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2020届高三三模试题(解析版)

榆林市2020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 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部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试题(卷)和答题纸上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 ‎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贵族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这反映了 A.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西周贵族破坏礼制 C.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政治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反映了政治观念发生变化,故D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排除;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排除。‎ ‎2.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具有地域特征,如图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派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学说与图中地域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治道不法古 B. 亲亲而仁民 C. 绝圣而弃智 D. 尚贤且尚同 ‎【答案】A ‎【解析】‎ 秦国是战国诸国中进行变革彻底的国家,奉行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改革,“治道不法古”属于法家思想,与题意相符,故选A;亲亲而仁民属于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人物孔子是鲁国人,儒家思想兴起于黄河流域,楚国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齐鲁地区应该是儒学分布最盛,C、D分别是道家和墨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3.内藤湖南在评价中国某一时代的中枢机构时认为:“(中枢要员)皆系贵族出身,而贵族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据此可知,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根据“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从天子对大臣批示文件的语气可知,这时期,君臣关系相对平等,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君臣关系较为平等,故选B;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发展,皇帝独揽大权,排除A;宋元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D。‎ ‎4.宋代以来,民间相传豆腐是南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块豆腐作坊石刻(如下图),其中表现了浸豆、磨豆、过滤、点浆和镇压成形等生产上序。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民间传说史学价值得到验证 B.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得到实证 C. 豆制品在汉代民间基本普及 D. 石刻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的豆腐作坊石刻验证了豆腐的发明,验证了民间传说的价值,故选A;出土的石刻验证了豆腐的发明,但无法验证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排除B;石刻只能说明汉代出现了豆腐,但无法证明得到“普及”,排除C;石刻是记录信息的手段,而非技术推广的手段,排除D。故选A。‎ ‎5.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前源一诚任兵部大辅时期,兵部省给陆军经费为12万石,海军经费10万石。而同时期中国海军仅是陆军军费4.1%,且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清帝国 A. 中央集权削弱 B. 财政危机凸显 ‎ C. 沿海经济发达 D. 海防亟需强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日本和清帝国的海军经费以及经费来源看出,近代前期的清帝国在海军的资金投入不足,对海防的重视程度不够,说明亟需强化海防,故选D;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问题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帝国的财政危机,排除B;海军的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不能说明沿海经济发达,排除C。‎ ‎6.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统一发行称为法币的纸币,这一举措 A. 及时终止大量白银外流 B. 解决了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抗战作了充分金融准备 ‎【答案】C ‎【解析】‎ ‎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国内的经济秩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A错在终止,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银外流,排除;币制改革并没有解决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B排除;D说法与币制改革无关,排除。故选C。‎ ‎7.在1938-1942年短短五年时间里,西南地区公路里程由6000公路左右增至16000余公里,航空里程由不足1000公里增加到20000余公里,邮政、电信等信息传递更是发展迅猛。这说明 A. 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B. 近代经济格局的大幅变动 C. 战争需要推动西南建设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1938-1942年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区和中国接受外来援助的唯一方向,此时西南地区交通通讯设施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战争环境下对西南地区建设的推动,故选C;此时是抗日战争期间,政治局势没有再出现急剧变化,排除A;西南地区交通通讯的发展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非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B;D项与题意明显无关,排除。故选C。 8.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材料所示科技发展 A. 是时代政治进步的必然成果 B. 反映了科技工作者艰辛努力 C. 直接原因在于国外科技引进 D. 成反对帝国主义制胜法宝 ‎【答案】B ‎【解析】‎ ‎1970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冲破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成功发射了卫星,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和努力,B项正确;“文革”不是政治进步,卫星发射成功不是“文革”的必然成果,A项错误;1970年,中苏交恶,中美对抗,美苏垄断空间技术,中国发射卫星成功的直接原因不是引进了国外科技,C项错误;中国在美苏之后发射卫星成功,说明卫星并不是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制胜”法宝,D项错误。‎ ‎9.古罗马的市政官下令: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保障罗马贵族经济利益 B. 维护罗马法的公平正义 C. 维护市场经济买卖自由 D.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如果买主购买的奴隶发现与购买前的信息不符的可以要求降价或解除契约,由此可知这种做法是维护了买主的利益,同时也要求卖方能够诚实守信,从而维护了罗马法的公平正义,故选B;购买奴隶的不一定都是贵族,因此并不能认为是在保障罗马贵族的利益,排除A;这一规定是保障买卖诚信,而不是买卖自由,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而非控制,排除D。故选B。‎ ‎10.18世纪以来,法国启蒙思想家直接追求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而德国启蒙思想家则把自己的理想和意识伪装成超现实的精神追求,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德国 A. 受到宗教改革严重影响 B. 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 近代经济成分比例尚小 D. 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答案】C ‎【解析】‎ 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相比,德国的启蒙思想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主要和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相对强大有关,故选C;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基础入手,而不是思想运动的影响,排除A;此时德意志地区尚未实现统一,因此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无关,排除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实际上还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近代经济成分比例小的表现,排除D。故选C。‎ ‎1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已经形成斯大林模式体制 C. 加大了扶植新兴企业的力度 D. 努力探索苏联特色建设道路 ‎【答案】C ‎【解析】‎ 材料显示,这一时期私人工业企业增加且在小工业中占多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政府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密切相关,故选C;1928年新经济政策已经取消,排除A;斯大林模式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符合“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排除B;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2.《牛津英国文学词典》在评介某一文学流派时写道:“它的特征是不断进行实验和创新,热衷于一种意识流方式的个性表现,无论从历史还是美学上讲,都是一种文学的断裂,对过去的文学规范和价值,它断然摈弃,并选择了与之相反的立场。”这一流派的作品 A. 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 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C.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 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答案】C ‎【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根据材料“热衷于一种意识流方式的个性表现”“都是一种文学的断裂”可知这一流派符合现代主义特征,故选C ‎;浪漫主义文学以语言想象和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不符合“热衷于一种意识流方式的个性表现”,A错误;印象主义画派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将“光”与“色”作为研究中心,作品不能展现真实的历史,B错误;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关注现实社会,与材料内容不相符,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朝统治者在规划行政区划的过程中一般都重视边疆政策的制定,积极经略边疆。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元朝设立云南、四川行省进行管辖,并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近代先贤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诉求。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开始了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摘编自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民族平等”内涵的变化,并简述中共为实现民族平等所做的努力。‎ ‎【答案】(1)措施:建立地方行政机构;任用少数民族贵族管理地方;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发展经济等。‎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扩大了国家版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变化:孙中山侧重于推翻列强在华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国民党表现为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中共把民族真正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原则处理国内民族问题。‎ 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开展脱贫攻坚事业。‎ ‎【解析】‎ ‎(1)措施:据“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得出建立地方行政机构;根据“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得出任用少数民族贵族管理地方;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发展经济等。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管理边疆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扩大国家版图和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2)变化:根据“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孙中山侧重推翻列强在华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根据“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可知国民党表现为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根据“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可知中共把民族真正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原则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努力:根据“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为实现民族平等所做的努力主要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开展脱贫攻坚事业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分解的方法分析历史概念对于研究和解决历史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示例 分封制 背景:商周政治体制的教训;周灭商后,疆域空前广阔。‎ 内容:又称封邦建国。意即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 性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影响: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强国;随着血缘关系疏远,诸侯国强大,导致国家分裂,并引发数百年战乱,此后中国历史屡有分封,都导致了政局动荡。‎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要求分解完整,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启蒙运动。‎ ‎【答案】示例1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邦联制的美国,中央权力过小,不能巩固新生政权, 对各州政治约束力有限;国内经济壁垒过多,中央财力拮据;对外政策不一,难以协调。受启蒙思想熏陶,政治家们希望建立统一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内容:①国家结构:联邦制;②国家政体: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3)性质:世界史上第一部完整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4)影响:将启蒙思想与美国的政治实践相结合,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创新的体制设计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楷模;联邦政府的强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地方自治又使得地方政权充满活力,很好协调了中央地方关系;三权分立与制衡避免了专制与暴政,保障了民主,一系列合理设计巩固了美国新生政权。但是它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有着严重种族歧视,妇女地位比较低下,没有解决基本人权问题。三权分立有时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示例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契机),企图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英镑体系中心崩溃,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机制急需重建;(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内容:‎ ‎①国际金融体系建立: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国际贸易体系建立: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性质: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 ‎④影响:稳定了金融和世界经济秩序,为资本主义各国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发展及国际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要求,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前进;主要对发达国家有利,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美国金融霸主地位,形成以美元与美国为核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 本题要求仿照例题任选一个名词进行解释,首先要认真分析例题,然后选一个自己自熟悉的名词进行分析回答。首先例题要求必须写清背景、内容、性质和影响四个要素。背景至少要从两个以上角度回答,而内容要回答全面,对于影响全面考虑,如果影响不同的可以分为对内影响、对外影响(或者自身、其他国家),或者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回答1787年宪法:背景:从由于美国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权力过小,不能巩固新生政权。对各州政治约束力有限;国内经济壁垒过多,中央财力拮据;对外政策不一,难以协调。等方面分析。内容:主要从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等方面回答。性质:是世界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影响:可从联邦制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三权分立避免专制,保障民主分析积极影响;从三权分立导致行政效率低,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分析消极影响。‎ ‎(二)选考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沙皇解放者”,他于‎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签署了《农民改革法令》,宣称“在祈求上帝赐以支持之后,朕决心将此项事业切实施行”。“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实际上,地主农民通过赎买才能得到宅园地与份地,份地“不归农民所有,而是永久使用”,土地一经赎回就变为村社的集体财产。政府将贷款交给农民以便进行赎买,该贷款应于49年内还清。农民被列入纳税等级,获得家庭生活、结婚、经商、从事手工业,订立合同和拥有动产与不动产等公民权力,但是农民未经村社允许,仍旧不得离开村庄。尽管还存在不足,但这次改革意义重大,此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逐渐加快脚步。‎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沙皇解放者”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答案】(1)因素:外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激化;内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经济的进步;国内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新思潮。‎ ‎(2)局限性:改革后农民自由权利仍受到很大限制,在经济上对农民具有掠夺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意义: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解析】‎ ‎(1)根据“他于‎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签署了《农民改革法令》”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概括。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从内部因素来说,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国内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新思潮。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2)根据“地主农民通过赎买才能得到宅园地与份地,份地‘不归农民所有,而是永久使用’”可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根据“农民未经村社允许,仍旧不得离开村庄”可知农民的自由权利还是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在经济上对农民还是具有掠夺性。根据“但这次改革意义重大,此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逐渐加快脚步”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概括农奴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会议磋商,决定成立新的国际安全组织。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签字。其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三)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四)构成一个达成上述共同目的之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此外宪章还明确规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同年10月,联合国宣告成立。‎ ‎——摘编自金重远主编《二十世纪世界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主要背景。‎ ‎(2)据材料说明联合国成立的意义并概述新中国与联合国相关史实。‎ ‎【答案】(1)背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阵营的联合;原国际联盟维和不力,威信扫地;世界各国对和平安定国际秩序的追求。‎ ‎(2)意义:标志着国际关系从斗争向合作时代的转换,也是国际正义与公理取得胜利的表现;对于维护二战后世界和平,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史实:20世纪70年代中国加入联合国;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1)背景:根据“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会议磋商,决定成立新的国际安全组织”得出二战后期,反法西斯阵营的联合;根据所学,还可从原国际联盟维和不力,世界各国对和平安定国际秩序的追求等角度分析回答。‎ ‎(2)意义:根据“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得出标志着国际关系从斗争向合作时代的转换,也是国际正义与公理取得胜利的表现;根据“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得出对于维护二战后世界和平,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史实:根据所学可列举中国加入联合国,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伍连德(1879—1960年),祖籍广东,出生于马来西亚,医学博士。1907年,他受聘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引进世界医学最新成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910年,东北地区鼠疫流行,日本、俄国企图以主导疫情处理来插手东北,伍连德受命北上,奋战数月后终于遏制住疫情。治疫期间,伍连徳敢于担当,他解剖尸体、隔离检疫、建立自主防疫机构,在疫情遏制未见成效时,他慎审地反思各个环节,大胆地提出“焚尸”举措,获准后大见成效。疫后,伍连德长期呼吁并收回了海港检疫权。他积极投身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各项创建中来,他出任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的大会主席、撰写《中国医学史》、创设自主防疫机构、制定《海港检疫章程》、创办《中华医学杂志》等,开创多个中国史上第一。‎ ‎——摘编自陈英云等《伍连德精神: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应对东北鼠疫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对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 ‎【答案】(1)背景:晚清政治改革,社会相对开明;政府重视科技人才;日俄在东北争夺激烈。‎ ‎(2)贡献:投身医学教育,提高中国医学发展水平;遏制东北鼠疫,挽救国人生命;收回海港检疫权,维护国家主权;创建国内医疗卫生多项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 ‎【解析】‎ ‎(1)背景:根据“他受聘回国”得出晚清政治改革,社会相对开明;根据“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得出政府重视科技人才;根据“日本、俄国企图以主导疫情处理来插手东北”得出日俄在东北争夺激烈。‎ ‎(2)贡献:根据“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引进世界医学最新成就,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出投身医学教育,提高中国医学发展水平;根据“伍连德受命北上,奋战数月后终于遏制住疫情”得出遏制东北鼠疫,挽救国人生命;根据“呼吁并收回了海港检疫权”得出收回海港检疫权,维护国家主权;根据“积极投身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各项创建中来……开创多个中国史上第一”得出创建国内医疗卫生多项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