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异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 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 清净无为        B. 兼爱非攻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之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 ‎5.汉代“罢黜百官,独尊儒术”后,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这反映出 A.仍使用无为而知政策 B.实行严格的思想专制 C.儒家思想是官方正统 D.是对法家思想的继承 ‎6.“吾周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 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B.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 ‎ C.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7.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A.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整个社会 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8.《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 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 C.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9.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融孺释道为一体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致力于社会稳定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 ‎10.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1.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A.君臣关系应平等 B.臣子应于君主持相同意见 C.摆脱儒家的束缚 D.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12.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 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13.有学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波。而中国古代生活上有保障的富人不屑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按该学者的理解,古代科技存在的不足是 A.社会环境柜对紧张 B.知识阶层的贫困化 C.主流意识认识不足 D.生产力发展较落后 ‎14.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 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 D.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 ‎15.下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这一文物 A.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 B.是研究西周时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 C.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形成 D.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 ‎16.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面理论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17.白汉高祖至景帝的60 多年间,赋体文学在创作上大体继续着楚辞的余绪,以骚体赋为主流。有文学史家称,汉初“只可算是辞的时代,而不是赋的时代”。汉初赋体文学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主要是 A.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法家严刑峻法的制约 C.战国楚辞体的影响 D.政府文化政策的控制 ‎18.《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熟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成地位动摇,《诗经》遵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 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20.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情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和洋务派的思想一致 C.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1.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载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衰西隆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22.《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上导的“快进”模式以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23.有人认为,“作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精髓 B.反映了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华 C.体现了明清以来经世致用的爱国情怀 D.反映以天之权寄天下之人的理想 ‎24.1920年,北洋军风政府教有部先后两次下令成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有制度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人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52 分)‎ ‎25.(26分) 王韬(1828-1897),由传经十夫转变为早期维新派代表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算推步之学,中法固远不逮西法,今法固大胜于古法,以疏密之不同也。故韬以为 古法有用而今法无用。今法易时必变,而 古法可以历久无弊,-数者六艺之一耳,于学问中聊备一格。.即使天地间尽学此法亦何裨于身心性命之事,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使天地间竟无此法,亦非大缺陷事也。若夫鸟兽草木之学,其精者谓能得一骨可知全体,得一叶可辨全株,徒闻其语,未见其人。‎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 材料二 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非欲祸中国,正欲福中国。故善为用者,可以转祸而为福,变弱而为强。不患彼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无他,在一变而已矣。‎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五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熟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递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畜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所侍者,在上下之通情,君民之分亲。‎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 材料四 王韬这一代,也只有这一代才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无火车到有火车的巨大跃进。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王韬和孙中山个人。虽然孙中山代表了革命进程的稍晚阶段,在这种意义上他比王韬要新。但若就他们个人一生所包括的文化变化容量而言,从代际变化的相对观点(而非积累或展望的观点来看),王韬却比孙中山要新。‎ ‎——[美]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格与晚清改革》‎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蹈有关中西文化的观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韬思想较之前有哪些变化? 试分析其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10 分)‎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原因。(10分)‎ ‎26.(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复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 年1期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4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12分)‎ ‎1-5CCBBC 6-10CBBCB 11-15ABBDB 16-20 AAABC 21-24DDBA ‎25.(1) 观点: ①传统的“心性之学“才是根本。‎ ‎②西方某些技术领先于中国,也只是末节,是可有可无的。‎ ‎③中国传统文化远胜西方文化 ‎(2) 变化: ①材料二中王韬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时机,学习西方,变弱为强。‎ ‎②材料三中王韬认为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足以真正使中国富强,而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原因: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王韬个人的经历,使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西学的传播)‎ ‎(3) 同意作者观点 ‎①从王韬思想和孙中山思想的内涵来看,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二者思想的共同点同: 吸取传统民本思想: 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重视民权.‎ ‎②王韬自身思想和文化不断转化,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从激进的"中体西用”到向西方学习制度层面,这是渐进的质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也加强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26.(1)内容: 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一定联系的同时又对其持鄙视态度并保持相当距离; 根据文明类型划分夷夏; 华夏为宗主和文明中心; 华夏以外的民族和势力被视为蛮夷。(6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 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周边地区相对落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大一统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统治者的心态。(8分)‎ ‎(2) 态度: 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 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共4分)‎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 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2 分)‎ 社会形势方面: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③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每一方面2 分共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