子中,H、Cl原子均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O原子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故正确的结构式为:H-O-Cl,故A错误; B. S为16号元素,故S2-的核电荷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故S2-的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 CO2分子中,C原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O原子均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故其电子式为,故C错误; D. 正丁烷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 Pb+PbO2+2H2SO42PbSO4+2H2O B. N2+3H22NH3 C. Cl2+H2OHCl+HClO D. 2NO2N2O4 【答案】A 【解析】 【详解】A. Pb+PbO2+2H2SO42PbSO4+2H2O,该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不是在同一条件下发生的,故A不是可逆反应; B. N2+3H22NH3,该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故B为可逆反应; C. Cl2+H2OHCl+HClO,该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故B为可逆反应; D. 2NO2N2O4,该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故B为可逆反应。 综上所述,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A。 10.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CaCO3的分解反应 B. 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 铝与稀盐酸反应 D. 稀H2SO4与稀KOH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 CaCO3的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 灼热的炭与CO2反应生成CO,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为吸热反应,故B正确; C. 铝与稀盐酸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故C错误; D. 稀H2SO4与稀KOH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微粒中,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 ) ①13Al3+ ② ③ ④O2-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带电荷数,据此回答问题。 【详解】①13Al3+的核外电子数为13-3=10, ② 由离子结构直接可知,核外电子数为10,③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1=18,④O2-的核外电子数为8+2=10。 综上所述,其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①②④。 答案为C。 12.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碘升华 B. 溴蒸气被活性炭吸附 C. 酒精溶于水 D. HCl气体溶于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碘单质属于分子晶体,升华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A不符合题意; B.溴属于分子,溴蒸气被活性炭吸附属于物理变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B不符合题意; C.酒精为非电解质,溶于水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C不符合题意; D.HCl溶液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共价键被破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取一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并置于光亮处(如图),下列对于试管内发生的反应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试管内黄绿色逐渐变浅,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 B.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 该反应只得到一种有机产物 D. CH4和Cl2完全反应后液面上升,液体充满试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产物不唯一,无法控制反应进度,据此回答问题。 【详解】A. 反应过程中试管内黄绿色逐渐变浅,氯气不断被消耗,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产生四氯化碳,A正确; B. 该反应是取代反应,置换反应为无机反应,B错误; C. 该反应产物不唯一,C错误; D. CH4和Cl2完全反应后液面上升,产物一氯甲烷是气体,难溶于水,液体不会充满试管,D错误。 答案为A。 14.已知X+的结构示意图如图,则X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 第二周期0族 B. 第四周期ⅠA族 C. 第三周期ⅠA族 D. 第三周期ⅦA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X+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为2+8+1=11,则X是钠元素,位于第3周期ⅠA族,故C正确,故选C。 15.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 ) A. 只有(甲) B. 只有(乙) C. 只有(丙) D. 除(乙)均可以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2、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详解】甲不满足条件3,未构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 乙不满足条件1,两个电极相同,不能构成原电池; 丙满足四个条件,构成原电池; 丁不满足条件2,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不能构成原电池; 综上能构成原电池的只有丙,答案选C。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B. 16O与18O互为同位素,O2与O3也互为同位素 C. 同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 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H原子没有中子,所以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故A错误; B. 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故16O与18O互为同位素,O2与O3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 同素异形体混合,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如O2与O3,故C错误; D. 结构决定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其化学性质几乎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4C+2H2 B. 2HI+Cl2=2HCl+I2 C. CH4+2O2CO2+2H2O D. CH3CH3+Cl2CH3CH2Cl+HCl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详解】A. 反应CH4C+2H2为分解反应,故A不符合; B. 反应2HI+Cl2=2HCl+I2为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 C. 反应CH4+2O2CO2+2H2O为可燃物的燃烧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 D. 反应CH3CH3+Cl2CH3CH2Cl+HCl中,Cl原子取代乙烷中的H原子生成CH3CH2Cl,同时生成HCl,故D符合; 故选D。 18.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7个横行代表7个周期,18个纵行代表18个族 B. 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 除第一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D. 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所有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7个横行代表7个周期,18个纵行代表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ⅤⅢ族,A错误; B.副族元素均在长周期,均为金属元素,只有主族元素存在非金属元素,B正确; C.2、3周期有8种元素,6、7周期有32种元素,则只有4、5周期有18种元素,C错误; D.碱金属元素为金属元素,而ⅠA族元素含H,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除H之外的所有元素,D错误。 答案选B。 19.下列关于卤素(F、Cl、Br、I)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依次减弱 B. 氯水、溴水和碘水均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 单质的氧化性:I2>Br2>Cl2 >F2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卤族元素原子核吸引电子能力逐渐减小,所以其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逐渐增大,而导致其水溶液酸性逐渐增强,故A错误; B 氯气和溴具有强氧化性,能和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碘水中含有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所以氯水、溴水、碘水都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B正确; C. 由于非金属性:I<Br<Cl<F,而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故单质的氧化性:I2<Br2<Cl2 <F2,故C错误; D. 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所以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20.可逆反应3Fe(s)+4H2O(g)= Fe3O4(s)+4H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加入水蒸气 B. 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 C.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少量稀有气体 D. 升高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有效碰撞理论进行判断,纯液体和固体的量不改变反应速率。 【详解】A.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加入水蒸气,增加反应物的量,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 B. 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B错误; C.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少量稀有气体,不改变反应浓度,反应速率不变,C正确; D.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D错误。 答案为C。 21.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12C和14C B. CH3—CH2—CH2—CH3和(CH3)2CHCH3 C. CH3—CH3和CH3—CH2—CH3 D. 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A.12C和14C互为同位素,A不符合题意; B.和(CH3)2CHCH3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故和(CH3)2CHCH3互为同分异构体,B符合题意; C.和互为同系物,C不符合题意; D.甲烷的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形,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故和是同一种物质,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22.有甲、乙、丙三种金属,把甲、乙分别浸入稀硫酸中,乙生成氢气的速率更大;把丙浸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乙析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丙、乙、甲 C. 丙、甲、乙 D. 乙、丙、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且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 【详解】甲、乙、丙三种金属,把甲、乙分别浸入稀硫酸中,乙生成氢气的速率更大,说明乙的金属活动性强于甲;把丙浸入乙的硝酸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乙析出,说明丙的金属活动性强于乙,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丙、乙、甲。答案为B。 23.下列关于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作正极 B. 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C. 浓度不变 D. 电子流向:导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如图所示,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作电池的负极,故A错误; B. 氢离子向正极移动,在电极上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所以Cu极有气泡产生,故B正确; C. 在正极的电子生成氢气,所以浓度降低,故C错误; D. 电子由电池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即导线,故D错误; 故选B 2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 和互为同系物 C. 乙烷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 的名称为新戊烷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根据命名规则,2—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A错误; B. 和分子数相差CH2,且均为烷烃,即互为同系物,B正确; C. 乙烷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以单键形式连接,可视为以甲烷结构为模型,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C错误; D. 根据命名规则, 的名称为异戊烷,D错误。 答案为B。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共价键 C.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D.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铵、碳酸铵等铵盐类,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它们是离子化合物,A正确; B. 离子化合物,如氢氧化钠、铵盐等,除了离子键外还存在共价键,B错误; C. 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C错误; D. 双氧水和过氧化钠中都含有非极性键,所以非极性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中,D错误。 答案选A。 26.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 加热 B. 用铁粉代替铁片 C. 滴加适量CuSO4溶液 D. 用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热,增大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反应速率增大,A不符合题意; B.不用铁片,改用铁粉,固体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B不符合题意; C.加入硫酸铜溶液,铁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增大,C不符合题意; D.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室温下铁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而不生成氢气,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27.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②除甲烷外,很多烷烃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③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nH2n+2 ④烷烃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⑤光照条件下,丙烷通入溴水中,可使溴水褪色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 在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都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故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故正确; ②烷烃通常较稳定,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故错误; ③烷烃的分子通式是CnH2n+2,故正确; ④所有的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故正确; ⑤丙烷通入溴水中不反应,不能使溴水褪色,故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④有关烷烃的叙述正确,故A正确; 故选A。 28.反应:3A(g)+B(g) = 2C(g) +2D(g),在不同条件下,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6 mol/(L·min) ②v(B)=0.45 mol/(L·min) ③v(C)=0.015 mol/(L·min) ④v(D)=0.45 mol/(L·min) 则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最快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是不同的,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时,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大小,而是要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大小。 【详解】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果都用物质A表示速率,则: A选项v(A)=0.6 mol/(L·min); B选项v(A)=3v(B)= 1.35mol/(L· min); C选项v(A)=v(C)= 0.0225mol/(L· min); D选项v(A)=v(D)= 0.675mol/(L· min), B选项速率最大,故选B。 29.下列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 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C. 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D.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1所示的装置没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没有电流通过,所以不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选项A错误; B.图2所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B错误; 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选项C错误; D.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30.反应2SO2(g)+O2(g)2SO3(g)经过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s),则这段时间为( ) A. 0.5s B. 2.5s C. 5s D. 10s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SO3),再利用△t= 计算。 【详解】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1•s-1,则v(SO3)=2v(O2 )=2×0.04mol•L-1•s-1=0.08mol•L-1•s-1,故反应时间= =5s; 答案为C。 31.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它的反应能量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 A与C的能量差为E4 C. 三种化合物中的稳定性B﹤A﹤C D. A→B反应,反应条件一定要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A→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A与C的能量差为E4-E3-E1+E2,故B错误; C.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三种化合物中的稳定性B﹤A﹤C,故C正确; D. A→B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不一定要加热,故D错误; 答案:C 32.在一个绝热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N2(g)+3H2(g) 2NH3(g) △H<0。下列各项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反应限度的是( ) A. 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B. 断裂lmolN≡N键的同时断裂3molH-H键 C. 容器中H2的浓度保持不变 D. v(N2):v(H2):v(NH3)=1:3:2 【答案】C 【解析】 【详解】A.遵循质量守恒,任何时刻,质量都是守恒的,选项A错误; B.断裂lmolN≡N键的同时断裂3molH-H键 ,反应都是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不符合化学平衡的定义,选项B错误; C.根据化学平衡的定义,当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选项C正确; D.反应速率等于各反应物的计量数之比,故v(N2):v(H2):v(NH3)=1:3:2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33.短周期元素A、B、C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依次是( ) A. Be、Na、Al B. C、Al、P C. B、Mg、Si D. O、P、Cl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短周期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图推断:A、B、C三种元素只能分别在第二、第三周期,而不能为第一、第二周期,因为H或He左右均没有其他元素;再由同一主族中第二、第三周期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8,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若设A的序数为x,则B、C的序数分别为x+7、x+9,且x+7+x+9=4x,解得x=8,所以A. B. C分别为O、P、Cl,答案选D。 34.某温度时,在一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充入A、B各1 mol,反应进行到10 s时,测得容器中含有A:0.8 mol;B:0.4 mol;C:0.4 mol。据此回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 A+3B==C B. 2A+B===C C. A+3B===2C D. A+3B===3C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体积条件下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n(A)=1-0.8=0.2mol,∆n(B)=1-0.4=0.6mol,∆n(C)=0.4mol,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3B===2C; 答案选C。 35.某氨气燃料电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B. 电子流向:电极1→负载→电极2 C. Na+由左向右移动 D. NH3在电极1上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该电池中氨气转化为氮气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通入氨气的一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 【详解】A.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所以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电极方程式为O2+4e-+2H2O=4OHˉ,故A错误; B.原电池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根据分析可知电极1为负极,电极2为正极,所以电子的流向为电极1→负载→电极2,故B正确; C.原电池中阳离子流向正极,所以钠离子自左向右移动,故C正确; D.据图可知NH3在电极1上转化为N2和H2O,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36.联合国大会将 2019 年定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显示了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下表列出了 a~j 10 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因在元素 b 的电池材料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97 岁的古迪纳夫荣获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 b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此类电池工作时,将_____ 能转化为电能。 (2)a~j 10 种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比 K 层电子数多的元素有____种(填数字);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__(写元素符号)。 (3)元素 g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 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4)h 、 i 、 j 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氢化物是____(写化学式)。 (5)元素 i 的一种氧化物常用于漂白纸浆、草帽辫等。该氧化物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氯水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1). (2). 化学 (3). 6 (4). Na (5). Al(OH)3 +OH- = AlO+ 2H2O (6). HCl (7). SO2+Cl2+2H2O=H2SO4+2HCl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图,a为氢,b为锂,c为硼,d为氟,e为钠,f为镁,g为铝,h为磷,i为硫,j为氯。 【详解】(1)因在元素 b 的电池材料领域做出杰出贡献, 97 岁的古迪纳夫荣获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 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此类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a~j 10 种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比 K 层即第一层,电子数比2多的元素,即主族序数比2大的有6种;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次增大,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即最强的元素为Na。 (3)元素 g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 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 AlO+ 2H2O。 (4)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即最稳定的氢化物是HCl。 (5)元素 i 的一种氧化物常用于漂白纸浆、草帽辫等,即氧化物为二氧化硫。该氧化物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氯水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Cl2+2H2O=H2SO4+2HCl。 37.请利用反应Cu+2Ag+=2Ag+Cu2+设计一个化学电池,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__。 (2)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3)正极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负极上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 【答案】(1). Cu (2). AgNO3溶液 (3). 从正极到负极 (4). Ag (5). 铜溶解附近溶液变蓝色 【解析】 【分析】在Cu+2Ag+=2Ag+Cu2+反应中,Cu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电解反应为:Cu-2e-=Cu2+,Ag+得电子被还原生成单质Ag,正极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电极反应为Ag++e-=Ag,应为原电池正极反应,正极材料为活泼性比Cu差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电解质溶液为含Ag+离子的溶液,如AgNO3;原电池工作时,电流从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以形成闭合回路。 【详解】(1)在Cu+2Ag+=2Ag+Cu2+反应中,Cu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电解反应为:Cu-2e-=Cu2+,正极为C,电解质溶液为含Ag+离子的溶液,如AgNO3; (2)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3)正极上Ag+得电子被还原生成单质Ag,正极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负极上Cu-2e-=Cu2+,所以现象为铜溶解附近溶液变蓝色。 38.将3molA和3mol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mol/(L·min)。试求: (1)5min后A的浓度________。 (2)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 (3)x的值为____。 (4)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_____。 A.υ(A)=3υ(B) B.B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D.相同时间内消耗xmol的C的同时生成3mol的A E.相同时间内消耗2mol的D的同时消耗1mol的B 【答案】(1). 0.75mol/L (2). 0.05mol/(L·min) (3). 3 (4). BE 【解析】 【详解】将3 mol A和3 mol 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C(g)+2D(g),经5 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mol/(L·min),则,; (1),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变化量之比,则,故5 min后A的浓度; (2)同理,,则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又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变化量之比,则x的值为3; (4)A.在用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表示平衡状态时,必须表明“一正一逆”,且等于系数之比,υ(A)=3υ(B),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A不符合; B.B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B符合;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始终不发生变化,故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C不符合; D.相同时间内消耗xmol的C的同时生成3mol的A,均表示逆反应速率,故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D不符合; E.相同时间内消耗2mol的D的同时消耗1mol的B,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E符合; 答案选BE。 39.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1)上述装置中,不能证明“锌和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填序号)。 (2)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搅拌反应,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M可能是_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4)除了图示某些装置,还有其它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粉末与水的反应(4KO2+2H2 O=4KOH+3O2↑)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答案】(1). Ⅲ (2). 左端液柱升高,右端液柱降低 (3).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4). NaOH、CaO、Na等 (5). 放热 【解析】 【分析】装置Ⅰ和Ⅱ可以分别通过右边装置中液面变化、是否有气泡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装置Ⅲ是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无法判断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同时结合热胀冷缩的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锌和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锌和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装置Ⅲ只是一个锌和稀硫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故上述装置中,不能证明“锌和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Ⅲ; (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固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冷收缩,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升高,右端液柱降低;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该过程可能为放热反应,如CaO、Na等与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另外某些物质溶于水也可能会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则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M可能是NaOH、CaO、Na等; (4)若观察到棉花燃烧,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温度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脱脂棉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