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第11讲 议论文之论证方法与结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第11讲 议论文之论证方法与结构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八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1讲 议论文之论证方法与结构 教学内容 ‎1.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2.熟练掌握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并学会运用答题格式解题。‎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短文阅读与问题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探讨议论文之论证方法与结构。‎ 一、阅读与探讨 上课前,两位同学吵得不可开交,一位同学说,“成功离不开勤奋”,一个同学说,“勤奋不一定成功”。你怎么看待“成功和勤奋”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下列论据中选出可以证明“成功离不开勤奋”的事例吗?‎ A.中国的一句老话:无志空活百岁。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永远不会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所以一个人光有勤奋不一定就能成功,只有朝着目标去奋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B.邓亚萍身材矮胖,高不足1.50米,但她能针对自己的弱点坚持刻苦训练。她除了认真完成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外,还自觉延长训练时间,提高训练难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成为世界顶级的乒乓球运动员。‎ C.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数以千计,他经常为解决一个难题而连续工作数天不出实验室一步。他说:“天才就是一分智慧加上九十九分汗水。”‎ D.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约翰•亨利•法伯做过的一次有趣的试验...‎ 他在试验中发现一种毛虫只会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虫走,他便很小心地将一些毛虫沿着花瓶的边缘排成一个圆圈,在花瓶的旁边放一些松针,这是松毛虫最喜欢的食物。松毛虫开始绕着花瓶一圈又一圈地走,每个毛虫都跟着前面的松毛虫,开始不停地兜圈子,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连七天七夜,它们一直绕着花瓶团团转,最后终于因饥饿与精疲力竭而死去。‎ E.少年毛泽东即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这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鼓舞着他克服了日后革命征程中的重重险阻。‎ F.鲁迅是我国现代文豪,有人向他请教写作秘诀,他说道:哪里有什么秘诀,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写作上了。‎ G.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虽以残暴闻名于世,但他勤于政事却是值得称道的。传说他每天必须看120斤的竹简文书,看不完就不休息。秦国得以结束诸侯割据的状态,统一全国,和秦始皇的这种勤奋精神是分不开的。‎ BCFG是关于成功离不开勤奋。AD是关于只有努力和勤奋,没有目标也不会成功。‎ Ø 思考:你能说出这些事例分别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吗?‎ 二、预习作业交流 教法指导:分两块知识进行讲解,可采用以下方式: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等都可以,重点突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与运用,每种论证方法配实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的讲解进行强化运用。‎ ‎【知识梳理】‎ 论证方法 ‎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常见题型 ‎1.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指出第③④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示例 ‎(一)举例论证: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作用: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使用了举列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了“舜发于畎亩之中”等六个事例,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从句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二)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例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失误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经受磨练的作用。‎ ‎(三)引用论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用:A.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B.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例3、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咎,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成功》‎ 答: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韩愈的名言,证明了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得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等)。‎ 演练提升 请看下面短文《学习是必须循序渐进的》,每段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例1:任何一种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崇崇,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这个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 ‎ ‎ 例2: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徵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徵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徵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文段运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 ‎ ‎ ‎ 参考答案:‎ ‎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向愈强(弱点也是强点)。 ‎ ‎2、这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了谅解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说服力。对比论证: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 二、 论证结构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 ‎ ‎(一)并列式: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 ‎ ‎(二)对照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种事物。‎ ‎(三)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分为:分—总;总—分;总—分—总。‎ 常见题型 ‎1.从第③④⑤段看,这三段的论证思路结构是____关系/文章的论证结构是 。‎ 答题技巧:‎ ‎ (1)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 (2)抓语言标志。如有“还有”“另外”这些词语为并列式;如有“不但”“而且”“首先”“其次”等词语为层进式。‎ ‎2.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题技巧:‎ ‎ (1)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关系。‎ ‎ (2)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 答题模式:①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关系;②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3.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内容。‎ 本文围绕国家读书节的设立展开论述,其中第①至④段论述了 ,第⑤段论述了 ,第⑥至⑧段论述了 。‎ 答题技巧:‎ ‎(1)按照议论文的结构进行划分,分清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 (2)重点关注总分式的结构形式。 ‎ ‎ (3)概括论述内容要抓分论点。‎ ‎【巩固提升】‎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④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事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6.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4分)‎ ‎17.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18.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 ‎ (5分)‎ ‎19.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 (2分)‎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3分)‎ ‎ ‎ ‎ ‎ ‎20.本文的论点是 (3分)‎ 参考答案:‎ ‎ 16.读书时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2分) 扩展(2分) 17.C(3分)18.举例论证(2分)有力地论证了“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凝练、“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3分)‎ ‎19.(1)“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2分)(2)略(3分) ‎ ‎20.读书的真谛和要义在于:先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3分) ‎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爱家庭也是一种责任 ‎①五月的第二周的周日是母亲节。母亲节是“洋节”,既然是“洋节”,就一定会有人抵制,而抵制的方法就是“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某某节。‎ ‎②设立“中华母亲节”的话题由来已久。早在 2004 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提案: 中华民族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呼吁尽快确立“中华母亲节”,建议以“中华第一贤母”孟母为形象代表。近年来,每到五月,关于中国是否应设立自己的母亲节,都会成为坊间热议的内容。‎ ‎③在讨论是否应设“中华母亲节”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几个问题。‎ ‎④首先,尊孝感恩是否一定拘泥于某种形式 ? 把五月第二个周日作为“母亲节”,是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属于不折不扣的泊来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其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就不懂得尊孝感恩了 ?‎ ‎ 显然不是,中华民族素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古有孟母三迁广为流传,今有“ 90 后”女生孟佩杰背着母亲去上学的故事感动中国。其实,节日只是一种形式,每个常回家看看的日子都可以是母亲节。只要心中有爱、懂得感恩,尊孝感恩无须拘泥于节日的形式。‎ ‎⑤其次,中西方节日是否水火不容 ? a用七夕节抵御西方情人节,用中华母亲节反对美国母亲节,这种态度看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实则透露出狭隘的文化理念。b在全世界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世界有着若干的关联。中西方文化完全可以互补共存。c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开始过春节,有的国家和地区干脆将春节定为公众假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突出单项人伦主题的节日,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迎合了现代社会表达感情的需要。d我们可能不知道五月母亲节的由来,但它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这就足够了。‎ ‎⑥此外,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意义何在?近年来,为了传承文化,我们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设为法定节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节日当天,我们看到的多是商家不遗余力的叫卖、景区摩肩接踵的游客,却很难感受到文化所在。更值得担忧的是,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力推孟母生孟子的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的背后,恰恰是孟子故里在不遗余力地鼓吹。在节日过度商业化的当下,如果多了一个中华母亲节,仅仅是给商家一个促销活动的载体、给地方一个经济唱戏的舞台,这样的节日有必要专门设立吗 ?‎ ‎⑦诚然,在全世界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壁垒,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传承、光大民族传统文化。不过,故意设立中华某某节,并不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大不同,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其苦心孤诣地另设中华母亲节,倒不如反思端午节、中秋节沦为“粽子节”、“月饼节”的尴尬,丰富现有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 ‎16.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 ‎ ‎ (3分)‎ ‎17. 以下这段文字放在第⑤段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3分)‎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A . a处 B. b处 C . c处 D. d处 ‎18.第⑥段中,“很丰满”的理想具体是指( )( )( )( ),“很骨感”的“现实”指的是( )( )( )( )( )( )( )( )【用原文回答,每格一字。】‎ ‎19.第⑦段的划线句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 ‎ ‎ ‎ ‎20.纵观全文,作者对于“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持( )态度,理由是:(7分)‎ ‎(1) ;‎ ‎(2) ;‎ ‎(3) ;‎ 参考答案:‎ ‎16.举例论证(1分),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民族素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这一观点。(2分) ‎ ‎17.D(3分)A(1分)‎ ‎18.传承文化(2分)很难感受到文化/节日过度商业化(2分)‎ ‎19.不能(1分),①画线部分认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的必要性以及“传统节日”对于“‎ 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②画线句将“中华母亲节”与“传统节日”进行了区分(两点中写到任意一点给2分,写到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这样一来,就使文章的论证显得更为严密和完整。(1分)‎ ‎20.否定/反对(2分)‎ ‎①只要心中有爱,尊孝感恩无须拘泥于节日的形式。(2分)‎ ‎②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节日完全可以互补共存。(2分)‎ ‎③在节日过度商业化的当下,设立中华母亲节对传承文化没有太大意义。(2分)‎ ‎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总结下它们的作用?‎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作用: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作用:A.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 B.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哪些? ‎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两小儿辩日”,为何没能辩出科学?‎ ‎①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出自《列子·汤问》的故事“两小儿辩日”,千年前的古人能提出这个涉及文化、几何、光学等各种知识的深刻的问题并进行思考,是件很不简单的事情。遗憾的是,这个深邃的极有创新意识的命题未能辩下去,进而“辩”出现代科学。‎ ‎②其实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了许多和自然科学相关的创新思想的实例。如早在春秋末年,曾子就对“天园地方”之说提出了质疑;在东汉年间《尚书纬》描述了物体的惯性运动和相对性原理,这比伽利略要早1500多年。李约瑟更是把墨子在《墨经》里的文字记载看成是惯性运动的原始表述,比牛顿第一,二定律早许多。‎ ‎③但为什么中国古人没能把这些远早于西方的创新思想变为科学理论呢?深究原因,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对创新思维起到了束缚作用。‎ ‎④儒家思想教导人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辱圣人之言。”这本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而说的,但从西汉独尊儒术后便被强调为一切都按圣人先贤所定下的规则行事,进而把主张不走前人路的人都比作“小人”,这样如何还能谈科学创新?‎ ‎⑤自然科学中的许许多多的新发现都是不断挑战传统思想的结果。科学创新需要富有挑战精神,要敢于不断追问、怀疑和挑战“天道”和“圣人”之言。哥白尼正是挑战了托勒密体系,使他成为推翻“地心说”的第一人,也使他真正成为近代科学质疑的第一人。而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恰恰是我们国人最缺乏的。‎ ‎⑥所以我们要从基础教育做起,提倡挑战精神的培养,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味“服从”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要宽容甚至鼓励学生“挑战”答案,要引导学生在挑战和质疑中逐步走向对事物的更本质的认识中。‎ ‎⑦从根本上来说,这当然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但同时也需要相关各方在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需要教师放下形式上的师道尊严,以平等的精神带领学生去探寻真理;需要家长目光长远,不囿于孩子一时的得失成败;当然,也需要学习者本人的自发与自觉,敢于摆脱束缚,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对待学习。只有这样,两小儿之辩,才能不仅仅是灵光一现,而真正开出智慧之花。‎ ‎16.第1段划线句中的两个加点的“辩”字,前者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后者结合文意,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分)‎ ‎17.第2段中,作者列举了不少实例,是为了表明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并进而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4分)‎ ‎18.第4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段文字论证的观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分)‎ ‎19.第7段认为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需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6分)‎ ‎20.下列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封建专制束缚了中国的科学启蒙。 B.“两小儿辩日”应该辩出现代科学。‎ C.科学创新需要具有挑战精神。 D.科学创新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参考答案:‎ ‎16.(3分)辩论;探究(辨析、研究、探索)‎ ‎17.(4分)有许多和自然科学相关的创新思想;为什么中国古人没能把这些远早于西方的科学启蒙思想变为科学理论呢。‎ ‎18.(4分)引用论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对创新思维起到了束缚作用。‎ ‎19.(6分)(1)教育制度的改革 (2)相关各方在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20.(3分)C 二.预习思考 ‎(一)下节课主题:《记叙文之记叙顺序》‎ ‎(二)预习作业: ‎ 至爱所在 ‎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暴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从记叙的顺序看,③④两段属于 叙部分。它主要作用是 ‎ 。‎ 参考答案: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 解析:叙述顺序的辨析,考查的是在总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叙述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要做好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得对材料内容有个总体上的了解,其次对基本概念要准确把握,只要做到这两点就不难了。文章①②两段主要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表达的遗愿:将心脏带回祖国、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紧接着③④两段交代他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叙述18年前出国时的情景和他到维也纳后国内出现的起义和自己两次回国的失败。第⑤段写肖邦死后人们按他的遗愿安葬了他,125年后又为他重立了墓碑。从时间先后来看,③④两段叙述的事情在前,①②⑤段叙述的事情在后。因而③④两段是对往事的追忆,当属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