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三步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三步启智慧—聚焦家国情怀、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学案

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 ‎(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 ‎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国人暴动后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③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④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类别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不同点 性质 春秋争霸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 战国诸侯之间的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 影响 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 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同点 目的 都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 影响 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1.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 ‎(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 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议,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 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4.思想文化的变革 ‎(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 ‎、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1.由分裂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6)从思想理论来说,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1.(2017·广州测试)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由“贵族”到“行政官员”体现了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即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故A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土地,但是主要讲的是政治变革,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周天子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度的确立是到了秦朝,故D项错误。‎ ‎2.(2017·濮阳模拟)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批的“士”‎ 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士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士。大批“游士”的出现(  )‎ A.促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表明官僚政治已形成 D.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 解析:选B 士属于分封的最末端,大批“游士”的出现表明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因果颠倒,故A项错误;士属于宗法等级关系的最底层,因此大批“游士”的出现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故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游士”的出现反映了政局动荡,而不是由其“导致”的,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局动荡是由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导致的,D项错误。‎ ‎3.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 D.“工商皆本”的主张 解析:选B 抑制商业与材料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相悖,故A项错误;“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即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国家在农业与商业中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4.(2017·龙岩质检)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解析:选D 从“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家学说的趋势,故D项正确。‎ 二、走向“大一统”——“汉承秦制”‎ 秦汉时期我国走向了封建“大一统”,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代在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5.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秦的田租、徭役、兵役制。‎ ‎6.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 ‎1.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刘氏天下,加强皇权,形成郡县制、封国制并存的局面。‎ ‎(2)“王国问题”出现:汉高祖封立的“同姓王”,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机构与中央基本相同,诸侯王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王国问题”出现。‎ ‎(3)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经过汉景帝“削藩”后,王国势力被削弱。‎ ‎(4)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5)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巡察地方,监督官吏,打击豪强。刺史官虽小,但因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而权力很大。慢慢地,刺史开始侵夺地方官僚的权力,州也由监察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创立了包括察举制、皇帝征召在内的选官制度 ‎(1)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2)东汉时期,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控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户口、土地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 两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身份独立,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1)“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 ‎(2)‎ 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1.(2017·德阳诊断)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解析:选B 材料中的做法说明汉初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采取了相应的统治政策,故B项正确。‎ ‎2.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条件 C.推动了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可知,这一做法加快了土地的流转,为土地兼并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错误;C项说法错误,排除;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D项错误。‎ ‎3.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他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指的是秦朝郡县制下只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指的是汉代郡国制下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所以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 三、彰显繁荣鼎盛——“唐宋变革”‎ ‎“唐宋变革”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唐宋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自然经济的退却。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退却,原来建诸其上的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必然受到冲击,发生相应的变动,唐宋社会的变革就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商品经济之所以能够促成唐宋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与此不同,商品经济则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经济,其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必须仰赖于外部市场,它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分化性等内在特征。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必将发生一定的冲击和瓦解。而从唐宋社会的各个方面来看,则无不深深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 ‎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1)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我们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在古代那样的等级社会中,它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充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 ‎2.在经济制度领域,赋税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 ‎(1)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 ‎(2)禁榷制度领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专卖领域之外的直接专卖制再也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 ‎3.在民族关系领域,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的开发 在民族政策领域,唐宋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过去的和亲政策,转而利用商品经济规律,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的现象。‎ ‎4.在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共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1)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 ‎(2)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3)艺术方面,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4)音乐方面,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无疑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流变性和开放性。‎ ‎1.社会出现流动和分层 ‎(1)‎ 原因: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分化的经济形式,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则直接导致了财富力量的崛起。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就必然冲击原有的社会关系。‎ ‎(2)结果:“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先王之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代之而起的是王应麟所说的“贫富贵贱,离而为四”,富、贵、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随着富贵贫贱的不断转化及其分离,旧有的等级制度便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旧有的门阀士族和士农工商等级制再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呈现出流动和分层。‎ ‎2.富民阶层的兴起 ‎(1)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 ‎(2)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 ‎(1)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 ‎(2)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知道,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的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1.由“贵义贱利”到“言利”‎ ‎(1)传统的价值观念强调“贵义贱利”,而商品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式。‎ ‎(2)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言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从中唐历北宋至南宋,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斗争一直贯穿始终,成为社会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一根主线。‎ ‎2.功利主义学派兴起 ‎(1)价值观念的这样一种变化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功利主义学派的兴起。南宋时期,以陈亮和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学派产生于南宋的浙东地区,这并非偶然。这里商品经济发展,功利主义学派强调功利,无疑就是商品经济注重人性和追求利益的本性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 ‎(2)陈亮曾提出“农商相补论”,叶适一反千年传统,从根本上第一次否定重农抑商的思想,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与他们的商品经济思想互为表里。所以,就功利主义思想而言,大谈功利是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是里。‎ ‎3.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斗争 ‎(1)唐宋特别是宋代,言利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念的斗争,是当时一场持久的思想大解放。‎ ‎(2)社会价值取向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和注重功利,它体现了人性的要求,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的动力,整个社会焕发出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3)打破了过去沉闷的思想状态,使社会具有活力并呈现开放的特征。‎ ‎1.(2017·合肥质检)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解析:选A 从材料中可知唐玄宗受宰相制约不能徇私枉法,可知皇权受到一定限制,故A项正确;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是秦朝郡县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大臣阻止皇帝违反法纪,不是大臣专权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伦理道德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 ‎2.(2017·洛阳统考)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并励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与理学无关,故D项错误。‎ ‎3.宋代士人赴京应考、官员外地履新、富人出行远路、商贾长途贩物,无不雇人运输,这种状况遍及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反映了宋朝(  )‎ 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运输经营方式拓展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交通运输比较发达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代,题目中也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宋代士人赴京应考、官员外地履新、富人出行远路、商贾长途贩物,无不雇人运输”得出宋、运输经营方式的拓展,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商业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交通运输方式是指海、路、空,题目中并未体现交通运输的发达,故D项错误。‎ ‎4.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解析:选A 据材料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 四、初露近代曙光——明清转型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适值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机遇与挑战并存,近代曙光初露。‎ ‎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 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解放短工条例颁布,等级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出现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 如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民营手工业的新发展有力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进程;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这些在江南集中体现为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形成于16‎ 世纪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地域性商帮形成;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及领本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 ‎(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 在16世纪,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 ‎2.社会风气的变化 ‎(1)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 以徽州府而论,弃农经商的风气自正德末、嘉靖初年开始形成,至万历年间进而出现了“轻本重末”“以贾代耕”的局面。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 ‎(2)价值取向变化 如一些文人喊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口号,将读书、治生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所以当时人总结说:“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为效,则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如果将这种理想同“官本位”价值取向结合起来,便是后人所说的“官官商商,商商官官”,即为官不成便经商,经商不景气便做官,业“儒”不过是官商互动之桥梁而已。‎ ‎(3)重商思潮出现 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同道而异业”的“新四民论”,李梦阳提出“士商各守其业,异术而同心”的理论,李贽论证重利求财是人的本性,张居正提出“厚商”“资商”主张,最后到黄宗羲那里便形成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4)思想观念的变化 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在充分肯定自我与人的欲望的前提下,伦理观、财富观、权威观与政治观都在发生变化,呈现着近代人文主义色彩。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对开明君主制的设计,更是那个时代新型政治思想发展的高峰。这种先导在思想史上称为“启蒙”。17世纪的启蒙思潮是建立一种全新思想体系,以代替宋明理学,这种新思想体系走上“经世致用”或实学的道路。‎ ‎(5)文学艺术的变化 明中后期,公安派、竟陵派诗文兴起和市民通俗文学繁盛都具有全新的意义。以小说、戏曲和市井民歌为主要形式的反映城镇商业手工业繁荣,反映市民阶层和广大民众、下层知识阶层生活及思想情绪、审美观念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色。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与冯梦龙等文学巨匠提出了具有近代人文启蒙性质的文学理论,反对传统礼法束缚,宣扬人的个体价值,鼓吹人性解放与个性自由;追求“本色”“‎ 率真”与自然,反对伪饰矫作和刻意模拟古人;推崇新奇,不拘格套,开创积极浪漫主义新风。‎ 经济上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 思想文化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文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对外关系 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机 ‎1.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 A.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C.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D.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明初……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可知,等级限制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货币经济,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强化,但题目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很大,故D项错误。‎ ‎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选A 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与材料中“‘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B项错误;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C项错误;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鹰潭模拟)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解析:选A 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雇工的信息,未反映地主与佃户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故D项错误。‎ ‎4.“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追求的是现实主义风格,不能说明明代文学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也没有动摇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故A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