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__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__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__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__,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D.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故排除ABD,C项正确。‎ ‎2.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认为:“西汉统一天下,从董仲舒的宇宙论开始,吸收了五行轮替的观念,将君主天命经常改换看做常态,不由一姓一朝永远统治。”材料中董仲舒的这一观念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本质 D. 体现了儒生约束皇权的理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下不是一姓一家独有,君权是为天下而存在的,故要求君主行仁政,该观念体现了儒生约束皇权的理想,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从材料可知该观念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排除A。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约束皇权,一定程度上推动君主行仁政,符合原始儒学的内容,排除C。‎ ‎3. 1283年,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杀身取义,壮烈殉节。史学家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 A. 法家思想 B. 王阳明心学 C. 程朱理学 D.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 ‎【答案】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时间排除BD,然后联系法家思想和程朱理学的特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4. 表为孔子年谱(摘要)‎ 表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 C.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 D.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故对孔子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C项。材料信息强调孔子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与“仁”、“为政以德”、 “忠恕”等内容无关,排除ABD。‎ ‎5.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而题干中图示字体属于行书,故A项排除;“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符合行书的特点,与图示字体特点相一致,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与行书不一致,故C项排除;“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与行书不合,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艺术 ‎6. 雨果曾说:“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作者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发明 A.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C.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D. 未推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西欧的科技发明很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变革,而中国的科技发明却始终停留在胎儿状态,即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发明对西欧社会的影响,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C项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与材料信息“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不符,排除。‎ ‎7. 从春秋到明清,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各异,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以下相对应的文学体裁分别是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A. 诗经宋词楚辞唐诗 B. 唐诗宋词楚辞诗经 C. 楚辞诗经唐诗宋词 D. 诗经唐诗楚辞宋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出自《诗经•小雅•采薇》;②出自唐朝杜甫的《春望》;③出自屈原的《离骚》;④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因此文学体裁分别是诗经、唐诗、楚辞、宋词,故排除ABC,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需要掌握诗经、唐诗、楚辞、宋词的文学风格,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中文学体裁等内容进行分析。‎ ‎8. 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 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 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 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原因的能力。购买新书的人,主要不是外国传教士及其教徒,因此不足以说明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故D错误;戊戌变法时期,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一度促进了新书的畅销,但不能全部涵盖1895年甲午战后国人救亡图存的这一时段,故排除B;A不是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国人进一步学习西学,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西学 。‎ ‎9.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中出现了诸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外来词汇,这些词汇主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描述,说明该书对西方政治体制已经有所涉及,D项正确。《海国图志》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而非主要介绍西方的政治体制,排除A。《海国图志》是对西方历史地理的详细介绍,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书中并没有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排除B。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10. 据统计《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后销量逐渐增加,最多时销达17000份;另《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发行量也不错,在当时影响力也比较大。这一现象说明 A. 普通民众非常支持维新变法 B. 《时务报》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报纸 C. 办报成为推进变法的重要手段 D. 国产报纸比外国报纸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时务报》、《中外纪闻》与《强学报》都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旨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C项正确。买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不等于支持维新变法,且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时务报》销量迅速增加,没有体现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报纸,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国产报纸和国外报纸的比较,不能推断国产报纸比外国报纸好,排除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时务报》、《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切入,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为维新变法进行宣传,故可知道正确答案。‎ ‎11.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 推翻袁世凯统治 B. 反对尊孔复古 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 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体现了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陈独秀认为要进行思想文化革命,而不是推翻袁世凯统治的政治革命,排除A。反对尊孔复古是属于思想文化革命的范畴,故B被D包含,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切入,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2. 近代前期,某一历史人物认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该历史人物应是 A. 近代初期“新思想”的倡导者 B. 维新变法运动领导者 C. 主张民主革命的新知识分子 D.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到学制度到学文化。由材料“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这是强调以前学习西方没有深入到“人心”,即学习思想文化,故排除ABC,选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3.‎ ‎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落后,所以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运动,故排除D,C项正确。封建统治已经被推翻,且信息也没有涉及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而是主张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排除B。‎ ‎14. 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康有为等人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材料可以作为 A. 研究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一手史料 B. 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C. 研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 D. 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史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故该史料可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B项正确。康有为托古改制是为维新变法服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天坛宪法”草案之前,时间不符,排除C。“天坛宪法”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关,排除D。‎ ‎15.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写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题干“□□□□”处省略的内容是 A. 民主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B. 民族革命民主革命政治革命 C. 政治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 D.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要推翻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要解决以土地为中西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就必须进行社会革命;故排除ABC,所以选D。‎ ‎16.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刘少奇在6月至8月秘密访问苏联期间,在致斯大林的书面报告中对人民民主专政作了说明:“工人阶级要向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斗争,才能保护工人阶级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利益。但同时,还要和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必要的和适当的妥协与联合。”刘少奇这一说明 A. 旨在争取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 B. 形成中共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思路 C. 促成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D. 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下政策的灵活性 ‎【答案】D ‎【解析】“工人阶级要向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斗争,才能保护工人阶级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利益。但同时,还要和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必要的和适当的妥协与联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态度,这是执政过程中政策灵活的体现,所以本题D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体现不出;B选项错误,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C选项与此无关。‎ ‎17.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邓小平旨在强调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解放思想,发展经济 D.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主要反映了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强调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排除A。材料强调邓小平主张解放思想,发展经济,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是强调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排除D。‎ ‎18.‎ ‎ 新华社报道,1956年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50多次,多于过去的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 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D. “双百”方针贯彻执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D项正确。材料强调“双百”方针贯彻执行推动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排除A。材料强调“双百”方针贯彻执行推动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而不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排除B。材料强调“双百”方针贯彻执行推动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而不是中共八大正确决策,排除C。‎ ‎19. 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缩减;而俄文专业人数却大幅增加。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左”倾错误泛滥 D. 外交政策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高校教育调整政策中减少了英语、法语和德语等科目,而俄语科目急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深受当时的“冷战”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影响,即积极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一边倒外交政策”,D项正确。建国初期的高校教育调整政策变化的直接原因与外交政策影响有关,但与新中国的成立无关,排除A。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左”倾错误泛滥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0. 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人工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合成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下台是1964年,这一年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故被美国方面称为“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A项正确。1965年,中国首次合成人工结晶牛胰岛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1.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中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这主要表明 A. 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C.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无关,排除A。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排除B。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2. 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 A. 歌颂直接民主 B. 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 赞扬社会道德 D. 追求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是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故A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道德,故C项排除;人的自由平等,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 ‎23. 马克垚认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作者旨在说明启蒙运动的兴起得益于 A. 法国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 D. 文艺复兴后人义主义不断深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人、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相信不但能改造自然界,而且能改造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故启蒙运动的兴起得益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法国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与文艺复兴后人义主义不断深入无关,排除D。‎ ‎24. 1989年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该材料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原则 A. 反对私有制 B. 天赋人权 C. 人民主权 D. 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美国能够实现财产公示制度其原因是美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保证了官员的廉价和行政效率的高效,这体现了人民主权。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人民主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些主张对欧洲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孔子: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即知识。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原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薄弱。‎ 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反对郡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仁、礼和中庸等方面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从理性、美德即知识等方面回答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第二小问,分析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中相同的内容,可从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和所学知识可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方面思考作答。‎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的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早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态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需要首先明了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可以认同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也可以认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分析时都是要论据充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东西方之间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代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背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五四”以前,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或赞赏西方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以后,用西方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3)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到思想文化学习的历程,有明显阶段性;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学习的范围和参与的阶层众多,具有广泛性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方面指出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背景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可概括为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或赞赏西方新文化,可列举“中体西用”、 “托古改制”等史实作为证明。根据材料“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用西方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可列举新文化运动的史实作为证明。‎ ‎(3)由材料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概括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学习范围广、参与阶层多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 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表现、背景”“倾向、史实”“特点”。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等,结合西学东渐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