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初升高语文衔接(古文)知识点梳理(附练习及答案)‎ 古文学法指导 第一,理清语法关系利用语法知识解决长句、难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实际上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学生之所以出问题,正是语法结构不清,瞻前不顾后造成的。‎ 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在理解时学生首先找出谓语“疾”(痛恨之意),再找出它的宾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个宾语又比较复杂,“夫”是指示代词,“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转折关系短语,搞清了他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再去理解和翻译这个句子就容易多了。‎ 第二,充分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在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善用《读本》‎ 宾语前置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庄子 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模拟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釜而炊 县:城镇  ‎ B. 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 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 D. 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 ‎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 ① 君其图之     ‎ ‎  ② 吾其还也 C. ① 吾是以先之     ‎ ‎  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 ①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 ‎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 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 ‎② 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 ‎④ 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 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  ‎ ‎⑥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 张孟谈首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 ‎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 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甲乙两文, 完成1—7题 甲:昔者秦繆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 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繆公叹曰:“食骏马之肉 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繆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梁由靡、石奋,均为晋军将领。)野人之尝食马肉于歧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 为繆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 ‎(《吕氏春秋·爱士》)‎ 乙: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 (《史记·‎ 秦本纪》)‎ ‎1. 选出“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 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以前,秦缪公曾坐两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损坏了 B. 以前,秦缪公曾坐四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马弄坏了 ‎ C. 以前,秦缪公曾坐四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损坏了 D. 以前,秦缪公曾坐两匹骑拉的车外出,车子被马弄坏了 ‎2. 选出不是通假字的一组( )‎ A. 昔者秦缪公乘马 “缪”通“穆”‎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B. 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 “还”通“旋”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C. 余恐其伤女也 “女”通“汝”‎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D. 晉人已环繆公之车矣 “环”通“坏”‎ 名之以其能,故谓之为染溪 “染”通“冉”‎ ‎3. 对下列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义的解释( )‎ A. 疾 ‎ a. 快速 b. 奋力 c. 痛苦 d. 敏捷 B. 害 a. 杀害 b. 危害 c. 妨害 d. 损害 ‎4. 对“于是遍饮而去”和“吏逐得,欲法之”中的“饮”和“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B.“饮”是动词的一般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 C.“饮”是动词的一般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D.“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 ‎5.“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这是什么句式? ‎ A. 宾语前置 B. 定语后置 C. 主谓倒置 D. 判断句 ‎6.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恐其伤女也”,“其”指代“晋惠公”‎ B.“缪公自往求之”,“之”指代“右服”‎ C.“中之者已六札矣”,“之”指代“缪公之甲”‎ D.“吏逐得,欲法之”,“之”指代的是“食善马肉”的“岐下野人”‎ ‎7. 甲乙两文记叙了同一件事,而详略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意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强调国君应当宽厚地对待百姓;《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强调“野人”报恩之诚 B.《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赞美他宽厚仁慈的君子之风;《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强调“野人”的报恩之诚 C.《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强调国君应当宽厚地对待百姓;《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说明“爱士”必有好报 D.《史记》详写秦缪公对“野人”的施恩,赞美他宽厚仁慈的君子之风;《吕氏春秋》详写缪公之急难遇救获胜,说明“爱士”必有好报 ‎【试题答案】‎ 一. 1. A 2. B 3. B 4. B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译文: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 译文: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译文:即使战胜敌人立下功劳,也不如尊崇大义高尚。‎ 二. 1. C 2. D 3. BD 4. D 5. B 6. A 7. D 附:给家长的一些话 ‎(一)过渡时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总感到高中语文难学,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规律。‎ ‎1. 知识层次的衔接 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我们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分阶段来编排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有质有量,如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由于对这些知识的层次安排合理有序,学生学起来觉得实在、易接受。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但这些少而精、容量大的题目,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拓宽加深,迁移性强、知识容量大,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 思维能力的衔接 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且处处要培养高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五个层级的培养。‎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内容一般是知识性较强的语言、字形、文化和文学常识等)。‎ ‎(2)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解释,是识记的高一级层级)。‎ ‎(3)分析综合(指分析解释和归纳整理,比前二者又高一级的层级)。‎ ‎(4)应用(指的是对语文能力的灵活运用,是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在表达方面的能力层级)。‎ ‎(5)鉴赏、评析(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可以说这五个层级安排得合情合理,它既考虑到高中生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 学习方法的衔接 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是立足于课本。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就基本不成问题了。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高考,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 ‎,那么在大纲和考试要求的范围内什么样的题型都是允许的,而且都是符合情理的。这样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改变过去局限课文,靠老师帮助辅导甚至猜题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得更好。‎ ‎(二)怎样顺利过渡 ‎ 有人总结说,一个刚跨入高中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上经历一个学习发展的曲线。这条学习发展曲线大致有四种类型:稳定型(包括高水平的稳定与低水平的稳定),下降型,起伏型,上升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高中新生应该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作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这将使他们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 要想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初高中语文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编排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把初中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着重培养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并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课文按文体分类编排。而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则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课文编排突出了综合性。 ‎ 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一篇课文学些什么,听课就无目的性;不知道重点难点所在,就不能实现“学非一日之功,要力争一日之效”的目标。 ‎ 先看文言文。涉及到作家作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章翻译及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就实词而言,高中课本中应掌握340个。实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感情色彩等。又比如句式,有常规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又叫状语后置)、省略句。另外文言文的翻译,遵从“信、达、雅”的原则。而现代汉语的学习,除学好教科书选的文章外,还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文学名著、精萃时文。‎ 了解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特点,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初高中学习过渡中不适应的状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 ‎1. 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 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学习时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式或途径,要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即采用“笨鸟先飞”的勤奋但低效率的做法。 ‎ 概括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高一的新生,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三戒三倡”。‎ ‎“三先三后”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三戒三倡”‎ 是:一戒把学习当做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二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高一学生,更应重视并学习别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博采众长。一方面使自己少走弯路,尽量缩短过渡期,尽早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另一方面,在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急剧扩增的新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摸索并迅速走出一条高效率的成功之路。 ‎ ‎2. 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 初高中学习能否顺利过渡,还有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看你是否对自己的学习充满自信。要做到“三相信”、“一莫要”:相信暂时的挫折无碍大局,只会帮助你积累经验教训;相信自己有能力,只是不得要领,没有施展出来;相信自己定能总结出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好方法来;切莫一遇困难,就沮丧、心烦,寝食不宁。‎ ‎3. 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大语文观点,即“语文的处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2)“实践+尝试”(生活中的语文,如报纸、杂志、书籍、媒体……),因此,更强调自学能力。 ‎ ‎4. 我不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崇尚吃苦的民族,因此很重“毅助”,但“兴趣”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你是要“乐此不疲”呢?还是要“苦不堪言”“虽苦犹甜”,这会看你的兴趣。怎样增加我们在学习语文中的兴趣呢? ‎ 一些语文知识、故事可以增强你的兴趣。如双关“太婆买菜不吃猫肉”。 不断的积累,可以增强你的兴趣。如练书法,写赠言、摘抄…… 灵活的运用,可以增强你的兴趣。如“这次第怎一个X字了行” 。不断突破万马战犹酣——自寻其乐(“没事偷着乐”)  环境:“读书必须环境静”(学习:赖宁)  毅力:“攻书莫畏难” 。具体方法(学习要求):积累、感悟、熏陶。‎ ‎ 积累:多读,多记(背)。对于积累,大纲要求:20部文学名著,50首诗词,300万字的读物,20篇文章。也就是说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更好地感悟和熏陶,只有大量的录入才能良好的输出。因此要做到“博闻强识”就要不但注重课堂的学习,更要注意课外的扩张。即“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总而言之,每一位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信心,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观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