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年春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 ‎,也失去获选资格。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明代言官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贬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进行廷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节选自《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 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B.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西方对官员的考核局限在公权力 领域,私人领域不影响其职位与权威。‎ C.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 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D.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的主观能动因素;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 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出 身胥吏、曾犯奸贪,均不得担任言官。‎ B.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 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C.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道德品质、政 治素质、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D.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 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 和地方政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 B.明朝有制度化的言官系统,整个言官群体也较好地发挥了劝谏作用和监督作用,因 而明代的吏治较其他王朝清明。‎ C.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 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D.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 决断,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 姆 在所有这些日子里,他的艺术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不久他就没有兴致到画室去了;他只关在屋子里一个人埋头苦干。因为一文不名,有时他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而这两样东西恰好是他最需要的。从他的谈话里我了解到,他在绘画上遇到的困难很大,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别人指点,不得不浪费许多时间摸索一些技巧上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过去的画家早已逐一解决了。他在追求一种我不太清楚的东西,或许连他自己也知道得并不清楚。过去我有过的那种印象这一次变得更加强烈了:他像是一个被什么迷住了的人,他的心智好像不很正常。他不肯把自己的画拿给别人看,我觉得这是因为他对这些画实在不感兴趣。他生活在幻梦里,现实对他来说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有一种感觉,他好像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都忘记了。而一旦绘画的过程结束——或许并不是画幅本身,因为据我猜想,他是很少把一张画画完的,我是说他把一阵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对自己的画从来也不满意;同缠住他心灵的幻景相比,他觉得这些画实在太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你不把自己的画送到展览会上去呢?”我问他,“我想你会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的。”‎ ‎“你愿意听吗?”‎ 他说这句话时那种鄙夷不屑劲儿我简直无法形容。‎ ‎“你不想成名吗?大多数画家对这一点还是不能无动于衷的。”‎ ‎“真幼稚。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人人并不是都是理性动物啊!”我笑着说。‎ ‎“成名的是哪些人?是评论家、作家、证券经纪人、女人。”‎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或者泛起种种遐思,或者感情激荡,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 ‎“滑稽戏。”‎ ‎“那么你为什么对于画得好或不好还是很介意呢?”‎ ‎“我并不介意。我只不过想把我所见到的画下来。”‎ ‎“如果我置身于一个荒岛上,确切地知道除了我自己的眼睛以外再没有别人能看到我写出来的东西,我很怀疑我还能不能写作下去。”‎ 思特里克兰德很久很久没有作声。但是他的眼睛却闪着一种奇异的光辉,仿佛看到了某种点燃起他的灵魂、使他心醉神驰的东西。‎ ‎“有些时候我就想到一个包围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的小岛,我可以住在岛上一个幽僻的山谷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树木,我寂静安闲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样一个地方,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 这不是他的原话。他用的是手势而不是形容的词藻,而且结结巴巴没有一句话说得完整。我现在是用自己的话把我认为他想要表达的重新说出来。‎ ‎……‎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工作得比其他艺术家也更艰苦。大多数人认为会把生活装点得更加优雅、美丽的那些东西,思特里克兰德是不屑一顾的。对于名和利他都无动于衷。我们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引诱,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一些让步;你却无法赞扬思特里克兰德抵拒得住这些诱惑,因为对他说来,这种诱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脑子里从来没有想到要做任何妥协、让步。他住在巴黎,比住在底比斯沙漠里的隐士生活还要孤独。对于别的人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别打扰他。他自己有一个幻境。‎ 思特里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节选自傅惟慈译《月亮和六便士》,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相关链接】‎ 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本是位证券经纪人,中年时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思特里克兰德在绘画上遇到的困难很大,主要是因为他穷得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 B.“我”劝思特里克兰德把画作送到展览会上去,一方面“我”是真诚地想让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是一个急于成名的势利小人。‎ C.小说借“我”‎ 之口来叙述故事,塑造了一个一心追求艺术、在个性与社会现实之间挣扎的怪才形象。‎ D.小说在刻画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主人公形象显得丰满。‎ ‎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思特里克兰德的性格特征。(5分)‎ ‎6.你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迪?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 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 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 A.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 B.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叶嘉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C.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 D.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圣贤之书,无须真正用心去读,大量阅读古典诗歌即可。‎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 D.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E.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她对学生的提问循循善诱,并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 ‎9.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曾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惟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未半岁也。逾年,俺答[注]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 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夺渊、侨俸”,即停止发放闻渊、屠侨的俸禄。“夺俸”,停止发放官员的俸禄。‎ B.“推官”,明朝时为各府的佐官。“除徽州推官”,即撤销了徽州推官的职位。‎ ‎ C.“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案件,意为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D.“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此处为沈束刚担任谏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服丧期满后,召为都给事中,又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以后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译文:                                                                   ‎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14.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歌的象征。‎ B.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 C.颔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D.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是全诗的点题之句,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是送别友人。‎ E.尾联是诗人实写友人路途上的情景,并借月圆之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 ‎15.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2)李密在《陈情表》中概括自己幼年不幸遭遇,奠定文章悲凉基调的句子是“ ,‎ ‎ 。”‎ ‎(3)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渔舟唱晚,“ ”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①低头族快餐式的阅读,也许能从经典中拾得雪泥鸿爪、初窥门径,虽有了“弹指一挥”的快感,但缺少整体观瞻,终归不得其法。‎ ‎ 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 ③老张65岁才从单位退休,不过不断有人上门请他做事,他总是笑着说“老啦,我只有敬谢不敏啦。‎ ‎ ④为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他连续几天都在指挥救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他感到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心劳日拙。‎ ‎ ⑤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所以你是不应该怀疑的。‎ ‎ ⑥迎面走来一个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他身着短衫,步履稳健。‎ A. ①②⑤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要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立体种植业。 ‎ ‎ B.被航天人称为“大火箭”的“长征五号”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把中国火箭送入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 ‎ C.作为目前热销的保健品,酵素被媒体宣传具有减肥、排毒、保健、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然而据专家的解释,喝酵素还不及喝酸奶来得实在。‎ ‎ D.“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大自然有阴阳二气,家庭教育中 ① 应该有父教、母教的双轨并进。健康②健全的孩子,③应享有母亲的温暖、平和、细腻与慈爱,拥有更多安全感, ④ 应能浸润于父亲的勇敢与阳刚、严格与宽厚,⑤ 拥有更多价值感, ⑥ 确定开阔高远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和 非但 而且 以及 从而 B 更 又 ‎/‎ 甚至 同时 以至 C 就 而 不仅 也 ‎/‎ 从而 D 也 ‎/‎ 既 又 所以 以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对于人类的前途,  ①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   ②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   ③ ;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21.下面是某中学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含标点符号)。(6分) ‎ ‎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及详细评分标准 ‎(命题人:郭一禾 审题人:刘耀华)‎ ‎1. C (3分)【解析】 “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错,传统中国对官员是技术和道德的双重要求。‎ ‎2. A (3分)【解析】“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错,原文是说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的言官必须改任。‎ 3. D(3分)【解析】“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这些权力在言官中要看具体职位。“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因果推论错误。‎ 4. C(3分)‎ ‎【解析】‎ A.【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第一段,穷得“有时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不是思特里克兰德在绘画上遇到的真正困难。】‎ B.【无中生有,“我”劝思特里克兰德把画作送到展览会上去,并不能说明“我”是一个急于成名的势利小人,而是我真心地替困难中的思特里克兰德着想。】‎ D.【小说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但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和明显的动作描写。】‎ ‎5、(5分)‎ ‎【参考答案】①对艺术执着追求;②坚持自我,决不妥协;③超凡脱俗(鄙夷世俗),不为世俗名利所诱。‎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3点得满分。)‎ 或者①有理想;②执着;③坚毅;④淡泊;⑤固执;⑥寡言;⑦无城府;⑧不俗气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3点得满分。)‎ ‎6、(6分)‎ ‎【解析】认为是成功者、失败者,或者是一个成功者同时也是一个失败者,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参考答案】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成功者,同时也是一个失败者。他在艺术的追求上是一个成功者。他能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不惜牺牲一切,向着心灵的方向出发并奋勇前进,这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但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失败者。他的生活缺少沟通和交流,缺少与这个社会的和谐共处,为了个人目标,付出的牺牲太多,不仅牺牲自己,同时也牺牲别人。‎ ‎7、D(3分)【解析】原文第一段“必须真正用心去读”。‎ ‎8、(5分)DC(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 ‎【解析】A项“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准确。B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错,原文表述为“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 E项“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表述错误,原文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9、(4分)‎ 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①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寻求精神的灵光,用生命的坚忍克服人生的苦难。②‎ 用教书育人来报国。自费回国,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③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愿意将其生命结束在讲台上,献身古典文化的传承事业。(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0.【答案】D (3分)‎ ‎【解析】 解答时,要通读语句,弄清人物及事件的关系,然后根据文意与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断句。“束还”可理解为“沈束回到家”,故可排除B 。由“卒”(死)的语境可排除A。由“世宗崩”可以推知后文应为“穆宗嗣位”,故可排除C,正确答案为D 。‎ ‎11.【答案】B (3分)‎ ‎【解析】 B项,“除徽州推官”,即授予徽州推官的职位。‎ ‎12.【答案】A  (3分)‎ ‎【解析】A 项,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13.(10分)‎ ‎【解析】找出句子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这两句话翻译的知识点是:‎ ‎(1)“予夺”,给予或者剥夺;“捐弃”,意念被动,被抛弃;“何以”,介宾倒装,“以何”,用什么。‎ ‎(2)“比”,等到;“系狱”,意念被动,被拘囚下狱;“不他适”,否定句,宾语前置,“不适他”,不改嫁他人。‎ ‎【答案】见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译文】 ‎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侭,做邠州知州。沈束考取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予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即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追封,赠谥等典例),严嵩却阻挠不给予。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役,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的董旸、江瀚,努力抗击敌人,甚至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予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束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停止发放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束下了诏狱。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仍将他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行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稠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作监帖。有时狱卒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鼓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营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生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穆宗继位。起用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在家终老。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14、C E(5分,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解析】C项中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E项中是虚写。‎ ‎15、(6分)【解析】‎ 从手法上看,李白是将“梨花”比作“雪”,“杨叶”比作“烟”,岑参是将“雪”比作“梨花”;(1分)‎ 从描写的对象看,李白写的是“梨花”,岑参写的是“雪”;(1分)‎ 从情境的角度看,李白的描绘的画面是“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是一幅“清新的春景图”,是乐景;岑参描绘的是“胡天飞雪”,“如春天的烂漫梨花”,写的也是乐景;(2分)‎ 从情感的角度看,李白的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出是“送别诗”,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岑参的诗歌就是描写边塞风光的。(2分)‎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作答: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16、(5分)‎ ‎(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响穷彭蠡之滨 ‎17. (3分)C ‎ ‎【解析】“雪泥鸿爪”是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应为“一鳞半爪”。“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不合语境。“心劳日拙”是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使情况更糟。‎ 18. ‎(3分)A ‎ ‎【解析】B.成分残缺或不合逻辑,美国前面加“包括”。C、并列不当,应是“具有减肥、排毒、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等保健的神奇功效”。 D、主客颠倒,应是“李克强对‘创客’的概念并不陌生”。‎ ‎19、(3分)C ‎20. (5分)‎ ‎①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 ‎②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 ‎③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 21. ‎(6分)‎ 活动分为前期教育和成人宣誓仪式两部分。前期是对16-18 岁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完成48 小时预备期志愿者服务活动。完成前期教育后举行宣誓仪式,仪式依次安排三项活动:升国旗、唱国歌,师生代表发言,集体宣誓。‎ ‎( 内容完整、表述准确,4 分;表达连贯,2分)‎ ‎22、作文(60分)‎ ‎  【写作指导】‎ ‎  这是一则名人名言类材料,作家王安忆的致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不要过于追求效率,因为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是“不要过于追求”,而不是“不追求”。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务实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讲求效率是不现实的,如果忽视效率,便无法在社会立足;但一味强调效率,追求目的,我们就会变得只看重结果,急功近利,从而丧失奋斗的乐趣,最终也无法实现高效率,俗话说“欲速则不达”。第二层是“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要体会人生各个阶段的滋味,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悟生活哲理,过有意义的人生。放慢一点前进的脚步,才能关注过程之美,尽享奋斗的乐趣;也只有体味到过程之美,才能真正提高追求的效率。‎ ‎  本文的参考立意如下:‎ ‎  (1)从正面切入:‎ ‎①享受过程。②美在过程中。③过程比目标更有意义。④让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⑤放慢节奏,专注质量。‎ ‎  (2)从反面切入:‎ ‎①不可急功近利。②莫要一味追求效率。③欲速则不达。④不要让效率榨干生活的汁液。⑤速度不是效率的全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