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定远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 1.“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县乡村的独特景观,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醇厚从容的民风人情。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A.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一经形成无法消除 C.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D.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 2.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述要求是基于( ) ①特定的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是永恒不变的 ③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价值观形成后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影响深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你优雅,城市便不粗俗;你精神明亮,城市便不灰暗阴沉。当文明传递在城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流进每个居民的血液之中,我们才敢说,这是一座有品位、宜居的城市。这表明( ) A.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会相互促进 B.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C.文化根本决定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D.个人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4.某款APP经常为我们推荐各种经典文学作品(如下图)。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人类原有的语言表达、叙事方式、问题背景、时代精神等方面做出了拓展,让人类的文学世界比过去更加广阔。可见经典作品( ) A.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在无形中决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反映出人类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加可贵 C.在具有时代感的同时更加具有延续力,可以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作为精神食粮可以自然而然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2018年9月23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汇聚国内外优秀文创成果、深化文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文创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实际成交及意向成交(含项目融资)金额达159.5亿元,比去年翻两番。材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6.任何国家都有文化外交、推广本国文化的权利,而“强势”国家和“弱势”国家却有很大的区别。“强势”国家的文化渗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外交形式。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本国文化,企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这警示我们( ) A.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B.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C.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落后就会挨打 7.漫画《效仿》说明了( ) A.文化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文化素质是通过模仿培养出来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8.甲乙两人相约在地铁见面,出发前甲致电乙:“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同样的“你就等着吧”让我们会心一笑,而初学中文的外国朋友总是莫名其妙,最后只能去翻字典查句号与感叹号的含义和区别。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③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2018年11月25日,葡萄牙“2018中国电影周”在里斯本开幕。《中国合伙人》《狼图腾》《我们诞生在中国》等7部影片参加展映,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这说明( ) ①各国都遵循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11.2018年2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夫妇访问上海期间,倒举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福”字向大家展示。有英媒嘲讽道:“你们福字拿倒了!”孰不知中文“倒”和“到”是谐音,将“福”字倒贴,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事件表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应尊重文化多样性,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 ③人们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④应加强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文化传播是文化元素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下列属于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 ①烽火狼烟,晨钟暮鼓 ②驿寄梅花,鸿雁传书 ③商贸活动,人口迁徙 ④经济交流,政治互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指出:“传统节日的发展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这启示我们( ) ①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时代精神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稳定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这一做法( ) A.正确,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正确,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错误,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错误,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6.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摩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轴心时代”的出现( ) ①催生了社会变革,促进了文化大发展 ②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③说明思想运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④体现了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为政贵在行”的传统思想,今天仍显现于中国共产党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蔚然新风。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18.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均记载了长白山的内容,印证了长白山文化的悠久性,进而举证了长白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这表明( ) A.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长白山文化产生的重要根源 C.史书典籍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D.自然美景是长白山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19.古代经典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①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 ②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 ③是悠远中华文化同当今时代的共鸣 ④完全直接来自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也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②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尊重文化多样性 ③认识到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坚持求同存异理念 ④认识到“一体”之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即传承与创新,也就是吸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这体现了( ) A.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继承的过程 C.只要加强文化交流,就一定能推动文化发展 D.任何文化都能得到持续发展 2 2.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而现在我们却看到许多民族文化成果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 23.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如图所示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 ①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④文化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24.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对东北经济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闯关东”( ) ①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②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③交流了商品中蕴含的文化 ④对东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25.新年伊始,央视四套推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该片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通过找寻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宗族的故事,探索、发现、研读着属于我们共有的文化过往,敲打着每一个游子、过来人的心胸,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古建筑专家眼里,它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在历史学者心中,它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古村中发生的历史故事给后人深刻启迪;民俗学者评价,它展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传统文化习俗中蕴含的强大道德力量带给人们直观的感悟、深切的感受……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它则点燃了埋藏在内心深处、感时溅泪的那份情愫、那丝愁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节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22分) 26.2018年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时强调,中俄两国青少年是中俄友好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要努力参与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习近平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倡导世界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习近平运用与时俱进的“和”文化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合”智慧,引领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谈谈你对“倡导世界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16分) 27.厦门中山路是著名的现代商业街,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处都是历史建筑。在厦门的老城区里,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老建筑,怎样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是当前旧城改造中亟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华街道,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中,积极探索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个城市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在于这个城市本身。近年来,厦门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骑楼“灵魂”;有效利用厦门本土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文化上保持闽南历史文脉,让现代酒店、民宅与现存的无数幢历史建筑相协调,保留人们喜爱的“最厦门”城市风貌,充分展现中山路的发展脉络、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山路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1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D D C A C D C D B B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D A A C B A A C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25. (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记住乡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3)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记住乡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唤起人们在生活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记住乡愁》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使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升华感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记住乡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6.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包容互鉴”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求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包容互鉴”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 (4)“包容互鉴”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世界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7. (1)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传统建筑,为继承传统文化提供物质载体。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3)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为其注入时代精神。城市建设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查看更多