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的建立 2.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到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的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3.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 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4.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 A.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强并立 D - 12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6.下表(数据来源: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7.下图图示为某一时期美国、西欧、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这一时期可能是( ) A.19世纪7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8.《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 - 12 -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不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9. 2015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台出售约18.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对此,中方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决定采取必要措施,中方认为美方严重违背了( ) A.独立自主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10.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11.图2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其显示的突出特征是( ) - 12 - A.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B.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C.中国在两极格局中左右逢源 D.中国的外交活动一帆风顺 12.图3,70年代共和国建交高潮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 ) A.社会主义国家 B.非洲新独立国家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D.中国周边国家 13.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 12 - 14.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15.位于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一这说明当时滹沱河流域( ) 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16.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已》记载:“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这证明( )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 17.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 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18.《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 12 -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1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反映了( ) A.中国麻纺织业的兴盛 B.棉布因其实用广为流行 C.中国传统丝织业衰落 D.中国棉纺织技术的发达 20.秦汉时期,盐铁等官营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发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艺的自由身份的工匠。可见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 ) A.不计劳动力成本 B.效率极其低下 C.产品与市场无关 D.工艺水平不高 21.《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1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了(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明朝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22.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23.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 12 -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24.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25.《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26.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27.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 A.宅第逾制现象明显 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观 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 12 - 28.“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坊间称其为“捉婿”。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B.说明富绅渴望跨入上层社会 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D.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29.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30.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 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反映了( ) 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31.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其举动大大影响了战后的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的困难引起了政局的激烈动荡。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阶级矛盾急剧上升。1947年上半年,法、英、意、比等西欧国家的罢工浪潮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西欧各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威望越来越高。尤其是法共和意共,在战后初期的大选中,法共获选票1/4,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意共获得选票达1/3。 ——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 12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背景。(6分) 材料二 图1:英国宣传马歇尔计划的海报。一位英国妇女脚踩着高跷,两只高跷上分别写着“MARSHALL”(马歇尔)和“AID”(援助),她前面的英文是“BETTER STANDARD OF LIFE ”(更美好的生活)。 图2:1947年苏联某杂志刊登的“美国最新战车”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图1和图2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图4) (3)在材料三所述的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图4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G、H两处,同时为I阶段取一个与史实相符的名称并说明理由。(6分) - 12 -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周礼·考工记》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 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手工业类型及其特点。(6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货币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6分) 材料三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 12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三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8分) 永春一中高一年月考历史科参考答案(2017.03)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 12 - 答案 B D C C A C D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D A A B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A C C C B C A 31.(1)背景:①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出现经济困难; 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或工人运动高涨);③各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6分) (2)不同:图1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肯定其对西欧的积极作用(2分); 图2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使美国得以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或使西欧捆绑在美国战车上,并成为战车拉动者)(2分)。 因素:①意识形态对立(或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争锋); ②创作者的立场(或意图)。4分) (3) G:赞赏阶段; H:敌对阶段; I:关系正常化阶段 (3分) 说明: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1978年底,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3分) 32.(1)类型:官营手工业。(2分) 特点:①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②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4分) (2)趋势:①由混乱到统一; ②货币逐渐与重量脱钩;③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④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任答三点得6分) (3)表现:①“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③“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4分,答出2点) 因素: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 ②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③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4分,2点即可) - 1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