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湖北省咸宁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1.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在豌豆开花时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提出一系列假说 C. 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巧妙地运用测交实验对他的假说进行验证 D.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先分析多对相对性状,后分析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 ‎(2)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3)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 ‎(4)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 ‎(5)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应在开花前(雄蕊成熟前)去雄,A错误;孟德尔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认为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B错误;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也是遗传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C正确;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提出基因分离定律,再研究两对及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提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 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解释、方法,能总结孟德尔遗传实验能获得成功的原因,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2.若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嘌呤碱基︰嘧啶碱基=5︰3,则此生物最可能是 A. T2噬菌体 B. 肺炎双球菌 C. 酵母菌 D. 烟草花叶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生物遗传物质中中嘌呤不等于嘧啶,由于DNA中嘌呤=嘧啶,则说明该生物是只含RNA的病毒。‎ ‎【详解】该生物核酸中嘌呤≠嘧啶,一定不是T2噬菌体,因为T2噬菌体只含有DNA一种核酸,嘌呤=嘧啶,A错误;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都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为单链结构,其嘌呤≠嘧啶,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要求考生识记生物的遗传物质,明确细胞类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由艾弗里和同事合作完成 B. 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 C. 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赫尔希和同事合作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艾弗里和同事合作完成肺炎双球菌菌体外转化实验,A错误;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其作用,B正确;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赫尔希等人的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及结论,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识记实验思路、过程和实验结果。‎ ‎4.已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且三对基因分别单独控制三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 C.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产生4种配子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答案】B ‎【解析】‎ 图中看出,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连锁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基因Aa与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B正确;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产生2种配子,C错误;图中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D错误。‎ ‎5.1981年,中国科学家用化学和酶促合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它由76个核苷酸组成.下列有关t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合成tRNA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链 B. 不同的tRNA可以携带同一种氨基酸 C. tRNA既能识别密码子,又能识别氨基酸 D. 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tRNA的合成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经转录过程形成的,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同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所以同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多种tRNA携带,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B正确;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tRNA具有专一性能识别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正确;mRNA上所含有的密码子不一定全部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如终止密码子,D错误。故选D。‎ ‎6.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能发生过程是②③‎ B. 真核细胞中,①过程只能在细胞核发生,②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 C. ③过程中多个核糖体依次在不同位点上和mRNA结合,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 D. 在人体细胞中,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发生④⑤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已经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体细胞,能发生图中的生理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A正确;真核细胞中,①DNA自我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完成,②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B错误;在合成蛋白质时,多个核糖体依次在相同位点上结合到mRNA分子上,形成多聚核糖体,这样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C错误;人体细胞被某些RNA病毒侵染时可能会发生④⑤过程,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略 ‎8.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C. 稳定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D. 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竹林中的竹子为同一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B错误;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C错误;从群落的垂直结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D正确。故选D。‎ ‎9.科学家将某特殊基因注入埃及伊蚊的受精卵中,该受精卵发育成的雄性伊蚊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不能发育由此达到灭蚊的效果,下列与此育种原理相同的是 A. 无籽西瓜的获得 B. 杂交水稻的获得 C. 无子番茄的获得 D. 高产菌株的获得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及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培育无籽西瓜采用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基因工程育种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理,利用杂交育种获得的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C错误;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采用的是诱变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B。‎ ‎10.现实生活中,人类越来越多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B. 家养动物的变异多,但没有形成新物种,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人类如果保护的是适应能力低下的濒危动植物,则有可能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A错误;家养动物的变异多,可能产生较多的新基因,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D正确。故选D。‎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肠黏膜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消化液 B. 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 C. 细胞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D.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明确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详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A错误;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B错误;细胞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 ‎12.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不可去除肺炎双球菌细胞壁 B. 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 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可转化成S型菌 D. 与R型菌相比,S型菌体内含有毒性物质,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不知道该“转化因子”是什么,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不可去除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可以被溶菌酶破坏,A正确;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R型菌通过基因重组可转化成S型菌,C错误;与R型菌相比,S型菌荚膜含有毒性物质,从而导致小鼠死亡,D错误。故选A。‎ ‎13.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尿病人口服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伤,导致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详解】胰岛素是蛋白质激素,口服胰岛素被分解不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血糖的效果,A错误;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S区为与说话有关的语言中枢,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D错误。故选C。‎ ‎14.乙肝疫苗第一次注射的时候需按照“0G1G6原则”接种三次针剂(0表示第一针,1表示1个月后打第二针,6表示第二针打了6个月后打第三针),三针打完才代表理论上的一次完整的乙肝疫苗注射完成,其主要原因是 A. 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 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C. 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间隔使用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间隔使用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B正确;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故选B。‎ ‎1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 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B. 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C.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 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详解】由于豆科植物有固氮菌与之共生,所以种植豆科植物能够肥田,与植物激素无关,A符合题意;摘掉顶芽,使生长素不能由顶端向侧芽运输,从而降低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促棉株开花结实,B不符合题意;前一茬白稻收获后,由于根茬中含有植物激素,可促进新苗的形成和生长,C不符合题意;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乙烯)即发(红柿成熟)”,D不符合题意。‎ ‎16.如图为苯丙酮尿症(PKU)的家系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8号的基因型为Aa B. PKU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C. 该地区PKU发病率为1/10000,9号女子与当地一正常男子结婚,则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5000‎ D. 若8号与9号近亲结婚,生了两个正常孩子,第3个孩子患PKU的概率为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详解】由于7号患病,3号、4号正常,则3号、4号基因型均是Aa,则8号基因型是AA(1/3)或Aa(2/3),A错误;1号、2号正常,而5号女性患病,可推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错误;该地区PKU发病率为1/10000,即aa基因型频率为1/10000,所以a基因频率为1/100,A基因频率为99/100,AA基因型频率为99/100×99/100,Aa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则正常女子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101,所以9号女子与当地一正常男子结婚,生患病孩子几率为2/101×1/4=1/202,C错误;由于5号患病,则9号基因型是Aa,8号与9号婚配,生第三个孩子的致病情况,与前两个孩子没有关系,即第三个孩子患病(aa)的概率是2/3×1/4=1/6,D正确。故选D。‎ ‎1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②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③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④基因突变后,若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则基因数也增加或减少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①基因重组包括交叉互换和基因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①错误;②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有可能是单倍体,②错误;③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③错误;④基因突变后,若碱基对增添或缺失,但基因数不变,④错误。①②③④四项错误。故选D。‎ ‎18.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复杂,信息交流越频繁,生态系统就越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9.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J/(cm2.a)],则由图可知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12.5+293+96.3=866.4J/(cm2.a)‎ B.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13.5%、20%‎ C. 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D. 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图解,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能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 ‎【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A错误;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62.8÷464.6×100%=13.5%和12.6÷62.8×100%=20%,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C错误;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少,受害越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0.如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说明间期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图②细胞的子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细胞③含两对同源染色体,是细胞①的子细胞 D. 处于上述分裂的细胞均可在卵巢中找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的不同是因为基因突变,A正确;细胞②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分裂后子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细胞③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卵巢中的卵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①②),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③④),细胞③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为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1.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 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 C. 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 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产生了A,为诱变育种,②④为杂交育种,③⑥为多倍体育种。‎ ‎【详解】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实现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由于AAaa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AA、Aa、aa,比例为1:4:1,所以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36,B错误;AA为二倍体,AAAA为四倍体,杂交产生的植株AAA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所以不育,因此AA植株和AAAA植株不是一个物种,C正确;AA为二倍体,产生的配子A含29条染色体;AAAA为四倍体,产生的AA配子含58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87条,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作物育种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源于不了解、不信任,普及艾滋病知识是全社会的责任.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下图为HIV作用机理示意图,其中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它会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B. 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但不属于遗传病 C. HIV感染过程中不发生RNA的复制,前病毒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 D. NRTIs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 ‎(1)发病机理 ‎①发病原理:HIV是一种RNA病毒,它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结构和T细胞上的糖蛋白互补,因此两者结合,病毒得以进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减弱,而死于其他病原体感染。‎ ‎②发病过程:HIV进入T细胞后,有一部分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但有一部分会通过逆转录形成DNA,整合到宿主DNA中,随着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会产生大量的HIV,此时,HIV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患病。‎ ‎(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3)预防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详解】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A错误;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给后代,属于一种传染病,B正确;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不能发生RNA的复制,前病毒随着宿主DNA的复制而复制,宿主DN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C正确;抑制剂NRTIs可抑制HIV逆转录酶的作用,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可作为治疗艾滋病的药物,D正确。故选A。‎ ‎23.对下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图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 B. 图乙中生长素含量D>C,B>A C. 图丙中小麦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根向圆心相反的方向生长 D. 雪松保持塔形树姿的原理与图乙AB处相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乙中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在根部D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C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C侧长得快,D侧长得慢,所以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B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B侧长得快、A侧长得慢,植物的茎背地生长。‎ ‎【详解】燕麦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单侧光照射能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生长素横向运输,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则向光的一侧(右边)分布得少,背光的一侧(左边)分布得多,A正确;由于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故图乙中生长素含量D>C,B>A,B正确;由于受离心力的影响,外侧生长素浓度高,图丙小麦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C正确;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茎的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重力作用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4.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 B. 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呈“J”型增长 C. 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错误;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X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从第11年到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2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 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 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C点以后生产者净生产量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将被破坏,A正确;适当放牧如B点,可获得较大收获量,同时又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F点时种群年龄结构应为稳定型,C错误;F点时,出生数量等于死亡数量,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1933年,摩尔根因在果蝇遗传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请列举果蝇作为适合遗传和发育研究的模式生物的原因:___________(两条即可).‎ ‎(2)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谬勒因对果蝇基因突变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刚毛与截毛分别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一只红眼刚毛雄果蝇(XRBYb),与一只雌果蝇测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罕见的红眼截毛雌果蝇(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产生),请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吗?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量相对较少、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2).‎ ‎ 雄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发生了互换,产生了基因型为XRb的精子 (3). 不遵循 (4). 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果蝇作为研究遗传经典模式生物,其优点是有明显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繁殖的子代数量多;繁殖周期短;易于培养。‎ ‎(1)根据题意,一只红眼刚毛雄果蝇(XRBYb)与一只雌果蝇测交,即XRBYb×XrbXrb,正常子代中雌果蝇是红眼刚毛,而现在出现红眼截毛且没有基因突变,推测可能是雄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重组形成XRb配子。‎ ‎(3)根据题意,控制果蝇的红白眼性状和截刚毛性状都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以开放性的试题的形式出现,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检验,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伴性遗传的基本知识,同时能够自己陈述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7.医学上将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经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导致的声音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造成的听力减退,统称为神经性耳聋.下图为某家族患神经性耳聋(显、隐性基因分别用D、d表示)和红绿色盲(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2)Ⅲ8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3)Ⅲ9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Ⅲ9和一个基因型与Ⅲ12相同的男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DDXbY或DdXbY (3). 4 (4). 35/48‎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Ⅱ3和Ⅱ4都不患神经性耳聋,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神经性耳聋属于隐性遗传病,又由于1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儿子正常,说明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Ⅱ3和Ⅱ4都不患神经性耳聋,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儿子,说明神经性耳聋属于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Ⅰ1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儿子正常,说明神经性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根据Ⅲ10患神经性耳聋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Dd,则Ⅲ8的基因型为DDXbY或DdXbY。‎ ‎(3)Ⅲ9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DD、2/3Dd、1/2XBXb、1/2XBXB,Ⅲ9的基因型有DDXBXb、DDXBXB、DdXBXb、DdXBXB4种,Ⅲ12的基因型为DdXBY。若Ⅲ9和一个基因型与Ⅲ12相同的男性婚配,生患神经性耳聋孩子的概率是2/3×1/2d×1/2d=1/6dd,生患色盲孩子的概率是1/2×1/2Xb×1/2Y=1/8 XbY, 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5/6×7/8=35/48。‎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相关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8.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抑制负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抗肿瘤、抗感染中有重要作用.T细胞的活化或抑制需要双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来自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第二信号来自T细胞对协同刺激分子(起促进作用的正性共刺激或起抑制作用的负性共刺激)的识别.图1为T细胞表面的部分信号受体示意图,图2为某些组织细胞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体内每天都可以产生癌细胞,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_____功能降低着癌症的发病率.‎ ‎(2)图1所示,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特异性抗原与T细胞表面______受体结合.‎ ‎(3)图2的组织细胞表达B7能与T细胞的表面CD28受体结合,可协助T细胞完全活化进而引起T细胞的_______,已活化的T细胞逐渐高表达CTLAG4,通过与B7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使免疫应答维持相对平衡状态.若要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角度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部分肿瘤细胞可以逃逸T细胞免疫,研究发现与其高表达的膜蛋白PDGL有关,肿瘤细胞被TCR受体识别的同时,PDGL被PDG1识别并结合,激活T细胞的_______(填“正性共刺激”或“负性共刺激”)信号,从而实现细胞逃逸.为避免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出与_______特异性结合的药物是目前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新思路.‎ ‎(5)因T细胞大量活化而导致免疫反应剧烈,与绝大多数肿瘤疗法一样,免疫疗法也会有一些副反应,患者需服用一定量的_______来控制这些副作用.‎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2). 监控清除 (3). TCR (4). 增殖分化 (5). 促进B7与CD28受体结合或阻断B7与CTLAG4的结合 (6). 负性共刺激 (7). PDG1或PDGL (8). 免疫抑制剂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 ‎【详解】(1)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免疫系统通过它的监控清除功能降低着癌症的发病率。‎ ‎(2)图1所示,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特异性抗原与T细胞表面TCR受体结合。‎ ‎(3)图2组织细胞表达的B7能与T细胞表面的CD28受体结合,可协助T细胞完全活化进而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若该免疫反应过度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已活化的T细胞逐渐高表达CTLA-4,通过与B7结合可抑T细胞的活化,使免疫应答维持相对平衡状态。据此分析,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法为阻断B7与CD28结合;促进B7与CTLA-4的作用。 ‎ ‎(4)肿瘤细胞被TCR受体识别的同时,PD-L被PD-l识别并结合,激活T细胞的负性共刺激信号,从而实现细胞逃逸。为避免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出与PD-1或PD-L特异性结合的药物,实现肿瘤的治疗。‎ ‎(5)与绝大多数肿瘤疗法一样,免疫疗法因T细胞大量活化而导致免疫反应剧烈,患者需服用一定量的免疫抑制剂来控制这些副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研究发现生长素(IAA)或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适宜的喷施浓度,在正式实验前有时可以进行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进行实验时,每个实验组至少设置3个平行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结果.根据图甲可以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原理.‎ 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______的活性来实现的.‎ ‎【答案】 (1). 预实验 (2). 正式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3). 重复实验,使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误差) (4). 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或两种激素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5). 抑制 (6). 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一是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与空白对照实验相比,单独施加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施加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明显,同时施加赤霉素和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更显著;图二是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分析,由题图可以看出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抑制生长素分解增加生长素浓度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详解】(1) 若进一步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适宜的喷施浓度,为了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缩小正式实验时的浓度范围,在正式实验之前要进行预实验。进行实验时,每个实验组至少设置3个平行组的目的是重复实验,使结果更准确(或减小实验误差)。‎ ‎(2) 根据图一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IAA的促进效应较GA明显;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存在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即赤霉素和生长素具有协同作用。‎ ‎(3)图乙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原理。‎ 分析题图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赤霉素对生长素分解的作用X应该是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相应的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赤霉素和生长素的作用关系探究,赤霉素作用机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利用通过和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是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题的能力。‎ ‎30.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他们有的开垦荒山变成果林,改造洼地成为鱼塘,以及在山中放养土鸡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荒山被改造成为果林、洼地被改造成为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进行.‎ ‎(2)下图是某大学生建立的“稻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周年生产”示意图,其中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隐栖的环境,河蟹则可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①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是沿着该渠道进行的. ‎ ‎②西红柿叶遭遇蚜虫时,为评估蚜虫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采取___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的功能;信息传递通常可体现在________之间.‎ ‎③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即可).‎ ‎【答案】 (1). 速度和方向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样方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6). 河蟹和水稻害虫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 (7). 水稻害虫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河蟹 (8).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解析】‎ ‎【分析】‎ ‎(1)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1)荒山被改造成为果林、洼地被改造成为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 ①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因为蚜虫活动范围很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信息传递通常可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③河蟹捕食水稻害虫,为捕食关系,河蟹和水稻害虫的捕食关系不能逆转,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单向流动。水稻害虫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河蟹,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④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 生态农业减少了农药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的获得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人类活动多群落演替的影响,理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识记种群的特征,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属于中档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