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史记》中记载: 殷商的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则当即把他放逐到桐宫。伊尹的行为表明 A. 商朝的相权超过王权 B. 商朝未确立等级制度 C. 先秦君权还不是很大 D. 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的是大臣伊尹放逐帝王太甲督促其改正过失的故事,放逐的理由是“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逐帝王,说明先秦时期的君权还不是很大,故C正确。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最早出现丞相,故A错。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国家,故B错。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一,是近代民主发展的影响,故D错。‎ 点睛:对于古文资料,要进行翻译,抓住核心信息“放逐”,在此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君权受制约,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安土重迁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选项。‎ 点睛:拓展思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有血缘宗亲特征的宗法制不仅对后世政治带来“亲贵合一”政治特征,也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相处。‎ ‎3.有学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 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D.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故选A;初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贵族是官员的主要来源,平民政治尚未代替贵族政治,排除BCD。‎ ‎4.《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人声鼎沸 B. 鼎鼎有名 C. 三足鼎立 D. 问鼎中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结合备选项中“鼎”字含义只有问鼎中原符合上述含义,故D项正确;A B ‎ C三项含义与“鼎”字中的“天下”一项含义不符。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5.‎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 ‎6.古代某王朝大臣上奏:“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削自销弱矣。”该材料的主旨是 A. 客观分析西汉初的政治形势 B. 建议皇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 C. 深刻揭露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D. 准备采用武力削平地方势力 ‎【答案】A ‎【解析】‎ 材料“.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推行的是推恩令,是汉武帝推行的制度。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指的是西汉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势力过大,引发七国之乱的史实,故选项A客观分析西汉初的政治形势正确。诸侯国不是边疆,故建议皇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是唐末五代十国的困境,故C错误。“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非武力削平,故D错。‎ 点睛: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推恩分子弟”,明白材料的核心内容在于推恩令。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材料:推恩令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进而找到材料的强调点为推恩令的原因——“西汉初的政治形势”。‎ ‎7.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与陕西中、北部差距较大;但是,行省划界时不将它们划入四川反而划入陕西。据此可以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 便于传达政令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扩大国家疆域 D. 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由“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知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排除B。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排除C。‎ ‎8.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 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 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A项错误;宋代的“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现象,但并不能杜绝,故B项不对;“行卷制”和“糊名制”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9.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 “丞相者,联之股兹,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 “(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D. “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答案】C ‎【解析】‎ 材料“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指的是宰相专权,祸乱国家,指的是宰相制度的弊端。“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去除了宰相制度的弊端。所以,材料观点是对宰相制度的评价。选项A指的是丞相制度的设立,故A错。选项B,指的是丞相制度的运行原则,故B错。选项C,“秦设相之患”,指的是宰相制的弊端,故与材料一致,故C正确。选项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指的是中书省下属机构的设立,与材料表述观点不一致,故D错。‎ ‎10.清朝雍正、乾隆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中枢机构是 A. 内阁 B. 六部 C. 理藩院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属于清朝中枢机构,故D正确;A是明朝时期设立;B属于执行机构;C属于负责少数民族机构。‎ ‎11.“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闸。”在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措施中哪一项为之提供了保障 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设立陪审法庭 D. 发放“观剧津贴”‎ ‎【答案】D ‎【解析】‎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这和材料中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是一致的,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A、B、C选项都没有体现“贫穷”的内容。‎ ‎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用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通过改革,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A、B是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D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故选C。‎ 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13.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1/4或1/5。这主要说明 A. 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 B. 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 C. 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 D. 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中出席人数不足的现象,并没有说明雅典公民缺席公民大会的原因。故A、B、D三均项无法体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弊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4.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C.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答案】C ‎【解析】‎ 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B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B、D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故本题选择C选项。‎ ‎15.罗马共和国在建立后的数百年不断扩张,从一个弹九小国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面对如此辽阔的版图、众多的人口和繁杂的事务,罗马帝国依然延续了几百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统治者 A. 建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 B.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 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 把宗教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A选项不准确,罗马的行政体系主要是君主制下的行政体制,不是十分完备,不足以支撑帝国如此长的时间;B选项符合题意,正是罗马法才使得罗马延续这么久;C选项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D选项不符合史实,罗马的宗教政策在发生着变化。‎ ‎16.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宣布废弃所有婚姻承诺,使得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战争的疆场。一名叫瓦伦丁(SanctusValentinus)‎ 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刑架。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Valentinesday”,用以纪念为有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此材料反映:‎ A. 罗马帝国时期不断发动对外战争 B. 罗马通过对外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C. 罗马法没能保护罗马公民的自由 D. 罗马的基本法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 使得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战争”的疆场等字眼足以证明罗马帝国时期是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保护了罗马公民的自由,基本法也未遭到破坏,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英国君主立宪制从根本上避免了独裁统治,主要是因为 A.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约束 B. 国王不再享有任何权力 C. 国王全部权力由首相代为行使 D. 国王“临朝不理政”‎ ‎【答案】A ‎【解析】‎ 君主立宪制之所以不能形成独裁统治,主要的原因在于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权利法案》保障了法律高于王权的地位。故选A。B项错误,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无实权;C项错误,并非首相代行国王权力,而是国王无实权;D项说法错误,并非从根本上保障君主立宪制不能造成独裁的原因。‎ ‎18.《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迫人民承担或缴纳贡物,贷款、捐助赋税和其他类似负担;非根据国家法律和法庭判决,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政府军不得占据民宅;不得根据军事戒严令任意逮捕公民;……。”这集中体现了 A. 议会至上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天赋人权原则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是议会对国王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特权的限制,并无关于议会具体权力的规定,不能体现议会至上原则,故A错误;材料是对国王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特权的限制,并无关于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规定,不能人民主权原则,故B错误;材料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并未体现国王对议会权力限制,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原则,C错误;根据“不得强迫人民承担或缴纳贡物”“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政府军不得占据民宅”反映了人民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不得根据军事戒严令任意逮捕公民”反映了人民的人身自由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材料从总体上集中体现的是天赋人权原则,故D正确。‎ ‎19.自罗斯福新政以来,面对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务中的影响且益加深,比如: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以至于有些美国政治学者惊呼:“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这表明美国 A.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 三权分立的机制遭废除 C. 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D. 地方政府丧失了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联邦政府在国计民生各项事物中的影响且益加深”、“组建规模庞大的联邦官僚机构,进行种类繁多、耗资巨大的联邦资助项目”,可知联邦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再结合“旧的联邦制已经死亡了”,表明联邦政府的权力比之前大的多,C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联邦政府对国家的影响日益加大,官僚机构虽有所增多,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错误。美国三权分立机制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D错误。‎ ‎20.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其中有泰勒、强森、克利夫兰、胡佛、杜鲁门、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均未能幸免。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 A. 中央集权 B. 分权制衡 C. 两党制 D. 联邦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说明,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即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美国实行两党制,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在保证中央权威的同时,保留部分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 ‎21. 美国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下列内容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A. 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B. 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C.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大权 D.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民主性是通过选举方式产生,所以答案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 ‎22.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内阁 C.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 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23.1871年帝国议会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议员作为整个帝国人民的代表并不服从某一特定团体的特殊指示……帝国议会每年由德皇召集。联邦议会在得到德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解散帝国议会。下列说法符合这些规定的是 A. 帝国议会的行政权力非常广泛 B. 帝国议会具有专制主义的典型特征 C. 联邦议会对帝国议会拥有支配权 D.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但皇帝有否决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准确识记与理解。德国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4. 1901年,法国等11个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当时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 A. 总统 B. 参议院 C. 众议院 D. 最高法院 ‎【答案】A ‎【解析】‎ ‎1901年,此时法国处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因此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总统,本题选择A选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规定总统具有缔结条约权,其它选项没有此权力,故排除。‎ 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时间以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并不是中国近代屈辱条约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25.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这说明当时法国不同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故A项正确。选项B和史实不符。选项C 和题目无关。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发祥地,D项本身错误。‎ ‎26.“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 永久居住权 B. 海关管理权 C. 领事裁判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主要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因此B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而“永久居住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故选C。‎ ‎27.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 勒索大量战争赔款 B. 协商关税 C. 开放通商口岸 D. 割占香港岛 ‎【答案】B ‎【解析】‎ 协商关税是和市场关系最为密切的,所以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协商关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勒索大量战争赔款和市场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开放通商口岸没有协商关税和市场关系密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割占香港岛也和市场关系不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 ‎“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B.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 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对《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不同,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故D项正确;外国侵华没有将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时期人民比清末更爱国,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对中国有危害,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注意从两个时代的评价入手,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状况等方面分析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 “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 “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答案】C ‎【解析】‎ ‎“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指的是外国人可以管理在中国的外国人,而中国人则不必插手,这明显的是领事裁判权的内容,故选C;A属于关税协定权,B是租地、建屋权,D是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30.普拉特认为,“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两个最大的贸易市场。两个国家的内战,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英国“放弃中立”的表现为 A.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 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配合清军镇压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可知“两个国家的内战”分别指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内战。因此英国“放弃中立”的表现是“中外合作”联合纹杀太平天运动,故答案选B项。AC两项不符合题干中“内战”这一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 故ACD三项排除。‎ ‎31.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 A. 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B. 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D. 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 ‎《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C项正确;A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是《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D项错误。‎ ‎3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 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B. 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 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D. 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可知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根据题干“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可知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故C 项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A。B项说法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与题干中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的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是强调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3.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阶级派别应对民族危机的方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道光后期以来,满清政府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可知,题干中的“转折点”是指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5.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A.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 C. 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D.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属性的地步”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中国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ABCD都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但是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依据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36.“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国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属于清王朝通知,排除A。‎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王朝统治,但建立的政权具有封建专制色彩,排除B。国民大革命时期,帝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 “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等。‎ ‎3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出政治变革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且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B、D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均排除。‎ ‎38.《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 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 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 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辛亥革命在乡村生活中的角色与之前的清政府没有什么区别,相当于之前的改朝换代而已,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并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一种弊端;C选项错误,地方乡绅是革命的不确定者,是投机革命的分子;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村大变革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要清楚材料叙述的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我们会提到有很多人投机革命,材料就体现出了这一内容,这是民主革命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没有推行的结果,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39.‎‎1919年6月16日 ‎,日本外务大臣严厉谴责美国驻日大使莫里斯,说中国的学生运动是由美国支持的。日本国内媒体在此前也报道说,英美特务煽动学生反日,利用运动扩大他们的市场。这说明五四时期 A. 列强在中国利益冲突激烈 B. 中国军民的反日情绪高涨 C. 中国革命得到英美的支持 D. 日本对中国革命严厉镇压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在五四运动期间,日本指责英美支持学生运动,“利用运动扩大他们的市场”,说明了列强在中国利益冲突激烈,A正确。材料重点是说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涉及中国军民的反抗,B错误。材料中说的是日本对于英美的指责,只是日本单方面的态度,不一定是客观事实,C错误。材料中日本只是指责英美,并没有涉及镇压中国运动,D错误。‎ 点睛:本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展现。从材料中日本对英美国家的指责,即可得出正确选项。材料并不涉及国内政府及国内人们的态度,只是日本态度的体现,排除其他干扰选项。‎ ‎40.《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A.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学生参与,同时有社会自己民族自觉和社会仲裁,体现的是一次全民运动,结合近代史实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没有学生参与,排除AB;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没有体现出“学生的牺牲精神”,排除D。‎ ‎41.1935年起,蒋介石就通过一些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这反映了 A. 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 B. 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 C. 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折 D. 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 ‎【答案】C ‎【解析】‎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国内民族矛盾加剧,国民党通过一些途径与中共接触,推动了国共由对抗逐步转向合作,由此可知,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时间“193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民党还没完全放弃武力剿共,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国民党通过一些途径与中共接触,但是没有体现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故D项错误。‎ ‎42.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 国民革命运动 B. 秋收起义 C. “农村包围城市” D. 红军长征 ‎【答案】C ‎【解析】‎ 根据“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表明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C正确;材料中涉及到苏维埃运动,应该是土地革命时期,而不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排除A;秋收起义仍然是学习苏联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排除B;红军长征是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之下出现的战略转移,不属于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排除D。‎ ‎43.1937年1月,美国《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毛泽东的头像照片,标题是《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这幅照片的作者是美国记者斯诺,几个月前他刚完成在陕北“匪区”的探险。斯诺的这次“探险”‎ A. 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人 B. 揭露了日本企图全面侵华的野心 C. 让世界人民了解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D. 有助于推动中国内战局面的结束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记者斯诺对陕北考察后在美国《生活》杂志上以《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为题刊登了一幅毛泽东的头像照片,美国《生活》杂志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杂志,这就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故此题选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7月,在此之前,美国是不可能了解日本企图全面侵华的野心,故B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安事变的问题,故可排除C;D夸大了斯诺这一行为的作用,故可排除。‎ ‎4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开始的标志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广州起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开始的标志是南昌起义,故B项正确。武昌起义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排除。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我党领导的著名武装起义,故CD两项排除。‎ ‎45.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战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 B. 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 C. 两个战场的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 D.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大规模会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为主,即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了武汉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会战,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B。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战场。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成为抗战的主力,即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是互为依存,协同作战, 即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46.‎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 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D.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第129师师长刘伯承”“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的信息可判断出材料的背景是国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故D项正确。A是第一次国共合作;B项错在保障工农割据,它与抗战的时代背景不符;C项中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的史实不符,故ABC项排除。‎ ‎47.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A. 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 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 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故B项正确;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在1946年,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45年9月”,据此可以排除干扰选项,再据材料“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8.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材料中的“打出去”‎ A.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解放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打出去”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确。A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南昌起义,排除;C是三大战役;D是渡江战役。‎ ‎49.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 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B. 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哲学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人建立紧密的联系 ‎【答案】A ‎【解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和阶级条件,只有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弊端的显现才能够促进无产阶级的运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其基础之一,但不是最基本的;C选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不是最重要的;D选项是现实基础,是建立在A选项之上的。‎ ‎50.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位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介绍的是巴黎公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政治职务都由工人阶级来担任,所以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意味,故A选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不是工农联盟的政权,B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解决人类不平等问题,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错误。‎ 二、材料解析 ‎51.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四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材料三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 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2)制定:克利斯提尼。‎ 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 ‎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 ‎(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 ‎ 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监督制度的不同,中国古代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西方国家从古希腊时期就已建立以公民大众为主体的监督制度。本题的考查是通过对材料的概括以及联系所学,回答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以及通过比较分析,回答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和分析比较能力。‎ ‎(1)汉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和“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等信息归纳得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监督制度的加强反映了这一趋势,“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可以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2)“不满意测试”是指陶片放逐法,根据所学是克利斯提尼最早制定。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通过公民大会的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还表明具有定期投票、预防为主的特点。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为了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3)“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以及根据所学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来回答。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以监察官员为主体,西方社会是以公民大众为主体。‎ ‎52.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的政治文献的名称。‎ ‎(2)以上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并指出建立代议制的不同方式。‎ ‎(3)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出自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二出自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出自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材料四出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方式: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分别或意思相近即可)‎ ‎(3)元首产生方式: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分别或意思相近即可)君主和议会的关系:英国国王是形式的国家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皇帝的制约。(分别和意思相近即可)‎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或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通过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四部宪法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设问从资料来源、归纳类型、对比鉴别到概括特征,难度不断加大,认识不断深入。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四则材料出自哪部文献做出正确的判断,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可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材料一和材料二出自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法国的1875年宪法,规定的是共和制政体;材料三和材料四出自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德国的1871年宪法,规定的是君主立宪制。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这四个国家建立近代政体主要是通过革命的方式和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的方式建立的。‎ ‎(3)本题通过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四部宪法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设问从资料来源、归纳类型、对比鉴别到概括特征,难度不断加大,认识不断深入。此题考查的是宪法的基本内容,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德国国家元首是皇帝,都是世袭的,美国和法国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他们都是选举产生。‎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回答问题围绕代议制特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主要是是依据代议制的特点以及影响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的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德政体的特点。‎ ‎【名师点睛】‎ 邦联制和联邦制 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成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摘自黄遵宪《台湾行》‎ 材料三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日发布的消息,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经过4日至6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评审后,决定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47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而日本文部省科学副大臣义家弘介19日则表示对此事不满。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倭人竟割台湾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西安事变”为什么可以说是一件“幸事”?蒋介石所"具有的新使命”指的是什么?用具体史实说明蒋介石如何履行新使命。‎ ‎(4)据材料四,概括(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 ‎【答案】(1)得到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影响: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3)理由:停止内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新使命:领导抗战。 举例:组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 ‎ ‎(4)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追怀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 ‎【详解】(1‎ ‎)结合《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可知英法等国达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目的。理由要结合《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说明,如: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第一小问,“倭人竟割台湾去”即日本割占了台湾,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小问,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刺激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3)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第一小问,从材料“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来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共停止内战,为抗日战争保留了更多的有生力量。第二小问,“新使命”即是后文中“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领导抗战。第三小问,具体的事例就是其领导的对日作战,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等。‎ ‎(4)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申遗”,主要是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也可以从目前的国际关系和发展趋势来分析,围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进行相应的作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