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http://data.wuyouwenku.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6/3f42fdc1bade874ac24573329405cc6c/img/1.jpg)
![](http://data.wuyouwenku.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6/3f42fdc1bade874ac24573329405cc6c/img/2.jpg)
![](http://data.wuyouwenku.com/file-convert/2020/10/19/16/16/3f42fdc1bade874ac24573329405cc6c/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本题选B项。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道,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儒家的思想 B. 道家的思想 C. 墨家的思想 D. 法家的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大意是说有圣明君主的国家,没有经书典籍之缛节,用法作为治国的礼教;不盲从先王的训示遗语,把执法的官吏当做老师。这符合法家“法治”的主张,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3.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具体的思想主张,“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则体现了道家的反对浪费的思想主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法家的思想并未体现出来,含④的D项是不合题意的,排除;A.B两个选项错在没有完全归纳出儒家.道家.墨家三家的思想成果,A.B两个选项均是不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4.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B. 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D. 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 项正确;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的是理学,不是汉代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出发,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同时,注意区分汉代儒学与宋代理学的不同。 5. 《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 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 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初高祖等人的崇尚道家,到文景时期的儒法并用,到武帝时期,思想上还没有一个符合政治上的大一统的理论,故董仲舒的理论正好适合武帝政治上的需要。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CD两项看不出;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6. 汉代民间一直盛行“求雨”、“止雨”等活动,即以“动阳以起阳”,“动阴以起阴”的“物类相召”为理论,设计一套求雨、止雨的办法和礼仪。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 天人合一思想 B. 天人感应理论 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 求雨迷信活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人类进行“求雨”——“动阴以起阴”和“止雨”——“动阳以起阳”的这些活动是因为人们相信人类“动”阴及“动”阳的举动会因“物类相召”而影响和导致上天出现“起阴(雨)、起阳(晴)的变化。它反映出时人对“天人感应”学说的信奉。“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侧重于人类与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要和谐相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7.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致良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可知符合南宋朱熹学说的“格物致知”观点,认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故A项正确。B项是陆九渊的主张;CD项是王守仁的主张。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8.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 A. 纲常 B. 太极 C. 良知 D. 仁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认为心是万物本源,理在心中,可知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寻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致良知即可明理。所以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9. 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A. 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 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 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 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儒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明清进步思想家则强调“道”就是普通百姓的日用生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C项正确。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反对盲目相信孔子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明清进步思想家肯定人的正当私欲,与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与题干强调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 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B. 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C. 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D. 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答案】A 【解析】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的不同,分别反映了宋代以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明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艺术形式差异,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中国绘画,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D项只涉及西方绘画,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关知识,再扣住材料关键信息,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人文主义的精神的不同影响出发,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 A. 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 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 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 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说的物件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确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指南针和欧洲告别骑士时代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指南针和也起不到加速欧洲文化进程的作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的社会转型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指南针无直接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的是造纸术、印刷术,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的是火药,因为火药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条件,指南针仅仅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12. 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古代有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巨著,其资料被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引用。这本科学巨著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答案】D 13.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组织相关专家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名单中突出四大发明,但也有叠铸法、水碓、转轴舵、新莽铜卡尺等发明。该材料主要表明 A. 中国古代科学侧重于实用性 B. 传统科技中也有近代科技成分 C. 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 D. 中国传统科技在现代仍很发达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列出的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表明了我国古代科技侧重于实用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科技发明没有近代科技成分,故B项错误;“四大发明是传统科技的典范”与题目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在今天并不发达,故D项错误。 14. 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下列关于中国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 B. 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 C. 汉字在商朝时形成成熟文字 D.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并不是汉字的起源,故A项错误;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故B项错误;汉字在商朝时形成成熟文字,故C项正确;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是唯一的最古老文字,故D项错误。故选C。 15. 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故B项正确;A项是楷书,C项是行书,D项是草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16.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写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下列能够佐证“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的有 ①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②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③王羲之的《兰亭序》 ④颜真卿的《祭姪文稿》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汉末魏晋六朝……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属于东晋,故①正确;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属于唐朝,故②错误;王羲之的《兰亭序》属于东晋,故③正确;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属于唐朝,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在社会风云变幻中开始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包括 A. 国家的分裂 B. 佛教、道教的兴盛 C. 纸张的改进 D.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作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佛教、道家兴盛,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故A、B、D都包括在社会风变幻之中,排除;C答案说法错误,东汉蔡伦改进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故C答案当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 18.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 汉赋和唐诗 B. 话本和小说 C. 元曲和傩戏 D. 风俗画和文人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体现了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D项正确。元曲和傩戏、话本和小说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不能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故AB两项排除;汉赋和唐诗既不能体现文化的世俗性,也不符合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画·风俗画和文人画 【名师点睛】 19. 《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可知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但这是材料的现象,并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民主进步思潮产生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市井俗人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不是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20.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文艺作品要与社会现实相符。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杜甫的《石壕吏》——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 B. 李清照的《声声慢》——国家统一的和平景象 C. 关汉卿的《窦娥冤》——传统社会走向衰落 D.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西文化的交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石壕吏》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故A项正确;李清照处于宋代,不是国家统一的和平景象,故B项错误;关汉卿的《窦娥冤》处于元朝,不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故C项错误;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西方文化的交融,故D项错误。故选A。 21.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表明了苏格拉底 A. 重视知识,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C. 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D. 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材料“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的信息,说明其是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追求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故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知识,A项错误;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的主张是“认识你自己”而不是人类社会,B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22. 论文的关键词往往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事件的论文,关键词有“意大利”“迫求现世的幸福”等,该历史事件 A. 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某些特征 C. 打破了西欧社会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构想 【答案】B 【解析】根据关键词“意大利”“追求现世的幸福”,该论文研究的问题应当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开展的,故答案为B项。A项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特征,C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D项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ACD项。 点睛: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在此背景下开展。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追求现世的享乐。 23. 薄伽丘的《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以爱情等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A. 反对禁欲主义 B. 主张恋爱自由 C. 推动文学创作 D. 放弃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文学家们歌颂和赞美爱情,肯定人的正当感情和欲望,反对禁欲主义。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4. 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体现了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人文主义理念,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问题,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素养,B项错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仅是旗号,而不是主旨,C项错误。所以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25.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比喻反映了经过宗教改革后,教徒和上帝之间的联系没有教会这个中介存在,教阶制度并未被废除,宗教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略有简化,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教徒“直拨上帝的热线”说明他们与上帝直接对话,他们仍然信仰上帝,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圣经》,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后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中介的作用,因此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6. 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 A. 废除神学信仰 B. 加强宗教仪式 C. 信仰即可得救 D. 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马丁·路德改革 27.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这反映了卢梭的观点是 A. 天赋人权 B. 人民主权 C. 民主共和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赋人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人民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D.社会契约论 28. 康德的道德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把每个人当作享有天赋人权的个体对待,而不是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把这一道德定律与孔子的道德观相比较,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 与孔子的道德观有相似之处 B. 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C. 两者所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D. “人非工具”是对康德道德观的概括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思想的比较。A,B,D皆正确,而C错误,因为孔子所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的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而康德所处年代为资产阶级时代,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所以本题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内容 29.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这段话肯定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科学社会主义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D,A,B,C皆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30.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点是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二、问答题(2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材料四“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黄宗羲 请回答: (1)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答案】(1)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 ②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 ③宋代: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④明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2)第三阶段:①宋代,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朱熹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的需要。②儒学的危机,佛道的传入③佛道儒三教合一 第四阶段: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其腐朽性也进一步暴露②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黄宗羲的学说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反映。 【解析】(1)据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思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朱熹理学、明代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等方面回答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及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三“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据材料四“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并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可从宋代君主专制制度、佛道儒三教合一;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方面回答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 【答案】(1)基本观点:知识即美德 背景:①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②古希腊商业、海外贸易的发展 (2)主张: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意义: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 (3)构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 体现:理性,即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新高度:从对人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知识即美德的角度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再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 和商业、海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概括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 (2)本题据材料二“义人靠信仰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信仰得救,因信称义等方面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再从否定教皇权威的角度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再据材料三“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理性的角度回答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再从对人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的角度回答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