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雪继续下 田杕 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这种局面的形成,始于上高一那年。 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了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县一中是省重点,进了县一中,一只脚就算迈进大学门了,我费了很大劲才考上的。乡高中一年也就能考上两三个吧。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孩子三岁了,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暖气了。我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显得高兴了,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回来了?”“嗯,甜甜,叫爷爷。”“爷爷。”“唉,好孩子。”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也说:“嗯,牛车,我也没坐过。”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我挪到父亲身边,将一件羽绒服披在他身上。父亲说:“我不冷,你娘给我做的棉袄棉裤厚实着呢。你们那衣服不行,一冻就透。”然后,羽绒服就转移到了我身上。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 “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其实,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豁出去一张厚脸皮再借借。”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母亲说:“刚才你叫他爹,他可恣坏了,你看他喝成那个熊样,多少年没喝醉过了。”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撇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有删减)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既点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隔阂,设置悬念,又自然地导入下文。 B.我工作后很少回家,后来就以孩子小为借口过年都不回去,这强化了“我”与父亲的隔阂之深。 C.父亲见到我们时“笑得有些谄媚”,“谄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想得到“我”谅解的心理状态。 D.父亲骗“我”说二满不敢在下雪天开车,对母亲却说是孩子想坐牛车,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 5、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6分) 6、小说最后一段意蕴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其作用进行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 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9.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鸿门宴》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留侯世家》 10、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吾得兄事之 ③沛公欲王关中 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越国以鄙远 ⑥沛公军霸上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1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邦去鸿门“谢罪”,宴会前紧张形势渐趋缓和,称呼项羽“将军”,可以看出刘邦谢罪是有诚意的。 B.范增举玦,暗示杀机,情势危急,“项王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极为严峻。 C.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D.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这体现的是张良隐忍、有远谋的性格特点。 12、选文中“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B.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C.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D.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二)诗歌鉴赏(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5、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子早起晚睡、操持家务的语句是: _ _ ,____ 。 (2)《离骚》中写诗人戴高帽、佩长带的语句是: _______ ,________ 。 (3)《赤壁赋》中客人感伤个人生短暂和生命渺小的语句是___ _,_ 。 三、语言表达(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共9分)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消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 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 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 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C.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消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一些文人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D.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身处逆境之时他们常常为消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20、下面是民大附中的一则招募启示,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其中的五处加以改正。(5分) 为加大印度留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的需求,我校打算以本校为汉语学习基地开展印度留学生暑假汉语夏令营活动。为了给这些印度留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现要在昆明招募寄宿家庭 25个。具体要求如下:能给印度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房间;家中至少有一个年龄不超过 20周岁以上的孩子;家庭关系和睦友好。报名截至日期:5月10日。相信大家都期待荣幸地被选上。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然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联,但并不是说 ① 。眼睛是通过调节睫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的,视力正常的人能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果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睫状肌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进而 ② 。不仅如此,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眨眼频率显著减少;而眨眼的作用主要是使眼角膜湿润, ③ ,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干眼症。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让我陪着你慢慢变老,就像小时候你陪着我长大一样。”也有人说:“小孝是陪伴,大孝是超越,我要成为你的骄傲。”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装 订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答案和解析 1、C; C “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错,原文第四段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故C错误。 2、D D“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第七段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故D错误。 3、A A因果关系倒置,原文第七段为“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应该是“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的原因。故A错误。 4、D D项“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分析错误,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牛车这个工具唤起“我”对过去的回忆,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希望得到孩子的谅解。 5、①文中两次写“雪”,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②第一次写“雪”,衬托“我”被父亲强制带回的伤感;③第二次写“雪”,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由冷漠到温暖变化的触发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6分) 6、①照应标题,营造氛围,使小说结尾富有诗意;②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浑厚;③升华主旨,进一步突出我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思考。(6分) 7、C.“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故选C。 8.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中的”“怼”是“怨恨”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对“怼”理解的意义,是以前的意思。 9. 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 双方立场敌对,“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具有非理性特点。 当双方不敌对,“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友爱互动。 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6分) 10、D ①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一样;②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③王,动词,称王;④刑,动词,杀;⑤军,动词,驻扎。 11、A A “可以看出刘邦谢罪是有诚意的”,刘邦谢罪迫于形势。 12、A “矣”句末语气词,后停顿,排除C.“济北”是前一句的状语,在其后停顿,选A.句子译为: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13、①“数”,多次;“目”,使眼色;“示”,示意;“三”,多次。译为: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戴的玉向项王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 ②“为”,替;“履”,鞋;“受”,接受,这里指“穿”;“去”,离去。译为: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长跪着替他穿鞋,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14、B 15、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6分) 16、(略)(6分) 17、B 第一处: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第二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第三处: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第四处: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B正确。 18、C 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其一绝对化,所述现象不是全部,而是部分,BD不选。其二“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仕途困惑”是主观感受,“怀才不遇”是现实境遇,选择合理。其三,最后两个短语之间是目的关系,“以解心愁”更恰当。故C正确。 19、B 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B正确。 20、“加大”改为“满足”,“打算”改为“计划”,“不超过20周岁以上”改为“不超过20周岁”,“截至”改为“截止”,“荣幸地被选上”改为“入选”(或删去“荣幸地”)。(5分) 21、①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 ②导致视力下降 ③眨眼次数减少(会使眼角膜干涩)(6分) 22、作文。(6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