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2017-09)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阶段性考试一 语 文 试 题 2017年9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请将1—3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一无所知 李敬泽 有一天,有记者问: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你对黄河的感觉? 我愣了一下,我知道我必须说出一句格言,我灵机一动,万分诚恳地说:我对黄河一无所知。 沿着黄河,我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走到陕西,从2000年的6月走到9月,我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我的问题是难以确切说出自己所知的是什么。面对电脑,我审视我的经历和感觉,努力逼近地看清它,史蒂文斯把这比作“擦玻璃窗”,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活儿。 我曾经设想,把自己擦得干干净净,似乎我从未听说这条河,似乎这条河第一次被人看到。但我发现这很难做到,黄河不是异域,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你得拿出绝顶的矫情才能假装从不认识它。行于河边,我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我见到了很多的人和事,见得越多,我越觉得在这一切后面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 所以,行走黄河的结果就是我不敢轻易谈论黄河,而在此之前,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它。回到北京,回到书斋生活,我看到报纸、杂志和一本本的书中,人们仍在高谈阔论。黄河哺育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关于这种文明,知识分子可以超然自信地分析和判断,似乎已经完全掌握了它的本质,就像牢牢抓住了一块石头。 但黄河不是石头,文明也不是,它们是水。行于河边时,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地质、气候、血缘、语言、饮食、服饰、房屋、作物……还有人的表情、信仰、记忆,人们感受、思想和表达的方式,等等等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千里万里的河流和大地纷繁多彩。正是无限的多样性造就了这个民族、这个文明。 那么,反过来看,我们究竟是凭什么论定它的“本质”的呢?不是凭着对多样性的认识,而是凭着对多样性的麻木不仁,凭着一种遮蔽和抹杀民族生活丰厚、复杂之质地的强大冲动。我们一百年来都是站在塞纳河边或泰晤士河边看黄河,我们一目了然,我们的话如同尘埃泥沙。 我为什么还要说? 因为我要说的不是黄河,而是我在河边的日子。黄河使我有了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喧闹、沉静、鲜艳、晦暗、快乐、沮丧、放浪、庄重。它们闪闪发光,我乐于从中选出十几个日子在心中重过一遍。 我尽量避免对着黄河夸夸其谈,我对着我自己:这个人看到了什么?他如何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他作出理解的背景是什么?他真的理清他的印象和思想了吗? 对此,我毫无把握,写的时候我感到比行走更为困难,我常常觉得很多话是说不清的,我不能把“玻璃窗”擦得锃亮,达到坚硬透彻的确切和明晰。但事情的有趣之处也在这里,我在差不多一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次激越的写作经验,如同御风而飞,飞在广大、混沌、难以测度的地方。 我认同黄河,认同我的灿烂缤纷、处境危殆的伟大传统。 4.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行走于黄河边,“感到熟悉、亲切,但同时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6分) “感到熟悉、亲切”: “感到巨大的陌生”: 5.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我在差不多—个月内写完了这本书” ,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在这本书里可能写了哪些内容。(4分) 6.联系全文,从黄河文明特征的角度分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我一无所知”。(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4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请将7——9题答案按照4—6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心:守道不变的善心。 C.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请将11——12题答案按照7—8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水击三千里 D.左右欲刃相如 12、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B.“逍遥”指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指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地活动。 C.扶摇,指盘旋而上;腾飞。文中指旋风,现一般用以比喻仕途得意。 D.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文中代指一月的时间变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请将14——16题答案按照9— 11的序号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⑧;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⑨,死于罔罟⑩。今夫犛牛⑪,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 ①瓠:葫芦。②瓠落:大的样子。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⑤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野猫。狌:黄鼠狼。⑧敖:同“遨”,遨游。敖者,指出来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⑨机辟:捕兽的机关陷阱。⑩罔:网。罟:网的总称。⑪犛(lí)牛:牦牛。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指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 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 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 :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 “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16、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 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8、从全诗看,“春生”时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结合文句分析。(3分) 1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的句子是:“ , , ,彼且恶乎待哉?” (2)《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 ”等一些诗句是从头到脚,从装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表现出刘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请将21—24题答案按照12—15的顺序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田蒙为《倔强的萝卜》的上演作了大量宣传,他携主演黄渤、黄奕、黄小蕾等在首映仪式上坐而论道,引起各大传媒的关注。 B.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激烈争论中,一个网上逃犯靠着自欺欺人的手段走红网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术的悲剧。 C.很多90后的青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D.走南闯北20多年,形形色色的菜系见得多了,稀奇古怪的地方名吃也品尝过不少,却总惦记母亲做的那碗香喷喷、油亮亮的坨子肉。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河道蕴藏丰富的沙金,使其成为一块“唐僧肉”,淘金者来这里非法采金,严重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 B.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发言并出席研讨会。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体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方法去探索。 D.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今年春运期间铁路票价不上浮,公路票价可以在政府指导价规定幅度内适当浮动。 23.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统。 ,_ __。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①如果我们相信“文明冲突论”不是个别西方学者的呓语,而是西方深刻文明观的折射 ②从历史纪录来看,西方文明既不擅长与其他文明融合,也不擅长和其他文明和平相处 ③直到今天,西方也还在想如何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一样,而不是接受一个平等的、多元文明的世界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4、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逆推错误) 2.C(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3.B (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原文说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数年后才建立”,与“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而不是其诗歌难以流行的原因) 4.“感到熟悉、亲切”的原因是:①黄河不是异域。②黄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过一个中国人的前生今世。(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3分) “感到巨大陌生”的原因是:我觉得在自己所见的人和事背后有更广阔更深邃的事物是我没有见到、难以接近的。(3分 答案有对原文第3段最后一句的意思重新组合的意味,若原封不动照抄原句扣1分) 5.写了作者2000年6月至9月间,沿黄河考察的经历、感受、感悟。(或“在黄河边行走的几十个富饶丰满的日子及其在作者心中的感觉”)( 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推断有关内容;4分) 6.①黄河文明历史悠久 ②黄河文明具有无限的多样性③文明是发展变化的 ④黄河文明处境危殆(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答出3点即给满分) 7、 D。是故:因此。 8、D。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9、B。应该是在有“养”的基础上施“教”。 10、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11、C 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12、A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篇章。 13、 (1)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生物的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关键词“野马”“以”,判断句式,各1分) (2)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关键词“正色”“至”“极”,“其……其……”句式,各1分) 14. D【解析】 根据句意“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5. C【解析】 1斤=16两,有成语“半斤八两”作证。 16. C【解析】 C项,对“大而无用”和“众所同去也”理解不正确。 17. (1)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 (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空的部分有五石的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只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户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卖掉药方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侵吴,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 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让它)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在地上,等待着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往往踏中捕兽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犛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18、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 19、①拟人、反衬,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以乐景衬哀情,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 ②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分明是一首“春”的颂歌,用笔之妙,出人意外,但更其出人意外的还是结尾:作者对“春”说,你如果漫游到我的家乡,家乡人如果到处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在江州沦落受罪呢!言外之意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的“周游”,游到那里,就给那里带来美景,该多好! 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20、(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21.D(D项,稀奇古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用在此处恰当。A项,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望文生义。B项,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不合语境。C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 22.D(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结构导致缺少了主语,应去掉“由于”。B项,语序不当,将“发言”放至“出席研讨会”后。C项,前后不照应,将句首的“能否”改为“能”或“关键在于”后加“是否”) 23.D(段首是整段话论证的中心,②③分别从历史和现状来说明中心论点句,根据关联词“如果”“那么”,①句排在最后) 24、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并结合手机短信,属于旧题新考。根据语体,排除A、C,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B项,“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辞,且“光临”是敬辞) 25、写作提示:①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②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从好的角度寻求优势。③心态关系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