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2017.1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III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 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 《道德经》‎ B. 《孟子》‎ C. 《四书章句集注》‎ D. 《日知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的思想,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 ‎2.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下图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 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注重儒家伦理教育。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没有指出清代教育的突出特点;C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清朝的教育 ‎3.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睐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出题思想很明确,儒者直接点明本题的考点——儒家学派。作为思想领域中的翘楚,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不断传承与发展。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儒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状况。儒者的复古思想传达出的是一种治国理念,提倡仁政、德治。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只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最本质的内容,本道题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正确答案。‎ ‎4.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 C、D。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 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 ‎5.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 ‎6. “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B ‎【解析】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并写有《天人三策》,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7.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儒家伦理在法律中得到强化。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规定维护父亲的权利,并非保护宗族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D项。‎ ‎8.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D项出现于宋朝,故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9.‎ ‎ 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 汉代学者 B. 唐代学者 C. 宋代学者 D. 明清学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沟通佛、老”、“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由题干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当时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由此可先排除AD项。由题干中的“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可知是宋明理学,排除B项,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 ‎10.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A项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D项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1.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符合这一思想特征的思想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因此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12.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 孔孟之道的影响 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 韩非思想的影响 D. 墨家学说的影响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庄哲学 ‎13.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 ‎14.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 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 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 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 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A,选B。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15.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材料中的“其书”最可能是下列哪本著作?‎ A. 李贽《藏书》‎ B.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D. 王夫之《读通鉴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反映了维新民主思想受到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影响,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最能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李贽《藏书》未体现民主思想,故A项排除。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论述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故C排除。王夫之《读通鉴论》也不是以民主为主要内容,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影响 ‎16.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 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 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 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 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答案】B ‎........................‎ 主张人们应该理性的独立思考问题。故选B。A项错误,李贽对孔子的思想并非全面批判,C与题无关,D 与顾炎武相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著作 ‎【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僵化腐朽,出现了以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为代表的批判思想家。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 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 掌握。‎ ‎17.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8.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为耒耜,以利天下”、“敬授民时”、“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本题应选A项;B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敬授民时”、“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为耒耜,以利天下”、“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排除。‎ ‎19.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 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 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 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即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C。A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0.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之上的,故答案选A。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B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1.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手法是哪种绘画的特点 A. 宫廷画 B. 汉代帛画 C. 中国文人画 D. 民间绘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宫廷画注重写实;汉代帛画质朴浪漫充满神韵色彩;民间绘画大都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现。因此ABD都与借物抒情、追求神韵不符;中国文人画注重意境,符合材料的内容,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绘画 点评::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 ‎22. 2011年艺术节,某校举行了盛大的书画展览,并展示了古代的书画名作。下面是高二级的一位同学对以下作品的介绍。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①是唐代欧阳询楷书,体现盛唐的社会景象,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②是一幅仿古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③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艺术风格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是民间风俗画的一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①是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故应排除,图④属于民俗画,此题正确选项是B。‎ ‎23.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的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世俗文化是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 点睛:自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文学艺术出现适应市民需要的趋势。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均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此类试题要把握住自宋之后文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原因来分析解答。‎ ‎24.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自由自在、打个粉碎”分析可知,反映明代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A项正确。B项是理学的意义,与材料强调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追求,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内容与材料中孙悟空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形象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五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3)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背景: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文化:八股取士、宋明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第一小问题依据材料一中“天子受命于天”可知是君权神授思想,依据材料二“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知是天人合一思想;第二小问题从维护君主专制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孔孟创立儒学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及材料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清之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角度思考回答。‎ ‎2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从原来的文学基础就好、文人士大夫个人积极的努力创作以及小说通俗易懂的自身优点等多角度分析即可。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主要从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现念即有一定教化功能和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多角度论述即可。‎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农耕文明比较发达,因此,那一时期的绝大多数的历法或者天文成就,都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实用性,以总结性经验为主,而不是真正为了探寻科技本身的发展和进步。第(1)问表现的回答,需要依据材料中的第一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考生可从天文仪器的改进、天象观测的记录、历法的完善和专门机构的设置等角度来思考。第(2)问因素的回答,依据材料中“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有所增减”这句话,得出现实政治因素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论探讨的不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