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山西省怀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11)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 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谣谶的产生是出于人们对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一观点的认可等原因。 C.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有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歌谣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谶纬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9分) 知白守黑 暖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它时间,都在写字。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不让去,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幅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也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原来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句?”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 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的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取材于非鱼的同名小说)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季节特征的变化来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B.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见解不谋而合。 D.第二次看到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E.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作者理性的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5.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 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 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9.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把罪犯找了出来。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 活用度,天下恢复了太平。 10.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5分) (2)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6分) 李椿,字寿翁,父升,靖康之难,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 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遥,诸将有以北讨之议上闻者,事下督府,椿方奉搬罩纂,亟奏记波曰:“复雠伐敌,天下大义,不出督府而出诸将,况藩篱不固,储备不丰,将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练,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既而师出无功。 浚尝叹实才之难,椿日:“岂可厚诬天下无人,唯不恶逆耳而甘逊态,则庶其肯来耳。”浚复除右相,椿知事不可为,劝之去。明年春,浚出视师,椿曰:“小人之党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肆进始危。”复中前说甚苦。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忍决去,未几果罢。 移广西提点刑狱,狱未竟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移湖北漕,适岁大侵,官强民振粜,且下其价,米不至,益艰食。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暑心。 除枢密院检详。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椿谓:“邕运宜近,故迁之,岂无意?今荚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说怒,椿目求去,上慰谕令安职。 遂兼临壹蕉上基壹三月,竞解去。椿在朝,遇事辄言,执政故不憾。及是转对,叉言:“君以刚为体而虚中为.用,臣以柔顺为体而刚中为用。陛下得虚中之道,以行嘲健之德奂。在廷之臣,来见其能以刚中守柔顺而事陛下者也。”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诏市牛筋,凡五千斤。椿奏:“一牛之筋才四两,是欲屠二万牛也。”上悟,为收前诏。 除吏部侍郎,日:“ 自古宦官之盛衰,系国家兴亡。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划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汉.唐勿论,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则周家免予前日之患,宦官亦保其富贵。门禁宫戒之外,勿得预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上曰:“幼泳阉此。”因蝻疏袖中以入。 (选白《宋史》)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遣 征召 B.视事三月 官吏到职办公 C.浚复除右相 免去 D.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 勾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椿的父兄都在靖康年间的国难当中战苑沙场,,年幼;游他侍奉着继母南逃,吃了不少苦头,因父亲的恩泽,补任迪功郎。 B.李椿眼光远大,很多将领请求北伐中原,而李椿认为边疆不稳定,战备不充恳;将士久没操炼,即使攻取了城池,也守不住。军队前去讨伐敌人,果然无功而返。 C.张浚感慨当时天下缺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李椿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只要统治者能够倾听逆耳之言,能够虚心听取建议,人才大概就会不请自来。 D.李椿遇事敢于宣言相谏,让皇上不高兴,因此曾被调离出京。但在买牛筋一事上,他的劝谏通俗简明,让皇上醒悟后收回了发出韵诏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可厚诬天下无人,唯不恶逆耳而甘逊态,则庶其肯来耳。 (2)今荚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和默写,(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行香子 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 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4.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4分) 15.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6分) 感皇恩① 宋·朱敦儒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菊篱瓜畹②。最喜引枝添蔓。先生独自笑,流莺见。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注释:①词牌名。②畹:田地。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拄杖”句中的“犹”字,突出朝露之重,呼应“早起”,含蓄地传达出爱花之情。 B.“先生独自笑,流莺见”句写出诗人面对小园的勃勃生机,难抑内心的喜悦的情态。 C.“千里移根未为远”句写诗人为四处访寻各种名花,不辞劳苦,不惜移居到千里之外。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舒心适意、依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明快生动。 17.结尾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新巧别致,请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的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 ,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 (3)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范仲淹表达自己思念故乡,但因战争没有取胜而不能返回的句子是“ ,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9.下列各句中另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 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 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几年,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优美景观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等资源,开拓了会务休假、田园休闲、自然观景、农业生产情境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正慢慢变成都市人的精神后花园。 B.“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已有八年,不过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我市的超市、菜场、地摊等场所依然存在大量使用塑料袋的现象,市质监部门上周对劣质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突击展开检查,共查获劣质塑料袋上百万个。 C.3月19日晚,一辆疑似装载易燃易爆品的甘肃牌照大货车,驶至京港澳高速湖南汨罗大荆路段时发生爆炸,波及附近的五台小车、四台货车和数栋民房。 D.络公众筹款是一种“圈圈转播”、“聚腋成裘”的公益筹款方式,具有筹款方便快捷、简单轻松的优点,不过如果运营不当或筹款过于频繁,就难免让公众产生“筹款疲惫感”。 2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不断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勤俭节约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腐败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勤俭节约△是敦风化俗的重要手段,△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A.也 即使 仍 往往 不仅 也 B.更 即使 也 往往 不仅 更 C.也 虽然 却 一定 既 而且 D.更 因为 还 常常 / 并且 22.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充合理的句子(每空不超15字)(5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③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23.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3分)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中学前门对着闹市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学生家长请求学校打开学校锁着的后门,方便学生上学。学校后门与绿茵小区后门相连,学校和小区都反对打开后门,认为会加大管理难度并带来不利影响。协调会上,街道张主任提出了一条大家都觉得可行的建议:学校和小区都向对方开放行人专道,凭卡放行,这样,小区居民上街学校学生上学都安全方便了不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答案 2.C(A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对谣谶二字分别进行解释,而谣谶就是以谣为形式来表现谶。B项,偷换概念,②③两段重点分析的是童谣更容易成为谶谣的两点原因。D项,以偏概全,“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只涉及了人为因素中“人为作谣,以图成谶”的部分。) 3.C(A项,据第②段,除因童谣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B项,据第④段,并非根本原因,只是原因的一种。D项,据第⑤段,“用天事解释人事”“规劝、提醒当政者”是邹衍学说的内容。) 4.(3分)C.E 5.(3分)(1)(3分)要点一:托尔斯泰属于贵族,是久负盛名的作家,却愿热情而慷慨地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要点二:竟然有那么多穷人带着内心的酸楚和温暖的希望来找托尔斯泰倾诉。要点三:这棵能把托尔斯泰与穷人平民“扯拉”在一起的树,随着托翁的去世,因寂寞而干枯了。 (2)(3分)要点一: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的背离。要点二:托尔斯泰向平民阶层的转向。 6(3分)要点一:“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翁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要点二: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1分)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仰和赞美之情。要点三:题目是全文的情感脉络(或题目是全文的结构线索)。 7.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句意后,抓住词汇“安帝、殇帝、事事”和分数表示法断句,“太后定策/迎安帝”一句中间可断可不断。 8.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9.C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首服”说明偷窃者是自首服罪的,并不是邓皇后亲自找出来的。 10.(1)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去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 (2)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11.C 12.A(原文只是说李椿的父兄在靖康国难中死去,“战死沙场”无依据。) 13.(1)怎么可以臆断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厌恶逆耳之言并虚心听取他们的志向,那么大概他们就肯来投奔。(2)现在莫氏正专横霸道,怎么用靠近中原的地方来说这事?小吏乱做事,将挑起边境的事端,请按照国法论罪。 14.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对①点得1分,其他任意答对两点得3分) 15.①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千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2分)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2分) 16.C(3分) 17.评分标准:拟人(移情)手法,1分;分析诗句内容,2分;赏析表达效果2分(诗人情感1分)。 18.(1)小知不能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3)浊酒一杯家万时在 19.B 20. D (A“开拓了…旅游活动”搭配不当,B“突击展开检查”语序不当,改成“展开突击检查”C“波及”缺少主语,加主语“爆炸”) 21.A 22.①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23.示例: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24.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形式与2015年课标乙卷有相似之处。题目由事实材料、任务指令、写作要求构成。这则事实材料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题目要求考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么,事件过程中的参与对象或事件的重要环节即可作为提出看法的切入点。学生必须明确对哪一点有看法,什么看法,这才标志他是按任务写作。 对于核心事件的几点认识,社会变化使学校门口成为闹市区,学校是没有过错的;学校和小区对于家长请求的反对,其实也是符合政策法规的。这里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和小区的拒绝是担心如果后门打开了,“会加大管理难度并带来不利影响”。材料并没有详细告知向学生打开后门,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根据常情,可以看出,学校和小区对学生家长的诉求缺乏深刻的理解,对自身的管理也缺乏改进改善的认识。导致事件出现转机是张主任提出的建议。张主任在协调会上提出的建议,为什么能为各方基本接受,关键是有了新的工作思路,站在更高的立场思考问题,满足了各方的基本需求。当然,这个建议是否完美无缺,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就本题而言,学生可就事论事,围绕是否应向学生打开后门及怎样打开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对于学校、小区、街道任一方的态度与立场,考生可支持,也可补充,甚至反对,只要言之合理,均为符合题意。在表明态度后,理由的阐述必须基于材料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材料的信息进行天马行空、子虚乌有的臆想与猜测。换言之,必须忠于材料信息,不能断章取义。要由事及理,表明态度,在充分论述材料的基础上,对事件引发的深层思考也是符合题意的。但是绝不能转换成脱离材料,弃材料于不顾的作文,否则,判为偏离题意。 针对材料中对象提出看法,可以有如下立意: 一、对学校、小区看法 1.积极听取意见,注意保护学生、居民安全 2.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做好人性化、科学化管理 3.不怕困难,出路更宽 二、对街道的看法 1.互利才能共赢 2.为对方着想 如果针对主要环节提出看法,可以有如下立意: 一、学校和小区不打开后门 1.要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 2.管理也要改革开放 从材料来看,尽管表面上看小区和学校无明显过错,但实际上,它们都在实行着相对滞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对外开放全民认同,对内的改革和开放更需要加强,这是一个与时代同步的话题。 二、街道组织协调会 1.协商才有好办法 从材料来看,正是协调会这个形式解决了大难题,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形式十分重要,群众的问题还需要走入群众中才能解决。这也是对执政、理政的有益探究。 2.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尚待各方认真落实,不断改善,方可真正皆大欢喜。 【参考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因为年龄大眼睛看不太清,误伤邓皇后的额头,邓皇后忍住痛苦不吭声。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 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邓皇后有病,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皇后对和帝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和帝说:“别人都以经常能到禁宫走走为光荣,而你却反以为忧虑,深深地自我抑制宁愿吃亏,真是难能可贵而为人们所做不到的啊!”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元兴元年,和帝去世。殇帝刚出生只百余日,邓皇后就迎立他为皇帝。殇帝尊邓皇后为太后,太后临朝听政。这个时候刚刚遭受大丧之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宫中丢失了一箧大珠,邓太后考虑到,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左右侍从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等到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迎立安帝,仍临朝听政。因接连遭受大丧之事,老百姓苦于差役,殇帝的随葬品以及各项丧葬之事,事事都减省节约,只有常规的十分之一。自从邓太后临朝听政以来,水旱之灾共有十年,周边外夷入侵,国内盗贼兴起不绝。太后每听到老百姓饥荒,有时通宵不能入睡,亲自减少或撤除生活供给,用以救济灾难困苦,所以天下恢复太平,年景还得到丰收。 【参考译文】 李椿,字寿翁,他的父亲李升在靖康之难中和长子都死了。李椿年纪还小,侍奉着继母南逃,备尝艰苦,竭尽全力奉养继母。因为受父亲的恩泽,补任为迪功郎。 张浚征召他担任制司准备差遣,诸将有把讨伐北方的议程上报皇上的,这件事下达到督府,李椿刚奉命到了巢湖,他立即上书给张浚说:“为国复仇,讨伐敌人,是天下的大义,建议不从督府发出却出自于将领们那里,况且边疆不巩固,国家储备不充足,将领虽多可是没有才干,士兵疲弱并且没有操练,商讨还没有结果,纵然收复那些地盘,也不容易守住。”不久军队前去讨伐敌人,果然无功而返。 张浚曾经感叹有真才实学之人难得,李椿说:“怎么可以臆断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厌恶逆耳之言并虚心听取他们的志向,那么大概他们就肯来投奔。”张浚又被授予右丞相的官职,李椿知道这事不能做,劝他离职。第二年春,张浚出京视察军队,李椿说:“朝中那伙小人已经得势,您无故离开朝廷,路途上一定很危险。”他又苦心竭力地劝张浚离职。张浚心中认为他说得对,但是他认为身为人所宗仰的大臣应承担天下的重任,不忍心决绝离职,不久果然被罢了官。 李椿被调任广西提点刑狱,未结的案件,他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则判决,释放了数十上百的嫌疑人。调到湖北管理漕运,适逢收成不好,官府强制粮商卖米,并且压低他们的米价,导致米不再有人运来,市面上粮食更加短缺。李椿减少强制粮商卖米的数量,并且不限制他们的米价,不久运米的船就风凑云集而来,米价也自动降低了十分之三。1daba.com 他被授予枢密院检详。下级官吏拿着广西南丹州莫酋长的奏表,请求朝廷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来报告这件事。李椿说“:邕州远,宜州近,所以迁到那里,难道是无意?现在莫氏正专横霸道,怎么用靠近中原的地方来说这事?小吏乱做事,将挑起边境的事端,请按照国法论罪。”张说很生气,于是李椿请求辞去职务,皇上安慰他,让他安心履职。 (李椿)兼任临安知府,任职三个月,最终被解职。李椿在朝中,遇事总是直言,皇上因此不高兴。等到肯定他时却又说:“君主以刚毅中正为本而以排除杂念为用,臣子以柔顺为本而以刚毅中正为用。陛下得诚敬之道,来行刚毅中正之德。在朝中的大臣,未见他们中有以刚毅中正守柔顺来侍奉陛下的人。”皇上更加不高兴,让他出京掌管婺州。皇上下诏买牛筋,共买五千斤。李椿上奏:“一头牛的筋才四两,这要杀二万头牛啊。”皇上醒悟了,因此收回以前的诏令。 李椿被授予吏部侍郎,他说:“自古宦官的盛衰,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他们权势大,开始时人们就害怕他们,严重时人们就更厌恶他们,到极点了人们就会聚集起来攻击他们。汉朝、唐朝就不说了,靖康之难、明受之变离今不远,一定有用来制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办法,只要不让他们的权势达到极盛的地步,国家就能免除以前那样的祸患,宦官也可以保全他们的富贵。除宫门禁出宫内戒律之外,不许干预朝外之事,严禁士大夫军队官员与他们勾结。”皇上说:“我小时候也听说过这样的话。”于是把奏疏放进袖中就回宫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