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模拟(二)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共计48分) 1.随着秦汉更替,汉初宰相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秦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之时,通过“主臣”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的目的。秦汉宰相职能的这一变化体现了() A.汉朝宰相威望超过了皇帝 B.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 C.汉朝的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 2.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二十,则农末俱利。”(据《史记•货殖列传》)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A.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商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D.经济发展要兼顾农业与商业 3.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政府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于“出盐之乡”设置盐官,垄断收购盐户生产的盐,再“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该措施()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B.有助于规范和发展商业 C.顺应了工商经济发展趋势 D.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4.如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5.1900﹣1937年,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这说明() A.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B.民众生活受制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北方地区 D.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 6.如图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分布图(局部),据此可知() A.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B.近代民族工业均衡发展格局凸显 C.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 D.洋务企业创办呈现东多西少态势 7.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 A.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B.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 D.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8.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9.“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从该思想家20世纪初言论可推测其思想倾向是() A.破除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思想地位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坚持“中体西用”,恪守传统道德 10.文艺复兴开始以后,意大利建筑的主题由寺院转变为宫室,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了在欧洲盛行多时的使人产生肃穆感和敬畏感的哥特式风格。这样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突破了常规创造出一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这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 A.实质是古典文化的重现 B.主要目标是反宗教压迫 C.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强化 D.意在恢复被泯灭的人性 11.如图为中国近代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政治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揭露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 B.激发了国民的联合反帝斗争 C.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D.迫使日本放弃了侵华的野心 12.美国战略学家塞缪尔•菲利普•亨廷顿认为:未来战争将不再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而会在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在不同文明的断层线上展开,将来西方文明所面对的敌人就是儒教与伊斯兰教的联盟。这一观点着重强调了() A.世界多极化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 B.文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C.冷战结束后世界大战不可能发生 D.西方文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5分)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请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概括英国鼠疫疫情的特点及政府采取的防疫措施。(8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府应对疫情的背景。(6分) (3) 据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启示。(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20世纪70年代末,华西村根据自己地少人多、工业相对发达的实际情况将包产到户改为“集体承包”,剩余劳动力则转移到工业中去。20世纪90年代,华西村实行“一村两制”,村民不仅可以进行集体建设,还可以搞个体经济。十五大以后,我国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华西村对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增强了竞争力。1999年,华西村股份公司发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在村级管理方面,华西村还创造性地实行了“一分五统”的新思路,“一分”即村企分开,“五统”即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等举措,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 ﹣﹣摘编自《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史实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7分) 16.【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人口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协约国集团主要作战国(英、法、俄、意)就有二亿八千八百五十万。德奧集团虽在军队人数上稍弱于协约国,但是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又可凭借其海军优势,充分利用美、日及拉丁美洲的工农业产品。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订了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由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瓦德西和斯里芬等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才最后制订的,称为“斯里芬计划”。德国军国主义的战略家们估计,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所以这个计划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战场上,打击法国,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及其执行结果。(8分)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节选)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 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9分) (2)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6分) 答案解析 1.【解答】由汉初宰相“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通过“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追求“百姓亲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努力体现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故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抛弃“文牍主义”和进行“主臣”建设,侧重的是官员的办事能力,而不是行政效率,C项错误。 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二十,则农末俱利”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强调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很重要,即强调经济发展要兼顾农业与商业。 【解答】根据材料“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二十,则农末俱利”可以看出,作者强调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很重要,重农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不仅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也强调商业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不是抑商的表现,故B项错误。 商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是材料中强调商业重要性的原因,而且材料还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因此C项不全面,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于‘出盐之乡’ 设置盐官,垄断收购盐户生产的盐,再“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进行分析。 【解答】唐政府垄断收购盐户生产的盐,再转卖给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由官产官销改为官产商销,这一做法既顺应了当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又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规范商业行为、发展商业,故B错误; 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唐朝各个时期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内容,分析得出强调了重视士人才学和能力,进而得出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中初唐时期、唐朝中期以及唐朝后期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可以看出强调了对士人才学和能力的重视,这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故A项正确。 唐代儒学仍然是主流思想,因此衰败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没有体现儒学对科举的影响,故B项错误。 C项中的唯一说法绝对化,排除。 表格只是体现了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没有体现科举取士状况,因此无法得出社会流动性加强,故D项错误。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用西门子马达带动,所用羊毛主要产自山东、河南及西北各省,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棉线多购自天津纱厂,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 【解答】由材料可知,京、津两市地毯工业的机器设备主要来自西方,颜料多由英、德等国进口,大部分产品经由天津运销欧美各国,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未涉及民众生活,故B错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政府扶持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示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分布特点,进而分析得出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解答】 依据图示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企业在各个省份中均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注重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故A项正确。 图示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企业,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状况,而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故B项错误。 依据图示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洋务企业在各个省份中均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无法比较得出民用企业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军事企业,故C项错误。 D项不是图示的主旨,排除。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孙中山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悬殊过大的弊端,为了缩小贫富悬殊,提出民生主义,进而分析得出孙中山认为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悬殊过大的弊端,为了缩小贫富悬殊,提出进行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说明孙中山认识到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道路,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主要是克服西方国家贫富悬殊过大,没有反映孙中山认识到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对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态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的主旨,结合武昌起义的影响和张謇的政治主张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可知,随着革命局势的发展,张謇认识到共和是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努力争取实现共和,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故B项正确。 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张謇认识到共和是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努力争取实现共和,不能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A项错误。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立宪派张謇努力争取实现共和的政治理想,说明没有放弃政治理想,故D项错误。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解答】通过材料“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牺牲传统文化,破除保守观念;通过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可以看出作者主张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综合即说明作者主张牺牲传统文化来保证中国的发展,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故A正确; 重建儒家思想地位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特征,不符合康梁变法的信息,排除C; D恪守传统道德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寺院转变为宫室“、“肃穆感和敬畏感”、“新颖而生动的活力”,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的目的是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泯灭的人性。 【解答】根据材料“由寺院转变为宫室“、“肃穆感和敬畏感”、“新颖而生动的活力”可知,材料强调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大旗,致力于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泯灭的人性,故D项正确。 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并不是单纯地重现古典文化,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反对宗教压迫,也没有推动世俗王权的强化,故排除BC项。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巴黎和平大会”、“青岛”、“日本”、“中国”判断出图示反映了巴黎和会,然后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中的“巴黎和平大会”、“青岛”、“日本”、“中国”等信息可知,反映的事件是巴黎和会。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遭到拒绝,引发了中国各个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 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没有进一步使中国主权丧失,因此AC项说法错误,排除。 巴黎和会并没有日本放弃侵华的野心,故D项错误。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题的关键是“未来战争将不再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而会在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在不同文明的断层线上展开,将来西方文明所面对的敌人就是儒教与伊斯兰教的联盟”。 【解答】“未来战争将不再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进行,而会在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在不同文明的断层线上展开,将来西方文明所面对的敌人就是儒教与伊斯兰教的联盟”表明这一观点着重强调了文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故B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B。 二.材料题 13.【分析】(1)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结合题干“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进行概括分析。 (2)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结合题干“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新冠疫情的防控进行阐述即可。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可知英国鼠疫疫情次数多且持续时间长,措施结合材料”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进行概括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可从政治、经济及思想科学文化进行分析阐述。 (3)结合英国防疫措施可从政府重视、防疫措施、关注民生进行阐述。 故答案为: (1)特点:次数多(多次反复);持续时间长 举措:采取隔离措施并合法化和制度化;通过立法防控;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济贫基金救助。 (2)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3)启示: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防疫措施要科学、有效;关注民生,关心群众利益。 14.【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需结合华西村的发展、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来解答。 【解答】材料概述了华西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华西村的发展实际上折射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时代推动华西村改革,华西村的改革又使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走在农村改革的前列。根据材料“将包产到户改为“集体承包”,剩余劳动力则转移到工业中去”,可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一历史现象,这一历史现象要分两个部分概述,即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根据材料“村民不仅可以进行集体建设,还可以搞个体经济”“抓大放小”“华西村股份公司”等史实,均可以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根据材料“一分五统”“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可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一历史现象。 故答案为: 示例1: 史实:华西村实行的“一分五统”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 历史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概述: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与此同时,我国还发展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 评价:基层民主的发展,不断提高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扎实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示例2: 史实:华西村将包产到户改为“集体承包”,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历史现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概述: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我国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评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5.【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1)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本小问,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内容分析概括;(2)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本小问,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内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可以得出重用儒生,修订和完善律令;“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可以得出引礼入法,注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可以得出削减繁杂严苛的法令,趋向轻刑;“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可以得出注重法律的监督执行;“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可以得出法律运用利民为先,注重德刑。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结合改革内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重用儒生,修订和完善律令;引礼入法,注意法治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削减繁杂严苛的法令,趋向轻刑;注重法律的监督执行;法律运用利民为先,注重德刑。 (2)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或汉化)进程;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借鉴。但由于官员的素质、文化差异及守旧官僚的抵制,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效果,导致北魏后期法制的混乱。 1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战,第1小问结合材料和一战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及施里芬计划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背景:根据材料“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人口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协约国集团主要作战国(英、法、俄、意)就有二亿八千八百五十万”、“ 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又可凭借其海军优势,充分利用美、日及拉丁美洲的工农业产品”和所学知识可知,需要从法德矛盾、两大集团对立、实力对比级战争的准备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构想:根据材料“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战场上,打击法国,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即可归纳出速决战;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施里芬计划最终破产。 故答案为: (1)法德矛盾由来已久;一战前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德国面临同时与法俄作战的形式;协约国在人力资源、经济军事实力和海外殖民地等方面处于劣势;同盟国战争准备充分,军备和军事动员能力强。 (2)战略构想:速决战;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执行结果:协约国取得马恩河战役的胜利,稳定了西线,“施里芬计划”破产。 17.【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的功绩。考查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及其影响和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思想及其动机,考查的是对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背景及其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体现的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动机: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第二小问的影响,可以从政策的转变: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建设力量: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加以概括。 (2)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以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奖励科技创新等方面概括。 故答案为: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奖励科技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