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9年7月13日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平和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笨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据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 16‎ 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如前所说,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 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普遍。‎ 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逐渐增多。‎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诗经》《周易》。‎ D.仰韶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 ‎ ‎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把图像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15分)‎ ‎ 老夫老妻 ‎                                     冯骥才 ‎  ①他俩又吵架了。‎ ‎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 16‎ 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16‎ ‎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   ⑫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  ⑬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名为“老夫老妻”,但主要是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来展开情节,因为女性感情更为细腻丰富。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构思小说会更生动。‎ B.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C.小说第⑧段展现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阶段对曾经美好恋爱往事的态度,真实再现两人感情由浓变淡,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的过程。‎ D.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5、小说第⑥段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幸福温馨。”也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悲凉落寞。”你怎么看,请联系文本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8小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16‎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16‎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是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C.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8.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 ‎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 16‎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安辞,帝不许。至任,政绩卓著。其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B.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C.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D.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6‎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5分)‎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3.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上片反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B.词的下片在批判轻重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的同时,进一步表明自己决不随世浮沉的处世态度。‎ 16‎ C.“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平静。‎ D.“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E.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 ‎14.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默写 ‎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 ‎《师说》中用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和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香港春节既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习俗,也融入了很多国际化因素,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香港年味”。 ‎ ‎②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小男孩,有着天籁一般的嗓音,他只要张口发声,就会让听者如沐春风 ,沉醉其中。 ‎ ‎③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自1993年首次出现以来,“任仲平”总会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④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如今他的沙画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对艺术的追求仍然没有停滞。‎ ‎⑤注目着雄奇壮美的自然风物,人类很难不慨叹自身的渺小和平凡: 登高自卑本乃人之常情。 ‎ 16‎ ‎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多公司提出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前来应聘的女性 敬谢不敏 ,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再次遭遇到了性别歧视。‎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由政府和农民按比例分担保金的农业保险,由于受灾认定难等弱点,推行面临重重障碍,因而,增强更为完善的政策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B.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地方车改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各地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周密制定改革方案。‎ C.此时,他却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细心地调试着设备。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刚刚还有些年轻的惊恐的战士,情绪很快平稳了下来。‎ D.专家建议,考生最好选择在20号前后报名,切忌不要拖到最后两天,以免因报名人数过多无法登陆或因初次审核被退回而延误报名。‎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19.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5分)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太阳能与风能① ________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 ②________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 ③__________ ‎ 16‎ ‎ ,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在郑州的一片荒地上,住着一个62岁的老汉。他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出嫁,跟女儿住了几天,公公婆婆却为此闹气。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他谎称外出打工,实际却是流浪拾荒,吃的是饭店剩菜。他说,天下父母都一样,女儿过得好,我就高兴。‎ 对此有网友评论: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乙:我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好,是希望能让爸妈挺直腰杆。丙:一个早过半百的老人打工,不是老人骗了他们,而是他们骗了自己。‎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C A.曲解原意。原文第5段说的是“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B.张冠李戴论述类文章阅读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文章论述类文章阅读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此选项表述的不是“有意味的形式”,说的是仰韶彩陶的特点。D.混淆肯定与否定。“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错误,原文最后说“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2、A A主客颠倒。应为“仰韶彩陶纹样反照了母系氏族社会氛围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 ‎ ‎3、D A.逻辑错误。由第1段中“大概相对说来”可知,“是相对和平安定”的说法将推断理解为事实,不合文意B.由第3段后面两处疑问句可知,选项“‎ 16‎ 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将或然理解成了已然。C.曲解原意。由第5段末尾处语句“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可知,“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错误。‎ ‎4、B(3分)‎ ‎(A“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构思小说会更生动”显得有些偏颇。C项0分“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不正确)D项0分“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无根据,“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说明老头的自省与愧疚。‎ ‎5、第⑥段写“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2分)同时,“雪下得紧’也烘托了妻子内心的复杂、烦乱、忐忑的心绪。(2分)‎ 段落最后写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的暗示了下文“恋爱”时两人情感的美好、圣洁、甜蜜。(2分)‎ ‎6、我同意第一张看法“小说让人看到了幸福温馨“。‎ ‎①小说中老夫老妻虽多次争吵,但最后都能相互反省,自动和解,说明两人还是深爱对方的,否则,不可能和解。‎ ‎②小说中两人“恋爱“的情节,说明他们是有良好的感情基础的,吵架不过是他们老年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剂。通过吵架,更检验了他们的感情的真挚。‎ ‎③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特别事件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故小说让人看到了老夫老妻感情的深厚,让人感到了爱情婚姻的幸福温馨。(以上三点任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4分)‎ 结合现实:①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吵架是很平常的事,吵架也是一种交流,不过是一种激烈的沟通方式。‎ ‎②老夫老妻更懂得珍惜数十年的相守,哪怕爱情削减只剩亲情,这亲情也是升级版的爱情。生活虽有磕碰但只要不离不弃,相互依靠,爱情、婚姻、家庭的温馨美好永在?(二点中任答对一点即得2分)‎ 我同意第二种看法。‎ ‎①小说中尽管夫妻二人又和好,相互自省妥协退让,回归正常,但曾经的甜蜜爱情已远去,正如文中所写“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 ‎②两人无儿无女可以依靠,也只能相依为命,然后陷入和好——吵架——和好——再吵的怪圈。‎ ‎③老夫老妻屡屡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而吵架怄气,说明老人们精神的空虚无聊,故借吵架让死水的生活起点波澜。小说看似温馨的结局下隐藏着老年精神世界的无尽悲凉落寞。(以上三点任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4分)‎ 16‎ 结合现实:①作为老年夫妻,应该有新的生活规划,让心灵有新的依托。‎ ‎②多出去走走,与外界交流,不要宅在家里。‎ ‎③社会、子女要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要让他们有被忽视遗忘之感。‎ ‎                       (三点中任答对一点即得2分)‎ ‎7、(1)答B给3分,答D 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并由此送她别号”不正确;C“无尽的深重的磨难”不恰当;E说法绝对化。‎ ‎8、沈李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均有相似之处。‎ ‎①两人同出书香门第,早年即接受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沈祖棻出生于有着浓厚文化的地主家庭,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家庭文化氛围都对她们二人的成长产生了影响。(2分)‎ ‎②两人与丈夫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沈祖棻与程千帆共同执教,研究诗词文学,并且她们都与丈夫有过诗词酬唱。(2分)‎ ‎③两人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作品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用她的诗作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沈祖棻也同样经历了日寇侵袭山河破碎的苦难,她的诗作也寄托了国家兴亡之感。(2分)‎ ‎④两人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词作,为后世称道;沈也有大量词作存世,并因诗词理论著作负有盛名。(2分)(答出任意3点给6分)‎ ‎9.D10.B(B“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1.B(B错在“奉承太祖”,“他擅长政治投机”也不对,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12.(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关键词句:“谕”意为“告诉、传达”,“顺逆”意为“顺从叛军”,“婴”意为“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关键词句:“隐过”意为“私下的过失、不为人知的过失”,“诘”意为“反问、盘问”,“宁”意为“怎么、难道”,“何从”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6‎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13.A 正用屈原诗句 C情绪最终转为激昂 16‎ ‎14.答:①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②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想要归隐的的情怀。③批判轻重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现实的同时,表明自己决不随世浮沉的处世态度。每点2分,写出离别之情酌情给分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6.C ①正确,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风格.符合语境; ‎ ‎②不合语境,如沐春风: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吹拂一般.这里与“教益或感化”无关; ‎ ‎③正确,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符合语境; ‎ ‎④正确,炉火纯青:学问技艺已达到纯熟完美境地.符合语境; ‎ ‎⑤望文生义,登高自卑:喻做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里误以为“自卑”; ‎ ‎⑥谦敬失当,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用作自谦.不能用在别人身上;‎ 注意选择的是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17. B A.搭配不当,“增强政策标准”不能搭配,“增强”应改为“调整”或“制定”; ‎ C.“还有些年轻的惊恐的战士”语序不当,不符合多层定语语序,应是“有些惊恐的年轻战士”; ‎ D.不合逻辑,多用一重否定,应去掉“不要”; ‎ ‎18.C C项,此句“不够成熟”是自谦,展现了自己虚心求教的态度,“不吝赐教”是请人指教的客气话。选项句子表达得体。‎ A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承蒙”应该是由当事人“孤儿”说的,而不是他人。选项句子表达不得体。‎ B项,“高足”用于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是敬辞,而不是自夸。选项句子表达不得体。‎ D项,“恭候”常见用如“恭候您的大驾”,用于迎接对方,但是让客人等待时不能使用。选项句子表达不得体。‎ ‎29. 答案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20. 答案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