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政治试题

渭滨区2019-2020-1高二年级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9年10月1日晚上,庆祝新中国70华诞大型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 ‎②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19年8月28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举行 ‎③‎2019年9月13日,金砖国家智库国际研讨会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举办 ‎④‎2019年9月25日习近平乘坐轨道列车前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席投运仪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庆祝新中国70华诞大型联欢活动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举行都属于文化现象,①②符合题意。‎ ‎③:举办金砖国家智库国际研讨会属于政治活动,③不符合题意。‎ ‎④:习近平乘坐轨道列车前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席投运仪式属于经济活动,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说明了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纯粹“自然”的东西也可称之为文化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④置身于文化环境中就能提升文化素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说明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②错误;置身于文化环境中不一定能提升文化素养,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3.“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下列诗句相一致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B:诗词“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从《文化生活》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符合题意。‎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未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排除A。‎ CD:“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体现了文化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各国共赏百园,共品绿色。这是一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丹麦设计师从中国水墨画中汲取灵感,定义新园林;美国设计师带来“东西园”,探索寻找东方与西方园艺空间的“和而不同”;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由此可知 ‎①文化具有同一性,各国坚守共同的文化根脉 ‎②文化具有世界性,各国在园艺方面美美与共 ‎③文化具有传承性,各国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文化具有同一性的说法中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要求,①说法错误。‎ ‎②④: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各国共赏百园,共品绿色,是一场世界范儿、中国风的全球园艺盛宴,表明文化具有世界性,各国在园艺方面美美与共,也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传承性,而是强调文化的交流,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共有近900名中外代表参加。本次大会既是经贸活动商谈会,也是参会各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体现了 A. 是一种直接的文化传播途径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C. 文化交流通过外交活动才能实现 D. 商业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D: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既是经贸活动商谈会,也是参会各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体现了商业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开展,D符合题意。‎ A: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排除A。‎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B说法错误。‎ C:文化交流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交流通过外交活动才能实现”的说法太绝对,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文化传播的途径不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及大到政治经济活动小到家庭聚会等,而文化传播的手段在现代主要是大众传媒。在做题中这二者绝对不能混淆。‎ ‎6.‎2019年7月6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是因为文化遗产 A.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 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 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 D. 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AB不符合题意。‎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C不符合题意。‎ D: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透过汉服文化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透过“汉服文化”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排除①。‎ ‎③:材料体现的是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③。‎ 故本题选B。‎ ‎8.“让新闻更好看,让时政不难懂”,2018年两会的报道,新媒体玩出了新高度:“三微(微博、微信、微视)一抖(抖音)”全面介入,从客户端和微博跨平台视频直播,到VR技术全景展示人民大会堂,创意传播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①使大众传媒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丰富了文化传播与共享的手段与方式 ‎③表明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表明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与共享的手段与方式,表明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④符合题意。‎ ‎①:大众传媒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不是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①说法错误。‎ ‎③:表明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命脉。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错误的是 A. 积极继承古代文化,古为今用大力发展 B. 借鉴学习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丰富自身 C. 对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 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发展民族“血脉”‎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古代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选项A错误但符合题意,A入选。‎ BD:选项BD未涉及对待传统文化,BD不选。‎ C:选项C是正确对待对传统文化,不符合题意,C不选。‎ 故本题选A。‎ ‎10.‎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唯一目的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创作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①错误。‎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错误。‎ 故本题选D。‎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问题,并再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看,教育 ‎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①②符合题意。‎ ‎③: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不符合题意。‎ ‎④: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教育的重要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2.藏医药浴法以藏族传统生命观和健康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的汁水实现疾病防治的传统医学实践。2018年11月,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藏医药科学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始终领先于世界 B. 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决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C. 藏族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D. 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D:藏医药浴法以藏族传统生命观和健康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的汁水实现疾病防治的传统医学实践,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D符合题意。‎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藏医药浴法始终领先于世界,A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 B: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而不能决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说法错误。‎ C:藏族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 故本题选D。‎ ‎2019年国庆期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再一次在群众中传唱,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 这首歌曲有多个版本,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歌唱家李谷一版本的激昂有力,2019年建国70年王菲版本婉转柔情,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以及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情感。这说明 A. 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文化创新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C. 文化创新是人脑主观自生 D. 文化先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14.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不论是在哪里,每当这首优美的乐曲响起,各族人民都会共情共鸣,跟着乐声一同吟唱,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这种激荡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情感 ‎①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体现了我们共同价值追求 ‎④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心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13. B 14. B ‎【解析】‎ 本题以2019年国庆期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再一次在群众中传唱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3题详解】‎ B:这首歌曲有多个版本,但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以及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情感,这说明文化创新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B符合题意。‎ A:文化先进、健康和落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文化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A说法错误。‎ C:文化创新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说法错误。‎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先于有时又会落后于人们的实践活动,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4题详解】‎ ‎②④:不论是在哪里,每当这首优美的乐曲响起,各族人民都会共情共鸣,跟着乐声一同吟唱,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这种激荡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情感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心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②④符合题意。‎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排除①。‎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体现了我们共同价值追求,排除③。‎ 故本题选B。‎ ‎15.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凝练概括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①梦想精神-一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②团结精神一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③奋斗精神一一春夏耕耘,冬秋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 ‎④创造精神-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梦想精神,①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强调的是责任感,没有体现团结精神,②不选;“春夏耕耘,冬秋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体现了奋斗精神,③符合题意;“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奋斗精神,而不是创造精神。不选。选B。‎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 ‎①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②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③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 ‎④必须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和必须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都不是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措施,排除③④。‎ 故本题选A。‎ ‎17.‎ ‎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自满自足到失落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以下做法能展示我国文化自信的是 ‎①南京夫子庙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 ‎②某地花费巨资复建古城风貌打造城市名片 ‎③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时多选择本土品牌服饰 ‎④以国际范儿的名字命名新建道路提升城市档次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南京夫子庙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属于文化自信; ②不合题意,某地花费巨资复建古城风貌打造城市名片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不属于文化自信; ③符合题意,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时多选择本土品牌服饰,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属于文化自信。 ④不合题意,以国际范儿的名字命名新建道路提升城市档次,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故选:C。‎ ‎【点睛】所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8.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多次立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63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选择到贫困山区工作,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张富清的优秀事迹表明 ‎①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作用 ‎③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永久魅力和时代风彩 ‎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决于人的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题目中,获得战斗英雄称号的老党员张富清多年来一直刻意尘封功绩,选择到贫困山区工作,用实际行动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其优秀事迹表明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永久魅力和时代风彩,①③选项正确。‎ ‎②:文化不能决定人的精神境界,②错误。‎ ‎④:人的思想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9.‎2018年9月13日,以“学以成人”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哲学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今天,更加重视哲学的原因是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B.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能够推动时代的前进 D. 哲学能指明社会发展方向,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物质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正确和错误之分,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B观点错误,应排除;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能够推动时代的前进,C观点错误,应排除;真正的哲学能指明社会发展方向,同时哲学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D观点错误,应排除。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①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②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③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④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③适合题意;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①不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 ‎2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2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蠢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运动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④→①→③→②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C符合题意。‎ ABD:其它选项中的顺序都是错误的。‎ 故本题选C ‎23.下列能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是 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A不符合题意。‎ 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吸取以前的经验,把以后的事做得更好,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符合题意。‎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不符合题意。‎ D: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体现的的意识(认识)的主体差异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24.‎2019年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也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观念的存在能够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具体性条件性。①: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说明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即材料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 ‎②:“也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未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不符合题意。‎ ‎④:观念的存在不会自己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客观现实的存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5.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变化说明 ‎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②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②③符合题意。‎ ‎①: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理论才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①说法错误。‎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④。‎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要聚焦学生这个中心,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M高校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摸清学生的社会关注点、思想困惑点和理论渴求点,有的放矢地备深、讲授;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一些课堂已经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思政课从“曲高和寡”变成“润物无声”。‎ ‎(1)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生活”角度,分析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答案】‎ ‎(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改造社会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学校思政课教育能够转化为推动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学校加强思政课,能提高青少年关注、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养。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形成正确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④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⑤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思政课能给学生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学生深受震撼、力量倍増,引领学生不断前进;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少年的培养要扎根中国大地,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要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思想政理论课的开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生活”角度,分析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的意义。‎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文化与生活”角度,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分析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的意义,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从“文化与生活”角度来组织答案:‎ 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说明学校“思政课”教育能够转化为推动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 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角度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思政课”,能提高青少年关注、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角度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形成正确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从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角度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思政课”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角度分析说明“思政课”能给学生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学生深受震撼、力量倍増,引领学生不断前进;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文化创新的角度,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说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属于措施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角度分析说明青少年的培养要扎根中国大地,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角度分析说明思想政治要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从文化创新的主体角度分析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点睛】本题第一问是原因、意义类主观题,此类试题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分析......原因......的依据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等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指出教材中的理论原因,还要分析其现实意义,有的还要回答不这么做的危害。另外要注意高考政治的时政性。考生要审好题,明确设问中的主体和知识范围,然后结合材料一一回答。此类试题回答要注意以下几步:审设问定范围、想理论调知识、读材料找关键、组织语言写答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浮生六记》原是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记叙的是沈复和妻子芸娘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昆曲是综合了戏剧、文学、服装、音乐等门类的古老东方艺术。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创新结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让观众置身于演出实景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跟随演员穿行在园林的亭轩廊窗间,且听且行、且坐且立。这一浸入式表演形式,自2018年8月首演以来,没有任何的宣传投入,只是靠着昆曲迷们在朋友圈的“圈粉”而悄然走红。‎ 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简要说明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悄然走红所包含的道理。‎ ‎【答案】‎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创作者尊重原著,结合昆曲和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并予以创新,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真正做到不“沿袭”不“抛弃”,“取”“去”结合,古为今用,获得成功。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将昆曲和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创新结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满足观众文化体验,做到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获得成功。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浸入式表演形式,不做任何的宣传投入,只是靠着昆曲迷们在朋友圈的“圈粉”而悄然走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悄然走红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等方面,简要说明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创作者尊重原著,结合昆曲和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并予以创新,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真正做到不“沿袭”不“抛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通过浸入式表演形式在朋友圈悄然走红。‎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简要说明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悄然走红所包含的道理。‎ 从材料可以看出,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创作者尊重原著,结合昆曲和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并予以创新,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真正做到不“沿袭”不“抛弃”,“取”“去”结合,古为今用。同时将昆曲和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创新结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满足观众文化体验,做到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并采用浸入式表演形式,不做任何的宣传投入,只是靠着昆曲迷们在朋友圈的“圈粉”而悄然走红。‎ 可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等方面,简要说明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悄然走红所包含的道理。‎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8.‎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走向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的原因。‎ ‎【答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三精一魂)等方面,阐述弘扬中国精神能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的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等方面,阐述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的原因。‎ ‎【点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性: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 C.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每年有20多亿吨的生活垃圾需要清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过去人们单纯地认为,“集中填埋是处理垃圾的最佳方式”。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极少部分垃圾才需要填埋,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让大部分垃圾变为再生资源,可以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取得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效益。一直以来,我国在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然而从实践看,垃圾分类工作总体进展缓慢。调查显示,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滞后、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居民不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是成为造成此项工作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人人出力,日积月累,方能有成。‎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垃圾分类工作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促进垃圾分类,就要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③规律是客观的,搞好垃圾分类要做到既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既要反对不顾规律的急于求成,又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活垃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人们处理垃圾的方式的转变为材料,从《生活 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提炼观点、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应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生活与消费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解题的知识要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反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整合相关知识要点,形成答案要点。‎ ‎①物质决定意识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垃圾分类工作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②意识的反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要促进垃圾分类,就要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③规律的客观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规律是客观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既要反对不顾规律的急于求成,又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知识要点。第二步,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0.阅读材料,回答按下列问题。‎ ‎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探月梦想征程中的里程碑。嫦娥四号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中的重要一环。预计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2019年底左右实施。后续探月任务依次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进行一次联合探测,包括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进行一次联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要通过嫦娥八号验证部分技术,为各国一起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不断推进探月工程的作用。‎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探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获得不为先人所知的月球奥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有利于层层推进对月球的认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探月工程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技术的正确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验证部分技术,为各国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不断推进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不断推进探月工程的作用。‎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不断推进探月工程的作用,属于材料分析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可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角度分析说明探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获得不为先人所知的月球奥秘。‎ 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角度分析说明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有利于层层推进对月球的认识。‎ 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角度分析探月工程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技术的正确性。‎ 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角度分析说明通过验证部分技术,为各国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 ‎【点睛】做哲学主观题一定要仔细的地审清考查的知识范围,看看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还要了解每一块的具体知识,清楚把握每一个具体知识。同时,我们要善于分析材料,条分缕析,将学到的知识细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