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蕴含的义理,带给人们一部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同一部典籍,诠释者的诠释目的不同,对典籍性质的认识就不同,其切入的角度也必不相同,其诠释出来的成果也就会存在根本差异。 毋庸置疑,《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表现为一部编年史,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这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而《公羊传》要把《春秋》看成是一部哲学著作,说孔子是借鲁国的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这样,《春秋》的文本性质就由史学转向了经学。文本性质转换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诠释导向的转化,诠释者将沿着新的方向去诠释文本,所以《公羊传》就不再关心《春秋》里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之所以可能实现,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春秋》之中存在着“微言大义”。所谓“微言”,就是隐晦的文字,即指《春秋》文字的实际意义无法从文字表面获得;“大义”,就是指《春秋》表面文字下所蕴含的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的转换以《春秋》存在微言大义为前提,同时也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目的。文本性质转换以后,《春秋》其文、其事在诠释者看来就只是寄寓大义的载体、探询大义的线索而已。如隐公三年“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叙述了宋宣公不遵循传位于子的正道而传位于弟,最终导致宋国祸乱的故事,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大居正”说。 《春秋》其文、其事既然只是线索,那显然《春秋》的文本在《公羊传》看来就不对历史真相负责,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记述,都是为背后隐藏的大义服务的。董仲舒即言:“《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以有讳也……说《春秋》者,入则诡辞,随其委曲而后得之。”(《春秋繁露·玉英》)因而,《公羊传》虽然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但总体来说《公羊传》对史实不是那么关注,它完全是以揭示《春秋》微言大义为职志而展开对《春秋》的诠释,有时候它必须随着《春秋》的“委曲”,不惜扭曲史实来成全义理的传达。 (编自郑任钊《<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羊传》和《左传》一样,是一部诠释《春秋》的注疏之作,两者却完全不同。 B.《公羊传》的脱颖而出影响了西汉的政治和社会,所以它对《春秋》的诠释无疑很成功。 C.《左传》旨在丰富《春秋》的史事,是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则并不那么关注《春秋》的史实。 D.《春秋》文本的外在特征是一部编年史,而实际上内在的文本性质却是一部经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旨在分析《公羊传》的独特诠释模式——阐发《春秋》蕴含的义理。 B.文章将《公羊传》与《左传》对比,证实两者诠释的成果存在根本差异。 C.文章先阐释《公羊传》对《春秋》文本性质转换的后果,后分析该转换实现的前提。 D.文章举例证明了《春秋》其文、其事可能不是真实记述,只是《公羊传》的线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羊传》以探究《春秋》大义为职志,没有《左传》那样的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料 B.因诠释目的不同,对同一部典籍性质的认识、切入角度、诠释成果都可能不同。 C.《公羊传》是一部阐发《春秋》义理,讲述礼义、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哲学作品。 D.《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指它文字隐晦,其实蕴含着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己的文集著作。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的问题了。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三老提供的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那就再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就有好事的人,去了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结果是霍老的文章815字,乔老的文章770字,贾老的文章602字。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领头羊了。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是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虽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说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摸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推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着场合的中间,百无聊就,忽然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幅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5.小说第二段写老街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体予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真才一世师 丁文江出生在一个富绅之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文江15岁时,当时任他家乡泰兴知县的龙璋,听说本邑有一神童丁文江,就叫丁父带丁文江去县衙面试。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他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为“国器”,收为弟子,并力劝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1902年秋,丁文江到日本后,与很多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写文章、谈革命”的活动。1904年初,日俄战起,我国东北惨遭蹂躏,中国留日学生愤怒抗议。丁文江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1911年,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学成之后,丁文江立即启程回国。 他离开家乡整整9年,乘轮归国不是在终点上海下船就近回家,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在祖国大西南历时两个多月的徒步旅行。这次旅行,为他以后几次西南地质考察打下了基础。 1914年初,丁文江又奉命单独去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至1915 年初才返京。他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1928年,丁文江受邀到广西去调查拟议中的川广铁路线及沿线地质矿产。他走遍了大半个广西,除勘查了南丹、河池的锡矿及迁江一带的煤田外,特别注重地层系统及地质构造之研究,确定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之存在,将它命名为“广西运动”。1928年,地质调查所组织考察队,丁文江任总指挥,分三路再度到西南进行了历时1年的地质调查。这是丁文江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质调查旅行。这次调查项目涉及地质、古生物、矿产、地理、人种等学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在对上古生界地层考察上尤为精细透辟。丁文江回北平后,将其加以整理,发表了《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广西、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他将它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至今仍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沿用,只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所归纳而已。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早年实地考察时,就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丁文江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发现人才、培育人才。1931年,丁文江应北京大学之聘,出任该校地质系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丁文江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虽学识渊博,但往往还要以讲课时间的3倍用于备课。他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也力求完备,本校不够的,就托中外朋友帮忙。他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常用些掌故小说及戏曲歌谣故事打比方,再加以科学解释。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凡预定实习的地点,他必先去一趟,然后再带学生去。野外实习时,吃饭、住宿、登山、休息,他一概与学生完全一致。不论实习时间长短,一切所需物件都要求齐备。有的人以为一两天短期旅行可以随便对付,不须大整行装,丁文江却说:“固然有些地方可以对付,但是不足为法!带领学生必须照规矩,以身作则。不如此,学生不能有彻底的训练,且有亏我们的职责!”后来,给他当过几年助教的高振西撰文说:“这样的教师,给予学生们的好处不只是学问知识同治学训练,他那活泼的精神,任事的英勇,训练的彻底,待人的诚恳……无形之中感化到学生身上的实在更为重要。” 1934年秋,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专门打电报叫李过南京时与他见面,他力劝李春昱改赴德国,一方面因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者尚少;另外,丁文江在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时结识了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知他辅导学生极认真。李春昱决定改为留德,丁文江为其办了一系列转移手续。后来,李春昱在德国柏林大学作史蒂勒的研究生,以“最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载誉归来。 1935年末,丁文江在深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医治无效,于1936年1月5日逝世,终年49岁。 (选自魏邦良《名人传记》,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丁文江出生背景良好,自幼在学习方面有极高的禀赋,在他的家乡被称为神童。泰兴知县龙璋对他极其赏识,亲自培养他,希望他有所作为。 B.丁文江学成归国后,立即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对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及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的详细研究,还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 C.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D.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力劝他改赴德国,是因为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的人很少,并且丁文江深知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辅导学生极为认真。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泰兴知县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丁文江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为“国器”,收为弟子,并资助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B.为了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丁文江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 C.丁文江及其团队曾发表《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云南、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 D.丁文江将丰宁纪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得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认可。 E.丁文江在北大任教期间,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还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 9.标题“一代真才一世师”是对传主人品和业绩的高度赞颂,请概括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弘景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敕所在月给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及发,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圆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身既轻捷,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弘景既得神符秘决,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帝手敕招之,锡以鹿布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 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无疾,自知应逝,逆克亡日,仍为《告逝诗》。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申如常,香气累日,氛氲满山。遗令:“既没不须沐浴,不须施床,止两重席于地。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百日内夜常然灯,旦常香火。”弟子遵而行之。诏赠太中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节选自《南史·陶弘景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B.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C.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D.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弱是年少之意。 B.祖: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在路上先祭祀祖先,然后再设宴为人送行。 C.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有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弘景深得朝廷和公卿大臣们的敬重。他读书过万卷,朝廷礼仪以及涉及前朝的旧事,多听取他的意见;他辞官回家时,朝廷的赏赐不少,公卿大臣们送行的场面也很大。 B. 陶弘景颇爱养生之术。他隐居句曲山,跟东阳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遍游名山,寻找仙药;他喜欢山水,每次经过溪涧山谷,必定在那里坐卧,吟咏停留,不愿离去。 C.陶弘景能预知未来。他的出生本就有着神奇的色彩,他能援引图谶预知梁武帝萧衍即帝位,又能得到神符秘诀,炼成神丹;没生病时就能预算出自己的死期。 D.陶弘景善做幕后策划。齐高帝时,陶弘景虽在官场却不善于与外人交往,一心只披阅诸王文章;隐居后,他多次为梁武帝出谋划策,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2)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望寄王涔阳 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 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两个叠词用得极妙,描写了雾气缭绕、树木浓密的特点。 C.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D.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E.整首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通过描写春天野外凄凉的景色,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 15. 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陈情表》用“ , ”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读高二的小明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耐心开导并不断求全责备,他终于戒掉了网瘾。 ②乾隆皇帝自命风雅,经他看过的古代书画作品,无不被他在表面上题字钤印,真是焚琴煮鹤,令人痛惜! ③遇到扬尘天气时,在街道上洒水,这毕竟只是釜底抽薪之举,要下决心治理PM2.5超标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力度整治污染的源头。 ④那一年,学校要出一本作文集,负责文学社的老师将撰写序言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感觉才疏学浅,恐怕承担不了这个重任,只好敬谢不敏了。 ⑤一年四季,无往不复,季节的轮回引起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也成就了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⑥领导干部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学教授在校园里公然殴打环卫工人的事件,不管事后怎么辩解,都暴露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才轻德。 B.全国产化250W液氮温区制冷机通过专家验收,标志着我国低温制冷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C.淘宝等电商平台的空前兴盛,一方面是时代和科技发展使然,另一方面与其减少了网商入行门槛不无关系。 D.为了避免环保问题不再反弹,各级政府在取暖期到来之前就精心布局,改煤为气,铺设天然气管道到各家各户,使农村也便捷地用上了天然气取暖。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诗集出版后,我送给张老师一本,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上了“张老师雅正”。 B.我校“石花”艺术社成立时,我们请书法家李教授荣幸地参加了活动。 C.你乔迁新居时,我一定会光临宝宅,当面向你祝贺。 D.我们学校的足球队成立了,希望你的舍弟也能加入,来做个守门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 ① 。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父母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全然的接纳和支持, ② ,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好的教育是唤醒、影响和熏陶, ③ 。 21请依照画线句子的句式改写后面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5分)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2017年9月3日至5日在厦门举行。2017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厦洽会)拟开设“金砖国家投资展区”,展示金砖国家的投资政策、环境和机遇;为了推动与金砖国家的交流、合作,拟针对金砖国家举办相关项目对接活动。期间,厦洽会还将举办“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专题论坛,挖掘金砖国家的潜力与商机。 ① ; ② 。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你对“乌鸟私情”“死当结草”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参考答案 1.C(A.范围扩大,“两者却完全不同”有误,原文中讲两者只是“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B.因果关系颠倒,应是成功诠释在先,然后才有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D.“经学”只是《公羊传》的观点,并非事实。)(3分) 2.D(文中举例并不能证明《春秋》其文、其事不是真实的记述。)(3分) 3.A(“没有……史料”说法有误,从最后一段可知,《公羊传》“也经常补充一些史料,甚至有时还提供一些记载翔实的独家史料”。)(3分) 4.C(“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不符文意,有以偏概全之嫌) 5.①照应文章首句,突出老街历史悠久的特点;②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③为三个老学究的出场作铺垫(导引主要人物出场)。(答出一个要点1分,答出两个要点3分,答出三个要点5分) 解题思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其作用也不相同。答题时,可据位置定作用,也可联系文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 6.①浅层含义:“影子”代指虚假的东西,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它不是一个实体,只是一个投影,是虚的。与小说中的三位老学究而言,名誉头衔、座次面子等,不过是虚的影子而已,没有健康长寿的身体就没有一切。②深层含义:“影子”喻指配角。影子依附于人体而存在,人是主角,影子只是配角。不只是贾老、霍老、乔老,他们在场合上,其实都是“被用来做影子的”,都是配角。③创作意图:小说以“影子”为题,旨在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去追逐影子,成为影子的奴隶。正如荷马所言:“追逐影子的人自己就是影子。”(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此题,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一般说来,标题含义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及引申义、比喻义、象征意义等。) 7.B(“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不是在归国后,应是归国途中;“对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及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进行研究是在1914年初,而不是学成归国后。相关信息见原文第3、4段。) 8.DE(A.龙璋是力劝丁父送丁文江赴日留学,并没有资助。B.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不是他调查研究的原因。C.丰宁纪地层在广西和贵州分布最广,而不是“云南、贵州”。) 9.①热爱祖国:在日留学期间,我国东北惨遭日军蹂躏,丁文江愤而离开,转赴英国留学;学成之后立即归国,并赶赴西南开始徒步考察。②博学多才: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③地质学贡献: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几次深入西南进行考察,成绩斐然。④培养人才:教学上严谨认真,处处为国家地质学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着想。⑤不畏艰苦,爱岗敬业:丁文江英年早逝,是在深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而以身殉职。(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10.B(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因而可以根据句子结构成分断句。先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现。如本句中“为”“学”“至“得”“研寻”“有”都是谓语动词,可结合相应的主语和宾语断句。) 11.B(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12.D(“善做幕后策划”错,陶弘景爱养生之术,不愿意在官场,多次拒绝为官的邀请;“陶弘景虽在官场却不善于与外人交往”错,不是“不善于”,而是“不愿意”。) 13.(1)沈约是东阳郡守,钦佩他的志向情操,屡次写信邀请他,他都不去。(“高”“累”各1分,句意3分。) (2)萧衍本来早就和他有交往,等即帝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写信问候,去探望他的达官显贵络绎不绝。(“笃”“冠盖”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当初弘景母亲郝氏梦见两个天神手拿香炉来到她的住处,过后,便有了身孕。陶弘景四五岁时就经常用荻干做笔,在灰上画着学写字。到十岁时得到一本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读探讨,便产生了养生出世的念头。读书万余卷,只要有一点弄不懂,就深以为耻。陶弘景不到20岁的时候,齐高帝为相,推荐他去做诸王侍读,任他为奉朝请。他虽身在官府,却闭门不与外人交往,一心只批阅诸王文章。朝廷礼仪以及涉及前朝的旧事,大多要来听取他的意见。 齐永明十年(492)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表辞职。朝廷下诏批准,赐予束帛,下令让他所在处官府每月送给他五斤茯苓,两升白蜜,以供他做糕饼吃。到临行时,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饯行,搭设了许多帐篷,车马堵塞道路。大家都说自宋、齐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事,于是弘景到了句容的句曲山住下。 齐末有歌谣说“水丑木”,应一个“梁”字,等梁武帝带兵到新林,弘景派弟子戴猛之抄近道上表以示敬意。他听说朝廷内议论萧衍代齐的消息后,就引据图谶来推演,结果处处都出现“梁”字,他命弟子把此结果去敬献给萧衍。萧衍本来早就和他有交往,等即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的写信问候,去探望他的达官显贵络绎不绝。 弘景得了神符秘诀,以为可以炼成神丹,却苦于没有药物,武帝便供给他黄金、朱砂、雄黄等,后来他配练出来飞丹色如霜雪,吃了以后身体轻捷。等武帝吃了,飞丹产生效用后,就更加敬重他。武帝亲笔下诏叫他入朝,赏赐给鹿皮头巾,后来屡次以礼聘请,他都不肯出山。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牛在水草间悠然自在,一头牛带着金笼头,被一个人牵着缰绳,用棍子驱赶。武帝见了画,笑道:“这个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想学在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神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进宫任职的道理呢?”国家每有吉凶征伐一类大事,无不派人前去他那里咨询,一月当中常有几次书信往来,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弘景还没有患病,就知道自己要死了,便预先算出死期,写下《告逝诗》,大同二年(536)去世,终年81岁.死后脸色不变,关节伸屈如常,香气数日不散,遍山弥漫。遗嘱说:“死后不需沐浴,不需放在床上,只需用两层席子铺在地上,用大袈裟盖着被子从头裹到脚。百日之内,夜里点长明灯,白天香火不断。”弟子遵照他的遗嘱执行,皇帝下诏赠他为太中大夫,谥为“贞白先生”。 14.BE(B.颔联并非“远近结合”,“春山烟点点”“远树墨离离”都是远望时的朦胧景象。E.对诗中“景”与“情”的赏析不恰当,诗中的“景”毫不“凄凉” 而是清幽静谧、充满生机;诗中的“情”主要是思友之情,以及不能与友人共赏美好春景的惆怅之情。)(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空颦一望眉”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中波纹比喻为皱起的眉头,也描写出诗人皱眉远眺的细节;②“空”指徒然,白白地,远望却不得见,只是徒劳,含有失落之意;③这一句既引出下文的“春望”之景,也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友人的失意惆怅之情。(每点2分)(考查诗歌的炼句,可从手法、用词、作用、情感等几方面加以思考。“空颦一望眉”既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诗人皱眉远眺以表现他内心的挂念,也可以看作是使用比喻手法描写水面,将水中波纹比作紧皱的眉头,形象而生动。句中“空”字的妙处可参考《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句“空”意思是徒然,白白地,全句描写诗人在遥远的水边皱眉远眺,却徒劳无果,表现了失落之情。此句照应标题中“望”字,引出下文对所望之景的描写,同时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失意惆怅之情。) 【赏析】 刘长卿是盛唐诗人,他的诗多抒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但此诗只是一般的望远怀人之作。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天气,且开篇点题,以“清明”点题中“春”字,“别后”暗扣“寄”,“望眉”点“望”字。第二句尤其精妙,“空颦一望眉”既指诗人皱眉远眺,也将水中波纹比喻为皱起的眉头。而一“空”字,则饱含诗人望而不见的失意惆怅之情。 颔联与颈联写景,手法各异。颔联描写远景,以“点点”描写湖畔春山的雾气环绕,以“离离”描摹云气中远树密集浓如重墨,意境朦胧开阔。颈联从视觉(酒旗)和听觉“钲鼓声”的角度以动声衬静,描写郊外的清幽静谧。 尾联卒章显志,直抒胸臆,以愁自醉寄相思,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全诗融情入景,笔触简单,工秀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耐人寻味。 16.(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7.A(①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望文生义。②焚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做煞风景的事。使用正确。③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不合语境,此处应用“扬汤止沸” 。扬汤止沸:把锅里烧的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想叫它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④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使用正确。⑤无往不复指凡事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此处望文生义,应用“周而复始”。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⑥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意谓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向各种有专长的人学习。使用正确。选A。) 18.B(A.成分残缺。可在“重才轻德”后加“的问题”。C.搭配不当。“减少了……门槛”应改为“降低了……门槛”。D.否定不当。可去掉“不再反弹”中的“不再”。) 19.A(B.“荣幸”是表内谦的词语,表示光荣而幸运,应用在自己身上。C.“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谦敬误用。D.“舍弟”是谦辞称自己的弟弟。此处谦敬误用。) 20.①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②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个性特质 ③而不是控制、灌输和塑造(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正确即可,此题不要求句式相同) 21.①拟针对金砖国家举办相关项目对接活动,推动与金砖国家的交流、合作。(2分) ②拟举办“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专题论坛,挖掘金砖国家的潜力与商机。(3分)(画线的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拟开展的活动,后一部分是活动的目的。能准确地分析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依照这个句式,即可改写后面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个句子中,按照“使之构成排比句”的要求,“期间,厦洽会”在改写时需要删除。) ) 22.按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