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普通班)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B. 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少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A错误;内环境是一个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HCO3-构成的缓冲体系,其次还有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B错误;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C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D正确。  故选D。‎ ‎2. 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 )‎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能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淋巴最后流入血管,成为血浆。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由此可知,本题选B。‎ ‎3. 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细胞膜 A. 5层 B. 3层 C. 6层 D. 4层 ‎【答案】B ‎【解析】‎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运输途经是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再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则葡萄糖需要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膜层数共3层.‎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4.正常人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下丘脑感受这种刺激后(  )‎ A. 在下丘脑产生渴觉,下丘脑调节对水的摄入 B. 调节垂体对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C. 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D. 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肾上腺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A错误;下丘脑感受到渗透压升高的刺激后产生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是由垂体合成,B错误;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后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分的重吸收,C正确;肾上腺激素来自肾上腺,与水盐调节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考生需明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5.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位于(  )‎ A. 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 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1)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下丘脑是渗透压调节中枢,能维持水代谢平衡;‎ ‎(2)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6.下列不全属于免疫系统的一组是(  )‎ A. 淋巴结、吞噬细胞、溶菌酶 B. 肾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C. 骨髓、扁桃体、胸腺 D. 抗体、B细胞、T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的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和骨髓属于免疫器官;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属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而肾脏与免疫系统的组成无关,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详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故选:A。‎ ‎8.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的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整个过程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细胞迅速大量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生成大量抗体,快速消灭抗原,为二次免疫,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9.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 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乌尔黄鼠属于一个种群,没有丰富度。‎ ‎10. 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的是( )‎ A. 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 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 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灰喜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调查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B正确;‎ C、调查蒲公英等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C正确;‎ D、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一般不适宜采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D.‎ ‎11.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合成除草剂,可清除农田和园林的杂草或抑制杂草生长 B. 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C.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 D. 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由于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植物田的双子叶杂草,A正确;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株长高,因此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B正确;适量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C正确;植物激素类似物乙烯利与乙烯的作用相同,它能促进果实的成熟,而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 ‎12. 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 A. 15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第1年到第三年种群增长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三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第5年种群数量为0,种群数量为K值.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3. 一座高山上的哪些成分可以构成生物群落( )‎ A. 全部鸟类 B. 全部马尾松 C. 全部生物 D. 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考点:生物群落的概念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概念。‎ ‎14. 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 B. 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 C.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D.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有关知识,属于理解层次,难度较小。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足够的时间;在演替过程中,灌木的出现会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水分、肥料等,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的活动造成植物生存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 一个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 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能量流动,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二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使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三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人类可利用能量的多少和所利用生物的营养级别有关,如果利用的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则营养级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若人类能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则营养级越多,人类所利用的能量往往越多,因为这样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6.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属于(  )‎ A. 化学信息 B. 物理信息 C. 营养信息 D. 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如花香引蝶。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详解】警戒色是某些有毒的或不可食的生物所具有的鲜艳醒目的颜色或斑纹,这种颜色往往会对捕食者形成信号作用,使其避而远之。通过颜色传递警告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 B.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C.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个体之间以及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内环境是指个体细胞所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态是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的,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无关,A符合题意;信息传递有利于个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还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 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功能之一是信息传递,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详解】物理信息包括传递信息的声音、光、电、磁、颜色、震动等,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本身,A错误;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昆虫信息素是化学信息,可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雄虫或者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D正确。‎ ‎【点睛】识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信息传递的作用,以及信息传递的应用,‎ 就会熟练解答本题。‎ ‎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 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 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 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属于潜在价值,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中,科学合理的是 A. 只有禁止开发利用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 B. 引入新物种以抑制珍稀生物的天敌是有效的保护措施 C. 保护具有特殊性状的野生水稻就保护了基因多样性 D. 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措施是进行人工圈养 ‎【答案】C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完全禁止开发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A错误;引入的新物种如果缺乏天敌或者其他抑制增长的机制,极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身生态平衡,B错误;保护任何一个物种都保护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C正确;保护濒危动物的最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D错误。‎ 考点定位】保护生物多样性 ‎21.如图所示,①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关系,②图表示将已长出幼根和幼芽的豌豆种子置于水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中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幼芽和幼根的近地侧是由于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2)豌豆幼芽和幼根继续生长的方向分别是:幼芽__________;幼根______。‎ ‎(3)由①可知,根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度比芽______,10-8mol/L的生长素______根的生长,却强烈地______芽的生长。‎ ‎(4)由图示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______,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______。上述三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心引力(重力) (2). 向上 (3). 向下 (4). 高 (5). 抑制 (6). 促进 (7). 不同 (8). 不同 (9). 根 (10). 芽 (11). 茎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约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1)由于重力作用的结果,使得生长素由背地侧向近地侧运输,导致②中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幼芽和幼根的近地侧。‎ ‎(2)结合图①可知,根比芽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在芽部,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慢,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快,导致芽向上弯曲生长;在根部,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起抑制生长的作用,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起促进生长的作用,导致根的背地侧生长快近地侧生长慢,根向下弯曲生长。‎ ‎(3)由①图可知,根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度比芽高(敏感)。由图可知,10-8mol/L的生长素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但对根的生长却是抑制作用。‎ ‎(4)由图①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也不相同。上述三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是:根>芽>茎。‎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 ‎22.下图所示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106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106kJ,但其中118761×106kJ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___,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利用。‎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11×106 kJ (2). 生产者 (3). 13.5 (4). 20 (5). 60% (6). 呼吸作用消耗 (7).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8). 分解者 (9).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未被生产者利用的能量。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个营养级利用;③还有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详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18872×106-118761×106=111×106kJ。‎ ‎(2)能量的转化效率也就是能量的利用率,等于后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A→B的传递效率为15.0÷111×100%=13.5%,B→C的传递效率为3.0÷15.0×100%=20%。‎ ‎(3)C为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为:1.8÷3.0×100%=60%。‎ ‎(4)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主要是由于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给了分解者。‎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