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检测题 (1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 20 -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答案】1. B 2. D 3. D - 20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D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D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智县委 贾大山 他姓智,那时人们不叫他智书记,而是叫他智县委。 - 20 - 夜晚,我和我的伙伴们打戏院门口的电灯泡玩儿,看谁能打中。我正瞄准,忽然有人揪住我脑后的小辫子,伙伴们立即就跑散了。扭头一看,揪我小辫儿的是个生人,中等个儿,白净脸儿,穿一身灰军装,戴一副眼镜,我挣脱他的手,撒腿就跑,他一把又揪住我的小辫儿,揪得好疼。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终于把我揪到父亲面前去了。 “这是你的小孩?”生硬的外地口音。“噢,是我的孩子。”父亲是个买卖人,开着一个杂货铺,一向胆小怕事。一见那人,赶忙捻亮罩子灯,显得很惊慌。 “智县委,请坐……”我也一惊,他就是智县委!智县委没有坐,眼睛忽然盯住桌上的一片字纸。那是我写的一篇大楷: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哪个写的?”他问。“他写的。”父亲指指我说,“瞎画。”他立刻瞅定我,脸上竟然有了喜色,眼镜也显得明亮了。“几岁了?”“十岁了。”“十岁了还留小辫儿?”父亲赶忙解释:当地的风俗孩子们留小辫儿,要留到十二岁,成人。智县委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哇,那就留着吧!” 智县委夸了一番我的毛笔字,就和父亲说起话来。他问父亲的年龄、籍贯,又问这个小铺值多大资本,生意如何,拿多少税。我站在他的背后,并不注意他们的谈话,眼睛一直注视看他的衣襟下面露出的那块红布——那是一把盒子,真家伙! 他和父亲谈着话,忽然仰着头,望着货架子说:“怎么,连个字号也没有?”“没有。”父亲笑着说,“小本买卖,还值得立字号?”“怎么不值得?”智县委好像生气了,脸色红红的,说,“城里买卖家,哪个没字号?‘亨茂号’‘文兴成’‘荣泰昌’‘广顺正’,都有字号嘛!你也赶快立个字号!”父亲想了一下,说:“叫‘贾家小铺’?”“不好,小气!”“叫‘万宝店”?”“也不好,俗气!”父亲就笑了:“智县委赏个名儿吧!”“‘复兴成’,怎么样?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一切都要复兴的,你也要复兴嘛!”父亲说:“好,行,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智县委对买卖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脾气也很暴躁。 他不但要求买卖人做到“秤平斗满,童叟无欺”,而且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夏天不搭凉棚不行,门口不设“太平水缸”不行,没有字号也不行……谁家不按他的要求去做,就把掌柜的叫到街上,当众吹一通。买卖人都很怕他,暗地里叫他“智大炮”。 买卖人怕他,心里又很敬重他。有一天,我看见一个胖胖的、歪戴着帽子的醉人,从周家烟摊上拿了一盒“大婴孩”香烟,说是“赊账”。周掌柜不认识他,刚刚说了一声“不赊账”,醉人口里便冒出一句惊人的话:“老子打过游击!”话音刚落,智县委刚好走到这里,啪啪就是两个耳光!醉人急了,拍着胸脯大叫:“好哇,你敢打………” - 20 - 认清是智县委,放下香烟,赶紧走了。买卖人哈哈笑着,故意说:“智县委,你们八路军,可是不兴打人呀!”“这种东西不是人!”“他喝醉了……”“我也喝醉了!”他说。 寒假里,刚刚下了一场雪,街上冷清清的,没有人买东西。我正趴在柜台上写大楷,一个青年来买松花,买二十个。父亲看看玻璃缸里,只有十来个松花了,便说:“买那么多?”“有多少要多少吧!”青年笑着说,“前天晚上,智县委来买松花,没有敲开你家的门。今天我想多买几个,给他预备着。”“你是……”“我是他的通信员,叫小马。”小马说,“智县委睡觉前爱喝两口酒,最喜欢吃松花。”我想起来了,正是下雪的那天晚上,父亲正在灯下“碰账”,外面有人啪啪地敲门,父亲没有理睬。 又敲,父亲便一口吹灭了灯……“那是智县委?”父亲吃惊地望着小马。 小马笑着点点头。 “我不信。”父亲摇摇头,也笑了,“半夜里,那么大雪,他来买松花,你干什么?” 小马说:“黑夜里买东西,他总是自己去,从不使唤我们,买到就买,买不到就回去。他怕我们狐假虎威,打扰睡下了的买卖人。” 从那以后,不管天多晚了,只要听到敲门的声音,父亲就赶紧起来去开,但是哪一次也不是智县委——智县委调走了。 他走了,好像是在一个春天,满街古槐吐新芽儿的时候。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从“我“因为淘气,被拉到父亲面前教训开始,因为“我”在智县委眼中还是个小孩,所以“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 B. 在智县委与“我”父亲谈话的过程中,“我”眼睛一直注视着智县委衣襟下的盒子枪,是小孩好奇的正常表现。 C. 智县委睡前爱喝两口酒,他趁着酒劲掌掴不守军纪、欺榨百姓的醉汉,语言、动作描写精彩传神,读来大快人心。 D. 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笑”,面对智县委和小马,他脸上都是虚假的赔笑,符合父亲胆小怕事的小生意人形象。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革命年代一位八路军地方干部的故事,智县委这一陌生化的称谓,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 语言描写“他就是智县委”使情节陡然紧张,在“我”会吃苦头预设下,智县委的”哈哈大笑”又使情节舒缓下来。 - 20 - C. 小说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刻画智县委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D. 小说结尾写智县委悄悄调走,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意境,表达了“我”对智县委的尊敬、思念和深情祝福。 6. 智县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加以简析。 【答案】4. C 5. B 6. ①尊重文化。他见小孩练习书法,非常高兴,原谅了孩子的淘气;他反复推敲杂货铺 的字号。②疾恶如仇。他怒打欺负老百姓的“醉人”。③忠于职守。他维护治安,事无巨细, 常工作到深夜。④尊重他人,细心体贴。他不忍打扰通信员和商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C项,文中的“我也喝醉了”是对“他喝醉了……”的回应,并非智县委打人时喝了酒趁着酒劲;“醉汉”是否真的“打过游击”也不确定,因此“不守军纪”的表述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B项,“语言描写‘他就是智县委’”分析错误。“他就是智县委”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不是语言描写。 故选B。 【6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智县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加以简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重点写了有关智县委的四件事情,一是和父亲讨论我写的字和关于店铺名字的事,如原文“‘哪个写的?’他问。‘他写的。’父亲指指我说,‘瞎画。’他立刻瞅定我,脸上竟然有了喜色,眼镜也显得明亮了”“智县委夸了一番我的毛笔字,就和父亲说起话来”“父亲就笑了:‘智县委赏个名儿吧!’‘复兴成’,怎么样?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一切都要复兴的,你也要复兴嘛!’父亲说:‘好,行,不错。’。可见其尊重文化。二是怒打欺负老百姓的“醉人”。如原文“后来我才知道,智县委对买卖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脾气也很暴躁。”“他不但要求买卖人做到‘秤平斗满,童叟无欺’,而且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夏天不搭凉棚不行,门口不设‘太平水缸’不行,没有字号也不行”“周掌柜不认识他,刚刚说了一声‘不赊账’,醉人口里便冒出一句惊人的话:‘老子打过游击!’话音刚落,智县委刚好走到这里,啪啪就是两个耳光!”,可见其疾恶如仇,关心百姓。三是晚上去买松花,原文是“‘前天晚上,智县委来买松花,没有敲开你家的门。今天我想多买几个,给他预备着。’‘你是……’‘我是他的通信员,叫小马。’”“小马说:‘黑夜里买东西,他总是自己去,从不使唤我们,买到就买,买不到就回去。他怕我们狐假虎威,打扰睡下了的买卖人’。”深夜去买可见其工作到很晚,忠于职守;总是自己去,从不使唤人,买到就买,买不到就回去,可见其尊重他人,细心体贴。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分)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 - 20 - 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①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拳拳唯究心边事,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 [注]①觖(jué)望:不满意。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阃(kǔn),指城郭门槛,也代指统兵在外的将军。文中指被叶秀发顶替的桐城城防官员。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朝向朝廷所在的方向跪拜行礼。 C. 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文中其它“桐城”均无此义 D. 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学问文章都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 B. 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敌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心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 C. 叶秀发正直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于自己蒙冤革职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 D. 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湖水高田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 (2)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拳拳唯究心边事,无他言。 - 20 - 【答案】7. A 8. C 9. (1)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 (2)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交谈钻研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中指被叶秀发顶替的桐城城防官员”于文无据。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C项,“当面表示敬佩之情”分析错误。第三段写到“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这属于侧面描写,没有当面表示敬佩之情。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致身”献身;“去”离开;“如……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一邑”,全城。 第二句得分点:“问疾”探,问病情;“整”,整理;“拳拳”,言辞恳切;“究”,钻研;“边事”,边防事务。 【点睛】 - 20 -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年幼者(或求学之人)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最初任福州长溪主簿,遭遇父亲的丧事回家。服丧结束,转任庆元府学教授。任职期满后按资历经核准升为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遭遇母亲丧事,服丧结束后,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我竭尽全力以身报国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我们先离开了(这里),那么全城的百姓该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劳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没多久,又被授予宣教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平则鸣为他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 - 20 - 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会绝收的。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发病,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下属(胥吏差役)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不说其他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四、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0.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1.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0. D 11.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0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这个地方。从首联“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颈联“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等诗句看出,作者对西京的收复是快慰的,并无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中关键语句,品鉴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字眼,从修辞手法、炼字、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本题要求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本诗的尾联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悬知”一词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怎么知道”,而“悬知”的内容是“寒食节”的时候,在梨花处处的驿路,朝拜皇帝祖先陵墓的使臣,迤逦而来。所以这里运用了超前想象的手法,类似于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另外,“驿路梨花处处开”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些都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心情呢?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所以,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欢快之情。 五、古诗文默写(12分) 12.(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国君应当给妻子儿女做好榜样,推及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重视学校教育,强调尊重师长的道理,认为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便能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皇的奢靡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连一丝一毫都要掠夺殆尽,却从来不加珍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非天下也”。又如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在文章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二者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答案】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天下可运于掌 (4). 谨庠序之教, (5). 申之以孝悌之义 (6). 奈何取之尽锱铢, (7). 用之如泥沙。 (8). 灭六国者六国也, (9). 族秦者秦也 (10). 非兵不利 , (11). 战不善, (12). 弊在赂秦。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庠”“悌”“锱铢”“赂”。 六、语言文字运用(6分)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你所愿。”在新中国70华诞盛典之际,这句话令无数人动容,也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这一年,我们喜迎( ): 天安门前,群众载歌载舞为祖国祝寿;长城脚下,世园会喜迎国内外游客;濠江两岸,临港新区建设全面发力。这一年,我们见证奇迹: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 ), 令世界惊叹;中国女排11连胜,让国人振奋。这一年,我们目睹巨变:敦煌铁路全线通车,西部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一个个成就记录下一个个印刻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瞬间。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19年,改革发展任务虽然艰巨繁重,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于是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发展,扫黑除恶工作深入群众,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居前列。可以说,在 2019年,我们很辛苦也很充实,有付出更有收获。 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闯过隘口才能见到一马平川。有人说,在今天的中国,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过去这一年,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我们战风斗雨克服自然灾害;中美经贸关系几经( ),我们不畏风雨而做好自己的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栉风沐雨战胜各种困难……正是善于化危为机,我们才得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但没有任何一次被苦难打垮,而是在一次次的( )中铸就辉煌。今天,我们离伟大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13.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盛世 登陆 起伏 磨炼 B. 盛事 登陆 周折 淬炼 C. 盛世 着陆 周折 淬炼 D. 盛事 着陆 起伏 磨炼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改革发展任务虽然艰巨繁重,各项工作却有序开展,于是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扫黑除恶工作深入群众,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 B. 虽然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于是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扫黑除恶工作深入群众,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提升。 C. - 20 - 虽然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于是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扫黑除恶工作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D. 改革发展任务虽然艰巨繁重,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于是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拉动,扫黑除恶工作深入群众,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盛世”兴旺繁盛的时代。“盛事”指大事;美事。根据语境,“天安门前,群众载歌载舞为祖国祝寿;长城脚下,世园会喜迎国内外游客;濠江两岸,临港新区建设全面发力。”这些都是具体的事件,所以应该选“盛事”。 “登陆”意思为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狭义是指到达某个地方(多指陆地);可以作为军事用语,表示由空中或水域成功着陆。“着陆”飞机等降落到地面上 。根据语境,指的是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降落,所以选“着陆”。 “周折”波折,曲折,指不顺利。“起伏”指隆起与低伏,兴盛与衰落。根据语境,修饰的是“中美经贸关系”,时好时坏,所以选“起伏”。 “磨炼”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淬炼”是指反复经受考验,磨练。根据语境里的“一次次的”,可知选“淬炼”。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句子存在三处错误,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改革发展任务虽然艰巨繁重,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应该把“虽然”提到“改革发展”前面,可排除AD两项。 二是搭配不当,“工作稳步实施”应该改为“工作稳步推进”;三是结构混乱,“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提升”中“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提升”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即可。由此可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 - 20 -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七、作文(60分) 15.作文。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 请就此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例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 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流星,绚丽而短暂。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 - 20 - 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这启发了他以仁治国,事事以民为先,展现“贞观之治”的现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结实的基础。唐太宗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讴歌伟绩。由此可见,当初他取悦于民,他的仁政让他实实在在地坐拥天下。 历史就是如此。翻开历史的书页,无不向我们讲诉朝代更迭,试想君王如果仁政,便让江山稳固屹立不倒,那何乐而不为呢? 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必得天下。群众会像一抹阳光,给予君王与朝廷一片明朗大地;群众会像风帆,与君王和朝廷在大海上乘风破浪,顺利航行,共同进退;群众会像一棵大树,帮君王与朝廷遮挡所有的风雨……历史璀璨始终需要君与民共描绘,君待民好,民自然待君好。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材料的第一句话强调古代文化经典对今天人们的启发;第二句话强调阅读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第三句话是具体列举了孟子的事例,要求考生针对孟子的“发政施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 所以针对材料的内容,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立意: (一)谈论古代文化经典对今天人们的启发。 (1)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既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20 - (2)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牢牢记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数百年来的战乱中,坚定信念、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我们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来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 (3)中华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所组成的。它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弘扬,更需要子孙后代的传承。 (二)谈论孟子“仁政”思想对今天社会建设的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 (1)积极方面的影响。 在政治上的影响和意义:孟子“仁政”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符合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中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写入了党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经济上的影响和意义:孟子认为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这在当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从人民公社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关注三农到取消农业税,再到今天的农民种地,国家给补贴……这些都为农民拥有土地、拥有基本生存的权利做出了最重要保障,体现了当今政府对农民利益的关注。同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重视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在古代就已经开始重视了。与此同时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固国兴邦。 - 20 - 在教育上的影响和意义:孟子主张要向人民施与教化。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见孟子认为教育对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当今我们也提出了要以科教兴国,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已经在全国推行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保证了所有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国家还明确表示绝对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辍学。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提出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部分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部分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报告中还提出要更加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些要求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教育发展上重视。 (2)消极方面影响。 孟子的思想是围绕人治社会展开的,而中国转型正是要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简单而言,人治社会就是政令围绕君主及官吏展开,而法治社会是政令围绕政治体制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展开。人治社会存在权力没有限制、政策不可预期、人亡政息等弊病,所以中国要想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社会的治理模式。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法制设计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不合时宜的,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套人治思想,与法治相悖。但也不能说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时代就毫无意义。在法治框架内,仁政作为施政方针而存在,还是有可供借鉴之处。 参考立意:(1)得民心者得天下;(2)得民心以仁政为先;(3)仁者无敌;(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6)经典文化的传承意义;(7)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结构示例: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从(1)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2)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3)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积累: 1、京剧《曹操与杨修》是新编戏,传统老戏《华容道》、《群英会》都涉及过,如今老戏新唱,一时间获奖无数,她能成为经典,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有对文化的持之以恒,在大的戏曲环境下,再造经典本身需要的条件是苛刻的,所需锻造的时间更长,那些觊觎短期内砸钱造经典的想法,本身就与客观规律相违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道而驰,任何一种文化的坚持皆是用心之作,伴随着不可名状的孤寂,这可以说是文化的悲哀,也是其魅力所在。 - 20 - 2、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一方面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一些中国文化典籍介绍到欧洲,引发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国文化和思想。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3、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专对:指担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虽多,亦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4、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0 -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