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②冯友兰先生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它无不如此。”的确,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③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一特点。 ④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一般。这是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 ⑤二是行文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怅。譬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首诗,这两个“不知”简直撩人心魄! ⑥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⑦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可从意象、题目、作者、注释等方面的暗示性入手。譬如意象,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古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羁旅之情。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 ⑧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精妙地暗示出来。 (选自《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认为中国诗简短如闪电,却可于“易尽”里望见“无垠”,此观点与宋代诗人梅尧臣形近意远的诗词观相近。 B.冯友兰认为,正因为同一艺术作品很难兼有暗示与明晰两个方面,诗歌、绘画及其他中国艺术形式都富有暗示性,而不够明晰。 C.诗人创作时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是由于中华民族内向的民族心理以及儒家讲求内敛的处事主张,影响到诗人对外物的敏锐感触的表达。 D.钱钟书认为陶渊明得到生活的真谛时却欲辩难言,正是诗歌“暗示性”的表现,在语言文字的表达尽头,引人思索,在静默中神会。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结合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谈中国诗》,着重分析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这一特点。 B.文章第二段从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原因。 C.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从语言文字、行文结构和巧用句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所具有的“暗示性”的特点。 D.文章第⑦段列举冰雪、月亮、鸿雁等意象,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富于暗示性,并不意味着中国诗晦涩难懂;富于暗示性,恰恰是中国诗具有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B.尽管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但还是给后世的鉴赏者留下了诸多可循之迹,比如诗歌中的题目意象、作者、注释等等。 C.中国诗歌形式简短但蕴藉丰富,这不仅透露出中国诗人对语言的极致追求,也反映了中国诗人有着丰富的情感。 D.诗词中冰雪暗示心志的忠贞,鸿雁表达羁旅思乡,这已是约定俗成的意义,这些文化密码,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掌握了这些密码,我们就能理解作品的主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雪的墓园 迟子建 ①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要排解对一个人的哀思,尤其是父亲,三十天的日子未免太短太短了。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除非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 ②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我不愿意离开火炉。 ③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头发仍是乌色的。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在我年幼的时间,年前的这段时光中,总是非常快乐的。那时候厨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会儿蒸年糕了,一会儿又用大锅烧水洗衣裳了,乳白的水汽云雾般地涌动,晃得人眼神恍惚。往往是父亲撞上了我们,或者我们撞上了母亲,无论谁撞了谁都要乐一阵子。 ④现在,父亲睡在墓园里,那里是白雪的墓园。父亲现在睡着的地方是我小时候进山最害怕的地方,那时候我去采都柿和越橘总是绕过那片地方,因为那里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现在那里终于成为父亲的墓园,我才明白悬了多少年的心只是因为那里会成为收留我亲人的地方。现在它成了父亲的墓园,我才不害怕经过那里,我才心平气和地第一次认真观察那里的景色: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年轻的树木。再过百年,这些树木蔚为壮观的时候可能会使墓园看上去十分古老,它们的环绕将使灵魂越来越宁静。 ⑤炉火越来越旺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正推开走廊尽头的门,微笑着朝我走来。从他去世的那时起,这种幻觉就一直存在。 ⑥我转回身,朝厨房走去。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出去想不开。 ⑦我心事重重地等待母亲和弟弟快点回来,这种等待像锥心一样地难受。不一会儿,弟弟先开门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了碗和盘子。他神色有些喜悦,把竹筐放在墙角后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 ⑧母亲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起,向我们布置忙年的工作。弟弟因为腿勤,大多是搞“采买”;而姐姐要搞“内务”,我虽说是个女孩,但干细活大多不精,所以就只能做挑水、倒脏水、打扫院子这一类粗活。然后对我们说:“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我和你爸爸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比别人家打着闹着在一起一辈子都值得,我知足了。伤心虽是伤心,可人死了,怎么也招不回来,就随他去吧。你们都大了,可以不需要父亲了,将来的路都得自己走。你们爸爸活着时待你们都不薄,又不是没受过父爱,也该知足了。”母亲说完话,就返身进厨房干活去了。我们姐弟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就赶紧行动起来。 ⑨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爸爸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而我们姐弟三人则在屋里为父亲打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停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我和弟弟同时看了看姐姐,因为她最具有发言权。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 ⑩出发时,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障子边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 ⑪天气极其寒冷,连空中乱响的爆竹声也是寒冷的。进山之后,我们的目光不停地朝父亲居住的地方眺望,好像久别归家似的那么望眼欲穿。有几只大鸟在墓地上面的树梢盘桓,像墓园守望者一样。我们到达父亲身边时就像看见上帝一样一齐跪下,我们做着最古老的祭奠。 ⑫年三十晚上,按照母亲的吩咐姐姐必须回婆家过年,她不愿意因为失去丈夫而滞留女儿在家陪着自己,那么只有我和弟弟同她共度除夕之夜了。我们坐在桌前举起酒杯为新年做着陈旧的祝福。母亲神情极其镇静。自始至终,她没有落一滴泪。这是一个温暖的略带忧伤气息的除夕。那天夜晚,炉火十分温存。 ⑬ 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冬天的早晨本来就来得晚,雪天的早晨就更像凌晨之时的天色了,所以我很迟才从梦中醒来。从床上爬起来,觉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用手试试火墙,才知母亲早已起来生过火炉了。 ⑭窗外十分宁静,菜园之外的道路上没有忙年的人影,年已经过去了,大家似乎都在沉沉地休息。我披好衣裳,下地,走进厨房。先看了看炉膛中的火,添了些柴,然后就穿过黄昏似的走廊去母亲的房间。可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慌慌地去弟弟的房间把他从床上摇醒,问他:“妈妈去哪儿了?”“不知道。”他睡眼惺忪地回答。“她不见了。”我说。“不会走远吧。”弟弟很自信地穿衣起来跑到屋外的院子里去找母亲。他先去了厕所,然后又进了仓房,但怎么也没能找到。我们急得几乎要放声哭了。 ⑮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母亲会不会去那里了呢?没等我来得及把这个可怕的想法告诉弟弟,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 ⑯“你去哪儿了,急死我们了。”我说。 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她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 ⑰“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 ⑱“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他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我们全都垂下头来,真后悔那天没有带她去墓园。“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走进里屋把围巾手套放置好,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 ⑲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看来父亲从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里。他留在那里了,那是母亲给予他的勇气。窗外的大雪无声而疯狂地漫卷着,我忽然明白母亲是那般富有,她的感情积蓄将使回忆在她的余生中像炉火一样经久不息。 ⑳这时母亲温和地转过身来问我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 4.下列对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父亲在春节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一家人如何过年这件事来展开记叙,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但文章的字里行间,却又处处透着温情和善意。 B.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情感丰富、通达、坚韧的女性,她不仅能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还能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以温暖和勇气。 C.文章处处洋溢着温情:比如一家人由母亲吩咐,开始忙活过年;母亲让已成婚的大女儿回婆家过年;母亲初一一大早就把炉火烧起来了。 D迟子建擅长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旨。比如,对幼时家里过年时温馨场面的描写,反衬出今年自家过年的冷清。第④段对父亲墓地的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一家人失去父亲的忧伤。 5.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请说说,为什么母亲的眼睛这时候如此清澈逼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反复出现了“炉火”这个意象,请结合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7.下列叙述不能体现徐悲鸿是齐白石的知己的一项是(3分) A.赞赏齐白石画作及艺术见解,三邀出身低微的齐白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B.为扩大齐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出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写序评价。 C.齐白石在徐悲鸿画的两只公鸡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 D.携带齐白石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齐白石及其作品。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却是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的原因。 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9.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节选自《项羽之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没营驻守 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骑:单人乘一匹马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追随 D.田父给曰“左” 给:随意 (二)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 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①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注】①禁旅:禁军,皇帝的亲兵。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 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在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也称“丁内艰”;遭逢父亲去世则称“丁父忧”“丁外艰”等。 C.“天子”,是臣下对皇帝的敬称,古人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的,故称天子。此外还可以用“陛下”“皇上”“万岁”等称呼。 D.“星变”,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重珍见解深刻,虑事周详。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其目的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要能城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大火烧及全城,天子宗庙因为缺少防范被损,宰相府却因早有防范得以保全。蒋重珍从中看到了宰相对宗庙的忽视和对权势的看重。 C.蒋重珍心思缜密,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故为此而进言;他还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全部的忠诚,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贸然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感情用事,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论禁旅①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两首绝句都是怀古诗,都寄寓着诗人对人对事变迁、昔盛今衰的历史慨叹。细味李诗,还有一层对越王得意骄奢,不知盛衰无常的嘲讽。 B.李诗先以浓墨绘昔日之盛,渲染胜利者的喜悦骄傲和宫中的繁盛欢乐,最后以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将其抹倒,笔锋逆转,写尽今日的凄凉。 C.李诗的二、三句分写战士还家和越王回宫。“尽锦衣”见赏赐丰厚,“满春殿”记破吴的季节。 D.怀古诗惯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但刘诗不落窠臼,写出了新意,诗人集中笔墨写今日乌衣巷之衰败寂寥,因而没有今昔对比的效果。 E.刘诗的最后两句中,“旧时”二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个中寄寓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16.请赏析刘诗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之妙。(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湘夫人》中。诗人一再用反常的景象来暗示湘君期约的不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蜀相》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才德,流露出对这位伟人的无限敬仰。 (3)陆游在《书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慨叹空怀壮志而华年已逝,满含着志士不遇的悲愤。 (4)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创作《阿房宫赋》的目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10万亿元,其中络商品零售超过了1.8亿元,凭此成绩,我国当仁不让地跃居全球络商品零售榜首。 B.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厉行节约,锱铢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食。 C.古人所说的“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是很有道理的。像我们老张,他生活经验丰富,无论多棘手的事儿,都能左右逢源,处理得人人满意。 D.在职场打拼过一段时间之后,你是否感觉,当年的踌躇满志已经悄悄地消失,曾经生龙活虎,如今满心疲惫?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5分) 高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磁波就是这样,一方面无线通信信息要靠它来传输,但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磁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能够透过人的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消息,回答问题。(2分) 12月25日下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宣判琼瑶起诉于正等侵害著作权案。法院判定,编剧于正等人对琼瑶的小说进行事实抄袭,要求于正等五名被告赔偿原告500万元,并立即停止《宫锁连城》的发行与传播行为。 请你发一条微博,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美国心理学会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做5件好事,比如:帮同学做些琐碎工作,给公交车上的陌生人让个座,或者去献一次血等等,坚持6周,能明显提升施助者的快乐情绪,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得有价值。 而高领资本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磊在4月25日的哈佛中国论坛分会场上则表示:“人一辈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做自己喜欢做的、有意思的事。” 人这一辈子,是做有意义的事,还是做有意思的事?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选择。那么你会将怎样选择呢?请在阅读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确定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抉择。 要求: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卷面工整。 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正因为同一艺术作品很难兼有暗示与明晰两个方面”错,原文没有这一因果关系。) 2.D(第七段所列举三个意象,不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为了告诉读者如何从意象入手抓住诗歌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感情。) 3.D(“掌握这些文化密码,我们就能理解作品的主旨”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掌握这些意象的含意,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 4.D(文章对父亲墓地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为了衬托出家人的忧伤,相反,这里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心里所得到的某种宽慰。) 5.① 母亲终于见到了父亲的墓园,她亲自把亲人的灵魂送到了墓园,让他得以安息,了却了心愿;②看到墓园幽美的环境,她心里感到宽慰;③母亲拥有和父亲共同生活二十多年的丰富回忆,这些回忆让她幸福知足。(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6.寓意:①炉火象征着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它鼓舞着孩子们走出痛苦。②炉火也象征着母亲丰富的情感积蓄,母亲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将会照亮并温暖她将来的生活,并经久不息。(每点1分) 作用:①“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之一。(1分)② 借“炉火”这一意象,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通达、镇静与坚毅;(1分)③全文借“炉火”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使全文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调,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失去亲人,不能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2分) 7.C(C项体现的是齐白石是徐悲鸿的知己。出于对徐悲鸿艺术作品的理解,在徐悲鸿去世之后,他能恰到好处的在他的画作上补白。) 8.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啦两项给4分)(A项中“贯穿写实主义原则“是指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是徐悲鸿对艺术学院教员的希望;另外,齐白石的画作也不都贯彻写事主义原则,原文有“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C项中的顶峰之说不符合原文,也不合事理;E项的表述弄错了文章的表意重点。本文重点表现徐悲鸿是齐白石的知己。” ”) 9.①画中扶杖老人是齐白石自况,诗中说的徐熙以其姓徐暗喻徐悲鸿,以此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②齐白石通过画和诗,表达了对徐悲鸿三顾茅庐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感;③诗后附字含蓄表达了对知己徐悲鸿南下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字表现出二人深厚的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0.D(给:欺骗) 11.D 12.A(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 13.C(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家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事。) 14.(1)但是今天我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老天爷要让我灭亡,不是我仗打得不好的过错。(“卒”“亡”和判断句式,各1分,共3分) (2)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正踏实。(“草奏”“手书削稿”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3)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逐渐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频严”“堪”“消变”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15.CD(C项,“满春殿”状宫殿之满眼繁华欢乐,不是表明季节。D项,刘诗虽句句写今日之衰,但也暗示昔日之盛,仍有今昔对比的效果。) 16.①今昔对比。“朱雀桥”“乌衣巷”,野草野花滋蔓,可见此地今日之荒僻,然而此衰败之景亦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此地昔日本是衣冠来往、车水马龙之处。昔盛今衰,寄寓盛衰无常的感慨。②寓情于景。“野草花”“夕阳斜”以荒凉之景,烘托出寂寥、惨淡的氛围,流露出伤感之意。(或答化静为动,意境鲜活。野草野草正肆意盛开,一抹残阳洒在乌衣巷口,诗人描绘的是野花自开、日薄西山的动态情景,寂寥惨淡的气氛也更浓烈感人。)③富于暗示。“野草”和¨夕阳’’两个意象都容易使人联想到荒凉、衰败,原本车马喧闹的乌衣巷、朱雀侨,而今已冷寂不堪。 (可以从整体意境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或者从炼字的角度分忻,比如“斜”字。言之成理,皆可酌情计分。每一点计3分,答对两点,有要点,有分析,可计满分。) 17. (1)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或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2)三颇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塞上长城空白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4)后人衰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 18. C(A项,不合语境。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B项,锚铼必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最小,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褒贬色彩也不当.C项,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也比喻办事圆滑。此句取前者之意使用正确。D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不合语境。) 19. C(A项成分残缺。应在“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之前加上“这项活动”。B项句式杂糅,可去掉”费用”,D项不合逻辑,“生活习惯”与 “饮食习惯”不能并列。) 20.①也给人类带来了伤害(1分)②其辐射又是人类的隐形杀手(2分) ③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2分) 21. 示例一:以抄发家,哪怕名利双收,实是自设陷阱;以炒博名,纵然举世皆知,也是不良行径。 示例二:净化编剧业生态,岂容害群之马?对偷食上瘾之鼠,当人人喊打。 示例三:不走邪路,才可言正;学会做人,再谈出征。 【解析】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保护版权,惩治侵害著作权的行为,是我们应持的基本立场。答题时要确保四点:观点鲜明,修辞恰当,语句通顺,注意字数。 22.略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庆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绍定二年,奉召入京应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题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治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第二年,在譬川等待任命,转到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忌惮他,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恰逢临安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的本心外物界限之说,是想要陛下亲自掌握大权,不要退让托付给旁人,完全打破私人感情,求得问心无愧。祖宗宗庙最重要,侍奉它应该视为他们还活着一样,但从小到大,宗庙从未在火灾发生之前加以防备过;宰相的府第,华美屋宇纵横连片,然而火烧得焦头烂额,唯独宰相府则因防患未然而得以保全,这也足以看出人心堕落,仅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君父啊。”皇帝看后,很受感动。过了些时日,因星象变化,皇帝征求进言,蒋重珍再次申述上次的言辞。又担心有些执政的大臣果真离职,皇帝放任,大权旁落,于是进献《为君难>六条规戒。应召成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又兼任崇政殿说书,嘱咐不要把家务事告诉自己,他要一心一意地使皇帝明白。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应该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报该处理的事物。丞相主张出兵关、洛,蒋重珍力争认为不可。正赶上边防的将领商议是和是战的意见不统一,皇帝再次召集大家商议,蒋重珍上奏说:“从前乞求一心守备,不得已就用兵应战,今天不敢改变上次的主张。”他的建议没被采纳。出兵关、洛的军队大败,又要进军,蒋重珍说:“如果因为失败感到羞耻而想战胜敌人,内心不平而酿成愤恨,心气不顺而变为恼怒,士兵、百姓的性命,怎么能凭借愤怒来驱使呢!”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他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起居郎,因病请求离职。三次辞官都没被允许,诏令守刑部侍郎退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