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渭南市尚德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如宋王灼所言“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也”。关于歌谣的起源,清人刘毓崧说“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考证歌谣的发生、发展史,因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已经相当完备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歌谣,如抒情歌谣、仪式歌谣、故事歌谣、时政歌谣、史诗、风俗歌谣等,而且其艺术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高度。 歌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对歌谣都非常重视,并将歌谣视为完善礼制、考察政治、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更为突出的是,歌谣甚至从古代开始,就被默认为是君民上下沟通的渠道,正如《毛诗序》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依然强调说:“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但是,在仁人志士的眼中,歌谣始终具有“达下情而宣上德”的功能。 另外,歌谣还常被看做是政治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往往仅从歌谣就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的朝代书写政治,并对其做出评价,如《宋书·乐志》所载:“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歌)”。宋陈旸也说:“ 一物不得其乐未足以为乐之至,一人不得其和未足以为和之至。舜之治功大成而以乐形容之,百兽至于率舞,则无一物之不得其乐者矣。”在古人看来,政治的成功必然反映在其歌谣之中;反之,政治的失败,也可以透过歌谣见其端倪。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摘编自王娟《“歌”、“谣”、“诵”小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所以,其产生、发展史难以考证。 B.《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之初,其形式与内容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C.在古代,歌谣是传达民情的渠道,通过征集歌谣观察风俗、了解政治得失、自我修正,是历朝利用歌谣的重要方式。 D.古代民众借助歌谣抒发情感、反映社会问题、点评时政得失,传达到官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因此触犯官府而获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言志”,在圣人贤士看来,歌谣“言情达意”“达下情宣上德”的功能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 B.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 C.文中举《宋书》中“黄帝、帝尧”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歌谣在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D.歌谣与产生它的时代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时代治理的好坏,多多少少总会在歌谣中显出苗头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早期的歌谣全靠口耳相传,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艺术手法已极为纯熟。 B.歌谣既是民众委婉劝谏统治者的手段,统治者也借之教化百姓,歌谣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C.先秦采诗观风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谣的重视,说明他们意识到了歌谣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D.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6. 文章以“我们的裁缝店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士明谈林风眠①: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条路 郭珊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受客观历史原因所限,林风眠生前被长期曲解、冷落、贬低甚至遗忘。事过境迁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纪念这样一位贞静淡泊、会通履远的先行者?下面是南方日报记者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的访谈节选。 南方日报:您曾经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即“林风眠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条道路,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支学术脉络”。林风眠这一脉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高士明:我是在1999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展”策划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林风眠先生的。我们发现,林风眠的一生与那个时代非常多的文化艺术名人紧密相关。留法期间,他和同乡李金发、林文铮组成了一个“铁三角”,他们共同生活,互相磨砺,一起策划展览,彼此交流心得;回国之后,林风眠执掌国立艺术学院,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以留法、旅日归国人士为主的艺术群体,林风眠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风眠之路,一方面是一条“精神之路”;另一方面,也是一条“方法之之路”。在林风眠这个名字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军团。其中既有林风眠的同仁们,当时国立艺术院第一代教授,还有他的学生们,比如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只有这一支——林风眠所开启并倡导的这条道路,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不断地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南方日报: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曾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求学,也都曾有艺术造诣。在您看来,他们的艺术主张及实践最本质的差异何在? 高士明:徐悲鸿师从写实派导师弗拉孟,他继承的是当时在欧洲已趋于没落的写实主义传统。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之基础和坚实的造型。徐悲鸿还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式微,因为和现实生活离得太远,所以他提倡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精神以充实中国艺术的内涵。他所倡导的写实主义道路和风格,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演变为时代主流。而林风眠的诊断则是中国传统艺术陈陈相因,其问题在于缺乏自新之能量。所以他从现代派诗歌、艺术之中取经,希望能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性与批判性,为传统中国艺术找到一种自我更新、重获生机的道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无疑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孤独的先行者。 此外,还必须强调一点,林风眠提倡的“中西融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A+B式的叠加或者并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视野和文化胸襟,实现中西艺术的对话,打开一个崭新的创造格局。这与梁启超所说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以及陈寅恪所谓“不中不西,非古非今”,在精神上是共通的。这里所说的“调和”,实则“贯通”和“再造”,最终是为了“创造时代艺术”。 南方日报:在“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共识和常态的情况下,您认为林风眠当年呼吁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意义? 高士明:林风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已经是艺术史学者们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其原初语境中,这个口号有其超前性、先见性,从其诞生背景上来说,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林先生那个时代,人们仍然是从中西二元的思维逻辑出发,去“开眼看天下”;而在今天,“全球”和“本土”的定义处于随时变动之中,这种互动性的跨文化语境,是我们与谈论“中西调和”的林先生那一代前辈最大的不同。 林风眠早年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这实际上呼应了蔡元培先生“以艺术代宗教”的美育思想,应该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学校也提倡“以乡土为学院”,提醒学生们,眼光不要只盯着798②,或者巴黎、纽约,不要忘记我们脚下的土地,不要切断我们与乡土社会的内在联系,也不要遗忘艺术工作者的现世情怀。 (节选自《南方日报》专题撰文) [注]①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家、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 ②798: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 7.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只有林风眠所开启并倡导的这条道路,为中国艺术不断地赢得世界的关注与认同。 B. 徐悲鸿师从写实派导师弗拉孟,他继承的是当时在欧洲已趋于没落的写实主义传统。这表明徐悲鸿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没有林风眠高。 C. 林风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在其原初语境中,有其超前性、先见性,但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 D. 林风眠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这与蔡元培先生“以艺术代宗教”的美育思想是相契合的,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 8. 请根据访谈的内容,概括林风眠之路的内涵。(4分) 9. 林风眠的从艺经历和艺术主张对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尉他魋结①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尉他,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帝大说,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节) 【注】①魋结:结成椎形的发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谢:感谢 B.高帝不怿而有惭色 怿:高兴 C.绛侯与我戏,易吾言 易:轻视 D.遗陆生为饮食费 遗:赠送 1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B.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C.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D.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贾能言善辩,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出使南越,让原本举止无礼、态度轻慢的尉他归顺汉朝,得到汉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陆贾通晓治乱之道,敢于直谏。他征引历史对汉高祖只重武功轻视文治的思想进行了劝谏,还写文章详尽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受到汉高祖的赞赏。 C.陆贾懂得审时度势,韬光养晦。他自知无法与吕后势力抗争,就称病辞职在家闲居。他时常坐着四匹马拉的车子,带着侍从,佩带着价值百金的宝剑到处游玩。 D.陆贾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眼光。在与吕氏势力斗争中,陆贾主动为陈平出谋划策,建议陈平和绛侯搞好关系联手对付吕氏。陈平采用了他的计谋,使吕氏篡权的阴谋难以得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5分) (2)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4.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 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 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 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 E.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F.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败与凄凉。 G.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15.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简单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蜀相》一诗中,作者用“,”,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2)孟浩然曾用“,”的诗句,写下了他归隐鹿门山的超然洒脱。 (3) 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诗作《春江花月夜》中,“, ”极言月上中天的明亮皎洁。 (4)《长恨歌》中,“,”的爱情誓言,成为了天下有情人对爱情的共同美好愿望。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人用美声、民族、原声态三种唱法共同演绎一曲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会是什么效果?震撼! B.世界杯开赛以来,西班牙队表现神勇,但当地媒体认为,相对于这支队伍的潜力来说,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他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C.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D.在薄而脆的蛋壳上,用普通的刻刀雕刻出的人物肖像、花卉、风景……这就是蛋壳艺术,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令人叹为观止。 18.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阳光工程,是指一项旨在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工程。 B.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C.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哈执法安全部门首次举行的联合反恐演习“天山1号(2006)”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和中国新疆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举行。 D.悲哀和喜悦同样是真实的情感,悲剧和喜剧同样是描写人所面临的处境,从别人可笑的灾祸中寻找乐趣,与从一些深重的灾难中提炼快感并没有什么区别。 19.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 A.③①⑤⑥②④B.②④⑤⑥①③C.③①②④⑤⑥D.⑤⑥③①②④ 20.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 ,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 ① :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 ② ,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 ③ ,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四、写作(60分) 2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一旦正确使用这种能量,就能够成就丰功伟业。相反,如果这种正面的心理能量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足以让你一生一事无成。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疏导自己的负能量,找回自己的正能量。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 2019级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A “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错,根据原文“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可知歌谣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后。 2.B “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错,由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可知,不同时期对其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3.D “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错,歌谣只是为统治者体察民情、自我修正提供了一种途径,但统治者并不一定“都会以歌谣为戒 4.B 5.(1)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把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来写,使文章紧凑。 (2)主要写在我们的裁缝店的所见所闻,市井化平民化的生活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亲切温暖,带给读者一种从容平和的审美体验。 (3)表达了一种归属感,生活在“我们的裁缝店”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虽然拮据,但更幸福。 7.D (A 项范围扩大。应为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B 项推断不正确;C 项文中为“有时代局限性”,并非不适应时代。) 8. (1)是一条“精神之路”,提倡“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2)是一条“方法之路”。林风眠与他的同仁、学生组成一个庞大的艺术军团,共同践行这条道路。(3)是一条先行之路。林风眠从现代派诗歌、艺术之中取经,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性与批判性,为传统中国艺术找到一种自我更新、重获生机的道路。(一点2分,任两点满分) 9. (1)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磨砺中共同提高。林风眠在留学期间与同乡李金发共同生活,互相磨砺。回国后又聚集了一个以留法、旅日归国人士为主的艺术群体。 (2)要有全新的、开放的视野和文化胸襟。他提倡中西融合,善于从从现代派诗歌、艺术之中取经,为传统中国艺术找到一种自我更新、重获生机的道路。 (3)要有艺术工作者的现世情怀。林风眠呼吁以艺术启蒙民众,涵养心灵,提升国民性,具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点2分,任两点满分。) 【解答】 10 、A 11 、D 12 B 13 (1)以前假如秦国已经统一天下,施行仁义,效法先前的圣贤,陛下怎么能够拥有社稷? (2)吕太后当权,欲使诸吕氏子弟封王,(却)害怕有辩才的大臣(反对)。 14 CE 15 (1)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1分),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1分)。 (2)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2分),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2分)。 16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7、B 冰山一角:常比喻已揭露出来的内幕或犯罪事实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感情色彩不当 18、B B项句式杂糅,“关键”与“是十分重要的”重复。 19、A.文句描写江南梅雨季节看到的景色. 从这一组句子看,句③是全组句的开头, 其他句子都是描写江南梅雨季节看到的景色. “推窗望去”看到的景色是由 而 “雨” “云”而“雾”(①⑤⑥),由“雾”而“树”而“花”(⑥②④),其视线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全组句子以空间为序. 且⑤⑥因“尚未”、“还”相连,④的“墨绿”紧承②的“浓阴如墨”,②的“被染得”应是承接⑥的“青黛色雾霭”. 故正确排序为:③①⑤⑥②④ 20 D 21 (1)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2分) (2)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2分) (3)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