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
龙海二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 ) 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 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 D.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 2.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渚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3.“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官僚制度 C.朝议制度 D.郡县制度 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5.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因为 A.唐代文学艺术受到政府压制 B.宋代比唐代统治更开明宽松 C.宋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D.宋代专制集权制度有所削弱 6.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C.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7.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B.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8.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D.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9.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代中闰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同占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以下观点能佐证材料主题的是 A.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10.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冶金技术的进步 c.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1.《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一举措客观上 A.加强了与“西南夷”的联系 B.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C.方便了皇帝对地方的考察 D.加快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 12.《浅论唐代柜坊和飞钱》-文提到:飞钱产生之初,大多都是商人经营,而不是政府。但是飞钱这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很快就吸引了政府,因为券票的携带异常方便,而大宗交易又愈来愈多,于是政府的态度是由禁止到放任再到应用。从根本上看,飞钱的出现和应用是: A.政府扶持和培育的结果 B.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结果 C.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先进经营方式刺激的结果 13.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 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 14.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写道“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土地充分利用且精耕细作 B.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15.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相比于宋代,明清“商业革命”突出的是 A.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贸易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D.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16.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国家统一的实现 C.思想兼容的走向 D.各种学派的诘难 17.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 A.认为“人之性恶,, B.倡导“为民生利’’ C.提出“君舟民水” D.强调“仁义”和“王道” 18.“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j二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 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与时俱进 19.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划时代地把恋爱主题与整个社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艺术地揭示了专制帝国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这部长篇小说是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20.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 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文入画 21.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C.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D.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22.元代出现了套色印刷技术。“要印红黑两色,那就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另外取一块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红色的字也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这一技术的出现表明: A.活字印刷术改进完善 B.印刷技术革新已完成 C.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 D.套色印刷术领先世界 23.克里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 A.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C.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 24.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 2分,26题1 3分,27题1 2分,选做题28、29、30题1 5分,共52分) 25.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一一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四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一(宋)吴自牧《梦粱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3分)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农业与商业的关系.(3分) 26. (12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一一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一一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 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一一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4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2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从1901年起宣布实行“新政”。推行了诸多措施: 清政府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如1901年7月撤销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11月,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兵部改陆军部……1904年,公布《商律》(部分)、《公司律》,1908年2月公布《大清银行则例》,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1911年组建“皇族内阁” …… (1)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清末新政措施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最终失败的原因。(9分) 龙海二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文科历史答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题18分,26题19分,27题15分) 25.(1) (2) (3) (4) 26.(1) (2) (3) (4) 27.(1) (2) 龙海二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D C C B A D B B D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D D C A B A D C C B 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题18分,26题19分,27题15分) 25.(1)发展趋势:①粮食亩产量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任意3点, 6分) (2)①可信:粮食产量的提高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 ②不可信: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业于茶者七八”的说法存在夸大之嫌。(①②任选其一回答即可。只写出观点不给分。6分) (3)特点: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分) (4)关系:农业与商业相互促进;农业发展为商业兴起奠定基础;商业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3分) 26.(1)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任意2点, 6分) (2)特点: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任意2点, 4分) (3)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4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4)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或与时俱进)(3分) 27、(1)中央统筹领导;依靠立法推动;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答对三点即可,共6分) (2)原因:国际环境恶化,此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改革目的和本质具有落后性,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答对三点即可,共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