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1-21课教学设计+期中测试题(带答案)精选4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1-21课教学设计+期中测试题(带答案)精选4套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 上册1-21课教学设计+期中测试题(带答案)精选4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1-21课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第1课 古代埃及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课题研究方面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结合实事,分组合作探究,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重点 难点 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图片展示:‎ 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反 思 第1课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 ‎ ‎2.文明历程:‎ ‎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 ‎4.法老统治 授课题目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 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反 思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 ‎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授课题目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 ‎;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 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反 思 第3课 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 3.种姓制度 ‎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授课题目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希腊的地理位置,早期文明的代表,了解希腊城邦的特点,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扩张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来源:学科网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来源:学科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古代交往两种方式:和平交流和战争。亚历山大东征也是一种东西方交流的一种方式。‎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雅典民主政治,政权的组织形式;‎ 难点:伯利克里改革的实质,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 ‎2.教师讲述:‎ 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 出现时间 特点 毁灭 克里特文明 公元前2000-前1700‎ 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线形文字A(尚未破解)‎ 公元前1400 ‎ 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新的君主国兴起;王宫、卫城、王室陵墓 线形文字B 公元前1200‎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 ‎(二)希腊城邦 ‎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 ‎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其中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 提示:新加坡。‎ ‎3.教师过渡: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 ‎ 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讲述: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只因如此,城邦制度巩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材料展示: ‎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 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 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问题思考: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提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3.教师补充: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月三次左右,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选举国家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多数票为通过,实施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材料展示: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 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 ‎ 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 ‎ 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 ‎5.材料展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集体定为有罪。公元前399年,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提示: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教师总结。 ‎ ‎8.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 ‎(一)进步行:(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修正错误。(3)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的自身发展。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大帝国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3.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提示:‎ ‎(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正是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反 思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和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授课题目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 ),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 ‎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 ‎2.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史上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教师过渡: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教师讲述: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4世纪末,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 ‎2.教师提问: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 ‎4.问题思考: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 提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课堂总结 ‎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 反 思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与扩张 ‎2.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3.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衰亡 授课题目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 ‎1.图片展示:盲诗人在唱诗 ‎2.教师讲述:‎ 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材料展示:‎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目标导学二:建筑艺术 ‎1.教师提问: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这个句话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提示:古希腊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罗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庄严厚重。‎ ‎3.教师提问: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试分析古罗马的建筑类型。‎ 提示: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如下 宗教建筑:神庙,祭坛 公共建筑:剧场,浴场,广场,斗兽场;‎ 纪念性建筑:记功柱,凯旋门;‎ 道路工程建筑:桥梁,道路、供排水系统 ‎ 4.教师提问: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目标导学三:哲学和法学 ‎1.图片展示:《雅典学院》‎ ‎2.教师提问: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哪几个人?‎ 提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教师讲述: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Plato )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约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著名学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于雅典。‎ ‎3.材料展示:‎ 学生: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欺骗、盗窃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说敌人。‎ 苏格拉底: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思考:从对话中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哲学方法?‎ 提示:苏格拉底用发问和反驳的方法进行教育,在言论中渗透着辩证法的观点,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善于思辩的品质。‎ ‎4.教师小结: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希腊人以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界,并能从万物的起源解释世界的生成。希腊的哲学家们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热爱真理,并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故乡。‎ ‎5.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罗马社会的全部法律制度。公元前450年,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之为《十二表法》。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构成欧洲大陆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课堂总结 勿庸置疑,希腊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使古希腊人有充足的条件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从史诗、雕塑、建筑、哲学、法学等方面,古希腊人不断将探询的目光从神的世界转移到人的世界,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反 思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1.文学和雕塑:《荷马史诗》《掷饼者》‎ ‎2.建筑艺术代表:希腊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等 ‎3.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4.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授课题目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 ‎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 基督教的兴起 ‎1.兴起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时间:__1世纪时__;地点:罗马帝国统治下的__巴勒斯坦地区__;创始人:__耶稣__。‎ ‎2.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__国教__,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基督教的兴起 ‎1.阅读教材,说说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2.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名称 产生 时间[来源:学。科。网]‎ 诞生地 创造人 经典 教义[来源:Zxxk.Com]‎ 主要 节日 佛教 公元 前6‎ 世纪 古印度 乔达 摩·‎ 悉达多 ‎《大藏[来源:学#科#网Z#X#X#K]‎ 经》‎ ‎“众生平 等”“忍 耐顺从”‎ 浴佛节 基 督 教 ‎1世纪 巴勒 斯坦 耶稣 ‎《圣经》‎ 忍受苦难,‎ 死后可以 升入“天堂”‎ 圣诞节 复活节 探究二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作用:①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探究三 封君与封臣 多媒体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西欧封建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2)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只承认自己直属的上下级,其他的上下级关系与自己无关。‎ ‎(3)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③层层分封。‎ 探究四 查理曼帝国 阅读教材,结合P33法兰克王国形成和发展图,探讨下列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发生在什么时候?法兰克王国是由谁建立起来的?后来分化成了哪些国家?‎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克王国是由克洛维建立的,后来分化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 ‎(2)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措施: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影响:教会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课堂小结:‎ 反 思 第7课 法兰克王国 授课题目 第8课 西欧庄园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 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 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反 思 第8课 西欧庄园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授课题目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问题探究:‎ ‎(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2)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乡村(封闭)‎ 城市(自由)‎ 构成(主体人员)‎ 封建庄园(封建主和农奴)‎ 自由民(市民)‎ 社会关系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剥削)‎ 农奴(缴纳地租、服劳役)‎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拥有人身自由 经济特点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品用于交换、出卖(商品经济)‎ 行会势力较大 目标导学三:大学的兴起 ‎1.教师讲述: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问题思考: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 提示: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教师提问: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提示: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教师提问: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反 思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市民阶层的形成 ‎3.大学的兴起 授课题目 ‎10.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图片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反 思 ‎10.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授课题目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 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6世纪前的日本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探究二 大化改新[来源:学科网]‎ ‎1.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说说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谈谈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谈谈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探究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 ‎ ‎1.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来源:学科网]‎ ‎4.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课堂小结:‎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并把日本文化与中国唐朝文化做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大化改新的理解。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 反 思 第11课 古代日本 授课题目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阅读课本指出阿拉伯半岛的位置;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麦当和麦地那两个主要传教地方;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三大宗教中,只有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起着积极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的基本史实。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正确评价阿拉伯帝国和阿拉伯人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形成;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难点: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灿烂的文化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6阿拉伯扩张示意图,描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2.教师提问: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数学、医学典籍、文学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反 思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 ‎2、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 ‎3、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 ‎4、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 ‎5、主要教义 6、影响 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过程 2、疆域 三、阿拉伯文化 ‎1、 文化发达的原因 ‎2、贡献:‎ 授课题目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 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 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反 思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授课题目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有最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就在这片土地上,也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足迹。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已遍设西欧各大城市,在西欧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度繁盛的文化思想遗产,以及意大利保留了大量文化成果,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2.问题思考: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的原因。‎ 原因 教师讲解 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时期工人多达3万。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著名,它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的遗存,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拜占庭帝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他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讲学,促进了意大利人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多的博学才子。可引用佛罗伦萨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 代表作:《十日谈》‎ ‎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如图):“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 代表作:《神曲》‎ ‎ 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如图)的一些轶事 ‎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嫩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目标导学四:莎士比亚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2.成就:英国莎士比亚 ‎(1)简介: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2)代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文艺复兴的意义:‎ ‎(1)积极:‎ ‎①精神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将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2)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课堂总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反 思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1.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文艺复兴的内容、实质、核心思想 ‎3.文艺成就(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4.传播和影响:积极、消极 授课题目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客观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大发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会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几位航海家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平静时,大海像一个温柔的母亲,可当它时,强大海流便形成白色汹涌的漩涡,排空的巨浪将船只顷刻掀入海底,这个魔窟的世界会将人推入万劫难逃的地狱。长期的海上航行会陷入生活的困境,老鼠、牛皮、木屑、令人作呕的臭水成为生存的支柱,孤独无时不在,坏血病一次次将生命带入绝境。虽然航行如此艰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还是出现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一)鸦片走私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祈祷用的书,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3.问题思考: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一)原因——必要性 ‎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 ‎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4)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 ‎(5)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 ‎(二)条件——可能性 ‎ 客观条件: ‎ ‎(1)造船技术的进步 ‎ ‎(2)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 ‎ ‎(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 ‎ 主观条件: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 ‎(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 ‎(2)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 ‎(3)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目标导学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教师讲述: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人 路线 影响 ‎1487年 迪亚士 欧洲—非洲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497—1498年 达·迦马 欧洲—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到达印度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欧洲—美洲 ‎“发现”美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3.教师提问: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能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 ‎①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沿岸; ‎ ‎②掌握了航海技术;‎ ‎③是中央集权国家,侈奢享乐需要; ‎ ‎④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动力; ‎ ‎⑤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目标导学三: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问题思考:新航路开辟有什么影响?‎ ‎1.对世界: ‎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2.对欧洲: ‎ ‎(1)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2)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 ‎3.对亚、非、美洲: ‎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 三、课堂总结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反 思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1.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因——必要性 ‎(2)条件——可能性 ‎2.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3. 走向联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授课题目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殖民活动、英国的殖民扩展、“三角贸易”以及荷、法、英殖民争霸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正确理解“三角贸易”的实质以及“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过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欧洲殖民国家殖民掠夺的影响,正确看待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殖民掠夺的根本原因;早期殖民掠夺的基本史实 难点:殖民掠夺的影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自16世纪开始,他们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他们的到来会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来源:Z*xx*k.Com]‎ 探究一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哪些?为什么呢?它们分别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②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③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西班牙: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探究二 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是怎样成为海上霸主的呢?‎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激战,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2.叙述罪恶的“三角贸易” 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①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根本原因);欧洲一些人看到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有利可图(直接原因)。②过程:欧洲——非洲——美洲——欧洲。③影响: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给欧洲带来巨额利润,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探究三 荷、法、英殖民争霸 ‎1.“海上马车夫”指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它?它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①荷兰。②因为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③17世纪,荷兰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2.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法国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3.简述“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来源:Z#xx#k.Com]‎ ‎4.简述欧洲殖民掠夺的影响。[来源:学+科+网]‎ ‎①欧洲殖民者把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有人说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那么,我们怎么认为上述观点。‎ 双重作用,理由:单纯的否定或肯定,从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片面的。我们既不能否认殖民侵略给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仇恨,它造成了当地的贫穷和落后;也不能否认殖民侵略从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它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落后地区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当地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 ‎(三)、课堂小结:‎ 欧洲殖民国家的殖民活动具有双重作用:殖民侵略给人民带来的困苦和仇恨,它造成了当地的贫穷和落后;也不能否认殖民侵略从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它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落后地区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当地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当地的资本主义发展。‎ 反 思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一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根本原因: ‎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3、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二 、英国的殖民扩张 ‎ 1、.英国 成为海上霸主 ‎ ‎2、三角贸易 三 、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 ‎2、法国 ‎3、英国 授课题目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 ‎ ‎《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基本内容、作用。‎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反复性、革命不彻底性,但是革命始终是向上的,《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英国的“光荣革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的内容、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还常说“君权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教师提问:从提供的导入新课材料中引导学生概括关于英国的几个关键词。‎ 提示:手工工场主(资产阶级) 君权神授 商品专卖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问题,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对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非常有利,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具体从英国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情况可以说明,“圈地运动”中形成的一些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相通,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 ‎(3)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 目标导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概况。‎ 提示: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不断抨击国王专权,发生内战。‎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资产阶级要限制王权,国王肯定不会同意,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 调和,必然要发生战争,战争的过程如何呢? ‎ 提示: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公开挑起内战,内战爆发后,训练有素的王党军队,一直打到离伦敦仅50公里的牛津。议会军节节败退,议会内部一片混乱,后由克伦威尔招募的农民军扭转战局,拯救了议会,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克伦威尔像 ‎3.教师讲述:内战胜利了,国王成了阶下囚并被处决了,表明了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在英国诞生,1649年5月19日,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大权落到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里。克伦威尔在1653年解散长期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护国政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大独裁者,现在国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开始暴涨,1657年,他把护国主由终身制改为世袭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他的儿子继位后,政权又落入到高级军官集团手中,1659年护国政府被推翻了。‎ ‎4.教师过渡:现在新政府垮台了,谁来统治国家呢?‎ 目标导学三:《权利法案》‎ ‎1.教师讲述:护国政府垮台后,驻防苏格兰的蒙克将军进入伦敦控制了政权,同查理二世进行复位谈判。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查理二世复位后,对革命进行反攻倒算。随后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1688年,面对恢复天主教会统治的威胁,议会中的各党派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长女玛丽和女婿威廉为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教师过渡:现在革命成功了,那么建立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府呢?我们通过一部法律来了解它。‎ ‎3.材料展示:《权利法案》‎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 ‎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员在议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4.教师提问:根据内容思考:《权利法案》确立了什么原则?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 提示: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限制王权;(1)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5.拓展延伸:根据权利法案确立的原则和目的,教师讲述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含义和特点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虚君制。‎ 特点:‎ ‎(1)君权受到限制,法律高于王权;‎ ‎(2)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 ‎(3)议会掌权(实际以首相或内阁为核心)。‎ 三、课堂总结 ‎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同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反 思 第17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1.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经过、结束 ‎3.结果:《权利法案》‎ ‎4.意义 授课题目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状况,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标志、经过、转折、结果及影响,1787宪法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理解《独立宣言》的意义,1787宪法制定的原因,基本内容个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正确评价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即使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独立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独立宣言》、1787宪法内容,作用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有谁知道国旗上红白宽条和星星代表什么含义吗?‎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教师讲述: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英属13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欧洲移民,英国人、法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 ‎2.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语成为通用语言,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形成。‎ ‎(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3)英国对北美实行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高压政策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上——英国欲将北美殖民地作为它永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总之: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更加激起人民的不满、反抗和斗争,从而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目标导学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12月)‎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代表共有55名,多为富商、银行家、种植园主。‎ ‎2.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4月18日)‎ ‎3.建军: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军队,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它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由杰斐逊起草,富兰克林等人润色。(7月4日为美国国庆节)‎ ‎5.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宣言》节选部分。指出《独立宣言》的局限性: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在解放之中。‎ ‎6.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此战役美国俘虏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美国从此扭转了不利局面。‎ ‎7.合约:1783年英国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 ‎——英、美在巴黎签署《英美合约》1783.9.3‎ ‎8.表格展示:英、美对比 思考与讨论:弱小美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英国?‎ 提示:正义性;美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长期斗争,领袖人物华盛顿发挥重要作用;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教师过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了独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政府。‎ 目标导学三:1787年美国宪法 1. 教师讲述: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4)《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及其所确立的新型政治体制,是人类文明的可贵遗产。‎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活动探究:‎ 三、课堂总结 ‎ 当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美国举世无双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时,很难想象到独立战争初期的美国,真可谓小国寡民,势单力薄。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而强发展的,从来没有天生的大国、强国。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斗争、百折不挠的结果。‎ 反 思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过程 ‎3.《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 ‎4.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授课题目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 ‎——《双城记》 ‎ ‎《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3)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 ‎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它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这不仅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也为法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目标导学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爆发):大资产阶级掌权;颁布《人权宣言》‎ ‎①《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 ‎②《人权宣言》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2)建立共和国(吉伦特派):处死国王 ‎①法国一开始并没有废除国王,而是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 ‎②法国革命是一个前进过程;‎ ‎③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3)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宾派在革命危急关头掌握政权,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负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异己,成为最终垮台的原因。‎ ‎②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4)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标导学三: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拿破仑的活动 初露锋芒——政变夺权——建立帝国——颁布法典,对外征战——远征失败,被迫下台 ‎1799年—— 1804年——————————————————1814年 ‎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3.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将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对外政策:打击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 ‎4.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 ‎(1)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战争使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 ‎(2)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力量。 ‎ ‎5.评价拿破仑 ‎(1)拿破仑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并通过战争的方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2)拿破仑后期战争变成了侵略性质,损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三、课堂总结 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200多年了,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长眠于荣军院,但《人权宣言》将永远铭记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各国民法典的蓝本。与其说拿破仑帝国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不如说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脚步将永不停歇。现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依旧充满着激情,但是面对欧债危机,法国该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反 思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4.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授课题目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成就,掌握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材料,提升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难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出现,以及人们对东方“遍地”黄金的渴求,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首先开始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在这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兰、英国和法国加入了这一探险行列,纷纷踏上了海外探险的道路,这一个过程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而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逐步发展,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对新发现的大陆和其他大陆进行了殖民扩张,其中英国最为显著,该国先是抢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位置,之后又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先后在与荷兰、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并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虽已经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国人仍然没有满足要发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工业革命概念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它是一场以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劳动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由此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它首先是生产力内部的革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标导学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 阅读教材,简述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最早的国家——英国;‎ ‎②最早的部门——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飞梭”的发明使英国出现了“棉纱荒”。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发明代表工业革命的开端;‎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2.材料展示:‎ ‎1819年,在瓦特的讣告中,他对改良蒸汽机这样评价:“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3.教师提问:想一想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 提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它解决了工厂对水力能源的依赖问题。‎ ‎4.交通工具的革新 ‎1825年,史蒂芬孙设计蒸汽机车;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目标导学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材料展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 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局面形成。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3.教师提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提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②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创新、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 三、课堂总结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反 思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工业革命的成就:纺织技术革新、瓦特改良蒸汽机、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题目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授课时间 课题名称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方法的研究 目 标 教育教学方面 知识与能力:‎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影响,能用主要史实说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课题研究方面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吗?它对当时的工人运动起了什么作用?‎ ‎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马克思与恩格斯 阅读教材,概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①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②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③马克思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等著作;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⑤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探究二 《共产党宣言》‎ 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间、作者、内容及意义。‎ 时间:1848年;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等;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探究三 第一国际 ‎1.叙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 发展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简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表现。‎ ‎①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三)、本课小结:‎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尽管巴黎公社失败了,但为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吸取经验教训。‎ 反 思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1.关于人类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多数人类学家的看法是 ‎ A.古猿进化说   B.恐龙起源说    C.上帝造人说   D.女娲造人说 ‎ ‎2.原始社会的一个小孩,有时跟着妈妈去采野果子,有时在父亲面前撒娇。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 A.“正在形成中的人”时期        B.原始人群居时期 C.母系氏族时期             D.父系氏族时期 ‎ ‎3、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已:“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好战的将领”、“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你认为这个人是(  )‎ ‎ A.凯撒  B.屋大维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 ‎4、“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一句诗反映了 (  )‎ A、佛教的观念  B、基督教的观念  C、伊斯兰教的观念  D、非宗教观念 ‎5.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闻名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 A.金字塔      B.佛教    C.《汉谟拉比法典》 D.种姓制度 ‎ ‎6.“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 A.斯巴达    B.雅典     C.西罗马帝国    D.罗马帝国 ‎7.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那时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元老院   B.公民大会C.陪审法庭       D.五百人会议 ‎8.玛丽阅读完一本西方见闻的游记后,发现该游记对日后欧洲航海家的地理探险运动曾产生不小的鼓舞作用,你想玛丽阅读的应该是下列哪本书?‎ A.《堂吉诃德》      B.《天方夜谭 》 ‎ C.《西游记》        D.《马可·波罗行纪》‎ ‎9.以下几种文字中,没有受拉丁字母文字影响的是 ‎ A.日语     B.西班牙语        C.法语        D.葡萄牙语 ‎10.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种将来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这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指 ‎ A.罗马     B.希腊       C.德意志      D.英格兰 ‎ ‎11.《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书中描述的“如来佛”无所不能,法力无边,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耶稣     B.乔达摩·悉达多   C.默罕默德      D.阿育王 ‎12.对当今中东局势及世界反恐战争影响最深刻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13.人们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你肯定知道伊斯兰教发源于什么地方。请你把它指出来吧:‎ A.希腊       B.印度       C.罗马       D.阿拉伯半岛 ‎14.有一天,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谁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请问他找到了哪一科学定律 A.万有引力定律  B.杠杆定律  C.浮力定律1  D.力学三定律 ‎15.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16.某同学即将大学毕业,他想写一篇关于早期希腊社会的论文,他可以参考以下哪一部著作 ‎ A.《天方夜谭》  B.《荷马史诗》  C.《自然史》  D.《堂吉诃德》    ‎ ‎17.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有一座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法国大作家雨果曾以它为名写过一部闻名世界的小说,你知道它始建于 ‎ A.10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5世纪 ‎1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 B.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 C.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 D.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传 ‎19.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一支船队在太平洋上3个月没有补充给养,只能吃碎屑粉末,满是蛀虫的饼干,喝又黄又臭的水。这支船队应该是 A.哥伦布船队       B.迪亚士船队       ‎ C.麦哲伦船队       D.达·伽马船队  ‎ ‎20.从全球观点看,新航路开辟最重要的意义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D.使大西洋沿岸经济发展起来 ‎ ‎2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动力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B.封建制度的阻碍 C.人民群众的推动          ‎ D.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2.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重大意义是 A.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 B.以法律权力代替君主权力 C.国王不能随意征税          ‎ 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 ‎23.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在于 ‎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革命爆发 ②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③革命都以暴力斗争方式进行 ④革命后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国王是一国之君至高无上,可是有的国家国王却推上了断头台,下列哪些国王被处死    ( )  ‎ ‎①查进一世  ②查理二世  ③路易十五  ④路易十六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现代奥运会比赛最后一个项目──马拉松长跑,源自于(  )‎ ‎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巴比伦 ‎ ‎ ‎26、“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 ‎ ‎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大化改新之后 ‎27、创造“0,1……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是(  )‎ ‎ ‎ A.阿拉伯人  B.古埃及人  C.古印度人  D.古罗马人 ‎ ‎ ‎28、在以下国家中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有:①阿拉伯帝国②拜占廷帝国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④亚历山大帝国(  )‎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29、唐宋时期,很多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把伊斯兰教也传入了中国,元朝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 ‎ A.满族  B.汉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 ‎ ‎30、西欧封建社会里拥有土地最多的是(  )‎ ‎ ‎ A.国王  B.立功的贵族  C.基督教会  D.割据一方的封建贵族 ‎ ‎ ‎ 九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 ‎ 第二卷 ‎ 一、请把第一卷的选择题做到下列表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27题15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材料二: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征收赋税。‎ 材料三: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内容?(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分)‎ ‎27、(15分)阅读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材料: ‎ 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到,1533年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据保罗?富尔的《文艺复兴》‎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2分)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就材料三所说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例,(4分)并指出他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3分)‎ ‎(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4分)‎ ‎ ‎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下午,伦敦的天气相当阴冷。白金汉宫广场上,人头攒动,人群中间是一个用黑布蒙着的断头台。”……“一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带到台前,双膝跪下。”……“只听一声令下,行刑者手提刀落,顷刻间犯人身首分离。”‎ ‎ ‎ 材料二:“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 ‎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 ‎ 请回答:‎ ‎ ‎ ‎(1)文中的“衣着华丽的犯人是谁”?在之前,是谁率领议会军打败了国王的军队?( 4分)‎ ‎ ‎ ‎(2)材料二的文字来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2分)这一文件是何时颁布的?(1分)‎ ‎ ‎ ‎(3)制定这一文件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4分)‎ ‎ ‎ ‎(4)材料三引自哪一国家的什么历史文献?(2分)‎ ‎ ‎ ‎(5)这一历史文献有什么进步作用?(1分)‎ 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附参考答案 ‎(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50分,2分/题。把正确答案填写在后面的表格中。)‎ ‎1.下列事件中最先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的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 D.启蒙运动 ‎2.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这件“头等大事”是指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开辟 C.西进运动 D.三角贸易 ‎3.《大国崛起》解说词写到: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国家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4.《论革命(新编版)》深度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经过,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思想。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献是 A.《法典》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5.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的设计的历史人物是 A.拿破仑 B.罗伯斯庇尔 C.克伦威尔 D.鲍狄埃 类别 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 建国篇 独立战争 ‎①‎ 统一篇 美国内战 ‎②‎ ‎6.与表格内容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A..①罗斯福 ②华盛顿 B.①罗斯福 ②林肯 C.①华盛顿 ②杜鲁门 D.①华盛顿 ②林肯 ‎7.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8.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在历史影响方面的区别是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B.结束了外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C.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9.三角贸易中具有悲惨性和血腥性的贸易航程是 A.欧洲—非洲 B.非洲—美洲 C.美洲—非洲 D.美洲—欧洲 ‎10.下列途中的人物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统治者不同,他是 ‎1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时代风云中的两颗巨星。165年前,他们发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呐喊,共同起草了 A.《人权宣言》 B.《人民宪章》‎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想到现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3.以下两组图示反映的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强国成长历程中曾经经历的两组矛盾。结合史实,判断这是哪个国家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14.构建知识结构示意图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理解历史知识。李明同学在整理课堂笔记后提炼出右面的知识提纲,由此我们判断他正在学习探究的主题是 A.大化改新 B.南北战争 C.倒幕运动 D.明治维新 ‎15.1863年11月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誓言:“要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为实现此目标,他当时的首要任务是 A.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制定宪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 C.结束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D.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6.“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汽车跑起来了,飞机飞起来了。”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科技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为“电灯亮起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A.瓦特 B.爱迪生 C.卡尔·本茨 D.莱特兄弟 ‎17.下表是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 国别 ‎ 年份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870年 ‎23%‎ ‎13%‎ ‎32%‎ ‎10%‎ ‎1913年 ‎38%‎ ‎16%‎ ‎14%‎ ‎6%‎ 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下坡路 ②法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 ‎ ‎③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下坡路 ④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奥匈帝国外长就叫嚣:‘到了该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也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战争)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打响 C.莱克星顿的枪声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9.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B.意大利不讲信誉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原则 D.协约国集团一开始就稳操胜券 ‎20.2012年7月8日是法德和解50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法、德两国的历史及关系耐人寻味,也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的进程。一战期间法德之间一场被称为“绞肉机”的著名战役是 A.普法战争 B.凡尔登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南北战争 ‎21.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俄国“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斗争是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 三年国内战争 D.巴黎人民起义 ‎22.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1921年苏俄实施的一项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这项政策是 A.颁布《土地法令》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始两个五年计划 D.通过1936年新宪法 ‎2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来源:学,科,网]‎ 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斯大林模式 ‎24.右图反映的是一战后调整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新秩序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大合唱”结合后主要签署了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雅尔塔协定》‎ ‎25.下列条约中最能鲜明体现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这一特征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四国条约》‎ 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下列表格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非选择题(50分)‎ 得分 评卷人 一、(17分)17—19世纪,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展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民族工作者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新全球史》‎ ‎26.材料一中,作者推崇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指什么制度?(2分)它是通过什么法律文献开始确立起来的?(3分)‎ ‎27.材料二中“沙皇”指的是谁?(2分)“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他进行了什么改革?(3分)‎ ‎28.材料一中提到的英国“制度创新”和俄罗斯的“转型”分别通过什么方式完成?(4分)其“制度创新”和“转型”起了什么相同作用?(3分)‎ 得分 评卷人 图二 图一 二、(16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29.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785年和1845年煤和钢铁年消费量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2分)在此期间,英国和美国各发明了新型的交通工具,写出新型交通工具的名称及使用的动力。(6分)‎ ‎30.依据图二指出,这次工业革命发现的新能源和新动力机械是什么?(4分)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2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得分 评卷人 三、(17分)在世界历史上,国际格局的确立,是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材料二 “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斯大林 ‎3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4分)图中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政治格局?(2分)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给当时世界造成什么严重结果?(2分)‎ ‎32.材料二中“和平制度”是指什么?(3分)为确立“和平制度”,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哪两次国际会议?(4分)这一“和平制度”是否能长久执行下去?(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50分,2分/题。)‎ ‎1—5:ABCBA 6—10:DDBBD 11—15:CBCDC 16—20:BBACB ‎21—25:BBDAB 非选择题(50分)‎ 一、(17分)‎ ‎26.制度:君主立宪制(2分) 文献:《权利法案》(3分)‎ ‎27.沙皇:亚历山大二世(2分) ‎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答其一即可得3分)‎ ‎28.制度创新的方式:革命(2分),转型的方式:改革(2分)‎ 相同作用: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答出一层意思即可得分)‎ 二、(16分)‎ ‎29.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2分)‎ 交通工具:火车机车(2分)、汽船(2分), 动力:蒸汽(2分)‎ ‎30.新能源:石油(2分) 动力机械:内燃机(2分)‎ 时代:电气时代(2分)‎ 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分,只要能答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可得分)‎ 三、(17分)‎ ‎31.集团名称:三国同盟(2分) 三国协约(2分)‎ 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分)‎ 结果:一战的爆发。(2分)‎ ‎32.和平制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分)‎ ‎ 国际会议:巴黎和会(2分)、华盛顿会议(2分)‎ 因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和平制度”不可能长久执行下去。(2分,只要能说出不能即可得分。)‎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将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答题栏内对应题号的下面。每小题2分,共24分)‎ 题号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最东边的是 学校 ———— 班级———— 姓名———— 考号————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王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而进行了大化改新,其主要作用是 A、改进了中国先进文化 B、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C、加强了日本的中央集权 D、加强了奴隶制的统治 ‎3、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是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4、同学们都知道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均出自于一部民间故事集。这部故事集的名称是 A、《一千零一夜》 B、《伊利亚特》 ‎ 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D、《奥德赛》‎ ‎5、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6、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7、九年级(1)班的同学在历史课上讨论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的标志,你认为是 A、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B、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 C、1688年宫庭政变 D、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8、“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 A、林肯 B、克林顿 C、华盛顿 D、里根 ‎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 B、革命前法国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C、三级会议上国王没有满足第三等级的要求 D、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维护了国家统一  ‎ ‎1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在于: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导致革命爆发 ②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③革命都以暴力斗争方式进行 ④革命后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由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联赛冠名为“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 A、伊达尔哥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章西女王 二、非选择题(8+9+9分)‎ ‎ 13、材料一: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 材料二:在我们的印象中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2分)‎ ‎(2)根据材料二,例举出两例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爆发的“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2分)‎ ‎(3)材料二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证明。(2分)‎ (4) 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的?(2分)‎ ‎14、材料一: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创作的长篇小说《根》,真实地再现了哈利的先祖从非洲被掠夺到美国的经历。 ‎ 材料二: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请回答: ‎ ‎(1)“ 哈利的先祖从非洲被掠夺到美国的经历”反映哪个历史事实?(2分) ‎ ‎(2)、请根据材料一中的历史事实设计出一条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3分) ‎ ‎(3)、许许多多象哈利的先祖一样的非洲人被卖到美国,从中牟取的暴利被谁占为己有?(2分) ‎ ‎(4)、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的?(2分)‎ ‎ ‎ ‎15、民主法制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什么?西方民主制度的源泉与古希腊的哪个历史人物有关?(2分) ‎ ‎(2)法国在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列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法律性文件。(2分)‎ ‎(3)美国独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建设的宪法性文件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献对人类社会的转型有什么重大意义?(3分)‎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20×2=40分)‎ ‎1、殖民掠夺给英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该国某一个殖民头子炫耀“富足的城市已在我脚下,雄伟的国度已为我统辖,堆满金银和珍宝的宝库为我打开了大门”。文中的“国度“指( )‎ A、整个非洲 B、印度 C、中国 D、北美13个殖民地 ‎2、下列人物的行为能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玻利瓦尔 章西女王 华盛顿 林肯 A、 B、 C、 D、 ‎3、“让统治者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最早发出这一呼声的是( )‎ A、鲍狄埃 狄盖特 B、马克思 恩格斯 C、毛泽东 邓小平 D、列宁 斯大林 ‎4、南北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林肯说:“这一刻终于到来了,我意识到奴隶制度必须死亡,而国家必须生存下去!”为此他颁布了( )‎ A、《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民法典》‎ ‎5、创新与发展是每个国家都很关注的问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政策的提出为日本以后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A、废藩置县 B、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实行征兵制 D、努力发展教育 ‎6、19世纪中期,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事件有( )‎ 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1861年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 A、 B、 C、 D、 ‎7、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这句话的含义是指文艺复兴没有( )‎ A、把古代文化全部复兴 B、将古代文化发扬光大 C、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8、1492年,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9、费城的“自由钟”是美国独立的象征。它的钟声曾经在1776年7月4日和1783年4月16日两次响起。这两次钟声代表的深刻含义分别是( )‎ A、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B、美国诞生,美国获得真正的独立 C、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D、美国诞生,美国建立联邦制国家 ‎10、“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与这句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俄国农奴制改革 ‎11、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每年的这一天,法国人民都要隆重纪念这个带给他们民主、自由的日子。这主要是由于下列哪一事件( )‎ A、攻占巴士底狱 B、颁布《人权宣言》‎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2、;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涵义是指(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神学文化的复兴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13、1789年7月14日清晨,约8000名巴黎市民一路寻找武器,喧嚷着向巴士底狱进发。请你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这则新闻选一个标题,最准确的应是( )‎ A、无产者的罢工 B、叛乱者的暴动 C、革命者的壮举 D、饥饿者的骚乱 ‎14、下列法律文件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原则的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5、1773年,英国议会宣布克莱武“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给予了极高荣誉。克莱武“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是指( )‎ A、在工业革命中有巨大的发明 B、参加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C、通过三角贸易使英国大发横财 D、在印度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 ‎16、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B、西班牙葡萄牙对拉美进行了残酷掠夺 C、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D、美国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斗志 ‎17、侵略与反侵略贯穿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下列选项符合史实的是( )‎ A、“三角贸易”中的“三角”是指亚非拉 B、章西女王被称为“解放者”‎ C、殖民掠夺给英国带来巨大财富 D、拉丁美洲完全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18、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理论依据源自(‎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19、日本明治维新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 A、保留了“天皇制” B、实行了“废藩置县”‎ C、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D、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0、世界近代史许多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下列国家中有一个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与另外三个国家明显不同,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改错题(8分)‎ ‎(1)后来者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的是葡萄牙。‎ ‎(2)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子克伦威尔,洗劫了孟加拉。‎ ‎(3)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西班牙殖民者。‎ ‎(4)在拉丁美洲,除了阿根廷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其余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1)错误: ;正确: ‎ ‎(2)错误: ;正确: ‎ ‎(3)错误: ;正确: ‎ ‎(4)错误: ;正确: ‎ ‎2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大名离开藩国,适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 材料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请根据两则材料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6分)‎ ‎(2)这一事件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0分)从促进国家发展来看,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3分)‎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势造英雄”,法国大革命时期崛起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英雄人物。他所率领的军队曾经横扫欧洲大陆,令封建君主们闻风丧胆。     他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1)请问这位英雄是谁?他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什么?(2分)‎ ‎(2)该人物所说的他的永垂不朽的东西是指什么?(2分)‎ ‎(3)他所发动的对外战争后人颇具争议。请你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8分)‎ ‎24、(20分)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在判断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区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的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请回答:(1---5每题2分;6题10分)‎ ‎(1)材料一摘自哪一文献?发表于哪一年? 答:‎ ‎(2)这些联合殖民地“共有多少个”?大不列颠王国指哪个国家?‎ 答:‎ ‎(3)材料一文献发表有何意义。答:‎ ‎(4)材料二文件颁布的年份。 答:‎ ‎(5)材料二文件由哪位美国总统颁布?答:‎ ‎(6)美国南北战争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