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九江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题意。‎ ‎1.在中国历史上,先秦诸子百家的①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②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③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④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思想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多年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思想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墨家思想只是刹那辉煌之后就烟消云散;因此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故D项正确。‎ ‎2.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正确的评价是 A. 有利于封建统治 B. 阻碍历史进步 C. 都是片面的思想 D. 都是进步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不利于加强封建统治,排除A。故答案选D。‎ ‎3.有学者认为,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汉武帝时的董仲舒等人在《春秋》公羊学中,用五行相代把夏、商、周、秦、汉皆用武力“逆取”天下的事实,演绎成一个由天意决定的过程。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 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以来,孔子的地位不断上升,褒号由“子”到“圣”,再到“神”,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日益官学化,故孔子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B、D两项所述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4.宋代绘画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李公麟画马,对名马细心观察、研究,直至有人疑其取走了马之魂魄;文同画竹,于竹林之间,朝夕游走;曾云巢善画草虫,自少时便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这段材料蕴含的理学思想是 A. 经世致用 B. 格物致知 C. 发明本心 D. 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细心观察、研究”“穷昼夜不厌”等信息,反映出理学思想中的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特点,故B正确;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 发明本心是指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 ‎5.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君子气节、道德自觉 ‎【答案】D ‎【解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是君子的气节、是道德的自觉,所以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君子气节、道德自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二者都强调社会责任感,故A正确;提倡知行合一的是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构建新儒学体系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焕发生机,二者的主张都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二者均强调社会责任感,都没有体现伦理秩序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影响分析解答。‎ ‎7.在李贽眼里,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都“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因此他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这表明李贽 A. 否定“君权神授”‎ B. 反对君主专制 C. 主张人民主权 D. 反对崇拜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认为:无论君主还是圣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他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这表明李贽反对人们对君主和圣人的崇拜,反对崇拜权威,D正确;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反对对权威的崇拜,并非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人民主权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 ‎8.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 本题围绕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两位思想巨人思想的对比,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联系、比较和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此题应首先需要全面、准确的再现两位思想巨人的思想主张,进而归纳其共同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由此判断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与题意不符。‎ ‎9.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 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 追求民主法制,反对禁欲苦行 C. 体现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 D.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用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依据题中的“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可以推导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体现了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故C项正确。题文中没有“王权至上”、“民主法制”、“抨击君主专制”的相关表述,故A、B、D三项错误。‎ ‎10.“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材料说明启蒙思想家 A. 摆脱了宗教思想的影响 B. 受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启示 C. 融合了自然与社会法则 D.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受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思想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说明自然与社会法则并存,不能体现触合自然与社会法则,C错误;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启蒙思想家,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11.“一个服役的军官在接受他的上级交下某项命令时,竟抗声争辩这项命令的合理性或者有用性,那就会非常坏事,他必须服从。但是他作为学者而对军事业务上的错误进行评论并把它提交给公众来作判断时,就不能公开地加以禁止了。”在此,康德强调了 A. 军人必须服从上级 B. 主权在民 C. 学者享有理性权威 D. 自由限于法律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详解】康德强调军官需要服从命令,但学者对军事业务上的错误进行评论,则是可以的,因此康德强调自由限于法律范围内,军官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但学者的行为则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下,故D项正确;军人必须服从上级只是康德要表达的一部份意思,并不是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也没有强调学者的理性权威,而是突出学者的行为是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下的言论自由。故排除BC两项。‎ ‎12.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 施莱登的“植物细胞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打破了人对生物界以及人在生物界的地位的传统观点,颠覆了封建神学的上帝创世说,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故B项正确;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A项错误;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C项错误;施莱登的“植物细胞学说”为达尔文进化论奠定基础,但在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D项错误。‎ ‎13.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比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图中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14.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属于了浪漫主义作品,没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发展演变,也没有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主题,故C项错误;《封神演义》以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同时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个文学名著的内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15.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的加工。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 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 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 具有反映现实的写实风格 D. 呈现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宗教人物画法参照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正确;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未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A;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B;根据“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是对宗教画中的人物做现实的加工,而非是反映现实的写实风格,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中国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解答。‎ ‎1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这一“分化”‎ A.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 C. 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 D. 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要求的在政治制度上的变革的人士,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故A正确;清政府内部虽然有不同的政治派别,但不能说造成清政府官员的分裂,故B错误;辛亥革命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维新思想于甲午战争前已经出现,故D错误。‎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知,材料试图说明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但是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是解题的关键,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1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 中国的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 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 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工商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民族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同等重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民生主义……而去之易”得出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不能迅速实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得出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容 ‎19.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20.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表明清代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借此表达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明显与题意重农思想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影响 ‎21.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这表明 A. 传统思想受到冲击 B. 妇女解放得以实现 C. 经济发展推动思想解放 D. 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离婚案件增多与妇女解放没有必然联系,也并不能说明是经济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故排除B、C项;虽然山西离婚案件增多,但不足以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观念,故排除D项。根据“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爱情观念受到冲击,故选A。‎ ‎22.下表反映了1949—1955年我国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发展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价值 ‎8.11‎ ‎20.98‎ ‎43.21‎ ‎58.98‎ ‎81.07‎ ‎81.21‎ ‎59.35‎ 占比(%)‎ ‎11.88‎ ‎28.83‎ ‎71‎ ‎56.04‎ ‎61.84‎ ‎78.53‎ ‎81.69‎ 自产自销价值 ‎60.17‎ ‎51.80‎ ‎57.97‎ ‎28‎ ‎50.02‎ ‎22.20‎ ‎13.31‎ 占比(%)‎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 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B.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已完成 C. 加工订货成为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 D. 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1949-1955年加工订货、统购产值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呈趋于上涨,自产自销价值趋于下降,其所占百分比也逐渐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方面,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猛,私营工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私营工业萎缩,并非发展,故排除A;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B错误;仅从材料无法断定加工订货是工业改造的主要手段,故排除C。‎ ‎23.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代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年 ‎《疾病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年 ‎《意外事故保险法》‎ 保险费的2/3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界、病中休养等。‎ ‎1889年 通过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A. 专制体制的完善 B. 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 社会管理的进步 D. 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说明德国的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故C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无法体现专制体制问题,排除A;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掌握立法权,故D错误。‎ ‎24.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B. 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 C. 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 ‎【答案】A ‎【解析】‎ 示意图表明,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均有直接的商业联系,说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故A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材料反映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示意图表明,玉米通过美洲和欧洲流入亚洲,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古代思想家对近代思想界的直接影响而言,首推王夫之(王船山)是不过分的。‎ 材料一 ‎ ‎ 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清朝入关后,王船山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然而,他始终把清兵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材料二 在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戎马疆场,曾国藩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1862年,由曾国荃策划重刻。曾国藩校阅了1/3以上的篇幅,“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重刻《船山遗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曾国藩不可能同船山一样把尊王攘夷的目标对准清王朝,却又接过攘夷的口号,把它转换为御外侮的“制夷”。‎ ‎——据《曾国藩全集》等整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革命者印发王夫之《黄书》等“明于华夷之辨”的书籍,“排满革命”“光复旧物”便迅速成为国人的共识。‎ ‎——据王泽应《冲破鸿蒙别有天——夫之出船山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革命派对王夫之思想的宣扬。‎ ‎【答案】(1)特征: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浓郁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背景:明末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封建理学僵化;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深厚;清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原因:晚清内忧外患,面临明末相似的“两害相侵”的困境;船山的思想为近代士大夫处理民族阶级矛盾提供借鉴;洋务运动兴起;船山“西学中源”的思想为西学东渐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 (3)影响:用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来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有利于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归纳出经世致用思想;依据“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归纳出大汉族主义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围绕明清时期社会特征从社会危机、思想以及清初清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一“‎ 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归纳出晚清内忧外患,面临明末相似的“两害相侵”的困境;依据材料一“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 归纳出王船山“西学中源”的思想为西学东渐提供了理论;并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兴起以及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评价试题类型,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三“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排满革命”“光复旧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以及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思考回答。‎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2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史是一部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文明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史实说明:“保存国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西方的科技,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醉心欧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运用其他史实说明也可给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得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根据材料“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得出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根据材料“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得出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机、西学传入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二“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得出两种不同认识,一是保存国粹,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是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第二小问说明,保存国粹的例子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 ‎27.简答题 请回答孟德斯鸠、康德两位著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答案】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康德:提倡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倡导自由的同时提倡自律;提倡思想自由。‎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君主立宪,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康德强调理性,提出人非工具,倡导自由的同时提倡自律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