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2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微生物筛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全营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筛选大肠杆菌 B. 用高NaCl的培养基筛选抗盐突变菌株 C. 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鉴别出分解尿素的菌株 D. 利用高温条件筛选耐热的Taq细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2、微生物筛选的关键是选择培养基的使用,通过选择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详解】在全营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多种微生物都能生长,不能筛选出大肠杆菌,A错误;用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可筛选耐盐突变菌株,其它不耐盐的菌株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B正确;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使酚红指示剂呈红色,因此用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菌株,C正确;利用高温培养条件可筛选出耐热的Taq细菌,其它不耐热的菌体无法在此环境下生存,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消毒和灭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选择消毒或灭菌要根据无菌操作的对象及目的而定 B. 通过消毒或灭菌,可以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 C. 培养基在倒平板前可以通过高压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 D. 对需要保持生物活性的材料可以采取消毒或瞬时灭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详解】选择消毒或灭菌要根据无菌操作的对象及目的而定,如培养的对象只能进行消毒,而培养基和培养的容器可以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消毒只能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将所有的杂菌、孢子和芽孢等都杀灭,B错误;培养基在倒平板前可以通过高压蒸汽灭菌,但是不能通过干热灭菌,C错误;对需要保持生物活性的材料可以采取消毒,但是不能灭菌,D错误。 3.如图表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灭菌处理 B. 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罝,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 C. 步骤③应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 D. 步骤④划线结束后在皿盖上做好标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蘸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详解】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A错误;步骤①倒平板操作后应等待平板冷却至凝固(大约需5至10分钟)后,再将其倒过来放罝,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B错误;步骤③应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最终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C正确;步骤④划线结束后应在皿底上做好标注,D错误。 故选C。 4.蛋白胨能为微生物提供( ) A. 磷酸盐和维生素 B. 氮源 C. 碳源、氮源 D. 碳源、氮源、维生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常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的牛肉膏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可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详解】蛋白胨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类、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所以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B.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 进行系列稀释操作时,用移液管吸取相应的菌液注入试管后,还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头,吹吸三次,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概念、种类及营养构成: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种类: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3)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4)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②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详解】培养基不一定都含有碳源、氮源等物质,如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碳源,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氮源,A错误;倒平板时,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B错误;接种环经火焰灼烧灭菌后应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挑取菌落,以防将菌种烫死,C错误;进行系列稀释操作时,用移液管吸取相应的菌液注入试管后,还要用手指轻压移液管上的橡皮头,吹吸三次,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培养基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概念、种类及营养构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B.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 C. 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 D. 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详解】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需氧菌,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从而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A正确;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时不需要严格灭菌处理,B 错误;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C错误;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D错误。故选:A。 【点睛】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发酵的温度18-25度;醋酸菌异养需氧型,发酵温度30-35度。 7.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腐乳制作中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时间 B.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的作用都是直接洗去衣服上的污垢 C. 若固定化酵母细胞时,CaCl2溶液浓度过低,将很难形成凝胶珠 D. 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制作果酒时要先通气后密封;醋酸菌是异养好氧菌,制作果醋时要不断通入氧气,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多种酶制剂,如碱性蛋白酶制剂和碱性脂肪酶制剂等,这些酶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清除衣物上的污渍,而且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并且这些酶制剂及其分解产物能够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 【详解】卤汤中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杀菌,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A正确;加酶洗衣粉中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是使纤维素的结构变得蓬松,从而使得渗入纤维深处的尘土和污垢能够与洗衣粉接触,最终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B错误;CaCl2溶液浓度过大,形成的凝胶珠凝胶珠硬度大、易开裂,CaCl2溶液浓度过低,将很难形成凝胶珠,C正确;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则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鉴定以及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的实验等,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难度适中。 8.下列四种微生物都参与了腐乳制作过程的发酵,代谢类型上与其他三种微生物有明显区别的是( ) A. 青霉 B. 酵母菌 C. 曲霉 D. 毛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腐乳的制作原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根霉、曲霉和毛霉的代谢类型都是异养需氧型,酵母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腐乳的发酵是在多种微生物的协调作用下进行,如青霉、毛霉、酵母、曲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青霉、毛霉、酵母、曲霉都是真核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但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而其他三种生物全为需氧型。 9.采用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照射、灼烧灭菌等几种方法,可分别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 接种环、吸管、培养基、接种室 B. 吸管、接种环、培养基、接种箱 C. 吸管、培养基、接种箱、接种环 D. 培养皿、吸管、培养基、双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无菌操作技术有消毒和灭菌,消毒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灭菌有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工具;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 【详解】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吸管能耐高温,用干热灭菌,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室、接种箱常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双手常用酒精消毒,综上分析,采用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照射、灼烧灭菌等几种方法,可分别杀灭吸管、培养基、接种箱、接种环等部位的杂菌,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是考查消毒灭菌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下表格内容中,有错误的选项是( ) 检测物质或生物 检测方法 显示颜色变化 A 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检测 灰绿色 B 亚硝酸盐 比色法 玫瑰红色 C 分解尿素的细菌 酚红指示剂检测法 红色 D 分解纤维素细菌 刚果红检测法 红色变深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3、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正确;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由于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进一步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纤维素的菌体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在形成,会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无色透明圈,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 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 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 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详解】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A正确;由亚硝酸盐检测原理可知,显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B错误;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亚硝酸盐浓度越大,呈现的颜色越深,C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丰富是比色法,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 12.芳香油的提取方法主要分为三种:蒸馏法、萃取法和压榨法。以下关于提取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B. 压榨法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中的芳香油的提取 C. 若植物有效成分易水解,应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D. 提取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中共有的操作是分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方法有蒸馏法、萃取法和压榨法;水蒸气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然后分离油层和水层获得芳香油的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若水蒸气蒸馏法导致原料焦糊或有效成分水解,则不宜采用此法。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的方法;萃取是将新鲜的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详解】A.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A正确; B. 压榨法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B正确; C. 若植物有效成分易水解,不应采用水蒸气蒸馏法,C错误; D. 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中的分液操作是用分液漏斗将油层和水层分开,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中的分液操作是先将过滤后的压榨液静置,再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的橘皮精油分离出来,D正确。 13.关于胡萝卜素的提取与鉴定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萃取胡萝卜素的水不溶性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 B. 鉴定胡萝卜素时的层析液所用的试剂为石油醚和丙酮的混合液 C. 萃取过程中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管,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D. 浓缩的过程是为了把萃取剂与β-胡萝卜素分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荻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实验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 2、胡萝卜素鉴定的方法一般采用纸层析法,其基线一般距底边2 cm。点样时,应该快速细致,圆点要小,每次点样时滤纸都要干燥。 【详解】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A正确;鉴定胡萝卜素时的层析液所用的试剂为石油醚,B错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往往在萃取过程中在加热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C正确;浓缩的过程是为了把萃取剂与β-胡萝卜素分开,D正确。 故选B。 14.胡萝卜素可用于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下图是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通过蒸馏除去滤液中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B. 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此过程用到的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沸点 C. 图中干燥处理时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利于胡萝卜素提取 D. 只能从植物中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可用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提取胡罗卜素的流程是: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可见,图中乙过程表示浓缩,通过蒸馏除去滤液中易挥发的有机溶剂,A正确;图中甲过程表示萃取,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且不与水混溶,B错误;胡萝卜粉碎后进行干燥,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因为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C错误;工业生产上,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若要对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进行鉴定,可用纸层析法,D错误。 15.下图是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石灰水浸泡→②漂洗→③压榨→④过滤→⑤静置→⑥再次过滤→橘皮油 A. 石灰水浸泡能破坏细胞、水解果胶,能提高出油率 B. 压榨之前不需要漂洗,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即可进行压榨 C. 过程④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 D. 过程⑥的目的是用滤纸除去少量水分和果蜡等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提取橘皮精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用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压榨时果皮滑脱,提高出油率,A正确;压榨之前,需要用清水漂洗,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再进行压榨,B错误;过程④过滤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C正确;静置会使果蜡等杂质沉淀,过程⑥再次过滤的目的是用滤纸除去少量水分和果蜡等杂质,D正确。 16.下列对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胡萝卜颗粒越小,烘干时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烘干效果越好 B. 图甲 a 处安装的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C. 图甲中完成胡萝卜素萃取后,直接将烧瓶转移到乙装置中进行浓缩 D. 图乙装置中锥形瓶收集的液体是浓缩后纯度和浓度较高的胡萝卜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甲为萃取胡萝卜素的装置,a处安装的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图乙是蒸馏法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此法收集得到的液体为萃取液,蒸馏烧瓶内的物质为胡萝卜素。 【详解】在把新鲜的胡萝卜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高、干燥时间过长时,胡萝卜素会分解,A错误;在萃取过程中,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需要在瓶中安装冷凝回流装置,B正确;在浓缩干燥前,需要进行过滤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C错误;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有机溶液,留下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点睛】关键:一是要熟悉题图中两套装置的用途(萃取和蒸馏);二是要熟悉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既有萃取过程,也有蒸馏过程)。 17.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时,采用的是水浴加热法,而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油时是直接加热。其原因是 A. 前者需保持恒温,后者不需要恒温 B. 前者容易蒸发,后者不容易蒸发 C. 胡萝卜素不耐高温,玫瑰油耐高温 D. 前者烧瓶里含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后者是水作溶剂 【答案】D 【解析】 萃取胡萝卜素时的溶剂是有机溶剂石油醚,属于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需使用水浴加热;玫瑰精油的提取使用的是水蒸气蒸馏法,烧瓶中是水,因此可以直接加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关于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有关检验,不正确的是 A. 在果酒制作实验中,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 B. 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 C. 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可初步鉴定该细菌能分解尿素 D. 鉴定胡萝卜素粗品的可用纸层析法,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若样品中有杂质,则会出现不同的色素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分解尿素的菌能将尿素转化成氨气,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酚红指示剂会变红;萃取法提取出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彼此分离的扩散速度不同,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快。 【详解】在果酒制作实验结束时要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3mol/L的硫酸3滴,混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 滴,振荡试管,观察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A错误;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B正确;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分离成功,C正确;检验胡萝卜素纯度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若样品中有杂质,则会出现不同的色素点(带),D正确。 【点睛】易错点:酒精的检测方法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3mol/L的硫酸3滴,混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 19.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中,先后使用NaCl、Na2SO4 ,其作用分别是 A. 分层、吸水 B. 溶解、吸水 C. 吸水、分层 D. 分层、萃取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中,加入NaCl的作用是盐析,使油水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作用是除去多余的水分。 详解:玫瑰乳浊液的处理过程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降低玫瑰油的溶解度,利用水、油分层,便于分液;加入无水Na2SO4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份,提高产品纯度;BCD错误,A正确。 点睛:NaCl作用是盐析,使油水分层;无水Na2SO4的作用是除去多余的水分。 20.制取橘皮精油的过程,需先后进行两次过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次过滤使用的是滤纸,其目的是除去残渣和固体物 B. 第二次过滤使用的是普通布袋,其目的是除去较小的残留固体物 C. 第一次过滤所得滤液,可直接利用滤纸进行第二次过滤 D. 静置处理第一次过滤得到的滤液,所得上清液与第二次过滤所得滤液均是橘皮精油 【答案】D 【解析】 橘皮压榨先用普通布袋过滤,其目的是除去残渣和固体物;首次过滤后,要进行离心,其目的是除去较小的残留固体物;再静置后分离出上清液M,将M在5~10 ℃下静置5~7 d,使杂质沉淀,分离出上清液N,剩余部分用滤纸进行第二次过滤,得到滤液P,P+N即为最终的橘皮精油。 21.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配置海藻酸钠溶液时,应小火或间断加热,以免出现焦糊现象 B. 待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与活化的酵母菌溶液混合搅匀 C. 凝胶珠在NaCl溶液中浸泡30分钟,有利于凝胶珠结构稳定 D. 10%的葡萄糖溶液为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发酵提供营养和适宜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酵母细胞的活化。 (2)配制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制。 (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迅速滴入。 【详解】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应小火或间断加热,以免出现焦糊现象,A正确;待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与活化的酵母菌溶液混合搅匀,以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B正确;凝胶珠在CaCl2溶液中浸泡30分钟,有利于凝胶珠结构稳定,C错误;酵母细胞为异养型,10%的葡萄糖溶液为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提供营养和适宜的渗透压,D正确。 故选C。 22.高果糖浆的生产需要使用葡萄糖异构酶,它能将葡萄糖转化成果糖,但酶溶解于葡萄糖溶液后,就无法从糖浆中回收,而使用固定化酶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为探究温度对葡萄糖异构酶及其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比游离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高 B. 与游离的葡萄糖异构酶相比,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佳催化效率提高 C. 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比游离的葡萄糖异构酶更耐受较高温度 D. 固定葡萄糖异构酶常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而不使用包埋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 a、固定化酶:固定化酶是指用物理学或化学的方法将酶与固相载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仍具有酶活性的酶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分离,可被反复使用。 b、制备固定化酶:目前,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等。吸附法的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且条件温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交联法是利用多功能试剂进行酶与载体之间的交联,在酶和多功能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得到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能固化的载体中。但由于酶分子的体积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 c、应用:固定化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医院、工业等方面。 【详解】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游离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是30℃左右,而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是35℃左右,A正确;该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的相对活性的最大值低于游离的葡萄糖异构酶,说明该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佳催化效率略有降低,B错误;比较图中两条曲线,还可以看出固定化的葡萄糖异构酶在较高温度时仍有活性,C正确;由于酶分子的体积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使用固定化酶生产高果糖浆的技术,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某科研小组制备了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含菌种Bbai-1)来降解原油,下表表示不同pH和盐度对游离菌和固定化微球降解原油的影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固定化技术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的优点 B. 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 C. 与游离菌相比,固定化菌的降解原油能力提高 D. 在pH=8、盐度=3%时,接种量越大降解率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包埋法固定细胞:即将微生物细胞均匀的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中。 2、包埋时常用的载体包括: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稀铣胺等。 【详解】A、海藻酸钠—活性炭固定化微球,海藻酸钠是包埋细胞的原料,活性炭吸附性强,故该固定化技术兼具吸附法和包埋法的优点,A正确; B、分析表格,随着PH、盐度的升高,同一条件下固定化菌的降解率均比游离菌降解率高,所以菌种Bbai-1经固定化后对环境的耐受性增强,B正确; C、分析表格,随着PH、盐度的升高,同一条件下固定化菌的降解率均比游离菌降解率高,C正确; D、在pH=8、盐度=3%时,固定化菌的降解率高,看不出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24.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 ,其活性位点上含有两个镍离子,在大豆、刀豆种子中含量较高,土壤中的某些细菌也能够分泌脲酶。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M,并分别研究了培养液中的Ni2+、Mn2+和尿素浓度对细菌M脲酶产量的影响(说明:研究某一项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 B. 实验表明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所有脲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且在内质网上加工使其与镍结合才具有活性 D. 凝胶色谱法分离脲酶时,与比它分子量小的蛋白质相比,脲酶在凝胶柱中移动更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影响脲酶产量的因素有两种离子的浓度、尿素浓度,且对脲酶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培养液中Ni2+和Mn2+以及尿素浓度的增加,脲酶的产量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始终高于对照组。 【详解】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且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 0.4%—0.8%之间,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都为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脲酶是细菌M分泌的,而细菌是原核生物,是没有内质网的,C错误;凝胶色谱法分离脲酶时,与比它分子量小的蛋白质相比,脲酶在凝胶柱中移动更快,D错误。 25.将经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后,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四层,从上到下顺序依次是 A. 血红蛋白、甲苯层、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B. 甲苯层、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血红蛋白、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 C. 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血红蛋白、甲苯层、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D. 甲苯层、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血红蛋白、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 【答案】B 【解析】 分离血红蛋白时,将经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后,可以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1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综上所述,B正确,A、C、D均错误。 26.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的原因是 A. 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B. 气泡阻碍蛋白质的运动 C. 气泡能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 D. 气泡会在装填凝胶的时候使凝胶不紧密 【答案】A 【解析】 装填凝胶色谱柱时,若产生气泡,则其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从而影响分离效果,A正确,B、C、D均错误。 27.下列有关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材料必须选用鸡血 B. 通过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此为样品的粗提取 C. 凝胶色谱法是利用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D. 电泳法是利用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及分子的大小差异分离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因为鸡血细胞中含有细胞核以及各种复杂的细胞器,会给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带来一定的难度,故提取血红蛋白一般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A错误;通过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此为样品的粗提取,B正确;凝胶色谱法是根据需要被分离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利用具有网状结构的凝胶的分子筛作用,来进行分离,C正确;电泳法是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由此将各种分子分离,D正确。 28.纤维素和壳聚糖都是多糖类化合物,纤维素酶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解作用。下图表示相关的实验研究,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B. 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pH、温度、底物种类 C. 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 D. 纤维素酶对两种底物水解作用的差异可能与底物和酶结合部位不同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能力。 【详解】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丰富,因此可以利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富集能合成纤维素酶的微生物,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pH、温度、底物种类,B正确;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作用,在pH小于4.8、温度低于60℃时强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在pH大于4.8、小于6.3的范围内弱于对壳聚糖的水解作用,在pH为4.8与6.3、温度为60℃时,纤维素酶对纤维素和壳聚糖的水解作用相同,C错误;酶分子中与底物有关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每种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部位,每个结合部位至少结合一种底物,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催化部位决定酶的催化能力以及酶促反应的性质,因此纤维素酶对两种底物水解作用的差异可能与底物和酶结合部位不同有关,D正确。 29. 下列实验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甲可用于果酒或腐乳的制作 B. 装置乙可用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对装于Ⅱ中的样品的处理 C. 装置丙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D. 使用装置丁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时,Ⅱ中为待分离的样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的有关内容。使用装置丁进行蛋白质的分离时,Ⅱ中为磷酸缓冲液,Ⅰ中为待分离的样品,D错。故本题选D。 30. 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其分子大小、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h,若分子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甲也保留在袋内 B. 若五种物质为蛋白质,则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时,甲的移动速度最快 C. 将样品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若分子戊存在于沉淀中,则分子丙也存在于沉淀中 D. 若五种物质为蛋白质,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子,则分子甲和分子戊形成的电泳带相距最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带电的性质相同,丁、戊带电的性质相同;甲、乙、丙、丁、戊的分子量大小依次是甲<戊<乙<丁<丙。 【详解】A. 分子量大小是甲<乙,透析时分子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甲不一定保留在袋内,A 错误; B. 由于甲蛋白质分子量最小,最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最长,移动的速度最慢,B错误; C. 由于丙的分子量大于戊,将样品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若分子戊存在于沉淀中,则分子丙也存在于沉淀中,C正确; D.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本身的大小,由于甲和丙的分子量差距最大,因此二者之间的电泳带相距最远,D错误。 31.下列可表示等位基因的是( ) A. D和d B. D和D C. d和d D. A和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详解】D和d 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A正确;D和D表示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B错误;d和d表示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C错误;A和d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D错误。 32.黄瓜是雌雄同株单性花植物,果皮的绿色和黄色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状。从种群中选定两个个体进行杂交,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一定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 A. 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自交 B. 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进行正、反交 C. 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和黄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果皮植株进行杂交 D. 黄色果皮植株自交或绿色果皮植株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详解】如果黄色果皮植株和绿色果皮植株都是纯合体,则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如果绿色果皮植株和黄色果皮植株有一为杂合体,则正、反交后代都是1:1,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B错误;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同时黄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杂交,可判断显隐性关系;如果绿色果皮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分离,则绿色为显性;如果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与黄色果皮植株杂交后,只出现绿色,则绿色为显性,只出现黄色,则黄色为显性,出现两种颜色,则黄色为显性,C正确;如果黄色果皮植株和绿色果皮植株都是纯合体,则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D错误。故选C。 33.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短尾类型作为亲本相互交配,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子一代自由交配得到子二代,子二代中短尾个体所占比例理论上是( ) A. 4/9 B. 1/2 C. 5/9 D. 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短尾鼠相互交配,后代出现了正常尾,说明亲本短尾鼠都是杂合子Tt,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该是短尾:正常尾=3:1,而实际上为2:1,说明短尾鼠TT纯合致死。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基因型都是Tt,且TT纯合致死,所以子一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Tt:tt=2:1,即Tt占2/3,tt占1/3;让子一代自由交配,其产生的配子中T占1/3,t占2/3,因此理论上子二代中TT占1/3×1/3=1/9,Tt占2×1/3×2/3=4/9,tt占2/3×2/3=4/9,又因为TT纯合致死,所以子二代中短尾个体所占比例为1/2,故选B。 3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 F1总表现显性性状 B. 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 C. 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D.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F1都是表现显性性状,但是这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F2性状分离比为3:1,这是实验结果,不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测交后代的比是表型的比为1:1,观察到的表现性的比例是1:1,我们推断F1产生了两种配子比例是1:1,这是分离规律的实验验证,C错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导致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正确。 35.南瓜的果实中白色(W)对黄色(w)为显性,盘状(D)对球状(d)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不同亲本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白色球状果实最多的一组是 A. WwDd×wwdd B. WWdd×Wwdd C. WwDd×wwDD D. WwDd×WW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结白色球状果实的基因型为W_dd,可按着分离定律一对对的进行计算。 【详解】WwDd×wwdd产生W_dd(白色球状)的概率=1/2×1/2=1/4,WWdd×Wwdd产生W_dd(白色球状)的概率=1/2×1=1/2,WwDd×wwDD 和WwDd×WWDD两对杂交组合杂交子代不会出现dd,因此结白色球状果实的概率为0,经过计算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 36.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 A. DdRr B. ddRR C. Ddrr D. ddRr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DdRr,根据图2中的子代的性状分离比进行推断出丙的基因型。 【详解】观察图2数据可知,高秆:矮秆=1:1,则控制高矮的亲本的杂交组合为Dd×dd,抗病:易感病=3:1,则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亲本的杂交组合为Rr×Rr,而F1的基因型为DdRr,则丙的基因型就为ddRr,D正确,A、B、C错误。 【点睛】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每对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按着分离定律一对对的考虑。 37.某植物的花色奪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 A. 红:粉:白,3:10:3 B. 红:粉:自,3:12:1 C. 红:粉:白,9:3:4 D. 红:粉:白,6:9: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A控制酶A的合成,酶A能将白色色素转化成粉色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B的合成,酶B能将粉色色素转化为红色色素。 【详解】F1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据题图可知,3aaB_:1aabb都为白色,3A_bb为粉色,9A_B_为红色,因此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粉:白 =9:3:4。综上,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于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8.某种鼠中,皮毛黄色(A)对灰色(a)为显性,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互间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均为AaBb的黄色短尾雌、雄鼠交配,发现子代部分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 ) A. 均为黄色短尾 B.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C.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3:1 D.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6:3: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有两种,即AaBb、AaBB。据此答题。 【详解】两只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则他们交配后代为:9/16A_B_(1/16AABB、2/16AABb、2/16AaBB、4/16AaBb)、3/16A_bb(1/16AAbb、2/16Aabb)、3/16aaB_(1/16aaBB、2/16aaBb)、1/16aabb,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子代存活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16AaBB(黄色短尾)、4/16AaBb(黄色短尾)、3/16aaB_(灰色短尾),故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信息“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一信息,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39.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正确;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D正确。故选C。 40.在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演绎”过程指的是: A. 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B. 根据F1的性状分离比,提出“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l:1 D. 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出F1中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l: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与“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均属于假说内容,A、B错误;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推断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l∶1,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根据成对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说,可推断出F2中有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l∶2∶1,D错误。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要熟练记忆并再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41.下图为某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据此图推测该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D.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从题图分析,由于患者家系中每代都有该遗传病患者,具有世代连续性,因此该病最可能为显性遗传;而I代中男患者生有正常的女儿,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综上所述,该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选B。 42.现有两块农田,农田A混合种植了杂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而农田B混合种植了甜玉米和杂合非甜玉米。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玉米的甜和非甜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其他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玉米的非甜对甜为显性 B. 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 C. 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1/4为甜玉米 D. 农田A中各植株自花受粉,而农田B中各植株随机受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利用分离定律解决生产实际中的简单生物学问题,知道玉米和豌豆在自然条件下的传粉类型,进而判断各选项。 根据题意“杂合高茎豌豆”可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根据“杂合非甜玉米”可知玉米的非甜对甜为显性,A正确;自然条件下,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即自然条件下豌豆只能进行自交,因此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B正确;自然条件下,玉米是不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即自然条件下玉米既能自交也能杂交,因此D正确;由于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作为母本时所接收的花粉来源及其比例未知不确定,故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中甜玉米所占的比例也不固定,C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自然条件下,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玉米是不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故应注意自然条件下种植这两类作物时授粉类型及后代可能的性状表现;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需要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套袋处理→人工授粉→套袋处理,以保证花粉来源的单一性。 2.本题中,农田B杂合非甜玉米作为母本时所接收的花粉来源及其比例未知不确定,故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中甜玉米所占的比例也不固定;若来自杂合非甜玉米(Aa)和甜玉米(aa)的花粉比例为1:1,即参与受精作用的花粉基因型及比例为A:a=1:3,而参与受精作用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A:a=1:1,则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中甜玉米出现的比例为3/4x1/2=3/8。 43.下图为某家族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6基因型为BbXAXa B. 如果Ⅱ7和Ⅱ8生男孩,则表现完全正常 C.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 D. 若Ⅲ11和Ⅲ12婚配其后代发病率高达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那么女患者的儿子和父亲一定有病。据图分析,由于Ⅱ5和Ⅱ6没有甲病,但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10,由此可推出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且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甲病正常的基因为AA或Aa,患病基因型为aa;由于题干上已说明其中一种病是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因而乙病为红绿色盲。由表现型可先推出以下个体的基因型:Ⅲ13为两病患者,基因型为aaXbXb、Ⅱ7和Ⅱ8不患甲病,但Ⅱ7患乙病,故Ⅱ7为AaXbY、Ⅱ8为AaXBXb,再推出Ⅰ1为A_XbY、Ⅰ2为A_XBXb、Ⅱ5为AaXBY、Ⅱ6(其父亲患乙病)为AaXBXb、Ⅲ10为aaXBXB或aaXBXb、Ⅲ11为1/3AAXBY或2/3AaXBY、Ⅲ12为1/3AAXBXb或2/3AaXBXb。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用A、a表示),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用B、b表示),Ⅱ6携带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故基因型为AaXBXb而不是BbXAXa,A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Ⅱ7基因型为AaXbY、Ⅱ8基因型为AaXBXb,如果Ⅱ7和Ⅱ8生男孩,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1/4,患乙病的概率为1/2,故所生男孩不是完全正常,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C正确;根据分析可知,Ⅲ11基因型为1/3AAXBY或2/3AaXBY、Ⅲ12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若Ⅲ11和Ⅲ12婚配,其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1/9=8/9,患乙病的概率为1/4,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4=3/4,故后代发病率高达1-8/9×3/4=1/3,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于人类遗传病在高考中是重点,解决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再写出相关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再求其他个体的基因型及概率。 44.等位基因A和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其祖父和外祖父的基因型均是XaYA,祖母和外祖母的基因型均是XAX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祖母 B.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祖父 C.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外祖母 D. 可以确定该女孩的基因a一个必然来自外祖父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等位基因A和a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该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两个致病基因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由于祖父母的基因型为XaYA、XAXa,则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祖母,A错误、B正确;又因为外祖父母的基因型为XaYA、XAXa,则母亲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于外祖父,有可能来自于外祖母,CD错误。 45.已知豌豆高茎(D)与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D是否突变为基因d,有人设计了四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 ♂高茎×♀高茎(♂Dd×♀Dd) B. ♂高茎×♀矮茎(♂Dd×♀dd) C. ♂高茎×♀高茎(♂DD×♀Dd) D. ♂高茎×♀矮茎(♂DD×♀dd) 【答案】D 【解析】 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D是否发生突变,应选择矮茎母本与髙茎纯合父本进行测交。由于基因突变频率较低,杂合子髙茎的D基因不会都发生基因突变,后代出现矮茎也可能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矮茎母本与髙茎纯合父本杂交,后代出现矮茎则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选D。 4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不正确 A. 亲本雌性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长翅和残翅基因的差异主要是碱基排序不同 D.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 【答案】B 【解析】 红眼长翅果蝇XR B 与Xr B 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 1/8=(1/2)×(1/4),可推知双亲为XRXrBb、XrYBb,A项正确;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4)×(1/2)=3/8,B项错误;长翅和残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碱基排序不同,C项正确;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D项正确。 47.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 : 3 : 3 : 1。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可知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中,且每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故C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规律,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8.已知果蝇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类型和比例如下表: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果蝇 3/4 0 1/4 0 雄果蝇 3/8 3/8 1/8 1/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控制果蝇灰身与黑身和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B. 两只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或♂)灰身直毛、♂(或♀)灰身分叉毛 C. B、b和F、f这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1:5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子代中:雌果蝇的灰身:黑身=3:1,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亲本基因型为Bb×Bb;雌果蝇中只有直毛,没有分叉毛,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1:1,说明控制果蝇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XFXf×XFY.A项错误; 综上分析,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表现型为灰身直毛雌果蝇和灰身直毛雄果蝇,B项错误; B、b和F、f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 D.由于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故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基因型为1/6BBXFXF,1/6BBXFXf,2/6BbXFXF,2/6BbXFXf,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1:5,D项正确; 答案选D。 49.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I上还是片段II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推测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 I;I B. II—1;I C. II—1或I;I D. II一1;II—1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伴性遗传基因的位置”定位本题为考查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的问题。 【详解】设该等位基因为A-a,若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隐性雌蝇基因型为aa,显性雄蝇基因型可能为AA,则其杂交后代均表现为显性;显性雄性基因型也可能为Aa,若A基因位于X的片段Ⅰ,则子代中雌性均为显性,雄性均为隐性;若A基因位于Y的片段Ⅰ,则子代中雌性均为隐性,雄性均为显性。若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隐性雌蝇基因型为XaXa,显性雄蝇基因型为XAY,其子代中雌性均为显性,雄性均为隐性。所以可知①情况下,基因可以位于片段Ⅱ-1或Ⅰ,②情况下,基因只能位于片段Ⅰ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伴性遗传小结: 50.在番茄中,圆形果(R)对卵圆形果(r)为显性,单一花序(E)对复状花序(e)是显性。对某单一花序圆形果植株进行测交,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株数为:单一花序圆形果22株、单一花序卵圆形果83株、复状花序圆形果85株、复状花序卵圆形20株。 据此判断,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单一花序圆形果植株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根据单一花序圆形果植株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株数为:单一花序圆形果22株、单一花序卵圆形果83株、复状花序圆形果85株、复状花序卵圆形20株,说明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能近似转化为1:1:1:1,由此推知单一花序圆形果植株的基因型为EeRr,但两对基因最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部分发生交叉互换才导致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不为1:1:1:1,所以本题应选A。 【点睛】本题关键要抓住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进而推测两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发生了交叉互换的可能。 二、非选择题 51.生物组织中存在多种有机物,不同有机物的提取和鉴定方法不尽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为玫瑰精油的提取过程,请完成上述图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保玫瑰精油的提取效果,应选择玫瑰花与清水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提取时收集的液体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玫瑰精油随着______________,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 (3)新鲜的柑橋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和水分。橘皮中的精油提取适宜采用压榨法,为了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泡。橘皮精油不适合采用蒸留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易水解。 (4)提取胡萝卜素时运用了萃取法。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_________,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答案】 (1). 水中蒸馏 (2). 无水Na2SO4 (3). 1:4 (4). 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5). 石灰水 (6). 原料易焦糊 (7). 使用量 (8). 含水量 【解析】 【分析】 玫瑰精油提取的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橘皮精油的提取方法:压榨法;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萃取法。 ①水中蒸馏、②加入NaCl、③加入无水Na2SO4处理。 【详解】(1)由图可知,①水中蒸馏,分离的油层还有一定的水分,需要③加入无水Na2SO4处理。 (2)对玫瑰精油进行粗提取时,玫瑰花瓣与清水的质量比通常为1:4,因为蒸馏时玫瑰精油会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故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而不是纯的玫瑰精油。 (3)提取橘皮精油时,可以用石灰水处理,石灰水可以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水中蒸馏会造成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故柑橘不适宜采用水中蒸馏。 (4)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大小、含水量等的影响。 【点睛】水中蒸馏会造成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故柑橘不适宜采用水中蒸馏。 柑橘常采用压榨法提取。 52.三孢布拉氏霉菌具有β胡萝卜素含量高、易于培养等特点而广泛用于工业化β胡萝卜素的生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纯化三孢布拉氏霉菌,每稀释10时一般是将1mL菌液移入盛有____mL无菌水的试管中。常用___________法进行活菌计数,其原理是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_________。但统计的菌落数往往_____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稀释液中的活菌数。 (2)不同的材料选用的提取方法不同,根据胡萝卜素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常用 ____________法提取胡萝卜素,其效率主要取决______________。 (3)如图为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通过纸层析进行鉴定的结果,从图中分析可知,色带 _____________为β胡萝卜素。 【答案】 (1). 9 (2). 稀释涂布平板 (3). (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4). 少于 (5). 易溶于有机溶剂 (6). 萃取 (7). 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 (8). Ⅰ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培养基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微生物处于稳定期时连续培养可以得到最多的发酵产物;胡萝卜素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常用萃取法提取。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实验要求将菌液稀释10倍,则应该将1mL菌液移入盛有9ml的无菌水的试管中;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后者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其原理是培养基表面的一个菌落来源于一个活菌;由于两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细菌会长成一个菌落,所以统计的菌落数往往少于稀释液中的活菌数。 (2)胡萝卜素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因此常用萃取法提取,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 (3)据图分析,色素带Ⅰ与标准样色素带一致,故其为β胡萝卜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萝卜素的提取和鉴定、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相关知识点,明确微生物的两种接种方法都可以用于分离菌种,而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并能够根据胡萝卜素的特点判断其提取方法。 53.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机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完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O2和CO2,我们可以选用猪、牛、羊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血液进行实验,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前取新鲜的血液,要切记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柠檬酸钠,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 ________。洗涤红细胞时要用________反复洗涤、离心。要让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时要加入________。 (2)得到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透析,即血红蛋白的粗分离,目的是除去________。 (3)然后通过________(填方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最后进行纯度鉴定,使用最多的是________(填方法)。 (4)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_________,露出凝胶颗粒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需重新装填凝胶色谱柱。如果红色区带______,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答案】 (1). 防止血液凝固 (2). 生理盐水 (3). 蒸馏水和甲苯 (4). 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5). 凝胶色谱法 (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 洗脱液流干 (8). 均匀、一致地移动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序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采集的血样要及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分离红细胞,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②血红蛋白的释放,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加入蒸馏水后红细胞液体积与原血液体积要相同。加入甲苯的目的是溶解细胞膜,有利于血红蛋白的释放和分离。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溶液离心后,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层,第一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④透析,取1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或用于更换样品的缓冲液。(2 )凝胶色谱操作,凝胶色谱法所用的凝胶是一种微小的多孔球体,在小球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实现样品的纯化。如果凝胶色谱柱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的话,能清楚地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的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3)纯度鉴定,判断纯化的蛋白质是否达到要求,可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技术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达到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目的。 【详解】(1)实验前取新鲜的血液,要切记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柠檬酸钠,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洗涤红细胞时要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离心,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为了让红细胞破裂,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 (2)得到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透析,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3)然后通过凝胶将色谱法对样品进一步纯化,最后进行纯度鉴定,使用最多的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在色谱柱中装填凝胶的时候要尽量紧密,以降低凝胶颗粒之间的空隙:一是在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二是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现象;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凝胶色谱柱需要重新装填。在蛋白质分离过程中,需仔细观察红色区带在洗脱过程中的移动情况,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地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功。 【点睛】本题是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考查,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54.某植物花为两性花,其花的颜色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Y和 y, R和r)控制,Y基因控制红色素的合成(YY和Yy的效应相同),基因R能降低红色素的含量(RR和Rr效应不同)。其基因型与的对应关系见表,请回答: 基因型 Y_rr Y_Rr Y_RR、yy_ _ 表现型 红色 粉色 白色 (1)该植物花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 (2)利用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实验过程中,共需_________次套上纸袋。 (3)开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若某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植株,这样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 种。为进一步确定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将其子代粉花植株自交,当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时,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2). 去雄 (3). 两 (4). 5 (5). 3 (6). 红花:粉花:白花=1:2:1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可知,某植物的花的颜色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红色的基因型为Y_rr,粉色的基因型为Y_Rr,白色的基因型为Y_RR、yy__。 (1)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在杂交实验中,为了防止自花传粉,在花为成熟时,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和套袋处理;在授粉后还要对母本进行套袋处理,以防止异花传粉。 (3)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白色的基因型为Y_RR、yy__,则一共有2+3=5种,包括YYRR、YyRR、yyRR、yyRr、yyrr;若某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YYrr杂交,子代均为粉花植株Y_Rr,则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YYRR、YyRR、yyRR;若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则子一代粉色的基因型为YYRr,其自交后代YYRR:YYRr:YYrr=1:2:1,即红花:粉花:白花=1:2:1。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结合表格中不同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分析答题。 55.某昆虫的红眼(A)与白眼(a)、直刚毛(B)与卷刚毛(b)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各种表现型的纯合品系:①红眼直刚毛、②红眼卷刚毛、③白眼直刚毛、④白眼卷刚毛。 (1)实验一:选取纯合品系②与③进行正反交,观察F1中雄性个体的性状,若出现____________,则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实验二:用①为父本,④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F1中雄性个体的性状,若均表现为____________,则B/b基因位于X染色体,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均表现为____________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均表现为____________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3)实验二中的结果是子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直刚毛,让其与母本回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数量比为42∶42∶8∶8,则说明____________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数量最多的两种表现型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白眼 (2). 红眼卷刚毛 (3). 白眼直刚毛 (4). 红眼直刚毛 (5). 不 (6). 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7). 红眼直刚毛和白眼卷刚毛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若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品系②与③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二者进行正交[AA(♀)×aa(♂)]和反交[aa(♀)×AA(♂)]所得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a,都表现为红眼。若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纯合品系②的基因型为XAXA、XAY,纯合品系③的基因型为XaXa、XaY,二者进行正交(XAXA×XaY)和反交(XaXa×XAY),则正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表现型为红眼,而反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XaY,表现型为白眼。可见,在实验一中,若F1中雄性个体出现白眼的性状,则该昆虫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 在实验二中,如果B/b基因位于X染色体,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AAXBY,母本④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都表现为红眼卷刚毛。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BBXAY,母本④的基因型为bbXaXa,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都表现为白眼直刚毛。若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④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都表现为红眼直刚毛。 (3) 实验二中的结果是子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直刚毛,则A/a与B/b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该子代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让其与母本(aabb)回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数量比为42∶42∶8∶8,说明该子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aB∶Ab=48∶48∶8∶8,进而推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中后代数量最多的两种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表现型分别是红眼直刚毛和白眼卷刚毛。 【点睛】解答(1) (2)题的关键是以题意中呈现的每个实验结论——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切入点,结合题意推知每个实验双亲的基因型,进而推知子代的基因型。解答(3) 的关键是以题意中呈现的“实验二中的结果是子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直刚毛”为切入点,明辨两对基因(A/a与B/b)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再依据该子代雄性个体与母本回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的数量比,判断该子代雄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