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第一学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一学段历史(文科)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 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2.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的“离合”,应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在平等关系下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3.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判断 C.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 D.违背当时统治阶级的意愿 4.有学者指出,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5.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高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C.希望君主任人唯贤 D.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6.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由此可见当时 A.诸侯争霸日益加剧 B.礼贤下士之风较为盛行 C.民族融合逐渐加强 D.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7.汉初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这反映出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政治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8.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 A.时代先后 B.社会贡献 C.个人能力 D.儒家道德 9.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汉字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D.汉末以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10.五代前后五十四年,其间“易五姓十三君”。子弑其父、臣弑其君有之;朝秦暮楚,叛此附彼者有之;历仕数姓者有之;拥兵自立者有之。这表明 A.儒家伦理面临巨大挑战 B.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 C.君主专制体制不合时宜 D.统一成为历史之必然 11.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12.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13. 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史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史料 解读 A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体现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表明荀子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C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 D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14.《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B.反映了文化专制的政策 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15.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绘画艺术的繁荣 B.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 C.城市经济的兴盛 D.政治统治的黑暗腐朽 16.王学(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D.成为明清时期主流思想 17.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8.《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是总结农业工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B.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C.反映了农学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色彩 D.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19.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般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甚至将其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2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 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政治统治借助伦理道德 C.法律缺乏严格的程序 D.程朱理学主流地位动摇 21.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 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发展 C.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科举制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22.清初,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右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反映了 A.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B.西方传教士在华影响力较大 C.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频繁 D.闭关锁国政策尚未真正推行 23.中国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有的倾向压抑人性,有的倾向个性自由。以下内容中蕴含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 ①庄子的《逍遥游》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④李贽的《焚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4.右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深受儒家伦理观的影响 B.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C.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D.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25.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这表明 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 B.古希腊人主张服从命运的安排 C.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 D.古希腊悲剧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26.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的争论 A.导致民主的衰败 B.引起社会的分裂 C.促进阶级的分化 D.利于思想的进步 27.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同一时代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否定鬼神的存在 B.追求社会的和谐有序 C.推崇君主的权威 D.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28.亚里士多德说:“他(苏格拉底)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 A.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C.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是西方人精神觉醒的开端 29.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30.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由意大利兴起的这场运动 A.冲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B.开启了海外殖民掠夺 C.动摇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D.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31.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这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可见文艺复兴 A.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B.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C.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 D.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33.中世纪时,发放高利贷收取利息是“在上帝眼里最丑恶、最可憎的犯罪”。但到1548年,一些教会成员开始请求接受“适度、可接受的高利贷”。这种修正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观念 B.宗教改革颠覆了人们的是非观 C.商业资产阶级已取得教会领导权 D.人文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34.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这表明 A.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先决条件 B.英雄人物的出现决定历史进程 C.革故鼎新需契合社会演变时机 D.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在着偶然性 35.路德提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最高权威,个人在阅读、解释、理解《圣经》基础上产生对基督的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此材料说明路德 ①肯定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 ②主张《圣经》应受理性检验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与教皇的权威 ④认为各国应该建立民族教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6.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削弱了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37.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38.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视为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39.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这表明他 A.提倡自由平等 B.推崇三权分立 C.主张社会契约 D.反对代议制度 40.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反映了三权分立思想 B.体现了近代代议制政体的基本特征 C.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D.影响了英、美等国议会制度的建立 41.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A.启蒙运动已经成为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C.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落后性 42.有学者说:“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伽利略的科学工作就是这一传统结合的典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伽利略非常注重于实验测量 B.伽利略重视严密的逻辑推理 C.伽利略兼顾实验事实与逻辑 D.伽利略开创了众多科学发现 43.“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材料说明 A.技术变革导致科学进步 B.经典力学标志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C.科学发展推动技术进步 D.蒸汽机的发明标志工业时代到来 44.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彼此相互矛盾 C.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适应时代需求 45.席勒曾这样评论一种文学流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文学作品属于这一流派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双城记》 D.《等待戈多》 46.贝多芬曾说:“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该作品 A.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 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开创了现代主义先河 D.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47.“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材料评价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48.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墨子是我国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达到“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他要求人们消除自私,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自我。墨 子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方式是“控欲”,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利”只需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即 可;对统治者来说,墨子认为要“非乐”“节葬”“节用”。战国时墨家与儒家同为“世之显学”, 但“汉代以后儒家独尊,墨家则几为绝学”。 ——摘编自《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 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 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 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 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功利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墨家思想衰败的原因。 (9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9分) 50.(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世纪至18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变化。(9分) 5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学者对中国的看法,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6分) 哈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第一学段 历史(文科)考试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B B B D B B D B A A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C C C C B C B B A C C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D D B B D A C D A C A A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D B D B B C C D A D D B 二.非选择题 49.(1)主张:承认追求利益的合理性;注重天下之利;主张“控欲”。(3分) 原因:思想层面:墨子的控欲思想与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的思想相悖,也不符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分) 墨子重“利”思想与儒家“重义轻利”思想抵触,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更难以继续。(2分) 政治层面,中央集权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2分) (2) 历程:汉代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明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3分) 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其他学说的冲击;儒家学者的理论创新。(6分) 50. (1)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3分)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3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3分) (2)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肯定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追求科学理性。(3分)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3分)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发展为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等思想。(3分) 51.(1)看法:政治上:君主开明,重视人才,崇尚道德,追求公平;经济上:倡导以农为本。(4分,答两点即可) 背景:政治上:欧洲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弘扬促进思想解放。世界联系: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交流加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