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腾冲市2017年3月语文高考研讨会 高考备考交流
高考备考交流之古代诗文阅读 腾冲一中 常家来 试卷结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11、12、13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4、15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题 考点一: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部分《考试大纲》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考纲解读 1.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要理解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这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而”和“以” 是文言虚词掌握中的重中之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要精准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古代文化知识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古代官职官制、王朝更替、历史变迁等方面。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漫长,文化信息庞杂繁多,因此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高考所考查的文化知识来自于文言文段,因而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因此,复习备考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广泛积累,分类整理。在平时的复习备考环节,有意识地将文言文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分门别类地梳理,如古代称谓、官职升迁任免、科举制度、节气立法、天文地理、礼仪习俗等。 ②把握语境,准确记忆。在考试中遇到不太了解的文化知识,应学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加以推敲,巧用排除法识别出错误解读或表述。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本考点是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综合性最强的题目。其考查形式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言句子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层次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过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 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部分都是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考虑,在文中找到某个事件的起因或者论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具体方法为: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一般说来,当拿到一篇文章时,应先整体快速阅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2)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 ①表现的人物性格或行为;②体现的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③反映的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④范围为整个选文或某个段落。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较 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看所列的几个语句本身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把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当即剔除;然后,把原句放到具体语境中加以分析,即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实际含意,从而进行准确判断;再者,又因为筛选信息的各个选项中,同类或不同类的信息量多,这就要依据题干信息指向,在这些信息中按题干确定的唯一角度、唯一思路、唯一标准,在它们之间进行比较鉴别。 (4)筛选整合,排除干扰选择 将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材料加以整合,针对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排除干扰,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考查时,一般要求考生找出符合或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命题人在设置“陷阱”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①某个论点的依据;②某种现象的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具体方法为: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要弄清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分析时可按时间顺序归纳,按地点的转移归纳,按时空结合归纳,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等。这些归纳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根据文章意思,对各部分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和归纳作者通过文章具体细节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同时还有作者对人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和主张等。 具体方法有: 首先,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主次关系的设置,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其次,要将作者观点与文中人物的言论立场分开,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这时需要通过划分层次、补足省略成分等手段,将不同人物的语言、行为举动、想法观点等准确归类、区分。 三、命题规律总结 年份/卷别 篇目/来源 类型/来源 考点/设题类型 实词 断句 筛选 信息 文学文 化知识 内容 分析 翻译 2016全国I卷 《曾公亮传》 史传·宋史 √ √ √ √ 2016全国II卷 《陈登云传》 史传·明史 √ √ √ √ 2016全国Ⅲ卷 《傅硅传》 史传·明史 √ √ √ √ 2015全国I卷 《孙傅传》 史传·宋史 √ √ √ √ 2015全国II卷 《来护儿传》 史传·北史 √ √ √ √ 2014全国I卷 《于休烈传》 史传·旧唐书 √ √ √ √ 2014全国II卷 《韩文传》 史传·明史 √ √ √ √ 2013全国I卷 《马文升传》 史传·明史 √ √ √ √ 2013全国II卷 《李揍传》 史传·旧唐书 √ √ √ √ 2012全国卷 《萧涟传》 史传·宋史 √ √ √ √ 命 题 规 律 总 结 1.从选材上说,近五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而且多选自旧唐书、宋史与明史,多为人物生平履职经历。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2.从内容上说,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3.文言断句题、文学文化知识题为近几年考查的重点,结合日常认知、课堂学习,综合考查古代官制、特定称谓、年号庙号谥号、人事升迁任免等内容,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4.内容分析题要求考生必须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词义、句意,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辨清主次信息,并对文章中所阐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论述的道理等进行分析和推理判断。采取客观题的形式,设置在卷I中,试题中设置四个选项,要求“选是”或“选非”。它是筛选信息题的拓展。 5.翻译题中翻译的句子从试卷的阅读材料中选出,偏重对实词与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以及被动句等)的考查。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落实重点的实词、特殊句式等得分点;意译为辅,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表意清晰准确、表述通顺规范。 6.赋分:19分。单选3题,共9分;主观表达1题,10分。 四、典型例题分析 (2016·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口万历五年进士。除郡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勤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已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沫、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休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债。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耀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蠢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要先诵读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借助句子中的名词、动词、人名等断句,然后再找虚词、依总分、据修辞、辫句式。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低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移疾”义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 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仔细核对,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解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副使崔应麟”“登云”。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对关键字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时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是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数人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把它送到朝廷。 五、备考方法突破 1.命题内容: 从选材上看,依然是人物传记,主要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生活细节等,体现人物的优秀品格、高尚情操。 2.应试策略: (1)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深耕教材,广泛联系课外,如适当增加课外文言文段的断句、翻译训练,并能写出读后评价。 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厄丁之一吸。——清末思想家魏源 再如: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腮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察今》 这样的断句、翻译训练既综合考查了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又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对提升考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2)实词、虚词等的学习积累不应该再占用大量的时间、耗费过多的精力,应着手翻译高考真题的文言文资料。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弄清写谁、写什么、为什么写。分清描述记叙类内容和议论评价性内容。 逐句翻译,补足省略。文言文中大量句子存在省略现象,尤其当特别小心主语省略,它决定着人物事迹、精神品格的评价。 题文对照,排除干扰。做题时必须将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内容作比照,力争做到知识点不添、不漏、不改。明确人物事迹、人物行为、时间、事情因果等方面。 六、命题趋势预测 (1)能力层级:高考对古代诗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层级没有变化,依然是要求考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新课标高考对文言文实词、虚词连续多年未单独设题。从命题的规律来看,实词考查一般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通假字等;文言虚词一般考查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高考中有淡化实词、虚词考查的趋势,但是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准确解读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觑,它们对归纳要点、推断文意或者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虚词的词性判断,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考点的设题角度: ①文言断句。通过句读知识的题目设置,考查考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②文学文化知识。 ③内容分析。 ④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值设置:客观题+主观题,共19分。 七、考点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进士。改 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续成《宋元纲目》。十一年迁礼部右侍郎,辞,不许。丁父忧,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礼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授议者欲送之还直日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诏从之,命都御史屠浦往。贵州镇巡官奏苗反,请发兵,廷议将从之。直言起衅邀功,不可信。命 官往勘,果无警。是年九月改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逾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直明敏博学,练习朝章,而躁于进取。性矜忌,不自检饰,与吏部尚书尹昊相恶。直初凯礼部侍郎,而昊荐他人,直以中旨得之。次日遇昊于朝,举苏谢。昊日:“公所谓简在帝心者。”自是怨益深。后在南部八年,郁郁不得志,属其党万安、彭华谋内召,昊辄持不可。诸朝臣亦皆畏直,幸其在南。及推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列何珠等八人。诏用琼,而直以安、华及李孜省力,中旨召还。至是修怨,与孜省等比,陷昊父子得罪,又构罢江西巡抚阂硅,物论喧然不平。刑部郎袁清者,安私人,又幸于内侍郭闰。勘事浙江,竣栋①诸大吏,吏部尚书李裕恶之。比还,即除绍兴知府。清惧,累章求改。裕极论其罪,下诏狱。安、闰以属直,为言于孜省,取中旨赦之,改知郧阳。 孝宗立,进士李文祥,御史汤鼐、姜洪、缪槽,庶吉士邹智等连章勤直。给事中宋粽及御史许斌言直自初为侍郎以至入阁,黄缘攀附,皆取中旨。帝于是薄其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贺万寿,并以太子年当出阁② ,上《承华茂》,引先朝少保黄淮事,冀召对。帝却之。正德中卒,溢文和。 (节选自《明史·尹直传》) 【注l(D栋川línglì):车轮碾压。比喻践踏,欺压。②出阁:皇子出宫接受和管理封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筋,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级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作指画及记事之用。 B.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不准为官。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直人仕以后,积极建言,有实干精神。他上疏请求修纂《大明通典》,并续写完成《宋元纲目》,在处理占城王以及贵州镇巡官求援等问题上表现出果决、明察的优点。 B.尹直聪敏博学,熟悉朝纲,但求官心切。他一心想要担任礼部侍郎一职,但当尹曼举荐了他人之后,尹直凭借内宫皇帝直接下旨夺得此位,对尹曼的怨恨逐步加深了。 C.尹直结党营私,在朝廷内部多不得人心。在尹曼等人的阻挠下,尹直在南部为官八年,郁郁不得志,等他回来便开始勾结万安、彭华、李孜省以及袁清等复仇,后他被李裕贬为绍兴知府。 D.尹直被人弹劾,被皇帝鄙薄,后来借上表为皇帝祝贺生日谋求复出,但是没有成功,死后谥号“文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矜忌,不自检伤,与吏部尚书尹昊相恶。 ②陷曼父子得罪,又构罢江西巡抚阂硅,物论喧然不平。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季式,字子通,有胆气。太昌初,除尚食典御。天平中,出为济州刺史。山东旧贼刘盘陀、史明4等攻劫道路,剿掠村邑,齐、充、青、徐四州患之,历政不能讨。季式至,皆破灭之。寻有濮阳民杜灵椿等攻城剽野,聚众将万人,季式遣骑三百,一战擒之。又有群贼破南河郡,季式遣兵临之,应时斩戮。自兹以后,远近清晏。有客尝谓季式曰:“ 濮阳、阳平乃是丧内,既不奉命,又不侵境,而有何急,遣私军远战?万一失脱,岂不招罪?”季式曰:“君言何不忠之甚也。我与国义同安危,岂有见贼不讨之理。且贼知台军卒不能来,又不疑外州有救,未备之间,破之必矣。三堂神速,何得后机,若以获罪,吾亦无恨。” 元象中,西寇大至。高祖亲率三军以御之,阵于邹北,师徒大败,河中流尸相继,败兵首尾不绝。人情骚动,谓世事艰难。所亲部曲请季式曰:“今日形势,大事去矣,可将腹心二百骑奔梁,既得避祸,不失富贵。何为坐受死也?”季式曰:“吾兄弟受国厚恩与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倾危亡去不义若社稷颠覆当背城死战安能区区偷生苟活。”是役也,司徒投焉。 入为散骑常侍。兴和中,行晋州事。高慎以武牢叛,遣信报季式。季式得书惊惧,既狼狈奔告高祖。高祖昭其至诚,待之如旧。为都督,从清河公岳破萧明于寒山,败侯景于涡阳。还,除卫尉卿。复为都督,从清河公攻王思政于颖川,拔之。以前后功加仪同三司。天保初,封乘氏县子,仍为都督,随司徒潘乐征讨江、淮之间。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还京,坐被禁止,寻而赦之。四年夏,发疽卒,年三十八。赠侍中、使持节、都督沧冀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谧日恭穆。 季式豪率好酒,又恃举家勋功,不拘检节。与光州刺史李元忠生平游款,在济州夜饮,忆元忠,开城门,令左右乘骚持一壶酒往光州劝元忠。朝廷知而容之。黄门郎司马消难,左仆射子如之子,又是高祖之婿,势盛当时。因退食暇,寻季式与之酣饮。留宿旦日,重门并闭,关箫不通。消难固请云:“我是黄门郎,天子侍臣,岂有不参朝之理?”终不见许。失消难两宿,莫知所在,内外惊异。及消难出,方具言之。世宗在京辅政,白魏帝赐消难美酒数石,珍羞十舆,并令朝士与季式亲押者,就季式宅集。其被优遇如此。 (节选自《北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兄弟受国厚恩/与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倾危/亡去不义/若社樱颠覆/当背城死战/安能区区偷生苟活 B.吾兄弟受国厚恩/与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倾危/亡去不义/若社翟颠覆/当背城死/战安能区区偷生苟活 C.吾兄弟受国厚恩/与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倾危亡/去不义/若社樱颠覆/当背城死战/安能区区偷生苟活 D.吾兄弟受国厚恩/与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倾危/亡去不义/若社攫颠覆/当背城死战/安能区区偷生苟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古代表示推荐、任命官职的词语还有察、荐、举、授、辟、选、征等。 B. “徽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哉辅”与之意思相近。 C.“子”即子爵,是封建社会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封乘氏县子”说明封地在乘氏县。 D.“司徒”为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官职名,也叫“大司徒”,在一些朝代是“三公”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季式任济州刺史时派遣自己的军队剿灭了多处盗匪,有一位门客劝阻他,高季式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忠于朝廷的。 B.高慎反叛后派人通知了高季式,高季式很吃惊也很恐惧,赶紧亲自报告高祖,高祖因此没有责怪他。 C.黄门郎司马消难在闲暇时间找高季式与之酣饮,结果被强留两天,魏帝并没有责怪高季式,还赐给他美酒珍饯。 D.高季式一直受到朝廷优遇,他私自打发乐人赴边境交易,事发后遭拘禁,但不久就被赦免释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尚神速,何得后机,若以获罪,吾亦无恨。 ②可将腹心二百骑奔梁,既得避祸,不失富贵。 何为坐受死也? 考点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考点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读】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在命题上可能是综合考查,也可能就某一方面单独考查,还可能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其中,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拙。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高考常见考点,重点考查学生在鉴赏中的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近三年来,诗歌的表达技巧常常和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结合来考查。此外,在备考时还应掌握一定量的鉴赏术语,理解各个考点的内涵。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 (4)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考点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寄寓在诗歌的语言之中,要注意对题目中隐含信息的关注和挖掘,如题目、作者、序言、注释等。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诗歌中的具体语句所透露出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从而做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二、命题规律总结 年份/卷别 篇目/来源 题材类型 考点设题类型 意象 意境 语言 鉴赏 形象 概括 艺术 手法 思想 情感 2016全国I卷 李白《金陵望汉江》 唐诗 √ √ 2016全国II卷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唐诗 √ √ 2016全国Ⅲ卷 曹翰《内宴奉诏作》 宋诗 √ √ 2015全国I卷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 庭留别》 唐诗 √ √ 2015全国II卷 韩握《残春旅舍》 唐诗 √ √ 2014全国I卷 无名氏《阮郎归》 宋词 √ √ 2014全国II卷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郭震《宿渔家》 唐诗·宋诗 √ √ 2013全国I卷 陆游《鹊桥仙》 宋词 √ √ 2013全国II卷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宋诗 √ √ 2012全国卷 晏几道《思远人》 宋词 √ √ 命 题 规 律 总 结 1.“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是两大高频考点。 2.比较阅读题时有出现,考查的对象往往是比较景物描写的异同、表现手法的异同、思想情感的异同等。 3.选材方面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方面主要为写景抒情类诗词。 4.题型稳定,两道主观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解析诗歌,而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是重中之重。 三、典型例题分析 (2016·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首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的宏大景象;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并回顾江水泛滥造成的影响,以此来写国运不兴。诗的前四句起势不凡,照应题目,为歌颂大唐盛世蓄势。然后,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任公子钓大鱼”的典故,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歌尾联运用这一典故,含蓄地写出了盛唐王朝无内忧外患、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惆怅。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四、备考方法突破 题目类型和题量上基本固定,考点亦是大纲所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命题更多地向全面解读诗歌、理解诗歌细节转移。 对这一模块复习备考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意识 鉴赏古代诗歌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更需要有过硬的表达功底。读懂,是古诗词解读的基本要求,应该做到广泛阅读。 第一,弄清“写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意象形象、意境氛围、情感志向等。 第二,把握好“怎么写”。即作者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手段等。 第三,弄清楚“为何写”。主要涉及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主题等。 最后在读通诗歌的基础上,做到“披文入情”,即从文本入手根据问题组织答案。高考古代诗歌的复习备考应基本沿着“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的思路拾级而上。 2.角色意识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幽微而蕴藉的,因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创设情境,以诗句为根据创设意境,深入其中,进行角色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3.规范意识 从提高自身的鉴赏基本功、表达基本功做起,做好“产出”这一关。行百里者半九十,鉴赏解读是一回事,最后呈现到卷面上的又是一回事。规范答题从层次开始,用规范的诗歌鉴赏术语解读和评价诗歌才能够在考场上赢得主动。 五、命题趋势预测 诗歌鉴赏为高考的传统考查项目,根据新考纲的调整,2017年考查方式将会有新的变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1)分值11分保持不变,题目类型改为客观题+主观题混合考查的形式。 (2)内容方面,客观题的考查为五选二模式。这种变化,会让命题更加灵活,考点覆盖面更广。如:在五个选项中可以包含对诗句的解读、手法的运用、意象意境的把握、形象的分析、语言的风格特色、典故的意蕴,等等。 (3)主观题的考查基本限定在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考查上,所以要求考生真正读懂诗句,弄清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将深入分析诗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作复习备考中的重头戏。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少一点套路,多一些文本本身的学习、归纳总结。 考点三:名句名篇默写 一、考点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读】 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古典诗文文化的一种方式。深入领悟诗、词、文的含义,特别是经典名句,熟练背诵、默写高考大纲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其中初中部分50篇,高中部分14篇。这些诗文名篇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理应熟记熟背。 二、命题规律总结 年份/卷别 篇目/来源 设题类型 2016全国I卷 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理解型默写 2016全国II卷 孟子《鱼我所欲也》李白《蜀道难》杜牧《阿房宫赋》 理解型默写 2016全国Ⅲ卷 左传《曹刿论战》白居易《琵琶行》苏轼《赤壁赋》 理解型默写 2015全国I卷 屈原《离骚》王维《使至塞上》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理解型默写 2015全国II卷 庄子《逍遥游》白居易《琵琶行》杜牧《赤壁》 理解型默写 2014全国II卷 庄子《道遥游》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苏轼《赤壁赋》 理解型默写 2014全国I卷 屈原《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春望》 理解型默写 2013全国I卷 白居易《观刈麦》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补足型默写 2013全国II卷 荀子《劝学》郦道元《三峡》白居易《琵琶行》 补足型默写 2012全国卷 孟子《告子上》韩愈《师说》辛弃疾《永遇乐》 补足型默写 1、全国课标卷命题,从2013年一到2016年,一直没有超出大纲规定的64篇。从考试的角度说,高三复习只要抓住64篇认真记诵就可以了。 2、从选材看,背诵默写考查篇目以高中为主,所以,应重点背诵高中14篇。 三、备考方法突破 能背诵并能正确书写名句名篇,准确记忆、规范书写是核心,该题目不允许有错字、添字或漏字,另外,书写应注意笔画清楚,不要写连笔字,书写模糊或笔画不规范则全句算错。 1、注意语句出处,强化记忆 备考复习过程中应做好整篇记诵,并且深人理解诗文名句的意思和深刻含义。只记忆诗文中的名句有时会割裂整篇诗文前后的联系,在默写时往往会记忆不牢,默写不准确。 2、攻克生字难字,准确书写 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名句,多数考生都能熟读成诵,但是在考试中却屡屡出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过生字、难字关,另外不良的书写习惯也容易导致丢分。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以上三句中的“蟹”“螯”“鳝”“壑”“嫠”“豗”“砯”等字就极易写错,复习中一定要多参照课本,反复强化记忆,做到书写准确。 3、注意同音异形字词,做好区分 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意义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词在诗文名句中屡见不鲜,对这样的字词应特别予以重视,这样的字词也往往是命题人最有可能设置陷阱的地方。 如: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④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其中①句中,“小乔初嫁了”中的“初”,往往会写成“出”,而“羽扇纶巾”的“纶”字又容易写成“伦”。第②和③句中的“尊”和“樽”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分,另外“酹”“麋”“匏”也十分容易写错。第④句中“沧”容易写成“苍”,而“蓝田”是地名,不能写成“篮田”。第⑤句中,“幽愁”容易错写为“忧愁”,要特别注意。 4、要牢记通假字,绝对忠实于原文 古诗文默写中,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大量存在,虽然通假字与本字的意思是一致的,但在默写中把通假字写成本字,就错了。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以上句中的“生”“受”在默写的时候不能写成“性”和“授”。 四、命题趋势预测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即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是每年必考的题目。通常给出名篇的题目和作者,给出诗文中的首句、尾句或中间句,要求考生将原文补充完整。 2013年及其以前的高考考查题型是补足型默写,2014年起变为理解型默写,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默写。2017年命题方式不会改变,但分值会由6分调整成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