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有两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 1. 关于夏商西周的时代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金石并用,生产力相对落后 B. 王位世袭制已经逐步确立 C. 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官学居主导地位,私学出现 2. 确定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顺序 A. ②①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3.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蓟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 定期朝见周天子 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 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4.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5. 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A.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 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 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 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6.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7. 从下表中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 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土情况表 出土地点 各种材质生产工具的数量(件) 其中铁农具的数量(件) 辽宁抚顺 77 68 山西长治 31 21 湖南衡阳 21 17 ①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 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 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 9. 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天子权力至上 B. 官员胆小惧怕 C. 皇位世袭罔替 D. 百姓由富变贫 10. 秦朝时期,今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应该是 A. 燕王 B. 广阳郡守 C. 幽州牧 D. 范阳节度使 11.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12.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 A. 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 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13. 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14. 《汉仪》中记载: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所察六条。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知刺史的作用是 A. 掌握军政大权,是决策机构 B. 分享承相的行政权,处理政事 C. 官位地位很高,有实际权力 D. 协助皇帝监察地方,加强集权 15.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 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内容 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 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 “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更为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文中的“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的是 A. 采纳《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 B. 推恩令使王国封地不断缩小 C. 酎金夺爵使王、侯彻底不存在 D. 郡县制地方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 17. 下列关于《九章算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汇集了包括田亩、粮食、仓窖、土方、赋税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 ③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④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 ④官僚政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C.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2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21. 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A.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B.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C. “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D.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2. 钱穆的《国史新论》里描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 ① 属官各拟意见,再由该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 ② 画敕后,再须送由 ③ 属官一番复审,若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①②③横线上应填写的分别是 A. 中书省 皇帝 门下省 B.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C.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D.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23. 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上述做法是为了 A. 提高办事效率 B. 便于决策民主 C. 实现明确分工 D. 加强皇帝权力 24. “自扬(扬州)、益(今四川地区)、湘南至交(南岭)、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A. 通行全国的驰道 B.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海上陶瓷之路兴盛 25.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唐太宗 A. 选用廉吏,“不避亲仇” B. 科举选官,“咸尽其才” C. 轻徭薄赋,“宽仁慎刑” D. 对北方民族,“爱之如一” 26. 《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 B.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C. 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 D. 《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 27. 天宝年间,吐蕃在西北地区生乱事,有4000胡客不能归国而滞留长安,中央政府拨款50万缗(货币单位)以供给养。后来此4000胡客无一人愿归国,均留华任职兵马使或掌管仪仗侍卫的官职,仍需依靠中国政府给养的只余十余胡人。这说明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 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 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28. “盛唐、中唐以后,传奇小说也成为文学的新品种,红拂小玉、太真莺莺、昆仑奴、聂隐娘,以至南柯黄粱……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出现此现象的相关因素有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③开放的社会环境 ④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9.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实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节度使设置的变化 A. 反映了募兵制的瓦解 B. 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C. 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 D. 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 30. “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 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 北宋基本解决割据问题 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31. 宋代通过分化事权,宰相职权受到削弱,专制主义强化,以下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③设通判来监督知州 ④设三司使来管理财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2. 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对这种办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 B. 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 C. 不利于抵抗辽朝的进攻 D. 对作战十分有利 第Ⅱ卷 二、本卷四道大题,共52分。(33题12分;34题14分;35题12分;36题14分,共计52分) 33. 孔子“镜像”(12分) 材料一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材料二 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4分) (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列出两段材料的异同并说明理由。(8分) 34. 汉化与胡化(14分) 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统治。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原来拥有一定特权的鲜卑武人,政治地位降低,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致使孝文帝去世后仅二十余年,北魏鲜卑贵族领导了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 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则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胡化政策。如在军制上,他采用了更似鲜卑旧制的八柱国制、府兵制等。此外,便是改造汉人世家大族的姓氏及郡望。约言之,西魏宇文泰改造汉人姓氏及郡望之政策分为二阶段,其先改山东郡望为关陇郡望,其后则径赐以胡姓,使汉人士族在姓名上有了鲜卑族烙印。文化上宇文泰非常重视胡俗。西魏社会中的胡语、胡服、胡戏、胡乐都十分流行。这表明宇文泰除实施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 与此同时,宇文泰也大行《周礼》复古,如:用周礼中的四官取代三省制,用《尚书》周诰问题取代通行文体。宇文泰用《周礼》名号,以暗合其当日现状,故能收摹仿之功用,终以出于一时之权宜。后来逐渐发展,还汉魏之旧,君臣皆服汉魏衣冠。在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方面都沿袭了孝文帝改革的制度。最后,在继承西魏、北周的隋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后,杨坚又下令恢复汉姓,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也在此时基本完成。 ——摘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有学者认为:“汉化”与“胡化”是北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共归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14分) 35. 选官制度变迁(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6. 经济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一,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6分) 材料二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含嘉仓反映出当时的军事、漕运、建筑、防潮技艺、粮食管理制度等众多信息,具有重大研究和观瞻价值。 ——《洛阳日报2011年11月22日》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图画圈部分中含嘉仓及周边大粮仓的作用及其选址原因。(8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C A C C B D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D D D B A C B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D B C D C A B C 31 32 C D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四道大题。33题12分;34题14分;35题12分;36题14分,共计52分) 33. (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2分),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史料(2分)。 (2)答案要点: 发现 说明 两段文字对孔子的评价高度相似。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影响之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在西汉备受推崇。 两段文字的内容高度相似。 衣镜上的孔子传记可能引用(参考)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或两段文字也有可能使用了同源史料;或由于铜镜出现时间不可考,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参考了铜镜上的传记内容。 个别表述不同,如:孔子衣镜上少了“天子”字样,多了“至今不绝”等 版本的差异或主观意图 34. 等级四:能够概括材料中汉化(孝文帝文化方面的改革)、胡化(军制、郡望、文化)的具体内容;能通过材料内容,清晰论述出汉化、胡化的矛盾与殊途共归(14—11) 等级三:能够概括材料中汉化(孝文帝文化方面的改革)、胡化(军制、郡望、文化)的具体内容;能通过材料内容,与题目观点建立联系(10—7) 等级二:能够概括材料中汉化(孝文帝文化方面的改革)、胡化(军制、郡望、文化)的具体内容(6—4) 等级一:未能有效概括材料(3—0) 35.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比例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人才选拔;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北宋时改革完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录取名额大大增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8分)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平、客观。(4分) 36. (1)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质次价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3分)民营手工业生产积极性高,产品质量高,有力地支持农业生产。 (3分) (2)作用:国家储粮基地;保障都城供应;调拨赈济灾荒。(两点4分) 原因:临近两都,利于政府调配;位于运河中点,便于粮食运输。(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