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八年级数学下册 专题突破讲练 勾股定理的综合使用试题 (新版)青岛版
勾股定理的综合使用 一、勾股定理 1. 定理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斜边为,那么 2. 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定理 证明 , ,化简可证。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 ,化简得证。 二、定理适用范围及应用 1. 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查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 在中,,则,,; 9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结 (1)掌握好定理的内容及基本证明; (2)求线段的问题基本都是在使用勾股定理进行求值。 例题1 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周长为2+,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B. 1 C. 2 D. 解析:由中线长可得斜边长,根据周长已知,可列出另外两边的方程,再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另一个方程,联立解得两直角边长,再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答案:解:设两直角边长分别为x、y;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故斜边长为2。 周长为2+=x+y+2,得x+y=。① 由勾股定理得 =2。② ①②联立解得xy=1,故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xy=。故选A。 例题2 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2S2+2S3+S4=( ) A. 5 B. 4 C. 6 D. 10 解析: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ABD=90°,AB=DB,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CAB=∠DBE,则可根据“AAS”判断△ABC≌△BDE,于是有AC=BE,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到DE2+BE2=BD2,代换后有ED2+AC2=BD2,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S1=AC2,S2=DE2,BD2=1,所以S1+S2=1,利用同样方法可得到S2+S3=2,S3+S4=3,通过计算可得到S1+2S2+2S3+S4=1+2+3=6。 答案:解:如图 ∵图中的四边形为正方形, ∴∠ABD=90°,AB=DB,∴∠ABC+∠DBE=90°, ∵∠ABC+∠CAB=90°,∴∠CAB=∠DBE, ∵在△ABC和△BDE中, ∠ACB=∠BED ∠CAB=∠EBD AB=BD, ∴△ABC≌△BDE(AAS),∴AC=BE, 9 ∵DE2+BE2=BD2,∴ED2+AC2=BD2,∵S1=AC2,S2=DE2,BD2=1,∴S1+S2=1, 同理可得S2+S3=2,S3+S4=3,∴S1+2S2+2S3+S4=1+2+3=6。故选C。 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例题 在△ABC中,AB=2,BC=1,∠ABC=45°,以AB为一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使∠ABD=90°,连接CD,则线段CD的长为 。 解析:分①点A、D在BC的两侧,设AD与边BC相交于点E,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再求出BE=DE=AD并得到BE⊥AD,然后求出CE,在Rt△C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②点A、D在BC的同侧,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AB,过点D作DE⊥BC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E,判定△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求出DE=BE=2,再求出CE,然后在Rt△C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答案:解:①如图1,点A、D在BC的两侧,∵△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D==4, ∵∠ABC=45°,∴BE=DE=AD=×4=2,BE⊥AD, ∵BC=1,∴CE=BE-BC=2-1=1, 在Rt△CDE中,CD==; ②如图2,点A、D在BC的同侧, ∵△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AB=2, 过点D作DE⊥BC交BC的反向延长线于E,则△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BE=2, ∵BC=1,∴CE=BE+BC=2+1=3, 在Rt△CDE中, CD==, 综上所述,线段CD的长为或。 图形变换的证明 例题 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为AB边上一点,求证:(1)△ACE≌△BCD;(2)AD2+DB2=DE2。 9 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决第一个问题,将图形转换位置,使AD、DB、DE转化到同一个图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答案:证明:(1)∵∠ACB=∠ECD, ∴∠ACD+∠BCD=∠ACD+∠ACE,即∠BCD=∠ACE。 ∵BC=AC,DC=EC,∴△ACE≌△BCD。 (2)∵△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BAC=45°。 ∵△ACE≌△BCD,∴∠B=∠CAE=45°, ∴∠DAE=∠CAE+∠BAC=45°+45°=90°,∴AD2+AE2=DE2。 由(1)知AE=DB,∴AD2+DB2=DE2。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如图,△ABC中,D为AB中点,E在AC上,且BE⊥AC。若DE=10,AE=16,则BE的长度为( ) A. 10 B. 11 C. 12 D. 13 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2,3),以点O为圆心,以OP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A,则点A的横坐标介于( ) A. -4和-3之间 B. 3和4之间 C. -5和-4之间 D. 4和5之间 *3. 如图,矩形ABCD中,E、F、M为AB、BC、CD边上的点,且AB=6,BC=7,AE=3,DM=2,EF⊥FM,则EM的长为( ) 9 A. 5 B. 5 C. 6 D. 6 *4. 如图,在△ABC中,∠A=90°,P是BC上一点,且DB=DC,过BC上一点P,作PE⊥AB于E,PF⊥DC于F,已知:AD:DB=1:3,BC=4,则PE+PF的长是( ) A. 4 B. 6 C. 4 D. 2 **5. 在等腰△ABC中,∠ACB=90°,且AC=1。过点C作直线l∥AB,P为直线l上一点,且AP=AB。则点P到BC所在直线的距离是( ) A. 1 B. 1或 C. 1或 D. 或 **6. 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且∠DAB=30°。有以下四个结论:①AF⊥BC;②∠BOE=135°;③O为BC的中点;④AG:DE=:3,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二、填空题: *7. 如图,OP=1,过P作PP1⊥OP,得OP1= ;再过P1作P1P2⊥OP1且P1P2=1,得OP2=;又过P2作P2P3⊥OP2且P2P3=1,得OP3=2;…依此法继续作下去,得OP2012= 。 *8. 如图所示,在△ABC中,∠C=2∠B,点D是BC上一点,AD=5,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AC=6.5,则AB的长度为 。 **9.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E,∠BDA=90°,∠CBE=30°,∠CEB=45°,AE=4EC,BC=2,则CD的长为 。 9 三、解答题: *10. 如图,已知AC平分∠BAD,CE⊥AB于E,CF⊥AD于F,且BC=CD。 (1)求证:△BCE≌△DCF; (2)若AB=15,AD=7,BC=5,求CE的长。 **11. 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CD⊥AB交AB于点E,且CD=AC,DF∥BC,分别与AB、AC交于点G、F。 (1)求证:GE=GF; (2)若BD=1,求DF的长。 **12. 如图,在△ABC中,∠C=2∠B,D是BC上的一点,且AD⊥AB,点E是BD的中点,连接AE。 (1)求证:∠AEC=∠C; (2)求证:BD=2AC; (3)若AE=6.5,AD=5,那么△ABE的周长是多少? 9 1. C 解析:∵BE⊥AC,∴△AEB是直角三角形,∵D为AB中点,DE=10,∴AB=20,∵AE=16,∴BE==12,故选C。 2. A 解析:∵点P坐标为(-2,3),∴OP==,∵点A、P均在以点O为圆心,以OP为半径的圆上,∴OA=OP=,∵9<13<16,∴3<<4。∵点A在x轴的负半轴上,∴点A的横坐标介于-4和-3之间。故选A。 3. B 解析:解:如图,过E作EG⊥CD于G,∵四边形ABCD是矩形,∴∠A=∠D=90°,又∵EG⊥CD,∴∠EGD=90°,∴四边形AEGD是矩形,∴AE=DG,EG=AD,∴EG=AD=BC=7,MG=DG-DM=3-2=1,∵EF⊥FM,∴△EFM为直角三角形,∴在Rt△EGM中,EM===5。故选B。 4. C 解析:解:方法一:作PM⊥AC于点M,可得矩形AEPM∴PE=AM,利用DB=DC得到∠B=∠DCB∵PM∥AB。∴∠B=∠MPC∴∠DCB=∠MPC又∵PC=PC。∠PFC=∠PMC =90°∴△PFC≌△CMP∴PF=CM∴PE+PF=AC∵AD:DB=1:3∴可设AD=x,DB=3x,那么CD=3x,AC=2x,BC=2x∵BC=4∴x=2∴PE+PF=AC=2×2=4。 方法二:连接PD,PD把△BCD分成两个三角形△PBD、△PCD,S△PBD=BD•PE, S△PCD=DC•PF,S△BCD=BD•AC,所以PE+PF=AC=2×2=4。故选C。 5. D 解析:①如图,延长AC,作PD⊥BC交点为D,PE⊥AC,交点为E,∵CP∥AB,∴∠PCD=∠CBA=45°,∴四边形CDPE是正方形,则CD=DP=PE=EC,∵在等腰直角△ABC中,AC=BC=1,AB=AP,∴AB==,∴AP=;∴在直角△AEP中,(1+EC)2+EP2=AP2∴(1+DP)2+DP2=()2,解得,DP= 9 ;②如图,延长BC,作PD⊥BC,交点为D,延长CA,作PE⊥CA于点E,同理可证,四边形CDPE是正方形,∴CD=DP=PE=EC,同理可得,在直角△AEP中,(EC-1)2+EP2=AP2,∴(PD-1)2+PD2=()2,解得,PD=故选D。 6. D 解析: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且∠DAB=30°。∴∠CAF=30°,∴∠GAF=60°,∴∠AFB=90°,①AF丄BC正确;由①可得∠C=∠D=60°,∠DAC=120°,故可得∠DOC=120°,即而可得∠BOE=120°,即可得②∠BOE=135°错误;∵AD=AC,∠DAG=∠CAF,∠D=∠C=60°,∴△ADG≌△ACF,∴AG=AF,∵AO=AO,∠AGO=∠AFO=90°,∴△AGO≌△AFO,∴∠OAF=30°,∴∠OAC=60°,∴AO=CO=AC,∴BO=CO=AO,即可得③正确;假设DG=x,∵∠DAG=30°,∴AG=x,∴GE=3x,故可得AG:DE=:4,即④错误;综上可得①③正确。故选D。 7. 解析:由勾股定理得:OP4==,∵OP1=;得OP2=;依此类推可得OPn=,∴OP2012=,故答案为:。 8. 12 解析:Rt△ABD中,E是BD的中点,则AE=BE=DE;∴∠B=∠BAE,即∠AED =2∠B;∵∠C=2∠B,∴∠AEC=∠C,即AE=AC=6.5;∴BD=2AE=13;由勾股定理,得:AB==12。 9. 解析:如图,过点C作CH⊥BD于点H。∵∠CBE=30°,BC=2,∴CH=BC=1, 又∵∠CEB=45°,∴EH=CH=1。则CE=。∵AE=4EC=4。在直角△ADE中,∠EDA =90°,∠AED=∠CEB=45°,则AD=DE=AE=4。∴DH=DE+EH=5,∴在直角△DCH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CD===。故填:。 10. 9 (1)证明:∵AC平分∠BAD,CE⊥AB于E,CF⊥AD于F∴CE=CF,在Rt△BCE和Rt△DCF中,∵CE=CF,BC=CD,∴Rt△BCE≌Rt△DCF(HL)。 (2)解:∵Rt△BCE≌Rt△DCF,∴DF=EB,CE=CF,CE⊥AB于E,CF⊥AD于F,∴Rt△ACE≌Rt△ACF,∴AF=AE,∵AB=15,AD=7,∴AD+DF=AB-EB,∴EB=DF=4,在Rt△BCE中,根据勾股定理,CE=3。 11. (1)证明:∵DF∥BC,∠ACB=90°,∴∠CFD=90°。∵CD⊥AB,∴∠AEC=90°。在Rt△AEC和Rt△DFC中,∠AEC=∠CFD=90°,∠ACE=∠DCF,DC=AC,∴Rt△AEC ≌Rt△DFC。∴CE=CF。∴DE=AF。而∠AGF=∠DGE,∠AFG=∠DEG=90°,∴Rt△AFG ≌Rt△DEG。∴GF=GE。 (2)解:∵CD⊥AB,∠A=30°,∴CE= AC=CD。∴CE=ED。∴BC=BD=1。又∵∠ECB+∠ACE=90°,∠A+∠ACE=90°,∴∠ECB=∠A=30°,∠CEB=90°,∴BE=BC =BD=。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30°,则AB=2BC=2。 则AE=AB-BE=。∵Rt△AEC≌Rt△DFC,∴DF=AE=。 12. (1)证明:∵AD⊥AB,∴△ABD为直角三角形。又∵点E是BD的中点,∴AE=BD。又∵BE=BD,∴AE=BE,∴∠B=∠BAE。又∵∠AEC=∠B+∠BAE,∴∠AEC=∠B+∠B =2∠B。又∵∠C=2∠B,∴∠AEC=∠C。 (2)证明:由(1)可得AE=AC,又∵AE=BD,∴BD=AC,∴BD=2AC。 (3)解:在Rt△ABD中,AD=5,BD=2AE=2×6.5=13∴AB===12∴△ABE的周长=AB+BE+AE=12+6.5+6.5=25。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