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计较,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这是已经被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证明了的史实。 B.照搬外来文明不能复兴本民族文明的道理人人皆知,实践中却可能唯外来文明是瞻。 C.于文明复兴而言,复现与新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新兴是其更为本质的一个方面。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对人类文明发挥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了本文的论述对象“中华文明复兴”及作者的主要观点。 B.为阐明观点,文章首先点明传承与复古的差异,然后点明复现与复兴的差异。 C.坚持了核心理念的复兴是高标准的,反之则是虚假的: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D.文章引用罗素的话有力论证了100多年前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既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明。 B.近代以来,改良者复兴中华文明时常常陷入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的误区而不自知。 C.把中华文明复兴等于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主要是因为时势不同。 D.复兴了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计程车上的乘客 欧文·斯德恩 我在纽约市开计程车,有28年3个月零12天之久了。你现在如果问我昨天早餐吃的是什么,我可能说不出。但是有一个乘客我却记得非常清楚,终生也不会忘记。 那是1966年春天一个星期一的早晨,阳光普照。我的车子在约克大街上走来走去找顾客。但是天气太好,要乘计程车的人不多。在68街纽约医院对面,我碰上红灯,停车等候,这时我看到一个穿得很体面的人从医院的台阶上急步下来,举手叫车。 正在那时,绿灯亮了,后面那部车子的司机不耐烦地按喇叭,我也听到警察吹哨子要我开走,但是我不打算放弃这个客人。终于那人来到了,跳进汽车。他说“请去拉瓜迪亚机场。谢谢你等我。” 我心里想:真是好消息。星期一早上,拉瓜迪亚机场很热闹,如果运气好,我可能有回程乘客。那就够满意了。 我照例猜想乘客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个人喜欢说话吗?会一声不发吗?抑或只是埋头看报?过了一会儿,他开口跟我攀谈,问的再平常不过:“你喜欢开计程车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我也给他一个很普通的回答。“也不错,”我说,“糊口不成问题,有时还会遇到有趣的人。可是如果我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每星期多赚100元,我就会改行。你也会吧。” 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果要我每星期减薪100元,我也不会改行。”我从来没有听过人说这样的话。“你是干哪一行的?”“我在纽约医院的神经科做事。” 我对我的乘客总感到很好奇,并且尽量向人讨教。许多时候在行车的时候,我都跟乘客谈得很投契,也时常得到做会计师、律师、水管匠的乘客好好指点我。也许这个人真的喜欢他的工作,又也许只是因为在这春日早晨他的心情很好。不过我决定了请他帮忙。我们很快就要到达飞机场了,我于是不顾一切对他说了出来。 “我可以请你帮我一个大忙吗?”他没有开口。“我有一个儿子,15岁,是个很乖的孩子。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今年夏天我们想叫他参加夏令营,他却想做暑期工。可是15岁的孩子,如果他老子不认识一些老板,就不会有人雇佣他。而我就一个老板也不认识。”我停了一下。“你有可能帮他找一份暑期工作吗?没有酬劳也行。” 他仍然没有开口。我开始觉得自己很傻,实在不应该提出这个问题。最后,车子开到机场大厦的斜路时,他说:“医科学生暑期有一项研究计划要做,也许他可以去帮忙。叫他把学校成绩单寄给我吧。” 他伸手到口袋里找名片,但是找不到。他问我:“你有纸没有?”我把装午餐的牛皮纸袋撕下一块来。他写了几个字,然后付车资走了。我以后就没有再见到他。 那天晚上,我和家人围坐在晚餐桌旁,我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小块纸来,洋洋得意地说:“罗比,这可能会帮你找到暑期工作。”他高声读出来:“弗雷德·普鲁梅,纽约医院。” 我太太说:“他是医生吗?”我儿子说:“这是开玩笑吗?”经我不断唠叨,哄骗,大声叫嚷,最后还威胁不给他零用钱,罗比才在第二天早上把成绩单寄出。 两个星期后,我下班回家,见到儿子满面笑容。他递给我一封用很讲究的凹凸信纸写给他的信,信纸上端印着“纽约医院神经科主任弗雷德·普鲁梅医学博士”一行字。信叫他打电话给普鲁梅医生的秘书,约个时间晤谈。 罗比得到了那份工作。做了两个星期义工之后,他每星期获得40元工资,一直到暑期结束为止。他跟着普鲁梅医生在医院里走来走去,做些小差事,这虽然微不足道,但他穿着白色实验工作服,自觉也很重要。 第二年夏天,他又到医院去做暑期工,这一次责任稍微重些了。中学快毕业时,普鲁梅医生很周到,替他写了一些推荐信给几所大学。罗比最后获得布朗大学录取,我们高兴极了。 第三年夏天,他又到医院去做暑期工作,渐渐对行医产生了热爱。大学快毕业时,他申请进医学院。普鲁梅医生又替他写推荐信,推许他的才能和人品。 罗比获得纽约医院录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做了四年妇产科实习医生。 计程车司机的儿子罗伯特·斯特恩医生后来成了纽约市哥伦比亚长老会医疗中心的妇科住院主任医生。现在,他自己开业行医。 有人会说这是命运,我想这确是命运。可是这证明了寻常的偶遇也会带来无穷的机会,甚至寻常到像驾驶计程车载客人走一程路。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精华本) 4.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标题“计程车上的乘客”的“乘客”二字,一般泛指乘车的各种客人,在本篇中指的就是医生普鲁梅。 B.在68街的路口,绿灯已经亮起,“我”却坚持等着不走,是因为看到来客穿得很体面,预感到他能够帮助自己和儿子。 C.在“我”和普鲁梅的交谈中,关于“多赚”或“减薪”100元的话题耐人寻味。它显示出两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境况的不同。 D.罗比因为父亲一位乘客的帮助,最终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这其中既有幸运的成分,也和他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 5. 试结合对小说内容的简要分析,概括弗雷德·普鲁梅这一人物的主要性格。(6分) 6.小说中让身为计程车司机的“我”(罗比的父亲)来讲述故事,这种叙述角度和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尽管有些人对数字化中国还持怀疑、观望态度,但《2017年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年8月,美国一家社交网站发布了一位美国朋友在北京逛“盒马鲜生”的视频,在海外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视频中,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发现可以通过手机下单并支付,店内海鲜现场烹制,价格便宜。不仅如此,这位美国朋友尝试购买的商品,在3公里范围内,半小时就送货上门了。 对此,国外媒体评论,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一直在追赶海外的现代商业模式,而今天,中国开始向海外输出新零售模式了。 (摘编自颜之宏《数字中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材料二: 数字化时代,大学图书馆如何与潮流一同起舞? 浙江大学教授徐小洲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他去国家图书馆查找与“英才教育”相关的资料。“出了哪些新书?哪些需要借?哪些需要复印?”他不得不对馆藏进行“地毯式”排查。一天下来,复印费花了2000多元。 “从前借阅国外的一本文献,需要等几个月,现在上网,2秒就下载了。”徐小洲感慨,数字图书馆才是今天学者需要的金钥匙。 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数字图书馆的高校,浙大本世纪初即着手创建与全球高校共享数字资源的大学数字图书馆。“那时候,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标准里‘藏书量’‘人均藏书量’还只包括纸质书,电子资源没有位置。”徐小洲说。 浙大的雄心,孕育、建成了“浙江大学数字图书馆”。截至2017年,该图书馆在线服务资源超过240万册,访问人员来自海内外1600余所高校,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 建设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并非简单地将图书书籍数字化,而是借助“跨媒体计算”,构建带有导航功能的知识库,为读者提供文字、声音、视频、档案集成资源,形成多维度辅助研究平台。在这个图书馆中,搜索资源的“关键词”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是一段声音或者一段图像或视频,跨媒体索引成为检索的新手段。用户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借阅某本书某个段落的内容或某个主题内容,一改传统纸质书籍以“本”计数的借阅方式。 (摘编自余靖静《数字化时代,人文研究如何在大学重塑精气神》) 材料三: 美国《财富》杂志近日发表评论,对中国在数字化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数字化产业的新时代,未来数十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引领者。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中国已经在电子商务等面向消费者的行业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全球电商交易额的40%以上。移动支付额更是美国的11倍。 创新正在普及,中国是全球尖端技术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在虚拟现实技术、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也是全球三大投资国之一。“中国制造”的商业模式如共享单车和视频社交网络正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普及。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之中,新一轮转型正在展开。三种类型的数字化正在推动变革:非中介化——企业采用数字化方案绕开中间商,直接服务于消费者;解集——大件物品如房产和汽车分解和改装服务;非物质化——物质虚拟化。这将彻底根除低效率运作,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也将得到新的提升。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到2030年,这些数字力量在中国可以转化和创造10%到45%的销售收入。 政府的支持是中国数字化发展不可估量的优势。中国政府是数字技术积极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明年将针对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也在投资未来七年内预计将成为世界最大的5G移动网络领域,并支持量子技术发展,这将会成就全球最安全、最快速的互联网。 (摘编自国际在线《中国塑造全球数字化格局,未来将成引领者》)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而且新零售模式引起了海外人士的极大兴趣,以至有外国朋友把自己的经历发布到社交网络上。 B.浙江大学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建成了在线服务资源超过240万册的世界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目前,该图书馆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C.我国在数字化领域的进展已经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他们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产业的新时代,并且不久将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引领者。 D.数字化技术在我国的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将彻底根除低效率运作,提高我国的销售收入,进而使我国经济在全球更具有竞争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我国一直追赶国外的现代商业模式;如今,我国的新零售模式已经向国外输出。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数字化在我国日益蓬勃的发展。 B.在数字化大潮澎湃而来的今天,人文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而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已经卓有成效,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C.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丰富,集文字、声音、视频等资源于一体。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新的检索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纸质书籍的借阅方式。 D.三则材料重点有异:材料一是数字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材料二是数字化在人文研究中的运用,材料三是我国数字化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冲击。 9.请根据材料,就如何推进中国数字化建设提出三条合理建议。(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郗超字景兴,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善谈论,义理精微。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寻除散骑侍郎。时超父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太和中,温将伐慕容氏于临漳,超谏以道远,汴水又浅,运道不通。温不从,遂引军自济入河,超又进策于温曰:“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温不从,果有枋头之败,温深惭之。既而超就温宿,温曰:“卿欲有所言邪?”超曰:“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温既素有此计,深纳其言,遂定废立,超始谋也。转司徒左长史,母丧去职。服阕,除散骑常侍,不起。以为临海太守,加宣威将军,不拜。年四十二,先愔卒。初,超虽实党桓氏,以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 将亡,出一箱书,付门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伤愍为弊。我亡后,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愔后果哀悼成疾,门生依旨呈之,则悉与温往反密计。愔于是大怒曰:“小子死恨晚矣!”更不复哭。超无子,从弟俭之以子僧施嗣。 (节选自《晋书·郗超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 B.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 C.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 D.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司马”,古代官名,魏晋为第一品,位在三公之上,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河济”,即黄河和济水的并称,与长江 、淮河合称“四渎”,也称为“ 河泲”。 C.“服阕”,“服”,指穿丧服,“阕”,意为“终了”;“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D.“从弟”,古代把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年龄又比自己小的男性称为“从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郗超卓越超群。郗超在气度、言谈等方面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后来为大司马桓温赏识,而郗超也与桓温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郗超颇懂用兵。在桓温临漳讨伐慕容氏这件事上,郗超几次进言献策,但未被桓温采纳,结果导致用兵失败;为此,桓温深感惭愧。 C.郗超通晓情势。他了解当时天下形势,也明白桓温的心思,于是向桓温建言行废立大事;桓温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自己取代皇帝。 D.郗超善于尽孝。他担心父亲在自己死后悲伤过度,便交代门生视情况是否让父亲知道自己与桓温来往的密计,此举果然起到了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 (2)初,超虽实党桓氏,以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①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②。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③神飙④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注】①杜补阙、范侍御:均为李白友人。②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③曲度:曲调。④神飙:疾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紧扣诗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 B.中间六句描写送别宴会情景,诗人把情感和各种富有特征的场景交融在一起,感情层层推进。 C.末句写酒酣席散,主客各奔一方,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客人无尽的离情别绪。 D.诗歌层次分明而有节奏,语言自然而夸张,格调高昂、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 ,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依凭。 (2)《离骚》中体现屈原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毫不后悔的高尚情怀的诗句是:“ , ”。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以“ , ”揭示将士们虽然思念家乡,但因尚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还的痛苦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毛衣, 是以毛料编织而成的上衣。世界上的第一件毛衣已无迹可寻,但是专家通常认为,是游牧民族创造了这项技能。 这项今天看来 的技艺,其实有漫长的历史。以英国为例,从12世纪起,“羊毛是中世纪英格兰经济的基石”。那时,手工编织业一度是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热门行业。而从第一台机械编织机发明,到羊毛织物真正实现工厂化大生产,经历了漫长的三百年。而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资源消耗,英国王室和政府号召全民参与手工编织衣物。“为了胜利而编织!”成为 的口号。不仅妇孺上阵,男士和学校的男生也在爱国主义的热情下,利用平时抽烟的和足球比赛等待上场的时间来 。时至今日,( )。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世界上的第一件毛衣已无迹可寻,但是专家通常认为,是游牧民族创造了这项技能。 B. 虽然是谁编织了世界上的第一件毛衣已从查考,但是专家通常认为,是游牧民族创造了这项技能。 C. 世界上的第一件毛衣已无迹可寻,专家通常认为,是游牧民族创造了这项技能。 D. 是谁编织了世界上的第一件毛衣已无从查考,专家通常认为,是游牧民族创造了这项技能。 18.下列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此后手工织物并未销声匿迹 不少人传递温情的方式,已经是手工织品的“一针一线” B. 此后手工织物并未销声匿迹 手工织品的“一针一线”,仍然是不少人传递温情的方式 C. 此后销声匿迹的并不是手工织物 不少人传递温情的方式,仍然是手工织品的“一针一线” D. 此后销声匿迹的并不是手工织物 手工织品的“一针一线”,已经是不少人传递温情的方式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顾名思义 平庸无奇 风流云散 穿针引线 B. 无庸置疑 司空见惯 风流云散 飞针走线 C. 顾名思义 司空见惯 风靡一时 穿针引线 D. 无庸置疑 平庸无奇 风靡一时 飞针走线 20.下面是某住宅小区物业公司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各位居民都知道,高楼掉下物品来十分危险。轻则使人受伤,重则会要了人的性命。最近,我们这个地方将有强台风过境,请各位居民在24小时内整理、清除本人住宅范围内容易坠落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以绝隐患。 21.下面是一幅通过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实行精准扶贫的示意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说明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时面临的困难,以及通过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实行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农 民工流动 农 民 工 城 镇 化 经济融合 身份融合 文化融合 技能不足 职业流动 社会支持网弱化 城市文化 知识不足 社会流动 地域流动 职业教育 精准 扶贫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考后,一位家境贫寒、被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写了篇文章,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束缚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一时间,这篇文章引发纷纷议论。有人认为,贫穷并不值得感谢。如果一个社会鼓吹感谢贫穷,那无疑是一针扎向社会的麻醉剂。 贫穷是否值得感谢?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36分) (一)(9分) 1.(3分)B(“人人皆知”错,原文是说“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 2.(3分)D(引用罗素的话是从反面论证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3.(3分)A(B项,“陷入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的误区而不自知”错,原文只是说,理论上很容易明白完全复制外来文明是不能实现本民族文明复兴的,但在实践中却又不自觉地完全复制外来文明,文中的理论并非指改良者的“理论”;C项,“主要是因为时势不同”错,原文说“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不可能”指时势不同,“不必要”应该指我们当代有自己的文明,没有必要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D项,“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错,既然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批判继承西方文明,那么其他文明的发展也只能是借鉴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也不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其他文明) (二)(15分) 4.(3分)B (关于“我”等待客人的心理分析失当。此时的“我”只是很想做成一单生意,还不可能有请客人“帮助自己和儿子”的想法。) 5.(6分)(1)热爱、满意自己的工作:如谈到“改行”的话题时,他的回答是“要我每星期减薪100元,我也不会改行”。 (2)性格沉稳,处事老练:如对于“我”的求助,他并未一口答应,而是要求寄学校的成绩单,而后才寄出正式信件约谈。 (3)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如在计程车上,他只说自己“在纽约医院的神经科做事”,留的字条,也仅有姓名,未提及自己的学位和职位。 (4)信守承诺,乐于助人:如发现罗比是可造之才,不仅一直让他做暑期工,还几次给大学和医学院写推荐信。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中,正确概括性格得1分,举例恰当再得1分;大意对即可) 6.(6分)(1)“我”的身份设计,使故事更真实可信:正因为“我”是计程车司机,才有可能每天接触不同的陌生人,增大出现“幸运”的概率。 (2)使故事情节更充实、完整:“我”是罗比的父亲,所以会一直关心故事的细节和结果,便于完整地讲述整个故事。 (3)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能充分融入人物情感、心理刻画,使小说的描述更具感染力。如起初求助时的忐忑,后来的欣喜和感激,都十分真切。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三)(12分) 7.(3分)A(条件和结果颠倒,根据原文可知,是外国朋友把自己在北京的购物经历发布到网络上,引起了海外观众的极大兴趣) 8.(3分)D(材料三的重点依然是数字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只不过是从我国对国外经济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谈的) 9.(6分)①大力进行宣传,消除人们的怀疑、观望心态,使人们完全接受中国的数字化建设。②扩大数字化运用领域,在商业、人文研究、企业核心业务等各个领域引进、运用数字化技术。③政府继续支持数字化发展,给予资金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只要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均可给分) 二、(34分) (一)(19分) 10.(3分)D(原文标点: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鄴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 11.(3分)D(应为“年龄又比自己小的同辈男性称为‘从弟’”) 12.(3分)C(“决定自己取代皇帝”有误。原文“伊霍之举”是指商朝伊尹与西汉霍光废旧帝立新帝之事;历史上桓温也并未“取代皇帝”) 13.(10分) (1)(5分)桓温英雄气度高雅脱俗,很少有被他推重的人,和郗超谈论之后,桓温经常说他才能深不可测,于是尽心以礼相待。(赋分点:“高迈”、“所推”、“倾意”各1分,句意2分) (2)(5分)起初,郗超虽然实际上已和桓温结党,但因为郗愔对王室忠心,郗超便没让郗愔知道这件事。(赋分点:“党”、“以”、补出“令”的宾语各1分,句意2分) (二)(9分) 14.(3分)C(“委婉含蓄地抒发”有误,应是“直接抒发”) 15.(6分)①描述了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2分)②和前面诗句“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2分)③隐约流露了诗人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2分) (三)(6分) 16.(1)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2)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三、(20分) 17.(3分) D(原句语病主要有二:一是前句主语“世界上的第一件毛衣”与后句“这项技能”的指称不能呼应;二是上下句之间并无转折关系,原句中的“但是”多余。D项对这两项语病都作了改正,故为正确选项。) 18.(3分)B (第一处括号之后,说的是“一战”时期手工编织的复兴,而不是有什么“销声匿迹”了,因而A、B两项的第一句正确,C、D两项则表述失当。文段结尾处的句子,A、D两项用了副词“已经”,B、C则用了“仍然”。“已经”只表示事件、变化、行为等成为事实或达到某种程度,“仍然”则表示某事件、情形过去就存在,现在还是存在。从文意表达看,句中应用“仍然”。综合前后两处,只有B项的表述才最为恰当。) 19.(3分)C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想到它的意义;毋庸置疑,根本用不着怀疑:句中用“毋庸置疑”语气过重,应用“顾名思义”。平庸无奇,寻常而不突出,没有新奇之处;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新奇:前一词说事物本身原无过人之处,后一词则突出习焉不察的感觉,此处用“司空见惯”才贴切。风靡一时,指事物一时非常流行;风流云散,形容事物四散消失:句中说口号的风行,应用“风靡一时”。穿针引线,这里用其本义,指编织毛活的动作;飞针走线,指做针线活儿快速熟练:这里形容的对象是男士、男生,用“穿针引线”更贴切。) 20.(5分)①“各位居民都知道”改为“众所周知”; ②“高楼掉下物品来”改为“高空坠物”(或“空中坠物”); ③“会要了人的性命”改为“使人丧命”; ④“我们这个地方”改为“本地”; ⑤“乱七八糟的东西”改为“杂物”。 (改对一处得1分,共5分) 21.(6分)农民工的流动面临职业流动技能不足、社会流动支持网弱化和地域流动上城市文化知识不足的困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民工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融合、身份融合和文化融合。(共6分,三种困难和三个目标各1分;超过字数的,每10字扣1分,超过的字数少于10个字的不扣分。) 四、(60分) 22.(60分) 【写作点拨】相比较而言,如果赞成感谢贫穷,写贫穷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尽管没有偏离题意,但易流入俗套;而反对感谢贫穷,深入挖掘人们取得成功绝非因为贫穷,而是因为坚强的毅志、不懈的努力、正确的方法等等,进而找到消除社会贫穷、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那立意无疑更深刻。当然,无论赞成感谢贫穷还是反对感谢贫穷,都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对任何一方的观点切忌全盘否定。 文言文参考译文: 郗超字景兴,年轻时卓越超群、放任不羁,有着当世没人比得上的气度,善于清谈议论,道理精妙入微。被桓温征召做征西大将军掾。桓温升为大司马后,郗超被调任参军。桓温英雄气度高雅脱俗,很少有被他推重的人,和郗超谈论之后,桓温经常说他才能深不可测,于是尽心以礼相待。郗超也对他倾心结交。不久升为散骑侍郎。当时郗超的父亲郗愔在军府任职,徐州人大多强悍有力,温恒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很不愿意郗愔在此地掌权。然而郗愔不通晓情势,写信给桓温,想要和他共同辅佐王室,修复帝王墓地。郗超取信看过之后,撕得粉碎,然后(以父亲的名义)重新写信,陈说自己年老多病,想要找一个悠闲的地方休养。桓温看信后大喜,很快把郗愔转调为会稽太守。太和年间,桓温将要到临漳讨伐慕容氏,郗超拿道路遥远,汴水又浅,水运道路不畅通的理由来劝阻他。桓温不听,于是带领部队从济水进入黄河,郗超又向桓温献计说:“如果敌人不与我们交战,水路运输又艰难,我们所凭借的物质耗尽,那实在是让人深为忧虑啊。现在是盛夏,我们应竭尽全力直奔鄴城,敌人屈服于您的威严和谋略,必定望风而逃,退回幽朔。如果您不采纳此计,就应当驻军河济,控制粮食运输道路,让物资储备充足,足以等到来年夏季,即使延缓,最终也能成功。” 桓温又不听,果然在枋头打了败仗,桓温对此深感惭愧。不久郗超走到桓温住宿之处,桓温问:“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说?”郗超说“明公已经重任在肩,管理天下的责任就归于你了。如果不能处理废与立这样的大事、做出伊尹和霍光这样的举动,那么就不能镇压四海,震服天下了,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桓温其实一向就有这样的想法,便欣然采纳郗超的计策,于是决定废黜司马奕、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这件事是郗超开始为他谋划的。郗超调任司徒左长史,因为母亲丧事离开职位。丧服除去后,被任为散骑常侍,不赴任。又被任为临海太守,加宣威将军,也不上任。四十二岁时,先于郗愔去世。起初,郗超虽然实际上已和桓温结党,但因为郗愔对王室忠心,郗超便没让郗愔知道这件事。 郗超将要去世时,拿出一箱书,交给门生说:“本想烧掉它,但担心父亲年纪大,他一定因为哀痛而对身体不利。我死后,如果父亲睡眠饮食大受影响,可把这个箱子呈现给他。如果他不这样,就把它烧掉。”郗愔后来果然哀伤成疾,门生依照郗超的意思把箱子交给郗愔,并把郗超与桓温来往的密计全给了他。郗愔于是大怒说:“恨这小子死得太晚了!”便不再为郗超悲伤哭泣了。郗超没有儿子,堂弟郗俭之把儿子郗僧施过继给了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