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 ) A.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B.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宣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灭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B;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工业革命已经发生,排除A;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排除C;“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灭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 2.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拟定的研究课题应该是,社会主义 ( ) A. 从空想到科学 B. 从理论到实践 C. 从理想到现实 D. 从一国到多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研究的课题应该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故选A;B是巴黎公社,C是十月革命,D是二战后,排除BCD。 3.1848年后,在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影响下,欧洲发生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工人革命运动( )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 B. 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 D. 推动了巴黎公社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说明工人革命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进程,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欧洲发生了多次工人阶级的武装革命运动,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不得不给予工人阶级更多的民主权利”分析解答。 4.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从侧面表明( )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正逐步完善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和平斗争得到各国工人一致赞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可知恩格斯认为合法斗争(选举)优于暴力斗争(起义),这从侧面表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正逐步完善,故选B;材料不能说明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排除A;材料信息只是反映斗争形式的问题,无法体现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各国工人对和平斗争的态度,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分析解答。 5.历史的时序性不只限于简单的时间先后排序,而是指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发展、演进。下列有关国际工人运动组织的成立按先后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 ②“正义者同盟” ③“国际工人协会” ④“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47年6月在伦敦成立,1836年流亡者同盟的部分激进的成员分裂出来组成正义者同盟,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故按先后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6. 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验证了《共产党宣言》中哪项主张的正确性( ) A. 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 B. 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权 C. 无产阶级应当进行暴力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在几个发达国家同时进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之一是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明确的表述,答案选A,B C两项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实现,D项不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且也不符合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史实。 考点:巴黎公社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巴黎公社革命的具体进程;③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④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局限性;⑤巴黎公社革命的性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非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7. 1863年的《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每逢我们试图缩短劳动时间,或者要求提高工资,以改善我们的社会条件,我们的雇主就以低价运入法兰西、德意志、比利时和其他国家工人来代替我们做工,借此来威胁我们。”这种现象可以印证( ) A. 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者致富 B. 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 C. 全球化伤害了下层劳动者利益 D.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者致富”的信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的时间是18世纪,时间与内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全球化伤害了下层劳动者利益”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故C项错误;从“《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以及材料反映出信息可知是英国工人想联合他国工人抵制资本家剥削,故D项正确。 8. “它是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从此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的时代被划上句号。”这一历史事件 A.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使法国共和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C. 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从此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的时代被划上句号”可以看出这是指的巴黎公社,故选A。B项与材料通过革命手段不符;C项说的时间应该在1848年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应该是1917年,是20世纪的俄国。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追求公正与公平。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也需要掌握。 9.下列事件发生在1917-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应是( ) ①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形成 ②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③《四月提纲》的发表 ④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发表《四月提纲》,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先后顺序应是②①③④,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总统曾严厉指责美国“两场世界大战使其他国家沦为一片废墟,只有美国独善其身,因此全世界不得不赋予美国的货币一种巨大的、超常的特殊地位。”这表明二战后( ) A. 法国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B. 两大阵营进行着激烈的对抗 C. 美元的地位超过了欧元 D. 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加强了联合,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升了西欧的国际地位,在外交上开始主张独立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故选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排除D。 11.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 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物资”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2.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这反映了 A. 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B. 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 C. 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 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因美苏争霸,各自在航天领域展开竞争,故反映出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是苏联威胁美国,排除A项;二者竞争,不能说明美国落后,排除B项;科技领域只是一方面,排除D项。 13.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美苏两国处于最紧张和最僵硬全面对抗之中,彼此间几乎毫无谈判解决争端的认真尝试,而且其中一国直接参加、另一国间接参加了一场热战。 这场“热战” 是 A. 朝鲜战争 B. 越南战争 C. 德国分裂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代前期,美苏两国一国直接参加、一国间接参加的“热战”是朝鲜战争,A项正确;越南战争发生在1960到1973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表现,没有发展成热战,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 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 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答案】A 【解析】 根据“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结合所学,六七十年代,欧洲加强了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说明两极格局被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所取代,A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5.《大棋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白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A.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 世界政治局势越来越紧张 C. 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白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说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C符合题意;目前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次啊了没有涉及到世界政治形势是否紧张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当指20世纪70年代,而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的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D不符合题意。 16.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研究当代世界历史,根据他们搜集的历史图片(图1—图4),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 世界经济全球化 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 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苏争霸,造成美苏力量相对下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欧洲的联合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选C;美国仍然是世界强国,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B;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17.美国作家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这说明 A. 苏联解体并非美国所愿意看到 B. 美国失去了推行霸权的原动力 C. 世界政治格局影响着国际形势 D. 苏联对一些国家的约束很重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极格局推动了美国与西欧各国结盟,而两极格局结束,原来苏联控制的国家受到约束力急剧减弱,这些都使得冷战后的政治格局的不稳,故选C项;作为对手,美国当然愿意看到苏联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的霸权行为,排除B项;D项仅表达一个方面的内容,不全面,故错误。 18.《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 B. 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 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 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 【答案】B 【解析】 【详解】“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是由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决定的,故B正确;“千耦其耘”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A项“氏族公社”表述错误,排除A;C与集体耕作方式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中“人口高度膨胀”不符合史实,排除D。 19.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一家一户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表格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水利灌溉的发展、生产耕作活动、生产经验核技术等,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表格信息没有涉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联系所学精耕细作的内容分析解答。 2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水利工程的兴建 D. 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 【答案】D 【解析】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改善了劳动工具和农用动力,极大提升了耕作效率,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精耕细作模式的出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水利工程的兴修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条件对农业的限制,便利了农业生产,提高效率,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西周时”到“战国时”,战国是诸侯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利于农业生产,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1.春秋时,有人以“牛”“耕”两字作为名与字,如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 A. 水利技术已取得较大进步 B. 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C. 商业和城市兴盛 D. 农业中已采用牛耕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有人以“牛”“耕”两字作为名与字,可推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已采用牛耕技术,故选D;材料信息与水利技术、手工业、商业无关,排除AB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牛”“耕”分析解答。 22.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从诞生以来不断地发展创新,其中釉下彩绘和粉彩技艺分别首创于 ( ) A. 唐代、宋代 B. 宋代、清代 C. 宋代、明代 D. 唐代、清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釉下彩绘和粉彩技艺分别首创于 唐代、清代,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的主要是指 A. 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B. 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 C. 精美的丝织印染品 D. 唐代越窑精美青瓷 【答案】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青瓷的主要成就,而浙江越窑的青瓷又最负盛名,故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青铜器制作和丝织业的发展,故BC项排除。 24.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剪制》诗句反映其产品用途是 A. 出售 B. 自我消费 C. 向政府交纳赋税 D. 捐赠礼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裁剪做衣裳”、“身上齐完备”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诗句反映其产品用途是用做自我消费,故选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其产品用途主要是自我消费,而不是为了出售、缴纳赋税和捐赠礼品,故排除ACD项。 25.少府监创设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东汉以后,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由此可知,古代少府监负责管理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可知,少府主要负责管理官营手工业,故选A。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市场需要、民间消费之用,与材料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家庭成员日用,排除C;工场手工业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生根据不同性质的手工业在产品服务对象上的差异即可作出判断。 26.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钱币发展过程的材料,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时间顺序应该是 ( ) 阶段 特征 ① 钱币的质地多样,出现纸币,后期甚至以银为主 ② 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③ 钱币上出现文字;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④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唐朝中期到清覆亡,②是秦统一到唐中期,③是春秋初到战国晚期,④商朝晚期到春秋初期,时间顺序应该是④③②①,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7.中国古代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中,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周流天下”的主要是 ( ) A. 士 B. 农 C. 工 D. 商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商人到处流动,周流天下,故选D;士、农、工在古代流动性不强,不能用“周流天下”,排除ABC。 28.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经济形态的情况。面对这一状况,政府对民间产业采取的手段是 ( ) A. 加强控制和掠夺 B. 从政策上进行鼓励 C. 不予关注,任其发展 D. 一律没收,转为官营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民间产业采取征收捐税等,加强控制和掠夺,故选A;明清之际,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29. 对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其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能一概否定 ③古代历朝大都执行这一政策,影响深远 ④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30.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重新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亚非拉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 B. 存在日、俄、中、欧盟几大力量中心 C.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多极格局终结 D.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壮大,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选项A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是重要的多极化力量,选项B正确;当今世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选项D正确;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并非多极格局终结,选项C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材料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 ——邓中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 材料三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道路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样的新道路?并指出这一道路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特点。 【答案】(1)道路:中心城市暴动。 成功原因: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马克思列宁主义)。 (2)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自身缺乏经验;对国情判断不明。 措施: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3)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措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4)特点:由学习苏俄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1)“道路”,根据材料一信息“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得出:中心城市暴动。“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等角度思考。 (2 )“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得出:自身缺乏经验;由材料信息“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得出:对国情判断不明;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等角度补充。“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方面回答。 (3)“新道路”,根据材料三信息“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农武装割据。“具体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回答。 (4)“特点”,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学习苏俄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等角度分析。 32.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霸权开始失能,其过程跌宕起伏,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嵙: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事记(部分)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1968年,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1968—1971年,美国先后发生六次美元危机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直接导致1974年尼克松总统辞职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又得到加强。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在冷战后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方面,在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美国的实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与二战后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所以,当今世界并不是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 ——刘建飞《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极化趋势初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内外因素。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霸权加强的原因并指出当时国际格局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极化趋势的关系。 【答案】(1)内部:美元危机;矛盾重重。 外部: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中国振兴。 (2)原因:美国综合国力提升;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 特点: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关系:相互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史料并依据所学运用知识答题能力,第一小问内部,结合材料一中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大事记,总结美国霸权失能的内部原因;第二小问外部,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可归纳造成美国霸权失能的外部因素。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综合国力在冷战后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方面,在于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可知,美国霸权加强的原因;第二小问特点,从“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之时,欧盟、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成员的实力也都有引人注目的提升”可知,当时国际格局特点是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小问关系,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可知美国霸权失能与多极化趋势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考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 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答案】(1)表现:宋代打破了市和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表现: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可从宋代打破了市和坊的限制,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等分析回答。 (2)关系:根据:“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得出“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结合所学,可从唐朝时“城”“市”分开,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等分析总结。 (3)表现:可从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回答经济方面的表现,从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回答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