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注: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2、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3、中国古代宗族的宗规里往往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族里、训诫子孙等原则,并对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这反映出古代宗规 A.扰乱了社会秩序 B.取代了法律制度 C.传承了伦理观念 D.保证了家族团结 4、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5、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6、 春秋以前,在战场上军功大多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世卿世禄制规定 B.分封制体制影响 C.井田制耕作制约 D.政治改革不彻底 7、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8、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内部忧患而忽视外部侵扰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9、秦朝时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宮廷御马;……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这反映了九卿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10、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11、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1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3、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政治的模式己经形成 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14、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表明秦代 A.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 B.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 C.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 D.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 15、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分散行使 B.法制化 C.独立运作 D.世袭化 16、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17、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现象,这些现象 A.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无以为继 B.体现皇帝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 C.反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D.说明宗法制因君权过重受冲击 18、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20、唐初,山东土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21、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唐高宗在位时,专门下诏,要求臣下和百姓都不许穿黄用黄,色彩从此赋予了政治生活意义。唐高宗诏书使黄颜色 A.成为民众追求的时髦色彩 B.成为古代彰显专制尊贵的色彩 C.成为中国画的主要构成色彩 D.成为古代皇家建筑专用的色彩 2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23、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 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24、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 25、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这说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封建制度完备 C.内阁作用突出 D.君主集权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15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6分)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8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6分) 2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傅兰雅(John Fryer)是晚清来华的著名翻译家之一。他于1863年到达北京,成了京师同文馆的第二任英文教习。1868年5月,他进入成立不久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直到1896年离开中国。傅兰雅翻译的书籍有很多都是填补空白之作。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翻译者略有不同的中文术语体系。深感于术语混乱所造成的不便,他出版了“中西名目表” ,归总了翻译中遇到的金石、化学、药学、汽机和植物等门类的术语,以便于译者和读者使用,并努力倡导术语的统一。傅兰雅于1880年发表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说截至1879年6月,售出书籍31 111部。从当时已刊成书籍98种来看,平均每种售出300多部。如此看来,其影响似乎有限。 材料二 1896年夏天,傅兰雅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执教。如果说在江南制造局工作的二十八年中,傅兰雅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那么到美国后,他的工作重心就转向了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上。在加大任教的近20年间,傅兰雅开设过各级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并在校内外就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风俗文化、中国教育和中国的现状作过多次讲演。以加利福尼亚大学1898~1899年的课程注册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傅兰雅所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日本的语言、历史、文学、政府、法律及社会现状;中日与欧洲、美国的贸易;中日哲学与宗教;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官话与文言的研究。所有这些为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士提供了一扇窗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所译书籍影响有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傅兰雅对中西文化的贡献。(8分) 天水市一中高二级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考试 历 史 试 题 答 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C A B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C C D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B A D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15分)(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4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27、(20分)(1)制度:察举制。(2分) 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4分)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6分)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6分) 28、(15分)(1)原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儒家教育和科举考试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译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内容太深奥。(答对其中两点就可得5分) (2)贡献:努力改变中文术语差异的状况,统一中文科技术语;通过教书、译书等方式,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