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 淄博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2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 ‎1.“一些夺取政权的卿大夫,以史为鉴,逐渐摆脱宗法制的束缚,任用自己信任的人掌握要职,减少世袭官员,出现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体,君主权力逐渐集中,君主专制的倾向也日见显著。”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崩溃 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官僚政治确立 D.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2.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3.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 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 D.打击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 ‎4.“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这表明明代内阁 A.因皇帝素质低下而产生 B.地位与前代的宰相相当 C.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 D.标志着皇权强化至顶峰 ‎5.“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 A.是少数人的民主 B.孕育了某些现代民主原则 ‎ C.缺乏自由平等精神 D.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直接来源 ‎6.1984年,美国青年约翰逊在一次抗议中焚烧了美国国旗,被达拉斯地方法院据德州州法判处有期徒刑和罚款;德州法院判决约翰逊言行受宪法保护,且德州州法违宪,随后受到最高法院支持;但国会指出约翰逊言行违反《国旗保护法》;最后,最高法院指出《国旗保护法》无效。这一诉讼案 A.反映了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体现国会可借助立法干预司法 ‎ C.推动美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D.表明最高法院享有宪法解释权 ‎7.《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当国王有权根据个人好恶任免大臣时,还不会出现两党制度下的责任内阁。所谓内阁制,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据此可知 A.内阁制度的发展受王权影响较大 B.当时内阁是君主专制的附属机构 C.君主专制制约了内阁制度的发展 D.内阁最初是两党的行政机构 ‎8.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正常的外交行为,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 C.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不断增强的爱国主义意识 ‎9.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10.1932年1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这一决议 ‎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 B.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 ‎ C.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 D.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共广泛以两党平等的“国共合作”“民族统一战线”相号召,并大力进行宣传。国民党对此不能容忍,一些强硬分子公开声称:“今天国民党以外的一切党派,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这表明 A.国共合作缺乏政治基础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 C.国民觉仍坚持一党专政 D.国共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12.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3.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14.二战后美国社会舆论研究机构曾定期开展这样的民意测验:“您预测在未来25年内会发生战争吗?美国应该承担保卫和平的责任吗?”做出肯定回答的被调查者在1945年占32%,在1946年占41%,而到了1947年则达到63%。这反映出 A.战争爆发的危险日益迫近 B.美苏意识形态的对抗日趋加剧 C.美民众的道义感日益增强 D.美国保卫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15.1969年11月,尼克松提出“鼓励并期望将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国内安全问题”。美国将继续发挥在亚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须“避免采取那些会使亚洲国家依赖我们以致把我们拖人像越南那类冲突中去的政策”。这表明 A.日本的崛起影响美国亚洲战略 B.美国逐渐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 C.尼克松主张实行对外战略收缩 D.不结盟运动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16.《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17.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普遍 D.小农经济稳定 ‎18.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19.明清之际,民谣有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有几坐盐店,强如做知县”等说法,这表明当时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 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C.民众重商意识逐步增强 D.社会官本位意识被淡化 ‎20.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21.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22.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 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 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 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D.汉武帝最崇拜孔子 ‎23.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A.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B.影响了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 C.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D.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现实 ‎24.《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25.有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 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26.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27.对同一个东西,你感觉冷就是冷的,我感觉不冷 就是不冷的,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把个人 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智者学派的上述主张 A.提供了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B.适应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 C .说明了知识是人类生存之本 D.利于提高雅典公民道德修养 ‎28.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29.梁启超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以上观点的核心是 A.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实用性人才 B.民族振兴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 C .教育内容要设计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D.要改变国民头脑中学而优则仕思想[]‎ ‎30. “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 俗,以粉碎性的一击;同时,还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材料评价的是 A.开眼看世界 B.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潮 D.新文化运动 ‎31.《新全球史》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是 A.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腐败的统治 B.振兴民族经济,改善国计民生 C .明确提出反帝,谋求民族平等 D.反对满洲贵族,实现五族共和 ‎32.“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一主张 A.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 .推动了民族政治建设 D.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影响。(13分) ‎ 材料二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系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2年1月,孙中山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其特点有三:一是新旧历并存;二是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民初改用阳历,改变清廷的“正朔”,与世界历法接轨,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乃是为尊重民众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采取的折衷办法。阴历与中国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商业利益及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国以农立国的基本社会形态不改变,要根本变革这种民俗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为显示自己是新的革命政府,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由阴阳历并用,改为专用阳历,并将阳历定为国历,而将阴历视为旧历、废历。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依靠政治强力进行废除旧历运动。其推行的结果,使阳历更加流行,取代阴历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民间的契约、房租、商家结账等,逐步改为阳历办理,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彻底改变阴阳历并行的格局。同时,由于政府推行策略上的偏激、民众沿用旧历习惯的顽固、以及旧历代表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导致了政府与民众在历法问题上的直接对峙与暴烈冲突。‎ ‎ ——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上升。‎ 材料二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后,开始全面推行一条鞭法。主要内容包括:(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条鞭法实行的作用。(9分)‎ ‎ ‎ 淄博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 C ‎ D C B D A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B C D C D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B C A C B C B D ‎31‎ ‎32‎ C B 二、非选择题 ‎33.(1)特点:突破了单一的经营格局;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8分) ‎ 影响: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有利于资本主义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性专业性;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并走向辉煌;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答出3点5分) ‎ ‎(2)特点:中国居于主导(或中国为核心);全方位影响东亚国家;不追寻经济利益,不 计经济成本;具有内敛性、强调德治归化;遵循自愿原则,伴随宗藩外交关系(8分) ‎ 原因:中国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农耕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意识、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周边国家自身安全保障的需要(答出3点4分)‎ ‎34.示例一:‎ 论题:民国时期历法改革具有社会进步意义。(3分)‎ 阐述:民国时期推行历法改革,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破除封建迷信,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推行阳历,有利于融人世界;两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会进步。(9分)‎ 示例二:论题:民国时期新旧历法并存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3分)‎ 阐述:民国时期,面对西方侵略、西学传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推动、融人世界等形势,推行阳历具有进步意义;阴历为民众所熟习、承担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农业经济密切相联,仍具有合理性与生命力;民国初年实行新旧历并存,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废旧历,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9分)‎ 示例三:论题:社会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3分)‎ 阐述:民国时期推行阳历符合当时中国时代精神,顺应世界潮流,取得明显效果,推动社会进步;民国初期,实行新旧历并存,在回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推阳历、废旧历,虽顺应潮流,取得一定成效,但脱离当时中国实际,没有充分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9分)‎ ‎35.(1)背景:明中叶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 益上升。(6分)‎ ‎(2)作用:扩大了赋税的征收面,减轻了百姓负担;简化了税收项目,也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 名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