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2017—2018学年度上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原因在于制作原料紫砂泥的优越。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需要注意的是,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而紫砂壶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需要不断摩挲,以使手感舒服,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为重要。 紫砂壶之“形”,与存世各类器皿相比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从笔者角度出发,古拙应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又次之,趣味再次之。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成型技法,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同工异曲,同样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点,需方则方,需圆则圆;线,需直则直,需曲则曲;面需光则光,需毛则毛,来不得半点含糊。要使紫砂壶身造型规整、浑成整体,壶体“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楚。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在一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紧、严。这也是“工”的要求。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功” 指壶的功能。近年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它的“艺”是在“用”中去“品”的,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1.下列各项中,与紫砂壶成型工艺在风格上差别相对较大的一项是 (3分) ( ) A. 唐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善画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其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 穷毫厘,从画面中猫眼的“竖线”可知,其画为中午牡丹。 B. 商代青铜四羊方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各据一隅,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 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C. 2014年APEC会议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器形为天坛祈年殿等比例缩小,瓶身通体 碧蓝,水波荡漾,瓶颈细长,瓶型典雅优美,工艺精湛。 D. 唐代汉族舞蹈“惊鸿舞”着重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与其它泥不同;即便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 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尽相同。 B.紫砂壶的器形与存世器皿相比最为丰富,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概括为“泥”“形”“工” “款”“功”,前四字与艺术性有关,后一字与功用性有关。 C. 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这也是“工” 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D. 鉴赏紫砂壶要从泥色、造型、制作工夫外,看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方面。要鉴别壶或 题诗镌铭的作者,欣赏题词内容、镌刻书画、印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说明好看的泥色不一定有良好的 功用和手感。在作者看来,观感、功能、手感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B.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对壶体不断摩挲的过程,令人身心愉悦,因为紫砂壶可吸收茶香、散发 光泽、手感舒服。这是爱壶人对壶的美不断发现、欣赏的过程。 C. 紫砂壶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忽视功能的现象,在近年来随处可见;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这是包括紫砂壶制作在内的现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主流。 D.紫砂壶成型技法十分严谨,可以说这是一个精加工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造型规整、浑成整 体的要求,取得“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效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原 始 胡 杨 林 周涛 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只涉足于它的边缘,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有的那种远避、拒绝的特性。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那些汽车风尘仆仆,披满了大戈壁的干燥的沙尘。车上的人已经看见了这一片胡杨林,而且感到很近。 沿着汽车行来的方向,整片胡杨林的形势和布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片坐落于北塔山一侧戈壁深处的原始自然林,呈现出大面积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它的生态形势正与北塔山每年春夏雪水漫流而成的沟道相呼应,原因和结果就这样清晰地写在北塔山下,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奇迹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在戈壁上,孤立的胡杨往往会成为一种景观,似乎隐藏着某种含意、寓意或天意。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突兀地出现这样一个存在,而且往往特别高大,周围连一棵矮树都不长,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伟大和孤独。 但是要是不只是一棵树,而是片林子;不只是一片一般的林子,而是漫进戈壁深处、接连远处地平线的大片原始胡杨林生长区域的话,它给人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敬畏了。 那是宇宙洪荒的感觉,或许还应该是太空人初次踏上月球的感觉。 非常陌生,十分寂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你不应该进入的领域,你觉得你在冒犯什么,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奇怪事情发生。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然后,你会很快发现“感到很近”是一种错觉。汽车在接近这片胡杨林的时候,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它看起来的确很近,近在眼前,但是走过去很费力。汽车从几十公分厚的浮土之上开过去,浮土虚尘里掺杂了枯枝败叶。灌木根系在下面纵横交错,汽车轮下不断发出压断枯树的脆响,秋黄的茅草凄然摇曳,芦苇丛丛或片片出现,红柳茂盛,有时拥簇成阵,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和旺盛。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 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它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相当广泛的猜测可能性,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只不过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胡杨。是流水无形也无心造就的生命,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纵有千姿百态,却无人观赏。时光的足迹留在它们身上,是树皮上的皱褶翘起来,有人的一掌厚;是树皮还是尘土已分辨不清,酥松如泥土了。不少高大的胡杨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枝叶依然绿意蓬勃。 它死了,它活着。 在它一身之上也许叠合了祖孙数十代,它这样延续,它这样存在,它这样与漫长的时间对抗,以求不朽。 在处处衰朽的外貌下顽强地活着,在种种艰苦的压迫下扭曲地活着,在时时寂寞的荒凉下勇敢地活着,最终,获得不朽,获得奇迹般的伟大群体。 这,就是原始胡杨林。按《水浒传》里的话说,就是“前面兀地现出一片猛恶林子”。 (选自《十月》1999年第4期) 4.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写人们艰难进入胡杨林的生存之地侧面烘托原始胡杨生存环境之恶劣远僻,突出原始胡杨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 B.“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突出它们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因无人欣赏胡杨林而使其生存意义微小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C.原始胡杨林的外形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作为群体的胡杨林是群体力量的象征。 D.文章引用《水浒传》里的话作结,既突出了原始胡杨林生命力的旺盛,又能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文中画曲线的自然段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胡杨的?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6.请探究文中的“原始胡杨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言 语 照 明 的 世 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志趣、性情和 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2008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说家钱德勒的 《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好来”给迷惑 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紧促,采访临 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相关的书,另 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慈在临近晚年 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 揣着这些钱 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了。他用小本 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90了,还会为一个读到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进来,徘徊, 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2014年3月24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 B.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藏古币的爱好。 C.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增强文章真实感。 E.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8. 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宋史•刘温叟传》)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太祖善之 认为……好 善万物之得时 称赞 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泠然善也 好、美好 B. 及引对 招致 召见 引壶觞以自酌 取来、 举起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连接 恭疏短引 序 C. 免选以为厚恩 作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飞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介词 因为 为天下笑 表被动,“被” D. 其苦节愈见 看见 君若既见录 表被动 “被” 所赖君子见机 洞察、明察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露出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B.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C.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D.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11.下列对选文及教材一些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可指“宫殿”,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C. 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御六气之辩”中的“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D.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考试中的“秀才”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不久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授予官职;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5分)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 题。 唐 多 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又名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 词开头一起用了两个偶句,写登楼之所见。“满”“带”“浅”三字用得尤为精妙传神,把稀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凄凉的心境交融在一起,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忧伤底色”。 B.“二十年重过南楼”,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过”点明此行不过是暂歇而已,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作铺垫。 C.“柳下……”三句,用“犹”“能”“又”三个虚字呼应提携,更使词意跌宕,为追怀昔游、感慨苍凉的画幅,又涂上浓重的一笔, 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D. “黄鹤断矶头”一句中,“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随意之笔,见出词人锤炼语言的功夫。可印证朱光潜先生所论的文字与意境、感情有密切关系的观点。 E. 本词章法谨严浑成。卒章三句写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与上片“能几日,又中秋”相绾合。 15. 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知来者之可追 。” (2)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答商汤的形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次进行了描写。这时的大鹏“翼若垂天之云, ▲ ”。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宠辱不惊原因的两句是 “ ▲ , ▲ ”。 (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 ▲ ”两句表达自己缺少亲属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各句中字形并且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zhuó)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涔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dàng)。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B.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gēng)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C.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qì)、共赴国难,铁骨铮铮,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选自习近平重要报告) D.“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jí),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tuò)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选自习近平重要报告)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 江西是文风昌盛的礼仪之地,从保存至今的端木遗风中,我们可以追寻到清明节的发展轨迹,更能探求到已逐渐被淡忘的这一节日的本来含义。 ② 听到李想升任省委书记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③ 就谭嗣同个人的最终结局而言,他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及时离开,暂时保全生命,而是以飞蛾扑火的方式,在火光中绽放自我,留下生命的灿烂。 ④ 品读经典,体悟人生。看名著如同与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 ⑤ 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许多地方沦为一纸空文,只有真正令行禁止,才能达到公共场所“无烟化”的目标。 ⑥ 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将楼市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追求单纯的GDP数字,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收入状况及经济承受能力等根本民生利益,这种得鱼忘筌的做法,必须得到有效遏制。 A. ③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B. 猴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C.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D.“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更在于让国人重温传统。 20.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特别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国家和天下的命运就与个人的命运、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个人的修身关乎国家和天下的命运, 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命题虽然直至明末才被顾炎武提出来,② ,并溶化在血液里、体现在行动中。儒家关于修身以及“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百姓”的观点, 道出了③ ,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可以成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资源。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③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 (习近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D(“唐代汉族舞蹈‘惊鸿舞’着重用写意手法”说法错误。原文“紫砂壶成型技法……是十分严谨的”说明紫砂壶成型工艺要求精细,不能是“写意”手法。而“写意手法”指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2. B(A项,“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理解错误,原文“不尽相同”是“不完全相同”的意思;C项,“应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这也是‘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分析错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不是“工”追求的境界,应是茶道追求的意境;D项,关系语错误,“从泥色、造型、制作工夫外”错,应为“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不是不看这些方面。) 3.C(“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理解错误,原文“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说明别的艺术品并不一定首先考虑实用性。) 4. B(“因无人欣赏胡杨林而使其生存意义微小”分析错误,“无人欣赏”并不意味着“生存意义就微小”,生存意义之大小取决于自身,和无人欣赏无关。) 5. ①运用设问手法(1分),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加深对原始胡杨林的理解(1分); ②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胡杨的原始形状,突出原始胡杨林仿佛有形有灵的特征(1分);(③运用排比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原始胡杨奇形怪状的特点,突出其有形有灵的特征,同时增强了气势,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1分)) ④这多种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林的赞美和敬畏之情。(1分) (答出两种手法,分析合理即可。 答题步骤:手法+运用+作用) 6.①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原始胡杨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不屈,作者讴歌胡 杨林,也是讴歌生命的伟大; 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③也呼唤人们要追求生命的不朽,而不是空有活着的躯壳。 ④歌颂甘于寂寞,勇敢生存的精神。(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要有结合文句分析的步骤,无分析扣分。) 7. A E(A项,“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有误;E项,文章没有使用插叙的手法,顺叙说法也不确切,行文也不显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选对一项给3分,两项都对给5分) 8.①傅惟慈的作品让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了解其志趣、性情和思想。 ②傅惟慈广泛阅读,拓宽了他的思想视野,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③傅惟慈的言谈所体现的性情和修养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明亮。 ④傅惟慈作为翻译家,其译作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 9.B(A项,“善万物之得时” 的 “善” 是“羡慕”之意;C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的“为”是句末语气词,“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D项“其苦节愈见”的“见” 是“显现”之意;“君若既见录”的“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0.D 11.D(两处“秀才”的含义不同。) 12. C(“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理解错误,原文是“恶其名不取”, 即“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 13. (1)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刘温叟又任此职,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刘家的荣耀。( 仕:任职、做官;至是:到这时;荣:意动用法,认为……是光荣的。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 (2)“过去他接受了钱财,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没有打开,他苦守节操的精神更加显现。”太宗于是命令官吏用辇车载回官邸。(是:这;周年:一年;见:现、显现;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大意给1分)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刘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紫朝衣。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刘温叟又任此职,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刘家的荣耀。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人,把刘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刘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 宋初年,改任刑部侍郎。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选。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刘温叟的前导人员(前驺:是指古代官吏出行时在前边开路的侍役。)暗中知道了这件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刘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刘温叟说(详细说道):“圣上在不该登楼时登上城楼,那么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呵道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很好。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刘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太祖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不允许。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赏赐给他器币,几个月后刘温叟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刘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离开。第二年重午节,太宗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 过去他接受了钱财,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没有打开,他苦守节操的精神更加显现。”太宗于是命令官吏用辇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待选,因为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授予官职(登闻:上达;注官:铨叙官职;注出拟授官职)。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刘炤回答是刘温叟。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的了。于是问他:“刘炤应得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另两个儿子刘炳、刘烨都考中进士。 14.AE(A项“满 、带 、浅三字用得尤为精妙传神,把稀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凄凉的心境交融在一起”理解错误;“带”和“浅”两个字不能表现出“把稀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凄凉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应是“满”和“寒”两个字。此项考查炼字。E项“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错误,“买花载酒”的目的是“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少年”与上片之“能几日,又中秋”相绾合”错误,应是与“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照应。选对一项给3分,两项都对给5分) 15. ①这句中“旧”“新”对照,突出江山依旧而人事多变,愁恨连绵的思想感情。 ②这里的“新愁”既指故地重游而故人不在和岁月不再的伤感。 ③又指对抗金战事胜负难定的担忧。 ④同时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如果答“悲秋”可酌情给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要有分析。) 16.(1)悟已往之不谏 (2)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7. B(A项“涔”改为“岑”;“妥当”的“当”应是轻声dang ;C项“同仇敌忾”的“忾”读 kài;D项“慰藉”的“藉”读jiè;“功劳薄”改为“功劳簿”) 18. C.(①端木遗风:指孔子弟子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使用错误。 ②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使用正确。 ③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含贬义。使用错误。 ④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或感化。使用正确。 ⑤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使用正确。 ⑥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就忘记了筌(捕鱼的竹器),比喻成功以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条件。使用错误,此处应改为“本末倒置”。) 19.C(A.暗换主语,“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错误;B.动宾搭配不当。“观赏…… 活力”搭配不当。可把“观赏”改为“感受”或删除“活力”;D.语序不当,“不仅仅……更……” 表递进关系,“不仅仅” 后的分句和“更”后的分句对调。) 20.B(A.“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 D.“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可改为“敬请惠存” 。) 21. ①国家和天下的命运取决于个人的修身(1分) ②但其主要精神早已被几千年前的古人领会(2分) ③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2分)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