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件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梁 思 成 雕 像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 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和林徽因 林徽因 析 题 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 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 “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 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 豪的民族情感。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 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 四、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 “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结语。 文章结构 一、概说 二、九大特征 三、风格、手法 四、可译性 自成体系 个别建筑物 平面布置 结构 装饰 中 国 建 筑 的 特 征 柱梁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朱红为主 外露构件加工 有色琉璃瓦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 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 体特征。 •(一)讲立 体构成,单个 的建筑自下而 上一般是由台 基、主体(房 屋)和屋顶三 个主要部分构 成的; •(二)讲 平面布局, 一所房子由 一个建筑群 落组成,左 右呈轴对称, 主要房屋朝 南,整个建 筑群有主有 从,有“户 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 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 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 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 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 明“举折, 举架”的 作用,即 为了形成 屋顶的斜 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 国建筑外观、颜色、装 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 屋顶,指出它 是“中国建筑 中最主要的特 征之一”,并 在与其他建筑 体系的比较中, 盛称翘起如翼 的屋顶是我们 民族文化的骄 傲。 •(七)从着色 方面介绍中国 建筑的特征, 指出“在使用 颜色上,中国 建筑是世界各 建筑体系中最 大胆的”,不 但在大建筑物 中使用朱红色, 而且还大量用 彩绘来装饰木 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 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 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 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 木刻、石雕、砖雕等, 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 饰特征。 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 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 “中国建筑的‘文 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 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 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 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 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 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 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 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 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 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特征”的形象表述 【提示】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 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况的语词, 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 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 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 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 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 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 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 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 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 的理论基础。 “特征”的外延 【提示】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 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 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 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 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 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 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 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 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 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 文化观。 “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 值 【提示】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 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 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 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 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 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 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 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 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 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 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 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