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 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毎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是致命伤。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 朋友们,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亚拉巴马州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 ‎(摘编自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百年前,《解放黑奴宣言》的签署使美国千百万黑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B. 美国的缔造者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承诺,但是政府却没有完全实践诺言。‎ C. 与会者来到美国首都,齐聚圣地,就是为了提醒政府现在的时间非常急迫。‎ D. 对美国来说,如果它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可能是致命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黑人不公正的现实处境与共和国的缔造者的美好诺言进行对比,阐述了此次集会的起因。‎ B. 文章在论证黑人的现实处境依然悲慘时,从政治、物质、精神等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类比论证。‎ C. 文章多处运用比嗆,如“灯塔”“镣铐”“枷锁”“孤岛”“空头支票”等,增强论证的形象性。‎ D. 文章始终围绕“梦想”展开,先指出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指明实现“梦想”的策略并揭示其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美国政府实现民主的诺言,实现种族平等,使不同肤色的人共叙兄弟情谊,就应采取渐进主义措施。‎ B. 只要黑人得不到公民的应有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获得安宁或平静,将会因叛乱继续动摇国家的基础。‎ C. 即使心急如焚,但在斗争时也不能抱着敌对的心态,而应举止得体,纪律严明,还应该团结白人兄弟。‎ D. 美国只有真正实现有色人种享有和白人一样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并充满正义,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获得真正的自由”错误,文中第二段说“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可见应该“还没有得到自由”。C项,“与会者来到美国首都,齐聚圣地,就是为了提醒政府现在的时间非常急迫”错误,选项对聚会的目的分析不全,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第四段说“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由此可知,聚会目的有二:一是“要求兑现诺言”,二是提醒美国兑现诺言的时间非常急迫。D项,“如果它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可能是致命伤”中“可能”一说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是致命伤”。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逐层深入的类比论证”错误,文章第二段分析黑人的现实处境,“政治”“物质”“精神”这三个层面应是并列关系。故选B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就应采取渐进主义的措施”错误,第四段说的是“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绿记 ‎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④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⑤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⑥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⑦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⑧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⑨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⑩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选定这间窗子朝东、光线满照、令人感到炎热的房间的原因是它外面有一片绿影,瞥见它使“我”感觉到一种喜悦。‎ B.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表明“我”需要让绿色来愉悦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和忘却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 C. 从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见它坚贞固执,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D. 文章叙事平淡。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的五个阶段较为分明。‎ ‎5. 结合全文,说一说文章题目中“绿”的含意。‎ ‎6. 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交替使用“绿友”“绿囚”两个称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答案】4. D 5. ①表层含义:指圆窗外面长着的常春藤,它有自然的颜色,代表生命和希望,给作者慰安和快乐。②深层含义:象征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及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 ‎6. ①绿友:第一次称呼,快活和欢喜。“我”每天早晨起来观看绿,亲近绿,视它为友。第二次称呼,祝福和敬重。“我”释绿后,绿重获光明和自由,这时的友情建立在真爱和平等的基础上。②绿囚:恼怒。我把常春藤囚禁起来,但是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它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叙事平淡”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按照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这一思路展示了作者内心情绪的变化,叙事有波澜,并非“平淡”。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说一说文章题目中‘绿’的含意”,然后先分析表层含义,即“绿”的字典意,再到文中找出“绿”的对象,分析其文中意,最后分析“绿”的深层意,即精神层面的意思。“绿”的字典意是指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从文中来看,“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这“绿”在文中的表层意应是指圆窗外面长着的常春藤,结合“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可知,这“绿”代表生命和希望,给作者慰安和快乐;结合第九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可知,这“绿”还象征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及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不屈的精神。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交替使用‘绿友’‘绿囚’两个称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绿友”“绿囚”这两个称呼所在的语句,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第六节第一次出现“绿友”一词,“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结合前面一句“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作者因为喜爱这绿色,每天都来观看亲近这绿色,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友人,流露出内心的快活和欢喜;第十节第二次出现“绿友”一词,“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作者释放了这绿,内心对绿是敬重的,也是怀念的。文章第六段和第八段提到“绿囚”,“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作者把常春藤囚禁起来,但是常春藤不了解作者对它的爱抚和善意,它的固执损害了作者的自尊心,此时的作者是恼怒的,生气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之后,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载人飞天。‎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是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一关。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摘编自贾永 曹智 白瑞雪《飞向太空的航程》)‎ ‎7. 下列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被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后,国家主席毛泽东于1958年5月提出了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计划。‎ B. 1970年4月,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响起的《东方红》乐曲,宣告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C. “神舟”二号这一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于2001年1月成功发射,是古老的中国对人类进入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D.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就把“神舟”一号实验飞船送入太空,显示了中国航天人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B. 短短四年内,“神舟”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五战五捷,创造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人“摘星揽月”的梦想。‎ C. 作为飞天的故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飞天勇士——杨利伟送入了太空。‎ D. 文章点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新闻事实后,并未详细叙述其发射过程,而主要回顾了中国航天研究史,冲淡了新闻的实效性。‎ ‎9.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够实现“飞天梦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C ‎ ‎9. ①国家重视,确定方向并出台计划。②科学家们对载人航天发展途径形成共识;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富于智慧与创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错误,文中说的是“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就把神舟一号实验飞船送入太空”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B项,“‘神舟’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五战五捷”错误,第十段说的是“‘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选项有两个错误,一不是“五战五捷”,而是“四战四捷”,二并非是“在低温严寒条件下”“……战……捷”。D项,“冲淡了新闻的实效性”错误,并没有冲淡新闻的时效性。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够实现‘飞天梦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从文中来看,主要应从政府和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概括。第四段“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第六段“1986年3月‘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由这些可知,国家重视载人航天事业,确定方向并出台计划;第六段“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第八段“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由这些可知,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家们对载人航天发展途径形成共识;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富于智慧与创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 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节选门《史记·刺客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B.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C.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D.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故尝质于赵 ②不能喻之于怀 B. ①尽收其地 ②其孰能讥之乎 C. ①秦之遇将军 ②何厌之有 D. ①皆为戮没 ②君为我呼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四处游历。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荆轲后来迁移到卫国,未被卫国国君任用,到燕国后受到田光先生的善待。‎ B. 荆轲胆量过人。为了能够让太子丹长久地侍奉自己,在太子丹请求他刺秦时,荆轲没有畏惧退缩,慨然应允了。‎ C. 荆轲思虑周全。荆轲考虑到要想刺杀秦王,就要接近秦王,于是准备了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信物。‎ D. 荆轲善于游说。荆轲抓住樊於期想为家人报仇的急切心理,并告诉他刺秦可以解燕国之围,成功说服了樊将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归附我,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年高(有德)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⑵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这段话是说“秦王对待太子丹不好,所以太子丹怨恨在心并逃亡回国。回国后太子丹开始寻找能帮他报复秦国的人,但是因为国家很小,没有报复秦国的能力”,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秦王”“燕太子丹”“丹”“国”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等进行排除,如“不善”是秦王对待太子丹的态度,“故”意思是“所以”,一般放在句首,应在“不善”和“故”之间断开,这就排除AC两项;“求”的应是“报秦王者”,即“报复秦国的人”,应在“者”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B项,第①句中“其”是代词,指赵国;第②句中“其”是语气复词,难道,表反问语气。C项,第①句中“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第②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项,第①句中“为”是介词,表被动;第②句中“为”是介词,替,给。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为了能够让太子丹长久地侍奉自己”错误,文中“虽欲长侍足下”是太子丹所说的话,荆轲并没有流露出让太子丹长久侍奉自己的意思。故选B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两个“以”都是“因为”之意;“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归”,归附;“私”,私仇;“长者”,年高有德之人;“愿”,希望;“足下”,对对方的敬称;“更虑”另外考虑;前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第三个“之”,代词,对策。第二句中,“然则”,这样那么;“见”表被动,被;“陵”同“凌”,欺侮;“除”,除掉;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果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归附我,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年高(有德)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悬赏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於期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就自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屈原《离骚》(节选),完成各题。‎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吾”注重修养品性,因而有美好的品质,喜欢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于身旁。‎ B. 五到八句写“余”惟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塑造美好的心灵,早晨在大坡上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C. ‎ 最后四句希望君王趁着壮年抛弃恶习,改变原有政治法度,若君王乘上骏马驰骋,“我”愿意在前面做向导。‎ D. 诗歌中表达了尽管时光轮转、年华易逝,但作者仍不懈追求美好高洁的品格,并希望能够辅佐君王的愿望。‎ ‎15. 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比喻。用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和人格。②象征。“美人”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君王,亦可以象征美好的理想。③借景抒情。借日月交迭,春秋更替,黄叶飘零,表达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迟暮之感。④反问。反诘君王,加强肯定语气,情感强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注重修养自己的品性,因而有美好的品质”有误,从诗中来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既…又…”是并列关系,选项变成因果关系,错误。故选A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角度思考。“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芷”“秋兰”均为香草,这里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人格;“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使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君王以及美好的理想;“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使用借景抒情,借岁月流逝、春秋更替、草木零落来抒发迟暮之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使用反问修辞,加强语气。‎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使用“________,________”这一选择复句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 ‎(2)《诗经·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刚毅性格。‎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田园和谐、安宁的景象。‎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 批评了当时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5)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箫声使蛟龙听了起舞,使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描写其悲凉与幽怨。‎ ‎【答案】 (1). 不在沉默中爆发 (2). 就在沉默中灭亡 (3). 反是不思 (4). 亦已焉哉 (5). 狗吠深巷中 (6). 鸡鸣桑树颠 (7).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8). 齐彭殇为妄作 (9). 舞幽壑之潜蛟 (10).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爆”“反”“焉哉”“吠”“颠”“固”“虚诞”“彭殇”“妄作”“幽壑”“潜蛟”“嫠妇”。‎ ‎【点睛】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____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即历来为________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________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像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C.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D.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B. 虽然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 虽然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D. 即使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B. 不可限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半途而废 C. 不可估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浅尝辄止 D. 不可限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半途而废 ‎【答案】17. B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一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正像……,马克思……”,这就排除CD两项;二是结构混乱,“正像”提示前后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一致,“马克思发现了……”对应的句式也应为“达尔文发现……一样”,排除A项。故选B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即使”表假设让步,“虽然”是实事实说。从文章可知,马克思显然不是只有这一个发现,所以此处只是假设,用“虽然”不合适,可排除B项和C项。A项和D项相比,A项更能突出马克思这两个发现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不可估量”,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第一处,是说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巨大的损失,主要突出损失之巨大,应使用“不可估量”。“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第二处,是形容“意识形态”的繁多,应使用“繁芜丛杂”。“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突然理解、领悟了某种道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主语一般是人。第三处,是形容问题的症结,如使用“茅塞顿开”,则对象不当,应使用“豁然开朗”。“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含贬义。“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中性词。第四处,是说马克思在任何领域都不是略微尝试就停止,应使用“浅尝辄止”。故选A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探究”与后面的宾语“光辉”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A 项把“针对……”和“以……为对象”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针贬 暮蔼 不识实务 博闻强记 B. 嘻戏 翱游 直上云宵 桑梓情深 C. 攒射 斑驳 残羹冷炙 开源截流 D. 临摹 压轴 再接再厉 义愤填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然后依据字义和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C项,“开源截流”的“截”应为“节”,“开源节流”,开辟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支出。A 项,“针贬”的“贬”应为“砭”,“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使用方法已失传,“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暮蔼”的“蔼”应为“霭”,“暮霭”,傍晚的云雾。“不识实务”的“实”应为“时”,“不识时务”,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B项,“嘻戏”的“嘻”应为“嬉”,“嬉戏”,无忧无虑地玩耍;“翱游”的“翱”应为“遨”,“遨游”,漫游,游历;“直上云宵”的“宵”应为“霄”。D项,无错别字。故选C项。‎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相传由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 B. 对联讲究协调,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C.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和“人定”分别指戌时和亥时。‎ D. “会稽山阴之兰亭”中“阴”指山北水南,与之对应,“阳”指山南水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左传》……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错误,《左传》是编年体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故选A项。‎ ‎22.汉字博大精深,请仿照示例,从备选汉字中选择两个,使用拆分法,形义结合,对其进行正面、积极的解读。每个字的解读不超过30字。‎ 示例1:您:对“你”“心”存一份敬重。‎ 示例2:协:“十”个人齐心“办”一件事,再大的事也可成就。‎ 备选汉字:恩、功、聪、趣、值。‎ ‎【答案】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因”有颗真诚的“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字形结构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示例,从备选汉字中选择两个,使用拆分法,形义结合,对其进行正面、积极的解读。每个字的解读不超过30‎ 字”,然后分析示例是如何解读汉字的,再分析备选汉字的结构和意思,最后进行拟写即可。答题的时候先拆字,按照字的组合,将字拆开为合适的两个或几个字;然后根据字的意思,联想、想象,确定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思想和情感;接着根据上述思想、情感造句;最后还要修饰和润色该句子,主要使用修辞、描写等方法,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有文学优美和意蕴的字词来表达。如“恩”可以拆解为“因”和“心”,给人“恩”“有心”,报人恩也是“有心”,“因”和“心”就构成了“恩”;如“聪”,用“耳”用“口”不如用“心”,是为“聪”明灵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踏上时光列车,重温中华大地40年沧桑巨变,有人看到了时代变革的足迹,有人看到了民生多彩的画卷,有人看到了“你”“我”的故事……‎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你看到了什么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看改革开放——变 父亲书房中的书柜里,珍藏着几张粮票。对我来说,那实在是久远而不可触及的事情。但是小小的我站在高大的立柜下,看着那几张泛黄的粮票,学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和“肥猪赛大象”刚刚过去,接踵而来的十年浩劫让人们又陷入了无尽的深渊。制度法律被束之高阁,工业农业被纷纷抛下,人们闹革命,批斗,种种荒唐的事情在那时不亦乐乎。教育被停止,那一代青年上山下乡。人们用血与泪凝成了两个大字,那就是生活的写照,是心中的呐喊,它是——穷苦。‎ 可是中国人的秉性便是如此,我们的神话里没有诺亚方舟,只有大禹治水。穷困的人们不会等待饥饿消磨他们的意志。他们只会迎难而上,不惧艰险。于是穷则生变。‎ 然后我们看到小岗村村民冒死签订土地协议,同时看到了他们最朴实的农民智慧,是创新和变通的智慧。然后我们看到了福州那家企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请愿。那是富强的迫切愿望,是人们心照不宣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为什么要变?因为太穷了。变了会怎样?变了,就是一个新天地。‎ 在那片新的广阔天地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大快人心鼓舞斗志的政策和制度,看到了人们的富足和发展,更看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以前总是听到倚老卖老的说法,又看到多少老人们闯红灯、讹路人,扶不扶成了社会问题。我想原因大抵与人的自然本性无关,在他们那个年代,活下去是一等大事,吃饱饭是赛神仙的乐事。在生存面前,一切礼节荣辱,似乎都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他们的艰苦环境造就了这样的性格,我们同情,却又不齿。我们想变。怎么变?唯有富足,再思礼节。所以这场变革不仅在衣食上满足我们,更在精神上造就我们,使中国人成为有礼节知廉耻的人,成为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我又想,变这样好,可是怎么变呢?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那样微弱,变得了吗?‎ 变得了!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千千万万个弱小的普通人,亦是伟大的。‎ 这场变是普通人奋斗的血泪史,没有英雄,没有神明,只有千千万万个像孙少平孙少安一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双手去奋斗,去实现美好的梦想。‎ 这场变是上下五千年来的第一次,最最伟大的第一次。没有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变。‎ 改革开放也已经开始了许多年。距我第一次看到粮票亦过去许多年。但是我不会忘记祖辈的奋斗,不会忘记这些血与泪凝成的道路。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会变的中国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任务很明确,“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你看到了什么呢”,要求考生要结合改革开放分析从中看到的东西。首先解读材料,“踏上时光列车,重温中华大地40‎ 年沧桑巨变,有人看到了时代变革的足迹,有人看到了民生多彩的画卷,有人看到了‘你’‘我’的故事”,由此可知,考生可以以小见大,从自身出发,以生活中的小变化折射国家发展大跨越;也可立足社会与国家,从教育、科技、文化等层面写出改革巨变。文章应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不能仅仅简单罗列时代观察和个人感受。考生可以从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出发,写出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态度和评价,可以考虑从国家层面、从宏观大局入手,谈改革开放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思想变革、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可以从群体和个体角度出发,谈改革开放在企业发展、百姓生活、农村建设、家庭富裕、个体提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这个角度的选材较为宽泛,资料的搜集较为容易。神九上天、蛟龙入海、航母远航、导弹扬威,这些都是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成果的体现。从一穷二白处处需要进口,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智造,每一步的发展,都蕴含着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工匠精神、舌尖美食,这些原本只在民间的东西现在扬名寰宇,改革开放的推动功不可没。这些素材,平日稍加留意,就不会无材可用。考生还可以把以往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进行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从父辈、祖辈的身上、言谈中以及日常阅读中了解以往生活的状况,并与现在的生活作以对比,写出自己在享受改革成果时的幸福,也可以从城市的变化、乡村的变迁、交通的改善、生活的提升等方面谈自己所获得的便利,谈对改革的体会和评价。这些内容,因为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强烈感情的抒发,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这个角度,重在写出个体的体验和时代的变迁,选用叙述性文体较为容易把握。这个角度的选材,要注意到对比的特点,要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前和改革后能体现社会风貌的素材。可以就近取材,比如父辈童年的生活,自己童年的生活;父辈的生活环境,现在的生活环境。也可以选取便利的交通设施、实时通讯工具、随意品尝的美味小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源、完备的公共设施及其他让自己获得生活幸福感的社会资源等素材。重点在于对这些素材进行对比评析,展示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所带给自己的生活便利。从行文构思来看,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记叙文的行文结构主要包括时序顺进式(平铺直叙式)、穿插回放式(线索串珠式)、平列展开式(画面组合式)、对比映照式(抑扬褒贬式),如本题可以采取画面组合式,列举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画面进行比较,以此突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参考立意:‎ 喜闻改革盛,耀眼中国红;改革开放,让世界看见中国速度;应时而动,看我大国风采。‎ 素材:‎ 素材一:中国的科技水平目前在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在这些领域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非常耀眼。巴西里约华人联谊会副会长周莎莎说,“新四大发明”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既塑造着中国的创新形象,也引领着全球创新的趋势。‎ 素材点拨:“新四大发明”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创新:并联式创新。它们有效地将社会的产业、技术和行业并联,让产能和效力呈数级激增。它们不仅方便着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更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产业和消费方式。这些事物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展现。它们是改革在经济、生活领域成果的直接展示,能够有力地证明改革的成效和价值。‎ 素材二:美国国会通过的“2018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中要求美国政府评估“美台军舰互停”的可行性,中国驻美公使李克新1月8日在华盛顿对此表示,“美国军舰抵达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军武力统一台湾之时。”李克新表示,他会向美国国会议员说,“我可能要感谢你们美国朋友,大陆没有时间和机会用‘反分裂国家法,若美国把军舰派到台湾,就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中方得采取行动。”李克新在同一场合分析中共十九大对台谈话的内容时表示,“统一会让台湾民众生活更好,会让你们的小确幸变成大确幸。”‎ 素材点拨:李克新公使的发言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也被视为外交战线最强硬的发言,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底气和力量。从钓鱼岛闹剧到中国海警的常态化巡航,从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到日常化穿越岛链,从南海仲裁到固守西沙填海造地,中国每一步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这些,都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下的雄厚经济实力。改革,给了中国腾飞的基础和实力;开放,让中国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天下。‎ 素材三:2017年12月19日,司法部燕城监狱接到服刑人员沈刚(化名)的妹妹打来的电话,告知父亲和外婆因病于当天先后离世,作为家中独子,家属提出让沈刚离监回家奔丧的请求。沈刚因信用卡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服刑期间一直表现良好,余刑仅剩四十余天。得知具体情况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决定“特事特办”,很快完成了审批流程,安排干警驱车往返700多公里,带他回家奔丧,甚至干警还特意在进村之前为他卸下戒具、在囚衣外套上大衣。返程路上,沈刚坦言,监狱的决定重新拯救了他的人生。‎ 素材点拨:让高墙之内的服刑人员回家奔丧,这体现出了法律的温度。法律不仅要严,要让人敬畏;也要有情,要激发人心向善。法律是公正无私的,也应是具有人道悲悯情怀的。这是中国法制的进步,也是法制在进行深层次改革下创新的体现。对法律公正的坚持,对人性温暖的关照,在这则素材中有了集中的体现。‎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