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人工诱变可培育出合成人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 C.种子发育成植株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 D.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成原理为基因突变 2.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 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3.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所用到的技术分别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4.在培育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运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细胞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运载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B.所有的质粒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C.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的链状DNA分子 D.作为运载体的质粒DNA分子上应有对重组DNA分子进行检测与鉴定的标记基因 6.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7.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8.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9.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10.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11.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膜( ) A.3 B.5 C.6 D.10 1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13.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纤维素 D.淋巴细胞 14.刚进入西藏的上海援藏干部,对高原缺氧环境所产生的生理性反应是( ) ①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增多 ②呼吸频率加快 ③细胞大多以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④心率加快.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5.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16.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淋巴、组织液 17.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细胞内液 B.淋巴液 C.组织液 D.血浆 18.目前普遍认为,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 19.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20.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1.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22.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23.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4.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25.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范围广泛 ④作用部位准确 ⑤作用时间短 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③⑤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内环境的是 (填数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用数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 (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 (3)用图中标号表示毛细血管运输来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程: . (4)血液中的O2被运输到各组织,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经过 层生物膜. (5)①与②③的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①含有较多的 . 2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因吃的食物较咸,1h 内尿量显著减少,这是由于 升高,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增强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增加,其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加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减少.饮水1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 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 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28.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是 (单向/双向),在突触上的传递方向是 .原因是 (2)当兴奋传到突触结构时,信号发生的转变是 . (3)已知ab=bd,若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 (是/否)发生偏转,发生 次 偏转,如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 (是/否)发生偏转,发生 次偏转. 29.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引起皮肤血管 ,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 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 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0.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静息状态时,b处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为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变为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 31.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 ,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 细胞分泌 促进致敏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 .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跟疾在免疫学上称为 病.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人工诱变可培育出合成人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 C.种子发育成植株过程中会出现基因重组 D.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成原理为基因突变 【考点】9C: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通过基因工程可培育出合成人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种子发育成植株过程中只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出现基因重组,C错误; D、诱变育种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其原理是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2.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优点在于( ) 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考点】9B:诱变育种;9A:杂交育种.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解答】解:A、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A错误; B、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B错误;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C正确; D、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错误. 故选:C. 3.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所用到的技术分别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考点】9C: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 ①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②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③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故选:B. 4.在培育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运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细胞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切割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而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核糖核酸,且为单链,A错误; 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得到抗除草剂基因和切开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形成重组DNA,B正确; C、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好之后,需要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烟草原生质体),C正确; D、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可以用含有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运载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B.所有的质粒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 C.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的链状DNA分子 D.作为运载体的质粒DNA分子上应有对重组DNA分子进行检测与鉴定的标记基因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关于运载体,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常用的运载体:质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3)天然的质粒不能直接作为载体,基因工程中用到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的. 【解答】解:A、基因工程中运载体必须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便于目的基因的插入,A正确; B、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自然界中的质粒不一定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不一定都可以作为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B错误; C、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细菌拟核外的环状DNA分子,C错误; D、作为运载体的质粒DNA分子上应有对重组DNA分子进行检测与鉴定的标记基因,D正确. 故选:AD. 6.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 【考点】B1: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有可能有害.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解答】解: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为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即具有有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增加,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减少,最终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故选:B. 7.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解答】解:A、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A正确; B、基因突变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错误; C、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 D、染色体变异可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A. 8.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考点】B6: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故选:C. 9.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考点】B1: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他指出生命是延续的,物种是变化的,环境的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动物的变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决定的.拉马克的进化论:(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3)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环境引起或由于废退化引起的变化是可遗传的. 【解答】解:A、达尔文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A错误; B、拉马克认为动物的变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决定的,没有说变异是不定向性,B错误; C、达尔文学说认为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害变异,并不是变异就能适应环境,C错误; D、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正确. 故选:D. 10.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考点】B8: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的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的考查,隔离是在不同种群的个体间在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的作用本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 【解答】解:A、地理隔离的个体可能相互认识,但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A错误; B、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不仅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还能阻断基因交流,如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错误; C、不同种群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地理隔离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作用,C错误;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根本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D正确. 故选:D. 11.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膜( ) A.3 B.5 C.6 D.10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位于血浆的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围成)、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围成)和红细胞膜,故至少要通过5层细胞膜. 【解答】解: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位于血浆的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肺泡壁(单层细胞围成)、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围成)、红细胞膜.而氧分子要穿过肺泡壁,首先要进入肺泡壁中的某个细胞,然后再出这个细胞,即在氧分子穿过肺泡壁的过程中共通过了两层细胞膜结构;同理,氧分子穿过毛细胞血管壁进入血浆的过程中也要通过两层膜结构;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所以氧气进入红细胞后就可与血蛋白结合,即氧气从血浆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需通过一层膜结构;故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和血红蛋白相结合,至少要通过5层细胞膜. 故选:B. 1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考点】E9: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 B、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导致部分肌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但多数细胞仍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13.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纤维素 D.淋巴细胞 【考点】1I: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本题是对血浆成分和糖的分类和分布的考查.回忆组成血浆的成分和糖的分类与分布的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纤维蛋白原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存在于血液中,A错误; B、激素由分泌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细胞,血液中含有激素,B错误; C、纤维素是植物的多糖,不可能进入人体细胞,因此血液中不可能有纤维素,C正确; D、淋巴细胞可能出现在血液中,D错误. 故选:C. 14.刚进入西藏的上海援藏干部,对高原缺氧环境所产生的生理性反应是( ) ①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数增多 ②呼吸频率加快 ③细胞大多以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④心率加快.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考点】3R: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西藏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分压小,上海援藏干部刚进入西藏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机体会进行一系列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呼吸频率加快,以吸入更多的氧气,排除更多二氧化碳,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更快的运输氧气给组织细胞. 【解答】解:①由于是刚进入西藏,造血功能和红细胞数量还没有发生变化,①错误; ②由于西藏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分压小,血浆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②正确; ③无氧呼吸的应急状态下的呼吸方式,细胞大多以有氧呼吸获得能量,不是多以无氧呼吸获得能量,③错误; ④由于西藏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分压小,血液与外界空气的交换值下降,通过心率加快提高血液循环速度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④正确. 故选:D. 15.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A正确;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B正确;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正确; D、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不能再渗回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16.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淋巴、组织液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 【解答】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 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错误; C、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中水的吸收,故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C正确; D、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和组织液,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D错误. 故选:C. 17.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细胞内液 B.淋巴液 C.组织液 D.血浆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据此答题. 【解答】解: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原因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 故选:C. 18.目前普遍认为,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 【考点】E1: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 故选:D. 19.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其中,在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答】解:突触小体是指神经纤维轴突末端膨大成球状或杯状的结构,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传递信息,所以突触小体接受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化学信号,其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故选:B 20.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解答】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B. 21.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不能分化成浆细胞,A错误; B、T细胞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B细胞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当抗原二次入侵机体时,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受到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D错误. 故选:C. 22.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发应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23.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 解: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正确; 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正确; C、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24.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考点】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解答】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25.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范围广泛 ④作用部位准确 ⑤作用时间短 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③⑤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速度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内环境,经运输,到器官起作用,故所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内环境的是 ①②③ (填数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用数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 (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 淋巴、组织液 . (3)用图中标号表示毛细血管运输来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程: ⑤→①→②→④ . (4)血液中的O2被运输到各组织,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经过 6 层生物膜. (5)①与②③的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①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细胞内液,⑤是红细胞.①②③组成内环境. 【解答】解:(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淋巴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毛细血管运输来的氧气位于红细胞内,先进入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中,后到达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 (4)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 (5)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故答案为: (1)①②③ (2)血浆、组织液 淋巴、组织液 (3)⑤→①→②→④ (4)6 (5)蛋白质 2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因吃的食物较咸,1h 内尿量显著减少,这是由于 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增强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增加,其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增加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减少.饮水1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 反馈 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 神经递质 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 胰岛素 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当人吃的食物较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增加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就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降低,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 (2)负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负反馈调节. (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与受体结合,引起兴奋的传递;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 【解答】解:(1)饮水后,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使水重吸收减少;图中a所示为负反馈调节机制.饮水1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剧烈运动状态下,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故答案为: (1)细胞外液渗透压 负反馈 (2)神经递质 胰岛素 28.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是 双向 (单向/双向),在突触上的传递方向是 单向 .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当兴奋传到突触结构时,信号发生的转变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3)已知ab=bd,若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 是 (是/否)发生偏转,发生 2 次 相反 偏转,如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 是 (是/否)发生偏转,发生 1 次偏转.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含有A、B、C三个神经元,A、B间形成一个突触,B、C间形成一个突触,共2个突触.刺激c点时,使电流表右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则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故指针只能偏转1次.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是双向.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突触上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当兴奋传到突触结构时,信号发生的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已知ab=bd,若刺激b点,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因此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刺激c点,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a点不兴奋,只有d点兴奋,故只发生1次偏转. 故答案为: (1)双向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是 2 相反 是 1 29.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 (冷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神经递质 ,引起皮肤血管 收缩 ,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 肝糖原(元) 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 pH(或酸碱度) 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 非特异性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 4、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进而使胃黏膜组织液内的H+含量升高,pH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30.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传入神经 .静息状态时,b处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为 外正内负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变为 外负内正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大脑皮层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 (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吞噬细胞 . 【考点】D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4、图中肌肉是效应器、c是突触、b是传入神经. 【解答】 解:(1)图中共有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3个神经元.a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静息状态时,b处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有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感觉中枢在人体的大脑皮层,所以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题干所述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 (3)吞噬细胞 31.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 自身抗原 ,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 效应T(淋巴) 细胞分泌 淋巴因子 促进致敏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效应B(淋巴)细胞 和 记忆(B淋巴)细胞 .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跟疾在免疫学上称为 自身(特异性)免疫 病.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首先要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找到突破口,首先思考“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和_______,”这句话,根据课本中淋巴细胞的分化示意图,这两个空的答案很容易做出来,然后再由这个答案再往前思考“随后由__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这句话,根据课本中体液免疫示意图,能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只有T细胞,而T细胞分泌的是淋巴因子,推出答案.把“使T淋巴细胞水利化”这句话与课本中体液免疫示意图相结合,我们容易判断应该是“抗原”才有这个作用,并且题中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______”已经说明是“蛋白质”存在于“血液”,这样我们就能确定答案是“抗原”,由“产生的抗体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结合课本中自身免疫病的定义〔人体的免疫系统有进也会对自身成分起作用,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解答】 解: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自身抗原,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致敏 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跟疾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自身抗原 效应T(淋巴) 淋巴因子 效应B(淋巴)细胞 记忆(B淋巴)细胞 自身(特异性)免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