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政治(必修3)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6·选择,2015·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2015、2017·选择);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3·简析)。 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古代辉煌的历程(春秋雏形、秦划时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点拨 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典例1 (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 A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 ,可见A符合题意;B、C虽然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能认为其集中体现在中医药上,D项错误。 跟踪训练1 (2015·江苏高考)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内地西藏班中学也开设藏语文课;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 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可见( )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保障藏族群众文化发展的平等权利,凸显了民族平等原则,故①正确。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错误。通过藏语文的开设,可见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故③正确。宗教只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排除④。 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是什么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为什么 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怎么办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②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交流、借鉴、融合、吸收中发展 闪记 典例2 (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①正确。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③。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④。 跟踪训练2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围棋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愫。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游戏到思想,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材料说明(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继承是其发展的前提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体现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围棋的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①④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的区域性,也没有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③不选。 考点3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表现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汉族、鲜卑族、吐蕃族等共同创造的敦煌石窟等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格萨尔王传》等优秀的民族文学 作用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典例3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正确;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④正确。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③ 错误。 跟踪训练3 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黎族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18.中华文化的作用 典例4 (2015·江苏高考删改)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 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如,“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审题与解答 审设问 知识范围 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 说明意义 审材料 有效信息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灋”字从理据的角度看,理据保留程度高……“法”从书写的角度看,形体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快 考查知识点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灋”字是重要见证) ②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灋”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灋”的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 写答案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3)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跟踪训练4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答案 (1)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3)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近几年的高考主观题中,这一观点经常考查到。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积极影响。 常用答题语言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失分点1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 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矫正训练1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答案 D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项排除;A、B两项不符合题意。 失分点2 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醒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矫正训练2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族语言。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上称谓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发展民族语言,③不选。④错在“消除”上。 失分点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提醒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 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矫正训练3 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②错误。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③错误。 热点聚焦26 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中国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中国古代即有“诗教” [命题猜想]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一绝。以古诗词为背景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高考重要的命题形式。 [命题预测] 1.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表明( ) A.电视节目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的说法,诗歌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意味无穷的诗词宝库中不断得到滋养。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誉为“综艺清流”。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点②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诗词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信息点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诗词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信息点④ D.中国古诗词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2.《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 ③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诗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③符合题意。 3.《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个“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的社会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唤,是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生于物质不再匮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渐渐成长之后的必然向往。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信息点⑤ 学习中国诗词文化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信息点⑥ 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现代传媒这种先进传播的手段,激发了人们传承诗词文化的热情。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亲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精神向往。 (3)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汉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2017年《开学第一课》的第一章“字以溯源”,为同学们讲述了前辈们为传承、保护汉字而坚守一生的故事,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汉字之美。下列对汉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是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历史见证 ④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①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错误。 2.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道义责任”,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可以看出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3.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民间美术在透视上不追求纵深感,而有着“看得多、看得全”的审美辨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答案 B 解析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4.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燕赵”“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B正确。A、C、D三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 5.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5 000年历史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表明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③正确。②④材料未涉及。 6.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对佛教中国化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佛教产生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的消失 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必然导致文化差异的消失,②错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而非一切成果,③错误。 7.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剧,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 ①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各具特色不等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①不选。题干主要体现了不同文化各具特色、求同存异,明显没有涉及市场调节,③错误。 8.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云南印象》源自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正确。《云南印象》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④正确。①材料未涉及。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③错误。 9.北京故宫博物院新推出一款手机APP——每日故宫。该软件每天为用户甄选一款馆藏珍品,邀您“同游宋元山水”“共访禁城别苑”,探寻皇家日常令人惊叹的细节,感受传世珍品不竭的历史生命。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可以( ) A.拓宽传播渠道,展现中华灿烂文明 B.增加故宫馆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C.满足用户需求,丰富珍宝文化内涵 D.消除时空局限,体验古典审美雅趣 答案 A 解析 通过手机APP感受故宫博物院传世珍品不竭的历史生命,体现了移动互联技术拓宽了传播渠道,展现了中华灿烂文明,A正确。B错在“增加故宫馆藏”上。C错在“丰富珍宝文化内涵”上。D错在“消除”上。 10.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立足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中华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面向周边文化博采众长,在交流中发展,①②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③不选。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11.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它还意味着异见者之间的共识,关于社会核心价值的共识。多元也不仅仅是不同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它还意味着对利益博弈规则的一致认同。这是因为( ) ①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具有继承性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不仅仅是不同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强调的是文化的包容性;而“异见者之间的共识”“对利益博弈规则的一致认同”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①③正确。②④与材料无关。 12.甘肃的拉面闻名世界,其制作非常讲究:汉族农民耕种的小麦制成劲道的面条,藏族牧民饲养的牦牛切成软糯的肉片,蒙古族驼工自阿拉善运来了蒙盐提鲜,西域胡人带来了胡椒、茴香入味。一碗牛肉面,浸润着文化、体现着融合。由此可见( ) 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不断创新 ②不同的区域文化呈现各自特有色彩 ③融合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质 ④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兰州拉面融合了汉族的面条、藏族的肉片、蒙古族的蒙盐等,体现了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①④正确。②③与材料无关。 13.目前,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族的拉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竹帽编织技艺、肥套等。这主要反映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说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②④正确。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均不选。 14.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没有涉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②不选。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④错误。 二、简析题 15.2017年9月11日,第12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本届论坛以“中国-东盟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围绕传统艺术人才培养途径、传统艺术传承模式、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旨在交流中国与东盟各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东盟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文化艺术领域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包容性的知识,说明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重要意义。 答案 (1)文化包容性是指不同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等。 16.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文化以仁爱、和谐、中庸等作为核心价值,以博大包容的胸怀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 对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实践的智慧和方案——世界各国一道共商共建共享,摒弃丛林法则,超越零和博弈,最终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理念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答案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华文化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紧密相融,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仁爱、和谐、中庸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具有相通性。 (3)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理念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独特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