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秋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后作业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业达标]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 A.义务教育 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 D.民族教育 3.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可贵的经验的是( ) A.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 B.“教育大跃进”时期的教育经验 C.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D.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5.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 7.下图题为“战斗中的生活”,反映了“文革”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这种现象造成的最恶劣的影响是( ) A.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B.高考制度被废除 C.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D.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8.“1978年春天,27万名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做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等教育 9.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 D.尊师重教 10.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迅速发展。观察下图,图中景象的出现最早应不早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1世纪初 [能力提升] 11.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 学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1倍 67.4万人 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4.1倍 1432万人 6.9倍 小学 1681000所 4.9倍 11626.9万人 3.9倍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1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13.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 14.下图是一枚1989年教师节邮票纪念封,反映了对教师及教育重视的有关信息。下列最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表述的是( ) A.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创建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的高考开始得到恢复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实施 15.1978~2007年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提高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该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 ③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确立 ④《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人,捷克238人,波兰160人,匈牙利88人,罗马尼亚75人,保加利亚68人,阿尔巴尼亚23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其中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百年接力留学潮》 (1)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不同及其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答案精析 1.C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2.B [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最急需的是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即扫盲教育。] 3.D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为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以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4.D [A、B、C三项均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由“赴校证”上的时间“一九五七年”可推断D项为正确选项。] 5.B [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符合题干要求。] 6.A [“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产物,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故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A。] 7.A [B项把因果关系倒置了;C、D两项尽管也是它所造成的影响,但不如A项严重。] 8.B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依据材料信息“1978年春天”“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可知,“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许多人走进了大学校门。] 9.A [本题要紧扣“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与尊师重教是优先发展教育的大政方针,“希望工程”则是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一种渠道,均排除。] 10.C [1989年,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希望小学的出现应不早于1989年。] 11.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B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选项C提出于1995年,选项D实现于20世纪末。故选A项。] 12.A [注意材料中“1958年”和“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这一关键信息。] 13.A [“三个面向”指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教育在推动现代化和国家发展方面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故选A。B、C、D表述不全面。] 14.D [据纪念封上的时间“1989年”和“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信息,可知是新时期关于尊师重教方面的内容,而A、B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C属于招考制度,故选D。] 15.B [注意时间“1978~2007年间”,选项③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52年,排除。故选B项。] 16.(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水平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 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 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