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宁都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9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1.宋代临安城,除了有瓦舍勾栏这样固定的娱乐市场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定期文化集市和走街串巷演出的各种艺人。临安城娱乐市场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 受到心学致良知理论的影响 B. 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C. 农商皆本政策助推了商业转型 D. 城市政治功能逐渐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临安城中除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外还有文化集市和各种艺人,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兴起之后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上升导致的,故B正确;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和文化追求与心学致良知理论无关,排除A;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商皆本在宋代并未成为国家政策,排除C;材料只能反映出城市经济功能上升,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 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进入春天 B. 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 美国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 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在1915年初提出了“二十一条”,通过材料信息可能看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其“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而在它打出“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后,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大众的消费心理受民族主义影响,故D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民族烟草工业迅速发展,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出现,排除B;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根据“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可知,主要侵华国家是日本,排除C。‎ ‎3.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 民族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故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发生变化,故C正确;1940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萎缩,B错误;官僚资本垄断经营的政策不等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错误。‎ ‎4.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局 B. 始终贯穿政体改革和革命主线 C.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D. 突变和渐变同时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时间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的时间,这些书名都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体的改革,排除B;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5.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B. 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推动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C.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球 D.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侧重是市场需求,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重要的推动力,故D正确;廉价服装并不一定是棉纺织品,排除A;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与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扩大,并不是讲述工业革命扩展到世界,排除C。‎ ‎6.1930年,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缓解就业压力。这些措施说明 A. 胡佛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 胡佛试图以控制生产缓解经济的衰退 C. 罗斯福新政使得全国经济一片繁荣景象 D. 胡佛对经济实行一定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缓解就业压力”可知,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针对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故D正确;根据“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可知,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针对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无法体现“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政策”,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胡佛政府主要是针对失业压力采取了一定措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而不是“控制生产”缓解经济危机,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胡佛政府时期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胡佛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局,实行轮流工作制度,要求公务员每年无薪休假一个月,以缓解就业压力”,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国家干预经济的内涵分析解答。‎ ‎7.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 A. 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 B. 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 C. 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 D.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大加抨击,发起了一场“非斯大林化的改革”,将与斯大林时代有关的城市地名更换,这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只是部分苏联地名的更换,并非是在文化上回归传统;C选项错误,这只是部分苏联地名的更换,不是对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改革;D选项错误,地名的改变与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 体现中国继续加强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体现了中国主导全球经济发展 C.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倡导“一带一路”联通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这种互学互鉴、包容互信的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强有力引擎,故C正确;新时期中国强调不结盟,而且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合作,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排除;“一带一路”的实施,并不是经济援助,因此排除D。‎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儒,丁—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因此B项的排序正确。ACD三项错误。‎ ‎10.先秦时期,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恩惠于民”,其共同点是 A. 主张实行家天下 B. 极力维护自然经济 C. 具有朴素民本主义色彩 D. 体现外儒内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继承者,材料都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具有朴素民本主义色彩,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家天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维护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B;孔子、孟子的思想没有体现法家思想,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故D项不是三人的共同点,排除。‎ ‎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农经济的要求,说明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即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小农经济的转变,故D正确;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故A错误;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故B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排除C。‎ ‎12.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的言论是 A.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 “兼相爱,交相利。”‎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知,这是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属于法家思想, B属于墨家思想,C属于道家思想, D属于儒家思想,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1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14.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 B. 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 C. 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 D. 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 ‎【答案】C ‎【解析】‎ 汉代虽然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董仲舒的命运并不和儒学独尊地位相符,说明汉代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A错误;儒学是为皇权服务,B错误;D是军机处设置影响。‎ ‎15.北宋欧阳修说:“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刘敞也指出“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董仲舒的思想违背时代的需要 B. 欧阳修、刘敞认为董仲舒偏离了先秦儒学 C.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D. 欧阳修、刘敞的观点得不到儒家的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董生,儒者。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可知,欧阳修认为,董仲舒的理论虽然非常切合《春秋》的大意主旨,但是他有些理论容易迷惑他人,所以不能够靠宣扬他的思想主张来传播圣人的正道;从“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可知,刘敞认为董仲舒喜好靠灾祸异象解释刑狱,这样子做有悖于圣人的道义,不能理解天理的存在。这说明两人都不赞同董仲舒的观点,认为其偏离了儒学的发展方向,故B正确;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西汉武帝时期加强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说明董仲舒的思想偏离了儒学的发展方向,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是否认可欧阳修、刘敞的观点,排除D。‎ ‎16.“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 B. 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 C. 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 D. 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陆”提出“发明人之本心”,即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故答案为B项。A项,朱熹主张探究万物是为了“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C项,辩论双方只是求理方式上的差异,而非截然对立,排除;D项,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山脉,排除。‎ ‎17.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B. 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可以看出,在中国人心中分裂是不正常的,一个统一的国家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这与“大一统”的民族心理相关,故C正确;唐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故A错误;B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8.《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放弃儒家学说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四书”通常是指《四书集注•朱熹集注》,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见当时四书受到重视,结合明清时代特征,理学是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正确;B项为新文化运动影响,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放弃儒家学说”不符合史实,排除C;《红楼梦》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 ‎1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四民”秩序 B. 主张四民平等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注重修养,农民提供粮食供养社会的发展,商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每个阶层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促进本业的发展,以求尽到自己的心意,故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即正心诚意就是得道,就是明理,故D正确;材料强调“四民异业而同道”,而不是维护传统“四民”的秩序,A错误;材料说明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无法体现“四民平等”,排除B;C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20.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A. 僵化的宋明理学束缚思想 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C. 要求百姓应存天理灭人欲 D. 儒家的伦理成为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件件当遵守”可知族谱规定儒家色彩浓厚,是将儒学的伦理主张融入生活秩序,故D项正确。族谱的规定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没有束缚人心,没有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故AC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的解放,所以修订族谱不是对商品经济的适应,故B项错误。‎ ‎21.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B.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 D.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认为做学问不能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认为每个人的思想都应有其独到的地方,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才能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表明作者思想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和经世至用的思想,排除AC;材料反映黄宗羲倡导思想自由,不能反映倡导朴实学风,排除D。‎ ‎22.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可知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本题选B,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23.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这种新文化反映了 A. 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转变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发生根本变化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可知,这种新文化是元曲,元曲体现了文化的世俗化,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正确;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是儒学,未发生转变,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发生根本变化,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联系所学元曲产生的原因以及代表作品分析解答即可。‎ ‎24.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对此话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 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B. 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 C. 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D. 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表明中国的三大发明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故A正确;B是指南针的影响,C是印刷术的影响,D是火药的影响,B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25.《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时任宰相、太师等职)始印五经,已(通“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此记载可作为活字印刷发明的证据之一 B. 雕版印刷在宋朝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 C. 活字印刷术出现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 D. 活字印刷普遍具有方便、“神速”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方式及优点,作为第二手史料,可以作为活字印刷发明的证据之一,故A正确;根据材料“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可知雕版印刷在隋唐时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优点,无法直接论证其出现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C错误;根据材料中“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这一信息可知,如果只印刷三两本,则并不方便简易,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错误。‎ ‎26.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 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 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 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 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在于天文历法和中医中药,主要在于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直接关乎人的生死,可见其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的。所以答案选B。A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不是题干意思所指;D说法错在“都应该”。‎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特点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27.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根本上使古代中国科学的落后 B. 儒家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发展 C. 中国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D. 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强调儒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阻碍科技的发展,故B正确;中国是一个科技古国,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我们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阻碍科技发展,而是强调儒家思想的发展阻碍科技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 ‎28.在河北定州汉墓出土过用隶书书写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 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 B. 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 C. 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 D. 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隶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论语》‎ ‎29.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 追求神韵与意趣 B. 与诗、书相融 C.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D. 体现文学之美 ‎【答案】A ‎【解析】‎ 中国画注重神韵意趣,“以气韵胜”这是这种特点的反映,故A正确;B中诗歌材料没有体现;C中共同发展,不符合事实;D中文学之美不符合绘画特点。‎ ‎30.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这时(明朝)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市民群众娱乐和自我教育的精神食粮,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和进步文人的积极支持。”这反映出明朝戏曲、小说的发展 A. 是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B. 获得了士绅文人的普遍支持 C. 是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 D. 得益于市民阶层需要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市民群众娱乐和自我教育的精神食粮”可知明朝戏曲、小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市民阶层需要的推动,故D项正确。文学源于生活,所以戏曲、小说是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又高于生活,故A项“真实反映”说法错误。B项获得了士绅文人的普遍支持说法错误,故B排除。C项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点睛:文学来源于生活,因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阐述和揭示;文学高于生活,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并不是指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但是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自社会生活,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二、主观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社会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意义:不断地冲击着自然经济,有利于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动摇了封建统治,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2)特点:初步发展,民族资本成为工业资本的主体,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因素: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日本的侵华战争,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 ‎【详解】(1)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回答。近代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后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冲击瓦解自然经济,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政治方面,动摇了封建统治,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在思想文化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2)特点:答案要点基本在材料中。根据材料在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民族资本成为工业资本的主体;从投资方向看,主要集中于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在企业分布方面,主要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材料“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以及随后侵华战争的扩大,可知日本的侵华战争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陈立夫、陈果夫等官僚资本挤压、控制民族资本主义,另外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认识。‎ ‎【答案】观点:主张“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 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统治和国家统一。‎ 认识: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主要是强调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的“礼”和主张以德治国的“仁”。‎ 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孔子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和阶级矛盾以及维护政治统治、国家统一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孔子的地位得到不断抬高。‎ 认识:对于儒家思想的认识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看待,既要看到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教育大辞典》的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有398位,人多集中在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近现代之际(1840年一1919年)。‎ 时期 人数 概述 春秋战国 ‎5‎ 他们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城文化为背最,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呜: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练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两宋时期 ‎38‎ 他们人数众多,分为众多的教育流派,如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派竟争的时代。这是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近现代之际 ‎226‎ 这一时期教育家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既有开明士坤.也有维新人士,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支庞杂的教育家队伍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蔚为壮观。同时各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教育名词层出不穷,如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有、科学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教会教育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的革命教育等等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源于材料而且必须是综合所有材料提炼的。论据充分,至少用两则不同时期的史实,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能围绕观点升华。‎ 示例:‎ 观点: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针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一大批教育家提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创办私学,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进而推动社会转型;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教育家们提出崭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推动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的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加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近代社会转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我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其他参考观点: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的教育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教育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等等)‎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例如,可以从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主要突出一定时期的教育是一定时期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的人反映,可以举当今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状况等。‎ 点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因其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既要注重从材料中提取相信信息,又要能够针对这些信息进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史论结合、说明充分和逻辑严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