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保留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0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的新变化 张颐武 最近,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而“80后”的张嘉佳更是成为最近最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但他们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以“90后”为主的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但他们的写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 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庸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因此写作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面对的读者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结婚生子、毕业就业、考试升学,有着人际关系、抗压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文学作品来给他们更多的抚慰和激励。 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80后”作家相比,张嘉佳等虽然年龄接近,但写作显然和他们不同,他们和“90后”的作者的写作相当接近。“90后”作家出来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炼,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的作品中反叛性不强,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恋爱失恋等小波澜,这也是全球的中产生活的一种常态的表达。韩寒、郭敬明接触现实和“90后”还是有所不同,当时的文学界对这几位作者有相当的关注。但今天的新的作家则似乎仅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阅读空间之中,似乎完全和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是完全平行发展的。 有人就此说到纯文学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合乎实际的。文学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分化,一部分是纯文学,另一部分是通俗文学。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间又产生了网络文学,目前这三部分是平行发展。莫言、刘震云、苏童等都在写作,纯文学仍然是很庞大的一块,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都和纯文学关系不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年轻的畅销书作家,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当下这些年轻畅销书作家写的短小故事和段子,跟传统文学的结构模式不一样,没什么可比性,而且传统的纯文学在“90后”当中也没什么影响力。 现在看来,虽然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日后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现在的“90后”写作能否成为经典也要看时间的检验,谁能脱颖而出,哪部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还要时间和历史去检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节选自2016年1月13日《天津日报》) 1.下列所举现象,不属于标题所说“文学的新变化”的一项是(3分) A.“90后”畅销书作者的作品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热销。 B.以“90后”为主的畅销书作者喜欢用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表现日常生活。 C.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一批作家在坚守纯文学传统,并且取得不菲成果。日后还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 D.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一些走通俗路线的作品得到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2.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冰、卢思浩等年轻畅销书作者虽在传统纯文学领域几乎未受任何关注,但在“80后”、“90后”读者中却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他们的新书短期便占据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即为实证。 B.“90后”写作的兴起并得到热烈反响,与“90后”作者、读者过着庸常的生活,在生活中不轻易表露大喜大悲的激烈情绪有关。 C.尽管是“80后”作家,但张嘉佳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 “80后”作家相比,写作上有着明显不同,倒是和“90后”作家的写作相当接近。 D.韩寒、郭敬明的写作在当时的文学界曾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如今的“90后”作家却基本上与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平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虽然也关注现实,但他们和莫言、刘震云等作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路径不同,其创作价值与传统文学相比望尘莫及。 B.一批年轻畅销书作者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但喜爱纯文学作品的读者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关注。 C.“90后”作家作品反叛性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熟悉市场,高度敏锐,另一方面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平常性的内容,无法体现反叛性。 D.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生活困扰使得他们需要有文学作品来抚慰和激励,而一些“90后”作家作品中的内容恰好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下山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②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③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④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⑤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⑥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 ⑦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⑧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①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 B.小说第②③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 C.小说开始便是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D.“火”运用双关手法,一指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的火种,代表原生态生活;一是喻指“我”对故土火一般的跳动的热情。 5.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6.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①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 ②我于1915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1917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 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③1918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我说:“请校长批一下。”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一个证明书。”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节选自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7.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蔼然仁者”是指和善仁爱的气象,也就是比什么言都有效的不言之教。 B.“春风化雨”原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在文中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 C.“一介寒儒”原指门第低微的读书人,照应蔡先生不要排场,不摆架子。 D.“萧然物外”是指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 8.第③段的画线词语“没有”反复出现,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作者评价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而文中所选取的材料却很平凡,对此加以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窾会:kuǎn huì要害,关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B.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C.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D.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诸葛亮《出师表》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就是这个意思。 C.擢:本义为抽引,拉拔;引申为选拔、提升官职。如“擢发难数”的“擢”为拉、拔之意;而“擢奇”的“擢”即指选拔。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宁王有造反意图,他非常愤恨,大胆上书,劝谏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B.胡世宁通晓军事,擅于谋划。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 C.胡世宁为官公正,推贤举能。他积极举荐在考评中被罢黜的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又为受牵连被罢官的副使施儒、杨必进进言。 D.胡世宁处事严正,坚持自我。在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5分)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逍遥游》中,宋荣子并不因世人的誉谤而改变,而是: , 。 (2)《滕王阁序》中,王勃感慨“ , ”。如冯唐,文、景之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有心无力;如李广,抵御匈奴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终于花甲之年兵败自尽。即使如此,也要志向坚定“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影》的布景大量使用大幅草书的屏风,水墨山水画到了人的宽袍大袖之上,初看颇具古风。 ① ,我们回头静心一问,就能缓过神来: ② 古人那么热爱水墨、山水和书法,为什么他们却不曾用这样的方式装点他们的生活空间?看故宫的殿宇,辉煌气派;看古代的建筑, ③ 各地有别,却也多半秀丽雅致, ④ 反映中国文人审美趣味的苏州园林,处处新奇,温和景丽。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映衬青山绿水,人们方可心旷神怡。房间有书画墨宝的装点,但并不 a ,肆意铺张。 张艺谋的答记者问体现了他对水墨的误解。水墨的黑白不是“不代表单纯的好坏”,而是根本与善恶没有丝毫关系。张艺谋把黑白当成了善恶的对立,而且还有所谓“中间部分的灰色地带”。如此,电影的形式色彩与故事所表现的伦理情感发生了联系,而这部悲剧恰恰表现的是人的欲望、权力和阴谋算计。主角们都戴着面具,表面上只是都督有一个影子,作为他另一面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影子—— 主公在朝堂之上装疯卖傻, b ,对都督表现得关爱有加却 c ;而对鲁相则 d 。直到结尾的高潮之处,他的种种算计从之前斑驳的光影中跳脱出来。当他畅快地亲自手刃鲁相的时候,他才抛弃了影子,或者说他从影子变回了自己,而恰恰因为失去了自己营造的这个影子的掩护,他马上就死于非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7.依次填入文中标序号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接着 ②既然 ③即使 ④比如 B.①然而 ②既然 ③虽然 ④尤其 C.①接着 ②如果 ③虽然 ④尤其 D.①然而 ②如果 ③即使 ④比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喧宾夺主 b胸无大志 c谨小慎微 d披肝沥胆 B.a本末倒置 b胸无点墨 c敬小慎微 d安时处顺 C.a喧宾夺主 b胸无点墨 c敬小慎微 d安时处顺 D.a本末倒置 b胸无大志 c谨小慎微 d披肝沥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人们方可心旷神怡。 B.徽派建筑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必须映衬青山绿水,方才令人心旷神怡。 C.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的徽派建筑,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方才令人心旷神怡。 D.徽派建筑以白墙青瓦的搭配闻名于世,必须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之下,人们方可心旷神怡。 20.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告 2011年4月7日~8日,崇左市将举办首届国际商务文化节。为做好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崇左市城区部分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现宣布如下: 4月8日晚,市行政中心广场将举行首届国际商务文化节文艺晚会。从17∶00~23∶00对德天路、新城路、龙峡山路西段实行交通管制,无通行证的车辆切莫通行。前来观看晚会的群众务必将机动车、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在指定地点:(一)摩托车、电动车、单车停放在环山路公务员小区周边道路两旁;(二)其他小车停放在德天路南段。 交通管制措施如有变动,以现场交通警察指挥或者设置交通标志明示为准。 因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给交通出行带来的不便,敝交警支队深表不安,希望市民给予谅解、支持与配合。 崇左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2011年4月2日 21.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仿写”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反驳相关观点。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6分) 【示例】 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反驳: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①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②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仿写】 观点:许多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所以考研是没用的。 反驳:如果说“许多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所以考研是没用的”是对的, ① 。 ② ?所以不能仅因为许多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说考研是没用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和QQ上经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XX评选活动,这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孩子,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请问你如何看待?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1.(3分)C 【解析】C项纯文学属于传承发展,不是“新变化”,“日后还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是猜测期待,并非事实或必然趋势。解答此题,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辨析。失分点提醒:标题是“文学的新变化”,突出“新”字,对于概念的理解与把握要做到准确无误。而坚守传统文学的作家们的写作没有变化可言,故而无“新”可言。 2.(3分)B 【解析】B项对“没有遭遇大喜大悲”理解不当。“大喜大悲”指的是伟大的胜利、惊天的成就和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失分点提醒: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在生活中不轻易表露大悲大喜的激烈情绪”原文表述为“没有遭遇大悲大喜”,“遭遇”即经历,没有经历何谈表露。 3.(3分)D 【解析】A项原文说“没什么可比性”,没有低评任何一方的价值。B项曲解。“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指的是“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的事实。C项“无法体现反叛性”文中没有提及且不合逻辑。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失分点提醒:曲解文意是失分的关键,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切入点,“几乎没有任何关注”指的是在传统纯文学领域里,张嘉佳等不受关注,而不是读者对纯文学的不关注。 4.(3分)B 【解析】柳莎的哭和大旱无关,也并没有体现无助;安草儿的笑也无法体现顽强。 5.(6分) (1) 特点:①原始落后。②地处偏远。③清新干净。④自然古朴。(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得2分) (2) 作用: ①环境上: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②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搬离故土下山生活的情节作铺垫。 ③人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坚守、顽强的形象,以及对故土的热爱。 ④主题上:暗示了随着社会进步,对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普遍矛盾。(每点1分,共4分) 6.(6分) 观点一:我认为“我”孤单,文中属于正话反说,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原因: ①环境上:这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孤绝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自然会有一种“孤单”之感。(2分) ②人物上:“我”是一个九十高龄的长者,看到许多同村人纷纷下山离自己而去,人越来越少而觉得“孤单”。(2分) ③主题上:“我”固守偏远落后之地而心灵孤单,从而能引发读者思考固守的价值性,达到加深文章主旨的效果。(2分) 观点二:我认为“我”不孤单。 原因: ①环境上:这一片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气、火种等等无不烙进了“我”的生命,有了它们的陪伴,“我”不孤单。(2分) ②人物上:“我”从心底热爱这片长久生活的土地,因此坚定地选择留在山上,拒绝山下更方便的生活条件,“我”的选择证明“我”不孤单。(2分) ③主题上:故土虽偏远落后,但因为热爱,值得坚守。“我”不孤单与这一主题暗合。(2分)(未表明观点扣1分。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能自圆其说者,可酌情给分。) 7.(3分)D 【解析】D项“指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表述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萧然物外”的意思是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物所烦扰。“物外”指自身以外的一切。因此该词应指蔡先生的超脱世俗,不为俗情杂物所烦扰的性格特征。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时,一定不能就词语论词语,词语的含义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所以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如此,理解蔡先生的“萧然物外”就不难了。 8.(4分)强调蔡先生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的和善气象。 【解析】文中的内容反复出现即为强调,解答该题,还应当把握“没有”一词出现的语境,文中“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因此这里是在强调蔡先生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的和善气象。 9.(5分) ①作者通过叙写初见蔡先生与请先生开证明两件平凡的琐事(1分),表现出蔡先生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书生本色、超然物外的气象(感受到了蔡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2分)。 ②作者以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蔡先生的感受更加形象直接(2分)。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应就文章明确作者选取了哪些小事,然后分析这些小事表现了蔡先生的哪些性格特点,从而总结出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最后分析其作用是使读者对蔡先生的感受更加形象直接即可。答题步骤要明确,概括要得当。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时,学生的失分之处在于忽略对写作手法的概括。学生可以回答出平凡的材料可以反映蔡先生的和蔼慈祥,却概括不出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0.(3分)B 【解析】该句的意思:他和李承勋交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因议论“大礼”和张璁意见一致,张璁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附他,议论政事常常和他意见相抵触。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其前断开。“持议”意为“持论”,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以议礼”是“合”的状语,不必把“始以议礼”和“与张璁合”分开。故选:B。 11.(3分)D 【解析】“给予褒扬的称号”不当,谥号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 12.(3分)C 【解析】张冠李戴,“他积极举荐在考评中被罢黜的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又为受牵连被罢官的副使施儒、杨必进进言”错,原文“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在考评中被罢黜的是副使施儒、杨必进,受牵连被罢官的是都御史马昊、陈九畴。 13.(10分) ①(5分)世宁当即骑马奔驰入城,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攻克,就撤退离开了。 ②(5分)(胡世宁)与人说话,言语迟钝说不出什么,(但)等到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 【解析】 ①驰,骑着马;拔,攻克;引去,撤退。译为:世宁当即骑马奔驰入城,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攻克,就撤退离开了。 ②呐,通“讷”,言语迟钝;具疏,撰写奏章;洞中,切中,点明。译为:(胡世宁)与人说话,言语迟钝说不出什么,(但)等到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 14.(3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 15.(6分) 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两句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特别是“未回”、“寄”形象别致突出这种内心的郁闷与愁苦;“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两句运用袁绍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人生苦闷的态度;“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两句则是突出一种读亲友的无限怀念.“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彰显出自己长期漂流在外的苦闷与无奈. 16.(6分) (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2)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17.(3分)B 【解析】①用“然而”,表转折;“接着”表承接,不符合语境。 ②“古人热爱水墨”是已然的事,用“既然”,“如果”表假设,不符合要求。 ③“虽然”和“却”搭配。 ④“尤其”和“比如”意思不同,但放在语境内都是可以的,前三个选择实际上早已确定了答案。 18.(3分)A 【解析】本末倒置,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多指评论事理。 喧宾夺主,指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 胸无大志,指心中没有大志向。 胸无点墨,形容读书少,文化水平低。 谨小慎微是形容处事畏首畏尾,属贬义 敬小慎微是形容处事非常谨慎,属褒义。 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此处易望文生义。 19.(3分)C 【解析】A,一句话中变换主语,使得前半句成分残缺。B徽派建筑是主要景色,不是映衬青山绿水的陪衬。D,变换主语,中间的半句成为后半句的状语,不合语境。 20.(5分) (1)“宣布”改为“通告”; (2)“切莫”改为“不得”; (3)“务必”改为“请”; (4)“敝交警支队”改为“我们”; (5)“不安”改为“歉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如文稿中的“宣布”不合“通告”这种文体的语境,“切莫”含有劝告的语气,同样不符合“通告”的语境;“通告”文体要求使用口语,如“敝交警支队”就不符合语体要求;对“通告”对方要使用敬辞,用“务必”,语气就太强硬;同时用词的轻重要适度,文稿中使用“不安”就有些用词过重和夸张,不符合实情。 21.(6分)反驳: ①那么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生病就医是没用的。 ②可是,生病怎么能不就医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和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仿写要看示例,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后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本题要注意利用“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仿写时要注意结构、句式、修辞、字数等,尽量保持一致。 22.(60分) 【解析1】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词构思立意。材料主要讲述了家长到处拉选票为孩子投票的现象以及对此类现象的评论褒贬不一。材料涉及了三种构思角度,“发帖者(父母)、转发者(亲友)、参与评价者”。构思立意时,要对发帖者父母、转发者、参与评价者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例如父母的做法,可联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正当竞争;比赛规则的公平性;转发者:没有掌握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只凭着朋友的一句请求就不停猛戳,评奖的专业性自是荡然无存,严肃性也早就遁形天外,这样的评比不知道还有多少公正可言,通过如此渠道评出的各种奖项,里面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据此可得出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参与者评价角度:人情与公平、莫让人情影响了心里的公平等。 【解析2】 材料解读: 1.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孩子网络评选,家长微信拉票,朋友圈风云四起。或许被拉票,或许向别人拉过票。对于这样的事情,你怎么看。 这里涉及的几方力量有哪些呢?孩子、活动举办方、家长、被拉票者。 其核心事件是“家长替孩子拉票”,所以核心人物是家长、孩子。 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一般有争议点;这则材料的争议点是什么呢?家长此举合适否、可以接受否、利弊轻重如何。 2.在行文过程中,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如上争议问题,要深入“阐述”的也是如上争议话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辨析的关键概念”,就是如上所说的“评选”、“家长”、“拉票”、“孩子”等;“在多维度的阐述中说理论证”的“维度”,就是回答如上问题、支撑我们观点的维度。 “评选”:网络评选,多是娱乐化的(只是个游戏),民间性的(不是专业技能真刀真枪的比拼),商业化的(一般用于某商家或某微信平台的推广)。 “孩子”:多是幼儿,或是小学生。对评选没有强烈的比赛意识,胜负心、得失感并不强。 “家长”:多是被举办方蛊惑进入活动的,有一定的功利心、虚荣心,也有带孩子参加活动锻炼胆量展示才艺的主观意图。 “拉票”:又是被举办方裹挟进入的,或身不由己,或随手转发,或希望给孩子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姿态是半推半就、半真半假的。虽未强求必胜,但也牵扯了相当的关注和精力。 参考立意: ①得奖太容易,受挫易哭、易一蹶不振,抗挫能力无从培养; ②无法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同伴的能力,影响自我认知; ③商业行为向家教领域侵蚀,亲子一起成为了商业木偶; ④影响孩童的正确竞争观,以为家长包办天经地义。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参考1】 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 海因茨因无钱给患癌症的妻子买药而选择了潜入药剂师的仓库偷药。为给患癌症的妻子治病偷药,这样偷,却充满道德光辉。另一方面,偷,又违背了社会规则。那么规则与道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参考2】 莫让评优光明为人情阴影覆盖 近来,在社交网络上为“朋友的孩子”拉票求援之事屡见不鲜。有人因此受益的同时,亦有人怒斥其不公与肮脏。笔者认为,孩子们的“评优”本是树立榜样,宣扬正能量的光明之事,莫让成人世界灰暗的人情网络覆盖了它的光明。 社交网站上的“拉票之言”,乍一看客气万分,实为变相的“情谊绑架”--在大部分人“伸出援手”的情况下,不投票的人成了“背叛者”,成了众矢之的,被扣上“没义气”、“白眼狼”的帽子。这时,大家都选择性遗忘了投票的本质--在自愿的前提下支持优秀者,而被动地让评比变成了“在不情愿的情势下支持人脉广者”。 上述投票性质的被动改变对大人来说,或组只是一次“应酬式”的“友情赞助”,或许影响心情却也无伤大雅。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不仅是对优秀者权益的上海,更是会在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纯洁的心灵染上污点的墨水。其带来的糟糕影响是巨大的。 从“评优”到“评人脉”的转变,首先影响的便是孩子们对社会公平性的信任。当家长们在为孩子们拉票投票之时,说不定就会让孩子产生“劳而不获”或“不劳而获”的消极心态。不管是哪一种,对孩子的成长都极为不利。 再者,家长们的拉票行为,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榜样”。可以想见,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学着他们的父母--“你不支持我便是不讲义气,下次我有好处也不分你一杯羹”。以小见大,如此风气若是弥漫至社会甚至政府,祖国未来堪忧。 当然,家长希望孩子能获得荣誉的心态十分正常且能为人所理解接受的。但是家长们何妨换一个方式,指导孩子们通过努力,通过真才实干赢得荣誉,为他们的未来指导一条正确的方向?我相信,如此评选出来的“优秀”,才是真正令人服气、有资格让大家学习的典范。 “评优”之本在于“优”,若家长们执意要通过社交网站拉票的方式让孩子们拿到奖项的“末”,便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只有家长们摆正了态度,将“人情阴云”从孩子的头上赶走,才能还孩子一篇纯洁的蓝天,一束温暖的阳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