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五校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五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 A. 体现了对王位传承的重视 B. 为王位继承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宗法制还是君权神授,本质都是为了宣扬政治统治的合法性,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涉及对王位的传承,A选项排除。 宗法制和三国演义的说法未涉及为王位继承披上神秘色彩,B选项排除。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 2.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 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 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 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答案】C 【解析】A.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所以不是中央官制。 B.中外朝制度是中央官制。 C.按照地方上,既保留了分封制,又实行了郡县制,既体现了西周的特点,又体现了前朝的特征,符合材料的意思。 D.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选官制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要求学生结合汉朝的地方官制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时也要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内容,西周时期之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征,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较为严格。 3. 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A. 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B. 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 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D. 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题干材料这是在这一治国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 社会阶层流动性越强,这个社会就越稳定,反之则越动荡。下列制度中哪个最容易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固化。( ) A. 秦国军功制 B. 汉朝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范围是上流社会,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容易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固化,故C正确。 ABD均为基层民众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能,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最容易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固化。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 ) A. 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 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C.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A.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不仅讲到了北宋加强对行政进行监察,还涉及到军事和财政,所以A是对材料片面的解读,故可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节度使,故可排除B; C.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不是问题的实质,故排除C; D.材料描述了北宋时对地方行政、军事和财政的监察与强化管理,其实质用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宋朝的地方官制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地方官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特征。 3.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业 B. 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答案】D 【解析】D.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D正确;材料中体现不了高昌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故A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错误。 故选:D 。 本题考查了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安西都护府设置后唐朝统治政策得以推行。 1. 有学者统计,17世纪从美洲流向中国的白银,每年约有170吨到200吨。据此,许多学者认为“白银是全球贸易兴起的一个关键性动力”,这一观点反映出明朝( )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是全球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 D. 是新航路开辟主要受益者 【答案】A 【解析】“17世纪从美洲流向中国的白银,每年约有170吨到200吨”表明明朝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17世纪从美洲流向中国的白银,每年约有170吨到200吨”。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B项正确。 宋代经济没有严重衰退,A项排除。 坊市制度崩溃,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无关,C项排除。 宋代政府管理没有失控,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观点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 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 A. 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 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 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 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结果是“禾苗繁茂,果实累累”可知,说明当时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产量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耕作的态度及结果,未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 耕作态度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是具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耕作水平的高低,故C项错误。 故选:D 。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1.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A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持; 从宋朝到明朝,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例如元朝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B正确; 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到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因此C、D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条件,因此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在掌握我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和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2.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 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C. 铜钱取代铁钱 D. 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使得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相吻合,故B项正确。 A项出现在明朝,材料时间是北宋,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铜钱取代铁钱,故C项错误。 北宋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北宋纸币交子发行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结合北宋纸币交子发行的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北宋纸币交子发行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C.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的商人从商以血缘亲族为纽带,故C项正确。 A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应排除。 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人经商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人经商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以下内容表述属于材料中“新的价值理 念”的是( ) A. 主张工商皆本 B. 提倡民本思想 C. 提出君主立宪 D. 注重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新的价值理念”是提倡工商皆本,故A正确; 民本思想孔子就提出过,故B错误; C维新派的思想,排除; D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 2. 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 ) A. 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 B. 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C. 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 D. 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 【答案】C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没有实践孔子的政治思想,当时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都力图变法图强。而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实现“仁”,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下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需要是不符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实现“仁”,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下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需要是不符的。 3.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 ) A.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 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 C.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D. 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 【答案】C 【解析】就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法、术都是对君主的要求,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 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 皇帝 举措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 汉武帝 下诏“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A. 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 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 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 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等可知汉朝统治者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故B正确。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排除A。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西汉儒家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 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忠孝之意,表于经文”,可知高僧慧远主张儒佛融合,故B正确。 A错在动摇儒家正统地位,故排除。 C错在主张相互对立;故排除。 题干无从体现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而是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忠孝之意,表于经文”。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发展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题干与材料设置均有一定难度。 3.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 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 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是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要求了解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新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史料解读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理学日益保守僵化,新思想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认识明清的新思想还没有突破儒家思想的范畴。 1. 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 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 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 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讲的是法律对亲情犯法的规定,并不能说明百姓温顺敦厚,故A项错误; 不是法家渗透到法律中而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故B项错误; 唐朝法律规定起诉祖父母及父母者要施以绞刑,因为父为子天。如有违反就是忘情弃礼就是不孝,由此可见孝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法律之中,体现了古代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故C项正确; 这种由情入法的法治思想不能够体现法制的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始作为统治思想,一直影响封建统治的各项政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汉朝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后,实际呈现外儒内法的特点,在推崇纲常伦理的同时强调法律治国以维护封建统治。 2. 宋代出版中心散及全国四面八方,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局面,印刷品内容也扩展到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来代( ) A. 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B. 印刷术的进步和推广 C. 《农政全书》的畅销 D. 市民文化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朝的印刷品数量、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的印刷效率,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 A项中的普及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农政全书》是明朝的书籍,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市民文化的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需要掌握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 《石氏星表》 B. 《九章算术》 C. 《齐民要术》 D. 《金刚经》 【答案】B 【解析】题目设计的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九章算术》。故B正确。 A项涉及的天文方面的相关知识。故排除。 C项主要涉及农业方面的相关知识。故排除。 D项涉及的宗教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2.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 讲究“天人合一” B. 优先服务于农业 C. 满足了社会生产 D. 注重实用性 【答案】D 【解析】“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表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C. 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D. 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提到,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其原因是曹操与“正统”有背离之处,“正统”体现儒家思想影响,因此这说明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故D项正确。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成败决定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故B项错误。 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正统”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曹操与“正统”有背离之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观念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本题以京剧脸谱为切入点考查对影响评判历史人物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如图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西周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B. 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 C. 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 D.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史料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是第一手资料,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元代)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 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答案】 【小题1】(1)根据材料“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权限:根据材料“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根据材料“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来回答。 (3)性质:根据“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和所学知识得出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4)作用:根据“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根据“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得出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根据“机会均等”得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故答案为: (1)依据:分封制--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选贤任能。方式: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2)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4)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依据材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中国古代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可以得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通过材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可以得出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还可以从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进步等角度回答。 (2)通过材料“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进行总结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因素:统治者的重视;重农政策的推行;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等。 (2)特点: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与特点。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总结出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