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卷·2018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卷·2018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地理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地理试题(解析版)‎ ‎1.2012年5月10日15时6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 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四号”送入太空预定轨道。“遥感卫星十四号”主要的应用领域有 ‎ ‎①科学试验 ②定位导航 ③国土资源普查 ④交通流量管理 ⑤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用GPS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纬度、经度、高度、速度;RS可用于旱灾监测,从而估测小麦受旱灾影响的面积;用GIS可了解天气状况和统计客流量。‎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图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某次马拉松比赛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组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 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所利用的技术是 A.RS B.GPS+RS C.GPS+GIS D.GIS+RS ‎3.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 A.计算机技术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答案】‎ ‎2.C ‎ ‎3.B ‎【解析】‎ 试题分析:‎ ‎2.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120急救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的技术是GPS+GIS。 ‎ 3. 定位和导航是GPS的基本功能,只要拥有GPS接收机即可随时获取自己的地理位置,所以B正确。‎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 ‎ A.航天飞机 B.气象卫星 C.雷达 D.飞机 ‎5.从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观测台风的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卫星云图的获取来自 A.遥感技术 B.GIS技术 C.GPS技术 D.观测技术 ‎【答案】‎ ‎4.B ‎ ‎5.A ‎ ‎【解析】‎ 试题分析:‎ ‎4.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所以B正确。‎ ‎5.遥感技术是环境和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遥感监测的区域范围大,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快速准确,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同时由遥感技术获取的环境和灾害动态观测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处理和分析,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考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读“西北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6.结合上图可以看出 ‎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D.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7.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 C.水土流失 D.湿地萎缩 ‎8.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 ‎6.D ‎ ‎7.B ‎ ‎8.B ‎ ‎【解析】‎ 试题分析:‎ ‎6.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毫米之间植被类型都为草原。‎ ‎7.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西北地区,甲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所以B正确。‎ ‎8.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却遭到严重破坏。读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9.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10.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9.B ‎ ‎10.A ‎ ‎【解析】‎ 试题分析:‎ ‎9.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并能把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并转化为氧气,因此有“地球之肺”之称。‎ ‎10.雨林的光合作用能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雨林有涵养水源和蒸腾作用,所以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因雨林的生态功能减弱,所以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雨林地区物种丰富,是世界的基因宝库,所以物种灭绝速度将大大加快。‎ 考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右图为“我国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cba C.cab D.bca ‎12.目前世界上许多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B.滥垦滥牧,植被受破坏 C.任意开发矿产、生态环境破坏 D.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空气变干燥 ‎13.为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在我国沙漠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A.“三北”防护林 B.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C.东南沿海防护林 D.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林 ‎【答案】‎ ‎11.C ‎ ‎12.A ‎ ‎13.A ‎ ‎【解析】‎ 试题分析:‎ ‎11.过图中的沙丘大小以及植被高低判断荒漠化的防治过程,图中C沙丘最高,为治理初期,B基本无沙丘,沙漠化得到较好治理,所以C正确。‎ ‎12.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13.我国的荒漠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针对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云贵高原的生态林都主要针对水土流失(或石漠化);东南沿海的海防林主要功能是防御台风和海风侵袭。 ‎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 右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 ‎15.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答案】‎ ‎14.B ‎ ‎15.D ‎ ‎【解析】‎ 试题分析:‎ ‎1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从1650年到1780年该地区原始林地大面积减少,耕地不断增加,表示这里原始林地被开垦成耕地,由此推断这里存在移民开垦现象。‎ ‎15.图示20世纪以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有所缩小,次生林和面积增长明显,反映了该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所以D正确。‎ 考点:区域农业发展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正负相关都有 ‎17.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 B.降水 C.风力 D.洋流 ‎【答案】‎ ‎16.B ‎ ‎17.D ‎ ‎【解析】‎ 试题分析:‎ ‎16.直接读图可以判断,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越少,因此为负相关,所以B正确。‎ ‎17.地形越是起伏大的、降水较多的、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侵蚀土壤厉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一旦被破坏或比较稀少,在较大的风力作用下,土壤水分流失,容易干燥变为粉尘被风力侵蚀,洋流的影响是暖流增温增湿和寒流减温减湿,主要是影响沿海地区气候、航行和污染物的扩散。‎ 考点: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961年 ‎2005年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面积(%)‎ ‎36. 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61‎ ‎10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41.5‎ ‎60.1‎ ‎18.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19.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 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20.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高的原因是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8.C ‎ ‎19.A ‎ ‎20.B ‎ ‎【解析】‎ 试题分析:‎ ‎18.根据表格数据,把耕地总面积、森林总面积、粮食总量和水土流失面积依次除以人口总量即可,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的是,所以C正确。‎ ‎219.结合表格属于反映该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故导致了粮食的单产下降,而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所以A正确。‎ ‎20.山区土层较薄、人口密度大是造成该县单位面积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所以B正确。 ‎ 考点: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读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21.图中A、B、C分别代表的要素可能是 ‎ A.纺织工业、中小型企业、劳动力和市场   ‎ B.微电子工业、中小型企业、资源和能源 C.微电子工业、大型联合企业、技术和劳动力 ‎ D.航天工业、资源和技术、中小型企业 22. 图中a模式 ‎ ‎①接近资源产地  ②海陆交通发达 ‎ ‎③科技发达,人才众多 ④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发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21.B ‎ ‎22.D ‎ ‎【解析】‎ 试题分析:‎ ‎21.图中A、B、C分别代表的要素可能是微电子工业、中小型企业、资源和能源,所以B正确。‎ ‎2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a模式科技发达,人才众多、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发达,所以D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3.促使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大力推进工业化 B.改革开放的政策  ‎ C.大量的外来民工 D.香港的产业转移 ‎24.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莞的服务职能比深圳多 B.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广 C.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经济腹地广 D.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缺少核心城市,市场小 ‎【答案】‎ ‎23.B ‎ ‎24.B ‎ ‎【解析】‎ 试题分析:‎ ‎23.深圳的发展和崛起,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B正确。‎ ‎24.香港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区贸易中心,与广州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大,所以B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5.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26. 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能源和资金 ‎【答案】‎ ‎25.C ‎ ‎26.B ‎ ‎【解析】‎ 试题分析:‎ ‎25.石化企业为污染型企业,向粤西转移,造成污染转移, 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可以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26.珠三角相对周边地区的优势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周边地区相对于珠三角的优势是资源和能源、劳动力等,所以B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27.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长江“黄金水道”② 土地价格较低③劳动力价格较低 ④经济基础雄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28.产业转移对“长三角”的影响是 ‎ ‎①利于产业升级换代 ②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③利于环境质量改善 ④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27.B ‎ ‎28.C ‎ ‎【解析】‎ 试题分析:‎ ‎27.因为长三角城市群也具有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条件,皖江城市带发展相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而言经济基础薄弱,皖江城市带在我国安徽省长江沿线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相对于东部经济地带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和土地价格低的优势。‎ ‎28.长三角地区主要转移出的产业以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这样的产业转移有利于其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 ‎ 考点:产业转移 ‎2010年8月12日,广东省政府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即基础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它将进一步推动广东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珠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其无关的优势条件是 ‎ A.区位优势 B.政策优势 C.矿产资源优势 D.侨乡优势 ‎30.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31.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29.C ‎ ‎30.D ‎ ‎31.A ‎ ‎【解析】‎ 试题分析:‎ ‎29.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但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缺乏,所以C正确。 ‎ ‎30.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沿海地区的转移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故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所以D正确。‎ ‎31.珠三角发展较晚,区位条件不足表现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受南岭的阻隔经济腹地小;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薄弱,所以A正确。 ‎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33. 下列有关两地区城市化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B.乙属开发驱动型的城市化 ‎ C.甲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D.乙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答案】‎ ‎32.D ‎ ‎33.C ‎ ‎【解析】‎ 试题分析:‎ 32. 甲、乙两地区都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所以D正确。‎ 33.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建立,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厂务工,促进了城市化,而苏南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下,乡镇工业崛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下列各题。‎ ‎34.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经济腹地较小 企业间过度竞争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35. 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答案】‎ ‎34.B ‎ ‎35.C ‎ ‎【解析】‎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2010年12月16日开始,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印度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随同温家宝总理访印的还有400多名中国商界人士。图左中印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图中印双边贸易额发展趋势,读图左图及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 ‎36.中印经济合作又被称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结合。联系图甲分析,与印度相比,中国的优势产业是 ‎ A.畜牧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种植业 ‎37.促进中印贸易不断发展的因素是 ‎ ‎①两国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相近 ②两国产品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 ‎③两国之间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④两国的政体及经济体制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6.B ‎ ‎37.B ‎ ‎【解析】‎ 试题分析:‎ ‎36.从图中的信息可知中国相对于印度,第二产业占有优势,而第一、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印度,而畜牧业、种植业属于第一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所以B正确。‎ ‎37.促进中印贸易不断发展的因素是两国产品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两国之间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所以B正确。‎ 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甲地广泛分布的肥沃土壤最有可能是 ‎ A.黄土、棕壤 B.红壤、紫色土 C.黑土、黑钙土 D.砖红壤、栗钙土 ‎39.计划在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中合理的是   ‎ A.甲处开荒种植玉米 B.乙处垦殖种植水稻 C.丙处发展棉花生产 D.丁处广泛建设茶园 40. 乙地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 ‎38.C ‎ ‎39.A ‎ ‎40.B ‎ ‎【解析】‎ 考点:区域农业发展 ‎41.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材料一 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种值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 作物是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5分) ‎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优势。(3分)‎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1分)‎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2分)‎ ‎【答案】(1)水稻 小麦 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 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有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全球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解析】‎ 试题分析:‎ ‎(l)结合材料1进行分析,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 (2) 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为三江平原,农业区位优势主要是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 (3) 水稻喜高温,而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4)由材料2中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图看出,黑龙江省的热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考点:区域农业发展 ‎ ‎42.读金沙江下游区域图及金沙江下游河段水能开发规划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图Ⅰ 金沙江下游区域图 图Ⅱ溪洛渡水库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影响预估 ‎(1)试分析金沙江下游修建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3分)‎ ‎(2)为了提高河流落差开发利用率,流域内水能资源往往采用________开发模式。(1分)‎ ‎(3)据图Ⅱ分析判断,若三峡水库累积淤积量极限值为120亿立方米,则不建溪洛渡水库时,三峡水库可运行_____年左右;建溪洛渡水库时,三峡水库可运行_____年左右。(2分)‎ ‎(4)试分析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2分)‎ ‎【答案】(1)利:①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相同库容,水库面积小,淹没耕地少,移民数量少。弊:①相同库容,坝体高,工程量大,投资大;②水库库容受限制。‎ (2) 流域梯级 ‎(3)50 65‎ ‎(4)①有效调蓄洪水,减少下游川江洪涝灾害的发生;②有效减少三峡库区及重庆港的泥沙淤积;③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能源,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解析】‎ 试题分析:‎ ‎(1)水能开发的自然条件主要有河流落差的大小、河流径流量的大小、以及筑坝条件等方面回答。‎ ‎(2)为了提高河流落差开发利用率,流域内水能资源往往采用流域梯级开发模式。‎ ‎(3)据图Ⅱ分析判断,若三峡水库累积淤积量极限值为120亿立方米,则不建溪洛渡水库时,三峡水库可运行50年左右;建溪洛渡水库时,三峡水库可运行65年左右。‎ ‎(4)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可以从减少下游川江洪涝灾害的发生、有效减少三峡库区及重庆港的泥沙淤积、为下游地区提供优质能源、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方面回答。‎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 ‎4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累计投资超过2900亿元,不仅是过去十年中投资最大的能源工程,而且是投资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一、二线工程干支线加上境外管线,长度达到15000多公里,这不仅是国内也是全世界距离最长的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穿越的我国15个省市区,惠及人口超过4亿 人,是惠及人口最多的基础设施工程。‎ 材料二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主干管道走向示意图 ‎(1)西气东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图中A______自治区,东到B_____市。C处的___ 盆地、D处的柴达木盆地、E处的_____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G处是当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以______(省级行政区)为中心的能源基地。(3分)‎ ‎(2)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开发的主要意义有哪些?(2分)‎ ‎(3)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天然气的优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产生什么影响?(3分)‎ ‎【答案】(1)新疆维吾尔 上海 塔里木  四川 山西省 ‎(2)‎ ‎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3)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4)经济方面:使东部地区获得高质量的能源,促进东部化学工业的发展。‎ 交通方面:天然气用的是管道运输,可减轻东部输入能源带来的铁路运输压力。‎ 环保方面:改善东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试题分析:‎ (1) 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新疆轮南油田,途经甘肃河西走廊、宁、陕、晋、豫、皖、苏,东到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2) ‎“西气东输”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3) 作为能源,与煤炭相比,天然气的优点是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4) ‎“西气东输”有利于东部地区能源压力的减轻、环境的改善、相关产业的拉动、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等。‎ 考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44.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1分) ‎ ‎(1)该区域城镇位于______省境内,该省煤炭资源具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3分) ‎ ‎(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区域能源基地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4分)‎ ‎(3)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当地收入,该地加强了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下图:‎ 试分析该生产模式与向外输出煤炭相比,主要优势有哪些?(2分)‎ ‎(4)如果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请你就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分)‎ ‎【答案】(1)山西。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主要表现为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 ‎(3)减轻了运输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保护环境。‎ ‎(4)①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产业链;②发展新兴产业(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解析】‎ 试题分析:‎ (1) 图示影响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主要从资源丰富、交通、市场距离等方面分析。‎ (2)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是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促进山西煤炭资源的外运和加强当地的资源深加工相结合分析。‎ (3) 从河流和地形分布分析,山西的煤炭运输主要向东南部运输,而受到南部黄河和东部太行山的阻隔,该生产模式与向外输出煤炭相比,主要优势是减轻了运输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 ‎(4)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加重两方面分析,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考点:能源资源的开发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