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卷·2019届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选修)卷·2019届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7年秋学期高二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 历史(选修)‎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 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或答题卷。‎ 2. 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或答题卷的规定位置。‎ 3. 填写答题卡:作答选择题和判断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其他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 填写答题卷:作答所有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夏、商王位的传承中,既有父子相传,又有兄终弟及,而周代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宗法观念开始出现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 D.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持这一观点的战国思想家是 ‎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3.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B.《将进酒》 C.《雨霖铃》 D.《窦娥冤》‎ ‎4.有北宋思想家称:“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该思想家是 A. 王守仁B. 程颐C. 朱熹D. 陆九渊 ‎5.下列邮票中以宣纸为材质、彰显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的行书作品是 A B C D ‎6.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 ‎(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7.黄宗羲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生是 A.孔子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8.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9.“中国是一个声名文物之邦,中国的孔教甲于万国,西洋只有格致枪炮厉害,学来这点便得……设若议论稍不如此,便被人看做“心醉欧风者流”,要受一世人的唾骂了。”据此判断,当时较为流行的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公理之未明,则以革命明之 ‎10.“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1.某文告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该文告推动了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12.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②③目标和任务完全相同 D.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实现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践行了“211工程”计划 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14.普罗泰格拉认为:“真理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 ‎ A.判断事物的标准完全不存在     B.判断事物以个人感觉为标准 ‎ C.判断事物的标准要因时而异    D.判断事物完全根据客观规律 ‎ 15.“(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天主教会的影响 ‎16.“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康德这一观点强调 ‎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 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17. 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下来,而弱者被淘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相似 B.被殖民者用于对外侵略扩张 C.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震动 D.此观点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 ‎18.“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在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个数有限的、局限在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爱因斯坦 B.普朗克 C.伽利略 D.牛顿 ‎19.“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 A B C D ‎20.“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这个时代”产生的优秀作品有 A.《自由引导人民》 B.《人间喜剧》‎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格尔尼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25题各10分,共计60分。‎ ‎21.(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四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2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5分) ‎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4分)‎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22.(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批判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神权统治,把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使古典文化中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得以重放光芒。“人文主义运动是一个对古希腊、罗马文献进行研究为基础的教育和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塑造》‎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公众对于传统的态度能够反应社会的活力,一个社会反传统的力量越强,社会就越开放,创新能力也就越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就越快。反之,社会就显得保守,创造力低下,发展趋于停止。‎ ‎        ——《对待传统文化的现实态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等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中各举一例说明。(6分)‎ ‎23.(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马丁·‎ 路德)认为:只有信靠耶稣基督,才能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称义不因人的善功,只来自上帝的恩典。信仰是信徒的内心经历,存在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人直接面对上帝,领受恩典,成为义人。‎ ‎——孙善玲《读<马丁·路德的神学>看“因信称义》‎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3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列举伏尔泰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有趣的著作”,并说明法国哲学家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欧洲历次思想运动的共同的核心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2分)‎ ‎24.(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举措。(3分)‎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3分)‎ ‎25.(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 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将手工织布机或纺车描述为解决印度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助印度民众摆脱日益严重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帮助印度实现自治……我之所以信赖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因为通过它,我可以为那些处于半饥饿、半雇佣状态的妇女提供工作。我的想法是让那些妇女纺纱,用这些纱织成土布后再用作印度人的衣料……这场运动无论如何都不会带来任何害处。‎ ‎ ——莫·卡·甘地《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 材料二 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 ‎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实施手纺车运动的目的。(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独特方式”(除手纺车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采取这一方式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甘地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7年秋学期高二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 历史(选修)‎ 一、选择题 CBABC BCBBB DDBBC BABAD 二、非选择题 ‎21.(13分)‎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分)‎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或设太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3分,任答3点即可)‎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特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4分,任答2点即可)‎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1分)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分)‎ ‎22. (14分)‎ ‎(1)诉求:批判宗教神权束缚,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2分)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2分)‎ ‎(2)态度:否定中国传统文化。(1分)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维护民主共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试图复辟帝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兴起。(3分,任答3点即可)‎ ‎(3)观点:作者认为社会发展应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2分)‎ 举例:近代以来,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严重阻碍了西欧社会进步和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世纪文化进行了否定和批判,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相反近代中国则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对中国近代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4分)‎ ‎23.(13分)‎ ‎(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2分,任答2点即可)‎ 价值: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1分,任答1点即可)‎ ‎(2)观点:因信称义(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到拯救)。(1分)‎ 影响:引发宗教改革运动;动摇罗马教会的统治;解放了思想;传播了人文主义。(3分,任答3点即可)‎ ‎(3)著作:《哲学通信》或《路易十四时代》。(1分)‎ 影响和说服大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3分,任答3点即可)‎ ‎(4)核心:人文主义。(1分)内涵: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1分)‎ ‎24.(10分)‎ ‎(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2分,任答2点即可)‎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2分,任答2点即可)‎ ‎(2)思想:民族平等。(1分)‎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2分,任答2点即可)‎ ‎(3)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 ‎25.(10分)‎ ‎(1)目的:解决饥饿贫困问题;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实现印度自治。(3分)‎ ‎(2)表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食盐进军。(2分)‎ 原因:减少暴力给社会带来的苦难;印度的国情;甘地的个人因素。(3分)‎ ‎(3)追求:仁爱;追求真理。(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