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山东省蒙阴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山东省蒙阴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蒙阴一中2016级A部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 命题人:张成德 2017年11月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 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 ‎,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 黄花渡 黄大刚 黄花渡是一个渡口,也是一座桥的名字。‎ 黄花渡是黄家庄第一个大学生大林出资建造的。‎ ‎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到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只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的豪车只能望船兴叹。‎ 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 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 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村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学不用划船了。”‎ 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大林,”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 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黄花溪边就不走了,脱了洗衣服和小伙伴蹦 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地瓜,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 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学,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高的。‎ 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 ‎“我,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 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的。”‎ 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黄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乖上了船。黄老师在船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 ‎……‎ 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样的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奈了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学,不学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 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 ‎“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 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 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问那。‎ 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 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的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 ‎“还有什么呢?”‎ ‎“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有高到云端的大楼……”‎ ‎“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不逃学,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看。”‎ 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 ‎“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 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段考后,黄老师 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 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园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的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 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黄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 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那黄老师干嘛窝在黄家庄一辈子。‎ 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这是惯例的,只是他不好意思提而已。‎ 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的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名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 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 ‎4.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5.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 ‎6.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 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 ‎,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 ‎。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E.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以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就业。‎ ‎8.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 ‎9.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9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 ‎,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 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 ‎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遗 遗:遗留 ‎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不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 谪。曾贬至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反衬出了词人的失意。‎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每空1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 , ‎ 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 。‎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 ‎(4)、《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内外无亲、孤苦无依的句子是: ‎ ‎ , , 。‎ ‎(5)、《逍遥游》一文中,庄子点明小与大是有区别的,他的观点是: ‎ ‎ , 。‎ 第Ⅱ卷 表达题 四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近期,我校举办了演讲比赛,在比赛中,各位选手激情四射,感情饱满,巧舌如簧,给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用户对于WiFi的需求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对电视等的需求,巳经高居第二位。‎ ‎③现在,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想要逃离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到乡下去过瓜田李下的慢生活。‎ ‎④昨天高考揭榜,小演员关晓彤曝出高考成绩552分,很多网友评论说,小丫头果然才貌双全,不孚众望!‎ ‎⑤如果有人需要你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⑥一位老农看似无心的回答,让我对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有一种醍醐灌顶 的感觉,看来我对生活的理解还是肤浅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眼前西安的古城墙、钟鼓楼、大雁塔,在现代声光电的勾勒和装扮下,竟是如此美轮美奂,流光溢彩!‎ ‎ ②媛媛在绘画创作上思维活跃,天马行空,常常带来出人意料的画作。她的作品既有充满激情的抽象表现,也有冷静的思考,让人甘之如饴。【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③半岛上的山峰海拔大抵四五百米,可是因为山势陡峭又拔海而起,所以显得特别高峻,让山脚下的我们不由产生登高自卑之感。‎ ‎④生命文化研究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学界尚需把有关研究推向深入,从而能为国家生命文化建设提供政策和立法建议。 ‎ ‎⑤3月10日,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政协委员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行讨论,委员们各持己见、积极建言,会场气氛热烈。 ‎ ‎⑥在国民党屠杀政策面前,是束手待毙,还是起来反抗?让人家来杀当然是不可能的。第一次分裂,共产党采取武装斗争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我们要发扬并继承这个传统。‎ B.金砖会晤围绕“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在厦门召开。‎ C.在归途中,由于遭遇暴风,使他们不得不把被风吹落的树苗一次又一次重新装上牛车。‎ D.尼泊尔地处中、印两个大国之间,能够成为连接两大新兴经济体的桥梁和纽带。‎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小学生复习资料泛滥成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而且使教学走上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 ‎ B.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C.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年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下,茫茫戈壁中的绿洲如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果品、农产品的重要产地。‎ D.自从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1.阅读下列材料, 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4分)‎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 。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 。‎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落霞虽美,却是单调的,凭借孤鹜的齐飞,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美丽;孤鹜虽美,却是落寞的,凭借落霞的背景,成就了一幅灵动的画面。社会、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段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蒙阴一中2016级A部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题纸 题号 一 二 三、四【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作文 总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二)‎ ‎(三)‎ 得分 温馨提示:请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涂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4、 ‎ ‎ ‎ ‎ (4分) ‎ ‎5、 ‎ ‎ ‎ ‎ (4分) ‎ ‎6、 ‎ ‎ ‎ ‎ (4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 )( )(4分)‎ ‎8、 ‎ ‎ ‎ ‎ (4分) ‎ ‎9、 ‎ ‎ ‎ ‎ (4分)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3、(1) ‎ ‎ (5分) ‎ ‎(2) ‎ ‎ (5分) (二)诗歌阅读(10分)‎ ‎14、( )( )(4分)‎ ‎15、 ‎ ‎ ‎ ‎ (6分) ‎ 三、名句默写(12分)‎ ‎16、(1) , 。‎ ‎(2) , 。‎ ‎(3) , 。‎ ‎(4) , 。‎ ‎ , 。‎ ‎(5) , 。‎ 四、语言文字运用 ‎21、 (4分)‎ 座号 蒙阴一中2016级A部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 ‎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3分)(“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C(3分)(“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处处”“总是”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D(3分)(“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4.(4分)①关心学生,认真负责。大林初次逃学时黄老师亲自用小木船候在溪边摆渡学生。后来多次逃学,家长失望,但被善良的黄老师耐心叫回学校。‎ ‎②善于教育。教学中善于引导,描述外面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外面的向往。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③甘于平凡、无私奉献。他为了村里的孩子,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没有用自己的名字给桥命名。(答出两条即可)‎ ‎5.(4分)参考答案:内容方面:①完整的补充交代了大林从一个爱逃学的孩子成长为村中第一个大学生的过程。②突出了大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教育,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答出1点即2分)‎ 结构方面:③巧妙的插叙使情节更加自然完整,结构更加严密紧凑。④行文起伏有致,也避免了平铺直叙,可见作者的匠心。(答出1点即2分)‎ ‎6.(4分)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它是本文的线索,串连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小村中的人和事是由“黄花渡”连在一起的。‎ ‎②情节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必然性,“黄花渡”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不管是渡口还是桥,它折射出的是人物的各种性格。‎ ‎③主题上,含义深远。小说主要表达了对黄老师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就像“黄花渡”上的那条小木船,虽小,可承载的是孩子们的未来,他就是那座连通小村和外界、孩子现在和未来的桥,默默无闻。‎ ‎④艺术手法上,以此为题,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发深层思考。(每条2分,答出2条即可)‎ ‎7、BE (4分)(A项梁的评价与他“欲为儒宗、文宗”的心愿有关,与“精通诗歌、书法等”‎ 无关;C项“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不对; D项“肯定”错。)‎ ‎8、①幼年智慧过人。②广泛涉猎西学,潜心研读国学。③诗歌造诣极高,后人能读者几乎为零。④精通书法,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⑤传承儒学,终成一代醇儒。‎ ‎(共4分,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9.(4分)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 ”。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 (每点1分 )‎ 二、古诗文阅读 ‎10、C 试题分析:“遗”应释为“馈赠 ”。(3分)‎ ‎11、C 试题分析:原文“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学者”做后句的主语,注意“粟熟”和“粟不熟”的对仗。(3分)‎ ‎12、D 试题分析:“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即许衡的家乡人。(3分)‎ ‎13、(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5分)‎ ‎(2)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5分)‎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去”“强”“凡”“王”“所以”“乃”。‎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去”“强”“凡”“王”“所以”“乃”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 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 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14.AC(A应为“拟人”手法,C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对一个计2分.对两个4分)‎ ‎15.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肖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 “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苫.③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词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 “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毎点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答案(12分)‎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5)、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四、语言文字运用。‎ ‎17.C(3分)‎ ‎18.B(3分)(①正确。美轮美奂: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②错误。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使用对象不当,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属于艰难、困苦。③错误。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句中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④正确。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⑤错误。各持己见: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见解。常含贬义。不合语境。⑥正确。束手待毙: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19.D(3分)(A项,语序不当,改为“继承并发扬”。B项,句式杂糅,把“围绕”改成“以”。C项,缺少主语,去掉“使”)‎ ‎20.A(3分)(B项,搭配不当,应为“完善……机制”,“提高……效率”。C项,不合逻辑,“农产品“与前面的有包含关系。D项,主语残缺,在“已经”前加上“慈善事业”作主语。)‎ ‎21、①技艺精湛;②敬畏职业;③关注细节;④追求完美(极致) (“态度”1分,“追求”1分,精神内涵1分,句式1分,共4分)‎ 五、作文:(60分)。‎ ‎22、【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注意材料中双方的依存关系,另外也要注意材料的倾向性。‎ 立意主要选择角度示例:( 1 )双赢;( 2 )相得益彰;( 3 )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4 )助人亦助己。 ‎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习作例文】 ‎ 借助外物,成就自我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因此,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 ‎ 枫叶,使露珠红红地闪烁;荷花,使露珠有着苍白似泪滴的透明。露珠借助不同的事物,使自己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成功地实现了自身价值。每一个成功者,不是单纯地靠自己一味的努力拼搏,或多或少都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正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从那颗被人遗忘的苹果中将有限抽象为无限,把一条定律谱写给星辰,因而,我们眼中的牛顿高拔出众。 ‎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钥匙,而在于你能否找到一个有利的载体,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你能否利用外物,挑战成功的遥不可及。诚然,一个人独自潜心钻研可能会有所成功,但如果接受别人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一定会有新的超越,在特定的领域中独占鳌头。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有时借助外物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物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向前,而不是缺少能力的表现。善于借助外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人类的太空漫步,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万里长城的蜿蜒盘卧,受益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身躯。无论是何等的成就,都脱离不了特定的载体。 ‎ 秦晋之好,秦穆公力挺重耳回国称王;鸿门之宴,张良力助刘邦脱离险境;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帝室之霸业。古往今来,多少的丰功伟业,无不是在他人的帮助下稳固壮大。善于借助他人,千秋伟业也许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 ‎ 学习寻找载体,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会为你开启一道虚掩的门,因此,善于借助外物,成就自己的锦绣前程! ‎ 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孔明借以东风,火烧赤壁; 曹冲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 ‎ 荀子《劝学》中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