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第二阶段性验收试题(历史)‎ 一、单选题 ‎1.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 A. 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B. 实行轮番执政的民主制 C. 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 D. 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 ‎【答案】B ‎【解析】‎ ‎“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表明雅典看重担任公职的机会在公民中平等的分布,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公民能直接参政,在此基础上雅典实行了轮番而治,B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提问的是雅典看重担任公职的机会在公民中平等的分布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D。‎ ‎2.“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而且任职者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应付公共的开支。最后,罗马法中还有公益许诺(Pollcitatio)制度,即已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允诺以自己的费用为自己的城市完成某项公共工程。”这说明罗马法 A.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B. 关注执政者的经济实力 C.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重视团体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的国家公职”,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不一定就是奴隶主,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是在讲述公职人员用自己的费用建设城市,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看不出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重视整个国家和团体利益,故D项正确。‎ 点睛:对材料“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罗马法重视团体主义。‎ ‎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D.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权就有一切”,结合所学,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符合题意,故选B。‎ ‎4.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郡县制下的乡里制度中,三老、啬夫等在基层管理方面尤为重要,而三老、啬夫不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因此这种基层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自治色彩,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在全国推广,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啬夫并不是中央直接任免,其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 ‎5.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 A. 专制皇权加强 B. 三省相互牵制 C. 皇帝受到牵制 D. 实行集体决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知,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皇权,选项C正确;选项A与钱穆先生的观点相反,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而非三省之间的关系,排除B;选项D强调的是唐朝的决策形式,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体制下皇帝决定权受到程序本身的制约,因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的解读,即皇帝的决策权受制于三省体制。‎ ‎6.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 ‎7.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国子祭酒的就有24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 藩镇割据消弱了中央集权 B. 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C. 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 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题干表述的是藩镇割据时担任国子祭酒一职的官员从基本上由大儒担任发展到部分由藩镇军将兼任,其重要性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故D符合题意。A项错。题干不能体现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错。题干未涉及佛道问题。B项错。科举制度在隋唐时创立并完善,有利于儒学发展,明清时才逐渐僵化。‎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藩镇割据时儒学的发展问题。唐初国子祭酒-职基本上都是大儒担任,而唐德宗以后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说明动荡时期,武将逐渐受宠,儒学受到冲击,其重要性降低,。‎ ‎8.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9.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1663年成书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的共同点是 A. 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 B. 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C.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D. 主张法治,反对礼教 ‎【答案】A ‎【解析】‎ ‎【详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主权。故A正确。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是卢梭思想的特点,黄宗羲思想中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构建框架,故排除B。17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一步发展,故C表述不准确,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点睛】本题将明清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运动进行了比较,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但法国启蒙思想为未来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理性王国”,也引起了法国大革命,但中国明清启蒙思想未能引起大的社会变革,究其原因,是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10.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专为培养中国革命干部而建立的,在1925年所接收的147名学员中,中共党员占20%,其余是国民党党员。黄埔军校创办后,苏联政府又派出了以巴甫洛失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到广州。次说明 A. 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 B. 国民党是当时最先进的政党 C. 中共缺乏共产国际的支持 D. 国民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共产国际重视中国革命领导力量的培养,把中国当成世界革命的重要盟友,故A项正确。B、D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C项不符合史实,中共属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其领导。‎ ‎11.1935年5月,胡适在一篇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中凄然感叹,“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因为“‘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使得个人解放,个人解放产出的政治哲学是所谓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这反映出 A. 团结抗日已成为当时民众的共识 B. 胡适主张五四精神要与时俱进 C. 国民党文化专制引发知识界不满 D. 个人主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年头是‘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思想解放”可知,五四运动强调思想解放,可知当时五四运动最不时髦,说明当时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思想不自由,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与抗日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文化专制,并非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精神要与时俱进,B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行使文化专制,与个人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12.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 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 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 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 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人类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强调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国际意义,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巴黎和会做出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故B错误;“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C错误。‎ ‎13.《纽约时报》1911年11月6日载文:“中国的统治者……学到了苦涩的一课,明白了一个古老守旧的东方国家与一个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东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材料中“苦涩的一课”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方国家与一个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东方国家之间”可知是清政府与日本的战争,此战是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B正确;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战争,A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仅是与日本作战,C错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 ‎14.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漫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A. 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 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制度 C.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 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山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来看,政府官员中守旧顽固势力仍然强大,即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反映;从材料中的“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来看,官员们反对变革政治制度,并不只是开展外交遭遇的阻力,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5.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 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 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 金田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一届人大召开 ‎【答案】A ‎【解析】‎ 材料内容中的技术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阶段,制度的反应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阶段,观念的反映指的是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昌机器厂是学习西方器物层面,农工商总局是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是报刊;中国共产党建立属于政党组织建设,故答案选择A项。京师同文馆和轮船招商局属于器物反应,故B错误;金田起义属于农民起义,故C错误;《新民主主义论》不属于观念反应,故D错误。‎ ‎16.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A. 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 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 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 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反映日本侵略中国;此时《高中本国史》将“四大发明”引入历史教科书,意在说明日本虽在军事上企图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中国领先于日本,旨在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B项正确。A项说法脱离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排除。表面上是说明古代科技的影响力,实质上借“四大发明”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排除D。所以选B ‎17.下图是19世纪后期主要年代中国进口棉纱额的变化情况示意图。下列对图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B. 直接推动了民族棉纺业的发展 C. 说明列强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D. 清末“新政”发展实业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后期主要年代中国进口棉纱额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进口棉纱额逐年增加,这是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的表现,使自然经济的“纺”与“织”分离,这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故A选项正确;外国棉纱在中国倾销不利于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其它的经济侵略手段,无法体现列强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故C选项错误;清末“新政”发展实业是在190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数据曲线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分析数据曲线的变化趋势: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额迅速增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8.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 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 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传统观念导致只学习西方表面的东西,而不利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转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当时的留学教育不利于社会的转型而非危及清朝统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留学教育的弊端而非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教育的半殖民地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山:“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B.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C.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D.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用旧有思维定势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悲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去实现国家近代化,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C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脱离”,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排除。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国防、教育的近代化,排除B。近代化的发展不一定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前提,排除D。所以选C ‎20. 有学者认为:“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基督信仰和王权政治。对西方的传统文化而言,16世纪开始兴起的自然科学是新文化,17世纪发端的民主政治也是新文化。它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西欧国家”。据此理解新文化 A. 继承古代西方哲学思想并发展为新的民族精神 B. 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必然结果,不分地域与民族 C. 从本质上看它是人文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神权的胜利 D. 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而形成的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A项表述错误,不是全面反映题中信息,17世纪发端的民主政治不是对封建神权的胜利而是对封建专制的胜利,C错;D的“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叙述错误;从“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西欧国家”,再结合所学知识,科学、法制、民主都是理性的表现,所以B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21.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艺本哲学》中谈到:“自然界有它的气,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他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下列“气候”与“艺术”相对应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 书法艺术兴起 ‎②宋明理学 文人山水画兴盛 ‎③自由民主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④文艺复兴 现代派艺术出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书法艺术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①错误,排除;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是14﹣17世纪,现代派艺术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故④错误,排除.宋明理学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追求意境写意,宋明理学推动文人山水画兴盛,故②正确;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现实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相左,推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兴起,故③正确.‎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22.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3.下表为近代某一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比照表,据此判断该思想主张最可能是 近代某一思想 传统观念 权力来源 ‎“天赋人权”说 君权神授 权利主体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君权至上 经济政策 经济自由 重农抑商 人性 个性自由、个人自由 ‎“克己复礼”、“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A. 民主主义 B. 自由主义 C. 人文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 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这一思想包括经济上的自由,人性的自由、政治上的权利自由、平等和民主等信息,与传统的封建专制和压制思想对比,可以看出自由是其最大的不同,故选B;A只与其中的政治方面的主张一致,故排除A;CD说法过于笼统,没法清晰的表达题干原意,故排除。‎ ‎24. 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作作如下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A. 《明夷待访录》‎ B. 《海国图志》‎ C. 《孔子改制考》‎ D. 《天演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张制夷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选项符合题意;《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A选项排除;《孔子改制考》和《天演论》主要是为了宣扬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D选项排除。‎ ‎25.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 降低生产成本 B.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 加强国防安全 D.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从沿海迁往内地,并在内地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前军事工业设厂偏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战争中首先遭到了重创。所以,这一决定是出于保障军事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等都是官办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计生产成本;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事工业的区域布局变化,与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无关;D选项错误,军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6.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 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故选D。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裁,排除C。‎ ‎28.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 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 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答案】B ‎【解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共同点是批判现实主义,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资本主义萌芽错误;D属于现代主义。‎ ‎29.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 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 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 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远洋航行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表明科学的发展促进远洋航行的成功,故选择D选项;科技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远洋航行无关,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确有提到技术进步推动科学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选项;远洋航行确实顺应追求利益的共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 ‎30.“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中的某国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依据材料中“靠一点一点的改革”和“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以及“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可知这个国家是英国,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 “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 ‎31.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人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査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A. 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 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 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D. 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体现了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材料“军队不得进入民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体现了宪法保护民众免于恐惧,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宪法保证民众的权利,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共和体现的是公职人选选举产生,B项材料未涉及;材料说的是民众的基本权利,没有涉及公共权力,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军队不得进入民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分析解答。‎ ‎32.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 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体现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是对封建统治的抵制,有一定的反封建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内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而不是配合湖北新军革命,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不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是抵制封建政府的统治,故可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以保路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3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C.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题干所问是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不符题意,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C项错误。‎ ‎34.“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一现状,说明美国当时 A. 实行邦联制 B. 确立三权分立 C. 建立联邦制 D. 实行司法独立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785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一状况”反映了美国建国初的邦联制造成地方各州权力过大,当时没有中央统一的财政政策和对外金融政策,形成币制混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正确,C错误;三权分立主要涉及到的是中央联邦政府运行原则,排除B;材料与司法独立无关,排除D。‎ 点睛:针对1美元价值的多少,不同州有不同的看法与政策;面对货币发行如此重大的事务,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国家十分松散。‎ ‎35.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表格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数据表明贵族的数量在增加,故A项错误;总体上看,内阁中贵族数量减少,非贵族数量增加,中间出现曲折波动,并且经历的时间超过一百年,由此表明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内阁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阁中贵族的数量在第三阶段增加,第四阶段减少,说明工业革命并不能决定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即可得出结论。‎ ‎36.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1925年先后制定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以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 B. 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 C. 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 D. 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 ‎【答案】D ‎【解析】‎ 从“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以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看出,宪政的实施总是被各省军政长官所干扰、阻挠,国内缺乏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去推行宪政,故D项正确;自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也实行的民主共和体制,因此不能说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已实行共和体制,废除了君主制,且题干中并没有提及人们对君主立宪制的态度,不能认定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故B项错误;从北洋政府三次试图颁行宪法可知具有实施法治的想法,因此不能说北洋政府没有法制观念,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以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社会状况分析解答。‎ ‎37.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认为:“富裕、出身优越及精明能干”的贵族既贪婪又野心勃勃,但同时又代表了一个社会在荣誉及智慧方面所能提供的最高水平,因此将其代表安排在单独一院。人民则反复无常,愚昧无知,然而宪法缺乏人民的代表,自由政府将不存在。因此应该让人民和贵族既要有一定权力又相抗衡。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实行中央和各州分权的联邦制 B. 总统需要对宪法负责 C. 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 五个黑人折算三个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贵族的优势和不足、人民的弱点和重要性,1787年宪法要将两者即“荣誉及智慧” 和“人民的代表”、“自由政府”放在一起,“让人民和贵族既要有一定权力又相抗衡”而采取的做法是实行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制国会,在立法活动中即充分利用贵族智慧又足够体现民主,C项正确;中央和地方各州分权的联邦制不能体现贵族和平民优势互补的特点,A项错误;总统需要对宪法负责是对行政权的安排,五个黑人折算三个人只是南北方的妥协,两者均与“人民和贵族既要有一定权力又相抗衡”无关,B、D两项错误。‎ ‎38.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5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都是因为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从而改变了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的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朝满汉矛盾的彻底解决,故A项错误;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C项“掌握中央政权”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运动,故D项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清朝政局的变动分析解答。‎ ‎3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B.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说明中共二大依据国情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的实际革命需要,B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项是中共三大的决议;D项是在遵义会议上。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 ‎【名师点睛】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由“一大”制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到“二大”提出切合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共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 ‎40.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A. 人员构成复杂 B. 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 其官员随时增减 D. 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乾隆朝到嘉庆朝军机处的人员规模有所缩小,人员选拔从原来的内阁部院到皇帝亲自选择,明显体现出规范及军机处的重要性,因此B项正确。人员构成从材料来看并不复杂,所以A项正确;官员人数是定数,变化不大,因此也不能说随时增减,因此C项错误。大臣的职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错误。‎ 点睛: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所以军机处机构的调整其实还是体现皇权专制情况。‎ ‎41.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C.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材料“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反映了各地区自治的思潮得到清政府的认可,说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趋于瓦解,故B正确;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材料未涉及该内容,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联邦制的内容,故C 错误;政治民主化与地方自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903年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2.1893-1895年,法国与瑞士陷入关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 C. 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答案】D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A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法国与瑞士的关税纠纷,无法体现“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排除B、C;法国与瑞士的关税纠纷本质上反映了两国对市场的争夺,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D正确。‎ ‎43.“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 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B.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 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D. 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可知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故选A项;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工业化的完成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没有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故排除C项;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使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被大大弱化,故排除D项。‎ ‎44.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对后人有深刻启迪,如“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分别是 A. 董仲舒陆九渊黄宗羲 B. 董仲舒王守仁黄宗羲 C. 程颐王守仁顾炎武 D. 庄子陆九渊顾炎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是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出自黄宗羲的《原君》,所以A项符合题意;王阳明将陆九渊的心学观点发展成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不只是简单重复其宇宙说,B项错误;C项所说与史实不能对应,庄子没有提出与“君权神授”相关的观点,D项错误。‎ ‎45.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 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 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看,两家外商航运企业之所以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是为了避免“自杀性竞争”,也就是说招商局已经具备了与外商企业“两败俱伤”的实力,说明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轮船招商局为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与外商争利、地址外国经济侵略的,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46.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 材料 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答案】(1)洋务工业:采用机器大生产;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官商合办近代工业;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外因: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赞同: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或反对: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 ‎(3)影响: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认识: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 ‎【解析】‎ 试题分析:(1)洋务工业,据材料一“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得出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据材料一“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得出官商合办近代工业,据材料一中“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得出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结合所学得出采用机器大生产。‎ ‎(2)第一小问外因,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得出日本加紧经济侵略,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第二小问是否赞同,如赞同,则据材料二“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据材料二“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得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如反对,则结合所学得出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 ‎(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川康铜业”得出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据材料三“直接干预或管制……等各个环节”得出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据材料三“扩大国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得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据材料二“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得出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以致归于失败”结合所学得出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又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大祸;‎ 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和材料二中“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知,前者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而后者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根据所学,它们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不论是为了抵制列强侵略还是镇压国内运动,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为材料三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它倡导民主和科学,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传统伦理纲常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因此材料三的进步之处学生只要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可。‎ ‎(3)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中国才开始大力宣传,而前期的思想解放为其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其继续和发展。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学生要认识到它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理论武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共产党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容和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